学术投稿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杨钦灵;张素华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 蛋白Z, 超敏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为提高诊断率,探索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不同情况下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产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同期进行正常孕前产检的200例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孕早、中及晚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1.6±0.3) mg/L和(3.6±0.4) mg/L、(1.4±0.2) mg/L和(3.7±0.3) mg/L及(1.2±0.2) mg/L和(4.1±0.2) mg/L,血清蛋白Z含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高血压两组间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正相关性,而血清蛋白Z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负相关性.通过观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了解对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

    在逐步建立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优势,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素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鼻饲氨氯地平对手术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的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鼻饲与口服氨氯地平对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鼻饲氨氯地平组(A组)和口服氨氯地平组(B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组间治疗后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外科手术后须鼻饲的EH患者,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血压变异性.

    作者:王志峰;王霞;张晓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应用药物定量脑电图监测桂哌齐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药物定量脑电图在重症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首次发病的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桂哌齐特治疗,B组不使用桂哌齐特治疗,而使用常规治疗.每组患者均使用数字化脑电图16导单极采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d,3d,7d,14 d以及21 d行脑电监测,分析各个脑区的δ和θ频段的相对功率值.并对患者在同一时间行NIHSS评分.结果 A组患者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NIHSS评分是没有明显差异性的,但是从脑电上看,在治疗后d 14,A组患者的前额区、患侧中颞区δ频段的相对功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 21,A组患者的各个脑区δ频段的相对功率值亦较B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治疗后d7前额区、患侧中央区、颞区、枕区θ频段的相对功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监测可以作为药物疗效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与临床常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比较,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更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莉;张书琼;冯菁;葛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建卡管理正在服药的162例高血压病患者参与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实验组除常规指导外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复诊率及高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集体培训,小组讲课,个别指导和电话咨询等健康教育形式下,第6、12个月后实验组服药依从性率为92.6%、93.9%,对照组为74.1%、79.2%,实验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6、12个月实验组患者复诊率为93.8%、90.1%,对照组为72.8%、59.3%,实验组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实验组高血压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使患者血压保持平稳,控制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沈斌;徐奇;赵纯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入某院治疗的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成A、B、C3组,对照组是该院门诊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O、ET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平均NO为和ET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A组、B组、C组患者血清中NO和ET含量均随着分级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其中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ET值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含量变化(OR=6.358)、ET含量变化(OR=5.472)均与肝硬化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ET、NO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肝硬化的发生高度相关.

    作者:丹珠永吉;熊元治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2008年全国省市级疾控中心伤害防控能力调查

    目的 评价全国省、市级疾控系统伤害防控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开展伤害防控工作.方法 对全国省、地市级疾控中心2008年的伤害防控工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1%的省级CDC及24.6%的市级CDC的伤害防控工作设在慢病科/所,60.6%的地市级CDC无伤害防控部门的设置.87.1%的省CDC、94.3%的市CDC无专职伤害防控人员,CDC伤害防控工作人员接受伤害防控的相关培训少.我国疾控系统开展的伤害防控工作主要包括监测和干预.2008年,89.3%的市级CDC无伤害工作经费.结论 我国CDC系统应完善伤害防控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大经费投入、广泛开展人员培训,加强多部门合作机制.

    作者:高欣;尹香君;施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无锡地区H3N2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实验室分析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情况和人群中HI抗体水平,分析H3N2流感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选取2007~2010年哨点医院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选择2008年9月~2009年5月健康体检人群及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病例血清140份,2010年9月~2011年1月血清98份进行人群中HI抗体分析.结果 对无锡地区分离的42株H3N2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进行分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6%,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小.2008年9月~2009年5月人群中H3N2 H1抗体阳性率为86.40%、保护率为84.30%、GMT为1∶58.56,2010年9月~2011年1月人群中为100.00%、100.00%、1∶78.88,两者之间HI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根据对无锡地区2007 ~2011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监测、基因进化分析和人群中抗体保护检测情况分析,推测近期H3N2流感病毒不会有较大流行.

    作者:凌霞;马广源;尤凤兴;肖勇;孙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承德市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承德市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并探讨其与区域、年龄、性别、经济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承德市16 357例受检对象进行眼部检查,统计翼状胬肉患病率.结果 16 357例人群中得翼状胬肉人数974例,患病率6.0%.其中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不同年龄段翼状胬肉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翼状胬肉患病率也随之增高.病程5年以下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以上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承德市农村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城市.农村人群翼状胬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经济发达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短,经济落后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长.

    作者:刘彩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对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素质的影响

    目的 分析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对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素质的影响,为今后村卫生室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所有村卫生室进行普查,并将2010年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中西医结合的村卫生室占34.30%,比2007年增加了4.94%;中医为主的仅占1.55%,比2007年减少0.16%; 2010年卫生人员拥有中专学历的占80.92%,比2007年增加了3.77%;而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52%,比2007年增加1.87%.2010年卫生人员中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6.51%,比2007年增加了1.35%.结论 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素质总体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一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作者:周伟;袁兆康;黎国庆;杜峥;王希;冯欣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影响陕南山区消防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陕南山区消防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病的发生率及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设计的FD症状量表,通过问卷方式对生活在海拔1 000~2 200 m的200名消防官兵进行调查,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消防官兵中被诊断为FD的有61例,患病率为30.5%,该61例F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13例(21.3%)、饱胀感15例(24.6%)、烧灼感11例(18.0%)、早饱9例(14.8%)、反酸5例(8.2%)、恶心3例(4.9%)以及嗳气者5例(8.2%);FD组和健康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4个项目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消防官兵吸烟(x2=4.236)、饮酒(x2=3.983)、喜进生冷食物(x2=3.319)、焦虑(x2=3.271)、参加灭火和抢险(x2=3.493)5个因素是影响消防官兵发生FD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6.358)、焦虑(OR=5.472)、参加灭火和抢险(OR=5.253)是影响FD发生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区消防官兵中FD的发生率较高,吸烟、喜进生冷食物,饮酒、焦虑和经常参加灭火和抢险是引发FD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阿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近年来,肝移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当前关注的焦点已经由如何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率与控制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转变为患者术后的工作能力、各种社会活动及其心理变化等问题.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伦理、文化、医疗和心理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其中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医患关系影响等方面.本文试对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提高肝移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王倩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5年9月~2011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10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对对照组患者的原发病与并发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口服20 mg/次,1次/日,连用4周,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进展停止时、发病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至症状达高峰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从入院到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停止时,2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治疗后,2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效果略高于对照组,但是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从发病到症状达峰值时间(13.38±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7.28±1.622) (P> 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缩短进展性脑梗死从发病到症状高峰时间,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寇幸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某院治疗的156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56例乙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患者,一组服用拉米夫定(A组),一组服用干扰素(B组).分别检测两组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HBsAg及HBeAg值,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后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875±0.317) ng/ml,HBeAg定量值为(2.912±0.168) ng/ml,HBV DNA定量值为(8.22×104±3.13×103)拷贝/ml;治疗后8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127±0.305) ng/ml,HBeAg定量值为(2.739±0.154) ng/ml,HBV DNA定量值为(2.51×104±1.11×103)拷贝/ml;治疗后2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012±0.265) ng/ml,HBeAg定量值为(2.153±0.047) ng/ml,HBVDNA定量值为(4.29×103±3.66×102)拷贝/ml.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HBsAg、HBeAg定量检测值的水平,能够反映出HBVDNA复制的具体情况,同时能够对临床不同方法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判断,从而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于强;彭伟明;张涵;席启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红骨髓及纳米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富血小板血浆与红骨髓及人工骨混合物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探寻PRP佳浓度及佳作用时间,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5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个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动物右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只,B组20只,植入0.8 cm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及1ml红骨髓,A组分别植入1.5~2.5倍PRP(A1)、4~6倍PRP (A2)及8~10倍PRP (A3).A组实验完成后,通过实验组找到佳浓度A2组,开始B组实验,B组分别于术后1周和2周植入佳浓度PRP (B1、B2).另取5只兔骨缺损处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于4、8、12周A、B组随机选3只动物进行一般情况及伤口进行观察、X线检查,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成骨情况按Lane-Sandh X射线及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4、8、12周大体观察、X射线,病理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浓度为4~6倍的PRP早期联合红骨髓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植体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作者:向柄彦;韩小松;陈炎城;黄文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烟台市汉族中小学生1985~2010年视力不良流行状况城乡比较分析

    目的 了解1985~2010年25年间烟台市7~18岁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状况,为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烟台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城乡视力不良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5~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51%,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1.08%,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36,P=0.000).视力不良检出率依次分别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初中和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乡村均高于城市;重度视力不良构成乡村亦高于城市.结论 烟台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从发病率、性别,学段、以及程度诸多方面,都存在高于城市的严峻问题.

    作者:郭玉麟;王朝霞;齐翠莲;崔铁琦;宫春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某医院感染的现患率调查

    目的 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的现患率.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 共调查人数为528人,医院感染率为3.98%.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前3位分别为重症监护病房33.33%,神经内科15.38%,心内科7.89%.医院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64%.结论 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王清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202例治疗COPD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感染的部位从高到低发生率依次为呼吸道(38.9%)、泌尿道(25.0%)、消化系统(19.4%)、皮肤(11.11%);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应重视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实施有效管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周井松;金诗荣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80例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泪道阻塞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选择在某院就诊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3月组、3~8月组以及8~15月组,依次给予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手法按摩治愈12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治愈48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愈69例;其中年龄1~3月的患者治愈率65.38%;年龄3~8月的患者治愈率97.12%;年龄8~15月的患者治愈率63.16%,3~8月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患者、且经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的治愈率也高于其余两组.另外,年龄1~3月患者通过手法按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3~8月是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的佳时机;对于1~3月的患者宜采用手法按摩,若不能取得良好疗效应在3~8月时进行泪道冲洗、探通治疗.

    作者:谈晖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海南省1990~2010年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掌握海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10年海南省斑疹伤寒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南省斑疹伤寒出现增多的趋势,占解放以来病例总数的近80%.1990~2010期间,地区分布显示不平衡(x2=207.88,P< 0.05),五指山市为明显高发地区,年均发病率超过全省平均发病水平3 237.56%,其余市(县)年均发病率均低于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时间上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发病人群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占61.08%.年龄上20~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63∶1.结论 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极端改变,一些虫媒传染病卷土重来,斑疹伤寒发病率出现上升的势头,今后应针对高危场所、重点人群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控力度.

    作者:陈莉;金玉明;陈少明;罗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评价64排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外科切除术后GIST病例的临床、64排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GIST其中7例(占58.33%)发生在胃,2例(占16.67%)发生在肠系膜;CT显示低度危险性病灶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界面清楚,腔内生长;高度危险性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瘤旁簇状血管及增粗供血动脉,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64排螺旋CT对显示GIST内部结构、肿块与胃肠道关系和肿瘤血管情况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严睿;万慧;刘力;张剑;丁薇;贺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