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王绍林
目的 探讨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其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研究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脑出血手术后的120例患者,根据手术后营养支持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在手术次日,两组患者在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等免疫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7%,高于观察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应用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CHD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IL-6、CRP、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IL-6为(12.14±3.57)pg/L、CRP为(5.40±2.41)mg/L、TNF-α为(9.61±3.12)n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4.02±3.64)pg/L、(8.26±2.58)mg/L、(12.28±3.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HD疗效显著,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毛红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7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8例,A组为典型川崎病患儿,B组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征.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热、指端脱屑、肛周脱屑等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血钠、Hb、ALB、ESR、ALT、PLT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皮疹(71.1%vs28.9%)、手足水肿(78.95%vs39.47%)、卡巴红肿(13.16%vs34.21%)、球结膜充血(92.10%vs34.21%)、口腔黏膜充血(86.84%vs52.63%)、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73.68%vs5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热持续时间(9.4±0.3)d,高于B组(7.9±0.4)d;A、B两组的CRP、WBC指标则分别为[(34.3±21.4)mg/L vs(51.7±33.6)mg/L]和[(14.8±6.4)×109/L vs(19.6±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典型川崎病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发生皮疹、卡巴红肿、手足水肿、口腔黏膜充血等症状的几率更低,且其发热症状持续时间更短,CRP水平与WBC计数更高.
作者:闵晓兰;卢玉容;蔡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在治疗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92例胸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组,各46例,伤后1~2周内均行脊髓减压手术,术后两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高压氧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80 d,随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3.57%,高于对照组的76.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在治疗2个疗程前,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3个疗程后,开始出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治疗6个疗程后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结论 常规药物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脊髓损伤治疗手段.
作者:陆晚;黄宗国;廖胜;柳韵;张忠荣;杨星华;刘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检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择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7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麻醉期期间根据脑电双频指数检测结果进行麻醉调节,对照组麻醉期间根据生命体征变化进行麻醉调节.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后5 min的血压、心率状况、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前5 min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插管后5 min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患者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6.19±1.12)min、拔管时间(10.98±1.25)min均少于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10.80±1.09)min、拔管时间(15.52±1.20)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实施脑电双频指数检测,能够有效减轻麻醉对患者机体循环造成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麻醉安全性.
作者:庞博;孙雪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下局部药物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基础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云南白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消化内镜下局部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止血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分别为(1.26±0.31)d、(187.61±31.17)ml、(392.21±16.23)ml,均少于对照组的(3.94±0.43)d、(326.99±47.23)ml、(569.58±51.1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内镜下局部药物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颖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在信号转导的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调节细胞增殖、凋亡、代谢、运动、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与其他信号通路相比,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部分更庞大,在肿瘤中更多见.目前已证实多种肿瘤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超活化,对肿瘤细胞的存活、生长、运动、血管生成和代谢意义重大.因此,抑制PI3K和与通路相关的成分可能会使肿瘤生长受抑,使患者预后改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包括针对单一成分的抑制剂和双重抑制剂.目前大量的PI3K抑制剂已在临床前期研究中取得良好结果,有些已经在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中进行了临床试验.在此综述中,我们简单的总结了PI3K-AKt通路的研究成果,讨论了PI3K抑制剂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梦华;卢均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50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Child-Pugh积分、血清病毒学HBV-DNA和PTA的数据.结果 治疗50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均有所好转,观察组Child-Pugh积分、HBV-DNA、PTA分别为(9.48±1.87)分、(2.87±0.12)log copies/ml、(0.79±0.11)%,优于对照组的(5.76±1.09)分、(4.58±0.46)log copies/ml、(0.61±0.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平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征象预测其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共70例临床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据手术Fuhrman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与Ⅱ级合并为低级别组,共39例,Ⅲ级与Ⅳ级合并为高级别组,共31例.观察肿瘤的CT征象,包括直径、形态、平扫密度、是否存在完整假包膜以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绝对强化值、排泄期强化衰减值等特点,与Fuhrman病理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征象对预测其病理分级的价值.结果 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肿瘤的平均直径分别为(5.03±1.27)cm、(6.92±1.56)cm,平扫密度不均匀肿瘤分别有29例、31例,有完整包膜肿瘤分别有34例、13例,增强扫描绝对强化值分别为(74.73±23.14)HU、(35.19±8.65)HU,强化衰减值分别为(56.89±16.84)HU、(20.69±15.9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分别有11例、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的直径、平扫密度的均匀性、有无完整包膜、增强扫描绝对强化程度及强化衰减程度等CT征象,有助于术前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病理分级.
作者:裴子璐;李小虎;蔡莉;杜俊华;林慧慧;余长亮;刘斌;钱银锋;余永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针对母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疾病患者采用茵陈蒿汤、维生素C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患母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80例孕妇,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以维生素C、苯巴比妥用药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IgG抗体效价疗效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抗体效价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50%、0,低于对照组的17.5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疾病患者采用茵陈蒿汤、维生素C联合用药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出现,值得借鉴.
作者:宋蓉;陈晶晶;陈金凤;陈尚毅;肖卫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子宫内膜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为研究现场,于2016年3月~12月以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初治患者为病例组,同一时期在本院就诊且无生育要求的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30例病例组和31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可能的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在校正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BMI和家族肿瘤史等相关因素后,结果显示是否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平均每天静坐时间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P<0.05),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OR=0.072,95%CI=0.006~0.860)和平均每天大于6h的静坐时间(OR=0.076,95%CI=0.009~0.651)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除高年龄等已知的引起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外,缺乏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也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而较长的静坐时间是否为保护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作者:单菲菲;陈琴;吕建国;杨军;吴茵茵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是利好,但对于输出人才的大型公立医院,却带来了不少影响和挑战.本文从多点执业医师与执业机构的法律关系、医师开展多点执业的原因、对原机构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提出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曾晓霞;张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颅骨成形术患者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 对20例颅骨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脑CT灌注成像,在颅骨修复术前和术后2周进行CTP.记录大脑皮层、基底节区脑血流容量(CBV)、脑血流流量(CBF)、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MT)和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TTP)等所有参数,分析脑皮层和基底节区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 颅骨修复术前患侧脑皮层区的CBV和CBF值均低于健侧,TTP和MTT值均高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术后患侧脑皮层的CBF、CBV值均有提高,患侧脑皮层的MTT、TTP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术后脑皮层的CBV、CBF、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及时发现脑血流变化情况,颅骨修复可以增加脑皮层区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路平;孟庆恒;高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呼吸系统疾病.COPD急性发作的诱因众多,及时准确找出COPD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对疾病情的判断和后续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就COPD急诊发作常见的诱发因素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变,肿瘤发病率增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血液系统是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系统的肿瘤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但是,该疾病存在复发率较高等现象,亟待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治疗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副作用更低的治疗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基于细胞的治疗策略,可提高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血液系统肿瘤的细胞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白雪;邓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和多发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及耳痛是其突出临床表现.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儿听力的SOM的处理在临床上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过外科手段干预成为了大多数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鼓膜手术、腺样体手术、咽鼓管手术等方法.本文现就国内外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亮;沈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PDCA护理管理在淋巴瘤患者PICC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60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PICC,A组行PDCA护理管理,B组行常规护理.观察A、B两组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A组置管时间、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并发症率6.70%,低于B组3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护理管理可延长PICC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
作者:栾新宇;邓颖哲;李萍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无创DNA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针对553例孕妇包括预产期年龄≥35岁的高龄产妇、唐筛结果为高风险、临界风险或单项指标异常、超声软指标等孕妇.在充分知情同意,进行遗传咨询后选择胎儿无创DNA产前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高风险孕妇进一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低风险孕妇进行电话追踪随访.结果 553例孕妇外周血中,541例低风险,12例高风险,在高风险病例中7例提示21三体异常;2例提示18号染色体异常;1例提示13三体异常;2例提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无创DNA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12例孕妇,均进行了羊水或脐血穿刺,7例21三体高风险中7例为47,XN,+21;2例18三体高风险者中1例为47,XN,+18,1例为46,XN;1例13三体高风险者中1例为47,XN,+13;2例性染色体异常中,1例为XXY,1例为45X.并对无创DNA检测阴性的出生新生儿进行随访,未诉明显异常.应用无创DNA检测技术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91%,假阴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0.09%,无创DNA产前检测对21三体,13三体和性染色体的符合率为100.00%,对18三体的符合率为50.00%.结论 无创DNA检测技术在产前筛查中准确性高,假阳性和假阴性低的优点,可提高产前筛查效率,减少染色体疾病患儿的出生,是快捷、安全、较介入性产前诊断易于接受、值得推广的安全可靠的产前筛查方法,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创DNA检测出的高风险孕妇,也必须进行羊水穿刺进一步确诊.
作者:冯菊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微信延续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探讨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136例在本院治疗好转,但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加入抗病毒治疗的微信平台.通过1年的微信干预,比较出院时和1年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状况.结果 经过1年的微信随访发现,患者的ALT、总胆红素、白蛋白、病毒复制情况较出院时有所好转(P<0.05);患者生活质量在腹部症状、困乏、系统症状和活动能力方面较出院时有所改善(P<0.05),但在情感、焦虑方面的改变较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信随访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可以部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价值值得继续探讨.
作者:林晓岚;郑丽花;陈苑莉;江淑贤;郑子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2015年1月~12月我院接收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的治疗后有效率及各项指标分析.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在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方式,其有效率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何丽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