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马淑辉;柳林峰;张丽花;杨健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9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肿瘤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远侧胆管扩张,病理上肿瘤外周主要由大量恶性肿瘤细胞分布,中央区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形成肿瘤延迟期强化的病理基础.临近肝包膜的肿块引起癌脐征.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动态增强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增生纤维组织形成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排列成腺管的癌细胞引起肿瘤早期强化.肿块边缘不清,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反映肿瘤多无包膜的病理特征.肿瘤浸润生长,内部大量纤维组织存在,出现牵拉,CT表现为癌脐征.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掌上医院APP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探索

    通过对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结合掌上医院APP医护版和图书馆的循证医学信息资源,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跨平台开发框架等技术,设计的一款应用程序,即掌上医院APP(医护循证版).该应用程序比传统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方式便捷性更好、安全性更高、互动性更强、融合度更深,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检索服务,有效辅助临床决策.

    作者:陈池梅;田杰;罗志宏;卓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其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研究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脑出血手术后的120例患者,根据手术后营养支持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在手术次日,两组患者在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等免疫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IgG、IgA、IgM、免疫细胞数目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7%,高于观察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应用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系统检查检出率、超声检查佳时机及漏诊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8月51290例孕早、中、晚期孕妇,依据中国医师协会《产前超声检查指南(2012)》标准与要求进行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结果 超声产前检出胎儿心脏畸形263例,检出率为5.13‰,各年间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分别为1.25‰、7.71‰、5.13‰,三个孕周间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与孕中期比较,孕晚期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与孕中期比较,孕早期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与孕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产前漏诊9例,漏诊率为3.31%.结论 近年佳木斯市胎儿心脏畸形发病率处于稳定,略有上升的趋势,胎儿心脏畸形的佳检查时间为孕中期.

    作者:张艳红;吴绍宇;遇建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左半结肠癌伴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策略研究

    对于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的患者,急诊手术行一期切除吻合失败的风险较大,既往多采用较为安全的分期手术策略,但分期手术存在心理、经济负担等弊端,随着医学进步以及新技术发展,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逐渐由分期手术向一期手术转变,本文就临床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相关策略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苏周荣;杜东霖;魏正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无创DNA检测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DNA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针对553例孕妇包括预产期年龄≥35岁的高龄产妇、唐筛结果为高风险、临界风险或单项指标异常、超声软指标等孕妇.在充分知情同意,进行遗传咨询后选择胎儿无创DNA产前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高风险孕妇进一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低风险孕妇进行电话追踪随访.结果 553例孕妇外周血中,541例低风险,12例高风险,在高风险病例中7例提示21三体异常;2例提示18号染色体异常;1例提示13三体异常;2例提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无创DNA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12例孕妇,均进行了羊水或脐血穿刺,7例21三体高风险中7例为47,XN,+21;2例18三体高风险者中1例为47,XN,+18,1例为46,XN;1例13三体高风险者中1例为47,XN,+13;2例性染色体异常中,1例为XXY,1例为45X.并对无创DNA检测阴性的出生新生儿进行随访,未诉明显异常.应用无创DNA检测技术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91%,假阴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0.09%,无创DNA产前检测对21三体,13三体和性染色体的符合率为100.00%,对18三体的符合率为50.00%.结论 无创DNA检测技术在产前筛查中准确性高,假阳性和假阴性低的优点,可提高产前筛查效率,减少染色体疾病患儿的出生,是快捷、安全、较介入性产前诊断易于接受、值得推广的安全可靠的产前筛查方法,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创DNA检测出的高风险孕妇,也必须进行羊水穿刺进一步确诊.

    作者:冯菊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在信号转导的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调节细胞增殖、凋亡、代谢、运动、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与其他信号通路相比,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部分更庞大,在肿瘤中更多见.目前已证实多种肿瘤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超活化,对肿瘤细胞的存活、生长、运动、血管生成和代谢意义重大.因此,抑制PI3K和与通路相关的成分可能会使肿瘤生长受抑,使患者预后改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包括针对单一成分的抑制剂和双重抑制剂.目前大量的PI3K抑制剂已在临床前期研究中取得良好结果,有些已经在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中进行了临床试验.在此综述中,我们简单的总结了PI3K-AKt通路的研究成果,讨论了PI3K抑制剂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梦华;卢均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观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糖尿病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采取常规检测、用药、运动以及健康宣教等措施,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饮食干预的治疗措施.选取同期54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包括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和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状况,包括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和低体质量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状况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优于A组,B组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率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早期发现和科学的治疗,治疗期间确保有效的饮食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分娩结局,提高早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程度.

    作者:李雪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68例,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使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血压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微量清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血压,降低24 h尿微量清蛋白,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洪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PDCA护理管理对淋巴瘤患者PICC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PDCA护理管理在淋巴瘤患者PICC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60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PICC,A组行PDCA护理管理,B组行常规护理.观察A、B两组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A组置管时间、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并发症率6.70%,低于B组3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护理管理可延长PICC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

    作者:栾新宇;邓颖哲;李萍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微信随访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通过微信延续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探讨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136例在本院治疗好转,但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加入抗病毒治疗的微信平台.通过1年的微信干预,比较出院时和1年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状况.结果 经过1年的微信随访发现,患者的ALT、总胆红素、白蛋白、病毒复制情况较出院时有所好转(P<0.05);患者生活质量在腹部症状、困乏、系统症状和活动能力方面较出院时有所改善(P<0.05),但在情感、焦虑方面的改变较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信随访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可以部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价值值得继续探讨.

    作者:林晓岚;郑丽花;陈苑莉;江淑贤;郑子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7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8例,A组为典型川崎病患儿,B组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征.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热、指端脱屑、肛周脱屑等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血钠、Hb、ALB、ESR、ALT、PLT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皮疹(71.1%vs28.9%)、手足水肿(78.95%vs39.47%)、卡巴红肿(13.16%vs34.21%)、球结膜充血(92.10%vs34.21%)、口腔黏膜充血(86.84%vs52.63%)、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73.68%vs5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热持续时间(9.4±0.3)d,高于B组(7.9±0.4)d;A、B两组的CRP、WBC指标则分别为[(34.3±21.4)mg/L vs(51.7±33.6)mg/L]和[(14.8±6.4)×109/L vs(19.6±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典型川崎病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发生皮疹、卡巴红肿、手足水肿、口腔黏膜充血等症状的几率更低,且其发热症状持续时间更短,CRP水平与WBC计数更高.

    作者:闵晓兰;卢玉容;蔡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及LVEDD、LVESD、LVEF、BNP(脑钠肽)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各项心功能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贺明清;刘孝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咬合诱导在牙源性错牙合畸形中的早期应用分析

    目的 探析咬合诱导在儿童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观察组采用咬合诱导,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为(92.13±2.28)分,高于对照组的(84.15±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VA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的治疗上,咬合诱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相对较高,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阙禧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羊水染色体核型的遗传效应分析

    目的 探究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 从2010年12月~2017年11月妊娠17~31周具有羊水穿刺指征以及自愿要求的孕妇16896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20 ml,对胎儿的脱落细胞进行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上机扫片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在16896例羊水染色体分析中,共检测出异常核型495例,检出率为2.92%,多态性1312例,检出率为7.76%;高龄孕妇6377例,异常检出率为2.47%,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7746例,异常检出率为1.61%,18三体筛查高风险351例,异常检出率为3.13%,超声NT异常218例,异常检出率13.76%,鼻骨缺失50例,异常检出率4.00%,超声综合指标1168例,异常检出率6.25%,NIPT阳性141例,异常检出率58.15%,夫妻一方为染色体携带者或者异常者83例,异常检出率为34.93%,异常生育史448例,异常检出率为1.11%,不良接触史114例,异常检出率4.38%,要求羊水穿刺468例,异常检出率1.49%.结论 在产前诊断的过程中,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依然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由于染色体条带分辨水平有限,超声和其它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与之互补,提高胎儿异常检出率,减少出生缺陷.

    作者:谢成秀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CHD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IL-6、CRP、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IL-6为(12.14±3.57)pg/L、CRP为(5.40±2.41)mg/L、TNF-α为(9.61±3.12)n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4.02±3.64)pg/L、(8.26±2.58)mg/L、(12.28±3.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HD疗效显著,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毛红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脑电双频指数检测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手术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检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择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7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麻醉期期间根据脑电双频指数检测结果进行麻醉调节,对照组麻醉期间根据生命体征变化进行麻醉调节.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后5 min的血压、心率状况、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前5 min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插管后5 min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患者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6.19±1.12)min、拔管时间(10.98±1.25)min均少于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10.80±1.09)min、拔管时间(15.52±1.20)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实施脑电双频指数检测,能够有效减轻麻醉对患者机体循环造成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麻醉安全性.

    作者:庞博;孙雪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9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肿瘤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远侧胆管扩张,病理上肿瘤外周主要由大量恶性肿瘤细胞分布,中央区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形成肿瘤延迟期强化的病理基础.临近肝包膜的肿块引起癌脐征.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动态增强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增生纤维组织形成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排列成腺管的癌细胞引起肿瘤早期强化.肿块边缘不清,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反映肿瘤多无包膜的病理特征.肿瘤浸润生长,内部大量纤维组织存在,出现牵拉,CT表现为癌脐征.

    作者:马淑辉;柳林峰;张丽花;杨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大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是利好,但对于输出人才的大型公立医院,却带来了不少影响和挑战.本文从多点执业医师与执业机构的法律关系、医师开展多点执业的原因、对原机构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提出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曾晓霞;张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失眠与腺苷信号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失眠是尽管有合适睡眠环境和机会仍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腺苷信号及免疫炎症机制参与失眠的发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失眠与腺苷信号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探索失眠机制研究的方向和临床治疗中新的作用靶点.

    作者:任重阳;葛义俊;张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CT灌注成像评价颅骨缺损修复前后脑血流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颅骨成形术患者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 对20例颅骨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脑CT灌注成像,在颅骨修复术前和术后2周进行CTP.记录大脑皮层、基底节区脑血流容量(CBV)、脑血流流量(CBF)、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MT)和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TTP)等所有参数,分析脑皮层和基底节区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 颅骨修复术前患侧脑皮层区的CBV和CBF值均低于健侧,TTP和MTT值均高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术后患侧脑皮层的CBF、CBV值均有提高,患侧脑皮层的MTT、TTP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术后脑皮层的CBV、CBF、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及时发现脑血流变化情况,颅骨修复可以增加脑皮层区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路平;孟庆恒;高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