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林;王丽丽;齐伟;庞琳;郭利;张笑宇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再次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需要再次手术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安全性指标有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结石取净率为95%,术后无并发症出现,而对照组的结石取净率为85%,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为1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再次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显著的疗效,结石取净率和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卓武荣;吕振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在抗肿瘤方面产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到我院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抗肿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添加中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对肿瘤患者添加中药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讨论 中药在抗肿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樊庆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初始单用及联用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替比夫定治疗,而试验组61例采用替比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肝功能、乙肝病毒NDA含量、HBeAg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48周AST及ALT显著下降,同时其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48周乙肝病毒DNA显著下降,同时其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48周HBeAg阴转率为59.0%显著高于对照组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稍高于对照组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初始联用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其能够有效纠正患者肝功能异常,显著抑制乙肝病毒DNA水平,同时患者HBeAg阴转率也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少,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增加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李太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系统化护理.对两组骨折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效果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温宝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高血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3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并收集资料,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1.2%,高于对照组60.0%(P<0.05);颈总动脉左右侧血管内径及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可促进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者:宋宇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予常规干扰素100万U/d,肌肉注射,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试验组33例,予阿昔洛韦5 mg/kg静脉滴注,2次/d,7d后改为5 mg/(kg·d),1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级咽峡炎、肝功、临床体征恢复时间、血象及免疫系统水平.结果 ①两组患儿咳喘、哮鸣音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恢复,且试验组咳喘、哮鸣音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儿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不同程度增高,且试验组心率增快次数、呼吸频率增快次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均不同程度改善,且试验组CD4+、CD8+、CD4+/CD8+较对照组水平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洛韦能够明显改善患儿咽峡炎、肝功、脾脏肿大、淋巴结炎症等症状,明显缩短体温异常时间,降低并抑制EBM及VCA免疫抗体在机体的合成,降低异常淋巴细胞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
作者:陈维力;张海加;陈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以同时期15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总钙化情况、不同类型钙化的分布情况、甲状腺不同的病理类型的钙化大小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簇状钙化分布情况.结果 观察组甲状腺结节钙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以簇状钙化为主,以20~45岁年龄段的患者为主要钙化对象,且簇状钙化患者主要集中于20~45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结节钙化尤其是簇状钙化是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采用超声探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结节钙化情况对诊断甲状腺疾病的良、恶性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耿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90例食管癌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开放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46例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除了肠内营养的置管方式之外,两组均予以相同快速康复外科类方案,观察两组时间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住院、首次排气等的时间均多于研究组,且并发症率34.1%高于研究组15.2%(P<0.05).结论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予快速康复外科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峰;杨景先;杨卓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诊胃出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诊胃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诊胃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的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对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西泮治疗,分析两组高热惊厥患儿的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发热复发率和惊厥复发率(6.06%和4.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40.40%和30.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热惊厥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地西泮预防复发的效果较好.
作者:刘路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肠造口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评估43例永久性造口患者出现肠残端坏死、肠腔狭窄、皮肤黏膜分离及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5例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①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与性别、肿瘤部位没有关系(P>0.05);②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发生率为19.2%,坏死、狭窄、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为12.4%;③在5例皮肤黏膜分离患者中,3例经有效的护理后恢复良好,皮肤与造口周围黏膜无缝隙,无渗出液.结论 肠造口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十分常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肠造口术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母斐;黄莉;董功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临床超声诊断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中的表现.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使用超声方法进行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患者40例,均得到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确诊,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的40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28例患者经病理检测被确诊为恶性病变,占70%,12例患者被确诊为非恶性病变,占30%.超声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为1级血流分布,呈片状低回声,占75%;7例患者为2级血流分布,呈微钙化低回声表现,占17.5%;3例患者为3级血流分布,呈簇状分布表现或微钙化分散表现,占7.5%.结论 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中,其特异性较低,但是敏感性较高,临床诊断时应结合多种影像资料共同鉴别,如有需要可以使用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进行活检确诊.
作者:代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全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常规药物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全程健康教育,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血压改善更明显,两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对高血压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渊;郑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把6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治疗前后疼痛及功能评分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LK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和L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向延;赵建华;尹德铭;李志强;潘冠佳;何志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4-2013年治疗的168例颌面部损伤患者的发病情况、致伤因素、外伤情况分布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高峰年龄组为18~35岁,唇颊软组织伤及下颌骨骨损伤多,168例软组织伤均获治愈;87例外伤松动牙和38例牙槽骨骨折者治愈85例(97.70%),拔牙者19例;22例颌骨骨折和6例颧骨颧弓骨折均全部治愈.结论 软组织伤应尽可能Ⅰ期一次性清创缝合术、骨损伤行开放坚固内固定术、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应有整体观念,应特别注意全身情况,尤其是有无颅脑损伤.
作者:王秀琴;许文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不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结石残留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想术式.
作者:伍学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病理与治疗方法予以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2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莫沙必利开展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胃复春与铝碳酸镁开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为胃镜检查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胃复春联合铝碳酸镁应用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实验来探讨多层螺旋CT的重组图像空间分辨率与扫描时所用螺距的关系,以便为优化设置扫描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方法 在多台多层螺旋CT机上,应用不同螺距扫描线对测试模块,并将各种不同扫描方案的扫描数据重建为层厚、间距均为0.625 mm的轴位像(axial image),以轴位像为基本元素重新组合为新的平面图像,即多平面重组(MPR).采用相同的窗宽(window width)、窗位(window level)显示各种不同扫描方案的MPR图像,鉴别线对测试模块的线径粗细级别,也就是在同一窗宽、窗位情况下对各组多平面重组图像空间分辨率进行评价.结果 螺距Pitch&Speed(mm/rot)为0.531:1、10.62扫描的MPR图像可显示6个级别粗细的线径,对应的线对数是0.45 mm(11 LP/cm);而螺距Pitch&Speed(mm/rot)为1.375:1、27.50扫描的MPR图像只可显示4个级别的粗细的线径,对应的线对数是0.55 mm(9LP/cm);两种扫描方式的MPR图像空间分辨率差别明显.结论 在使用对称型排列探测器的多层螺旋CT机时,如果加大扫描螺距,会使重组图像噪声增大,空间分辨率降低,图像质量变差.所以在患者清醒和配合良好又不要求高时间分辨率的情况下,要把扫描方案中的螺距因子尽量设为≤1或小螺距,减少大螺距对MPR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作者:孙平;吴祥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骨骼相关疾病对人类的生命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生物材料应用于骨科领域如人工关节,脊柱融合,骨折固定器械(包括内固定、外固定)等.临床使用的生物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磨损性,耐腐蚀性,抗菌性能等.目前的钛金属及其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导致其体内骨诱导能力较差和抗菌性能差,从而影响其长期作为内植物的寿命.为促进钛金属及其合金的体内骨诱导能力,通过改变金属表面形貌是目前具有前景的处理方式(比如二氧化钛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管(TiO2 nanotubes,TNT)由电化学阳极技术生成,是目前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纳米材料.研究证明钛金属表面纳米化能够促进其体内的骨整合能力,此外钛金属表面纳米形貌还使得其具有表面载药的特性.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近几年二氧化钛纳米管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发展的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朱姝;邓宇周佳;刘培慧;黑笑凡;杨礼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大胃镜检查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的患者进一步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技术检测胃黏膜的改变情况.结果 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6.33%、69.39%、58.16%,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检出消失型胃黏膜集合小静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不规则型的感染率分别为76.60%、82.98%,高于规则型12.77%.结论 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马志蛟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