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晋晖;柳林;沈炜
目的:观察KTP激光联合插管治疗泪道阻塞的长期治疗结果.方法:以KTP激光疏通阻塞后联合硬膜外麻醉管插入留置,4~6wk后拔除插管,术后随访0.5~4a,观察冲洗泪道结果以及有无溢泪症状.结果:激光联合插管治疗非骨性阻塞外的泪道阻塞189眼,168眼治愈,治愈率为88.9%,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泪囊炎者14眼中有5眼治愈,治愈率为35.7%,效果较差.结论:激光联合插管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长期观察效果较好.
作者:张欣;梁春玲;徐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球周麻醉致黑朦的原因.方法:白内障患者2560例使用球周麻醉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对2560例患者观察总结有6例出现黑朦反应,占2.34‰.结论:一过性黑朦不影响继续手术.球周麻醉仍是囊外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
作者:彭秧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兔脉络膜上腔注射肾上腺素诱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探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肾上腺素溶液从有色兔1眼的脉络膜上腔注入,于注射后1h及1,2,3,6,10d对其双眼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后1h,ICGA见区域性脉络膜缺血及其周围扩张的脉络膜血管,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剧烈荧光渗漏.光学显微镜镜下可见神经感觉层与RPE间有浆液积聚,光感受器外节排列紊乱.注射后2~10d,神经感觉层下积液逐渐减少至消失,RPE渗漏减少,脉络膜缺血区域减小至消失,RPE脱色素,光感受器外节仍然轻度紊乱.结论:肾上腺素可导致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并继发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说明因应激所致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加可能是CSC发生的根本原因.
作者:张鹏;惠延年;王雨生;白建伟;王海燕;胡丹;马吉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22例中有3例(14%)因免疫排斥反应、继发性青光眼及其它原因影响角膜透明外,余19例(86%)角膜移植片均透明.术后视力:视力≤0.05者7例(32%),0.05~0.2者10例(45%),≤0.3者5例(23%).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使角膜病患者复明,但是防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党维华;张柏新;高淑清;赵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RB患者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RB患者10例中,确定双眼RB患者1例第8外显子37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其母亲同样为第8外显子36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结论:本组双眼RB患者1例为遗传性,其RB1基因突变为微小突变,其母亲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本研究为遗传咨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盛迅伦;吴伟民;庄文娟;冯雅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兔眼结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离法、消化培养法、细胞悬液法和混合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结膜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单纯机械分离和消化培养法都可以得到单层贴壁细胞,细胞消化后再培养可缩短生长周期.结论:混合酶充分消化的组织块连同细胞悬液一同培养的方法,步骤简便且周期短.通过差别消化法和多次传代可以得到较纯的成纤维细胞.
作者:朱晓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tor)在视网膜脱离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的作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测定49例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随着PVR程度及玻璃体混浊(vitreous opacity)的加重、病程的延长,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改变与视网膜脱离后PV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廖海兰;魏建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水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280眼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水肿与年龄、核硬度、眼部及全身并发症、消毒剂等的关系作一讨论.结果:280眼中术后角膜水肿32眼,Ⅲ~Ⅳ级核发生率为38.1%,80岁以上发生率为50.0%,并发眼部疾病患者为38.1%,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为15.8%,2000/2002年角膜水肿发生率为8.0%,2003年为16.1%.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与年龄、核硬度、并发眼部疾病等成正相关,消毒剂在器械上的残留也使发生率增加,一些全身并发症不会增加角膜水肿发生率.
作者:张齐钧;杨蕾蕾;张文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在角膜组织中的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角膜的构建寻找一种良好的支架材料.方法:将用去垢剂联合酶的方法脱细胞处理的猪角膜基质材料植入兔角膜基质囊袋中,进行裂隙灯观察并照相.不同时间取材HE染色,进行光镜检查.结果: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植入兔角膜基质囊袋,观察4mo,生物相容性良好,材料逐渐降解吸收.结论: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植入兔角膜中无炎症、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材料.
作者:张超;金岩;刘建民;胡丹;聂鑫;刘源;雷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三联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不同类型的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42例4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1wk矫正视力≥0.5者占85%,1mo后矫正视力≥0.5者占87%,1wk平均眼压(2.24±0.35)kPa,较术前降低3.12kPa,1mo平均眼压(2.13±0.27)kPa,较术前降低3.23kPa,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角膜散光为1.69±1.05D,术后1mo角膜散光0.65±0.77D,功能性滤过泡占89%.结论: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好,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满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王建萍;马勇;赵桂娥;车选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要点,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Marfan综合征10例16眼异位并混浊的晶状体行抽吸术,或ECCE+Pc-IOL植入术,必要时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10例16眼中11眼人工晶状体成功植入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正位或基本正位,未发生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5眼在截囊、撕囊或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时,发生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脱出,其中4眼采用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但都不能达到正常标准(1.0).结论:①本手术难度大风险多,术前须根据晶状体脱位程度及位置选择好术式,术中操作要格外小心,掌握手术要点,避免或减少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②轻、中度脱位患者可选用晶状体抽吸术或ECCE或超声乳化+Pc-IOL植入术,半脱位以上者宜采用圈匙取出术及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全脱位者需根据脱位的部位酌情处理.③囊袋张力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胡秀文;高丹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18眼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2~6(平均3.3)mo.结果:在18眼中13眼(72%)术后视网膜复位,大部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眼视网膜未复位,其中3眼经再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后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等.结论:及时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视网膜能够获得复位,部分恢复视功能.
作者:陈晓;洪玲;金中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1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其中9例单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术,1例取出前房植入普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随访时间为4mo~2a.结果:术后随访13例植片透明,3例植片半透明,2例植片混浊.16例矫正视力在0.04~0.6,疼痛症状全部解除.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术是目前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较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熊全臣;吴惠琴;王锋;孙乃学;郭绒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根治急性泪囊炎的方法.方法:本组共25例(25眼),泪囊穿刺或经瘘口行泪囊抗生素冲洗1次/d,直至急性炎症控制.然后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结果:经抗生素冲洗泪囊,泪囊区红肿压痛2d消退6眼,3d消退13眼,4d消退6眼;泪总管阻塞再通者23眼,通而不畅者2眼.所有患者术区解剖层次清晰,术中未发现出血增多和泪囊及鼻粘膜破碎.经3mo~5a随访,25例患者溢泪溢脓消失,泪道冲洗通畅获治愈.结论:泪囊冲洗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兴华;林延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1-09/2004-08连续收治的235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232眼,其中93眼发生脉络膜脱离,发生率为24.2%;小梁切除术为86眼,小梁切除术+MMC为7眼.89眼经保守治疗均能恢复,4眼需要手术治疗.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较常见,其常见原因是术中眼压的突然降低、切口太后、过多扰动睫状体.大多数脉络膜脱离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史铭宇;孟然;邱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描述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后界膜残留的一些临床特征,探讨其在复发性PVR的作用.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接受再次玻璃体切割36眼,术中发现玻璃体后界膜残留28眼:有硅油充填21眼,充填时间2~26mo;无充填7眼.首次病变:RRD合并CD、巨大裂孔、黄斑裂孔11眼、早期外伤玻璃体积血10眼、视网膜血管病变玻璃体积血7眼、特发性玻璃体病变2眼.追踪观察6~34mo.结果:B超发现玻璃体内有一层较为完整的膜状结构6眼.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所致的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术后4~12wk.PPV术中发现较为完整膜结构23眼,部分膜结构5眼,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后界膜.再次手术后7眼PVR再生,5眼再次手术,2眼经历3次手术,终21眼(75%)视网膜获得功能复位,2眼获解剖复位,2眼拒绝再手术,3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手术常见并发症,易发生于PDR、无明显PVR的RRD和早期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术后产生PVR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朱晓华;姜德咏;郭小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眼内炎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儿童外伤性眼内炎50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对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球内异物9例,视网膜脱离11例.结果:术后随访6~12mo,45例视力光感~0.5,其中3眼视网膜脱离复发,另5眼视力无光感,眼球萎缩.结论: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因儿童眼外伤后增殖旺盛,视网膜脱离发生率高,手术中应进行硅油填充,尽可能保留视功能,防止眼球萎缩.
作者:王彤;吕沛霖;陈丽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0引言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手术速度快,术后效果好.近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作者:谢静怡;刘雁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