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日昌;刘英芝;徐悦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眼不同屈光度、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关系.方法:首先分别对成人近视眼患者110例(220眼)进行视网膜检影、角膜厚度、角膜曲率(K1和K2)检查,检查前摘掉角膜接触镜2wk.男55例(110眼),平均年龄24.2±7.1岁;女55例(110眼),平均24.8±6.4岁.屈光度-2.00~-17.50D.按屈光度分为2组:低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110眼,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110眼.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整体样本平均角膜厚度549.4±31.9 μ m,角膜曲率(K1,K2)K1 44.72±1.32D,K2 43.54±1.26D.低度近视组:屈光度-4.82±1.42D,角膜厚度542.7±32.6μ m,K1 44.73±1.53D,K243.27±1.52D;高度近视组:屈光度-7.53±2.23D;角膜厚度553.4±28.7μm;K144.46±1.13D、k243.48±1.03D.男:屈光度-5.70±2.66D,角膜厚度558.4±38.1 μ m,K1和K2分别为43.93±1.11D和43.14±1.28D;女:屈光度-6.48±1.80D,角膜厚度545.6±30,1 μ m,K1和K2分别为45.14±1.17D,44.30±1.33D.结论:低度近视组的角膜厚度低于高度近视组;两组角膜曲率近乎相等,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角膜厚度略高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角膜曲率高于男性,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孙玉敏;李莹;金玉梅;王忠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方法:对实施小梁切除术31例(37眼)进行临床总结,术后的早期散瞳,术中精确定位,巩膜瓣缝合适中,对术前眼压控制不良者,做前房穿刺口.结果:随访2a,手术成功29例(35眼),失败2例(2眼).结论: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
作者:林红;关晓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发生青光眼危险因素与中心阈值视野改变的关系.方法:500例(980眼)可疑青光眼按危险因素分组,分别采用日本Topcon SBP2020自动视野SDT340程序检测中心30°阈值视野.结果:混合组、异常杯盘比组、高眼压组和症状组中心视野损害率分别为70.0%,48.3%,47.5%和35.8%,混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与远视性屈光不正阈值视野损害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各年龄段中心阈值视野损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比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中心阈值视野损害多;眼压增高伴有视乳头改变是发生视野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林翔;李瑞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测量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眼压和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近视眼552例(1 104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结果: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56.57±32.42(451~645)μ m,男女眼之间、左右眼之间平均CCT无统计学差异;屈光度为-5.68±2.32(-0.5~-13.75)D;眼压16.75±2.63(10~21)mmHg(1mmHg=0.133kPa);角膜曲率44.65±1.45(38.24~48.67)D.除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t=0.506,P=0.000)外,其余因素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近视眼的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王卫群;陈陆霞;张金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女,56岁.因双眼不适感,睑缘部痒、痛、干涩感20+d来诊.就诊前其家人曾自行查看时见患者睑缘部有小丘疹形成并有小虫蠕动.查体:双眼上下睑缘睫毛根部许多半透明针尖大小卵圆形物质(虫卵)类似米粒撒在睫毛上一样,睫毛根部多个粉红色小丘疹形成.裂隙灯下检查见丘疹内有活动性寄生虫在动,类似螃蟹一样,扁平、圆形、半透明有爪子钩在皮肤和睫毛根上,其周围皮肤充血(图1).当时怀疑为阴虱,遂将睫毛剪除,留院隔离观察.
作者:贾卉;李勤;姜宏;刘慧颖;张冰;周丽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宽谱蓝光诱导Lewis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及c-Fos蛋白的表达.方法:8~10wk龄雌性Lewis大鼠24只,在循环光环境下饲养并随机分为6组.暗适应24h后,5组接受3 012×115Lux的宽谱蓝光(400~500nm)照射1h,光照后予暗适应并于0,6,12,24及48h颈椎脱位法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另1组为正常对照组,不予光照.采用透射电镜及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内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蓝光可特异性引起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和光感受器细胞内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光照后外核层细胞开始出现凋亡,24h达峰值,大量光感受器细胞出现核固缩并可见凋亡小体形成.c-Fos蛋白的表达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与TUNEL阳性细胞基本一致,在同一时间点,二者呈正相关(r=0.905,P<0.05).结论:蓝光可诱导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视网膜外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对视网膜蓝光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洁;唐罗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联合眼内光凝治疗伴有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晚期Coats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伴有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晚期Coats病患者13例(13眼)进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联合眼内光凝治疗,其中并发性白内障同时行晶状体切除3眼.术后随访时间0.5~2a.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血管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mo,13例患者视网膜均复位,经FFA检查见异常扩张的血管逐渐闭塞和退缩;其中9眼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3者1眼,0.1~0.3者3眼,≤0.1者5眼;另有4眼术后视力没有明显变化.术后6和14mo时各有1例因血管渗漏致下方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经补行激光治疗后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复位.结论: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联合眼内光凝是治疗伴有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晚期Coats病的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余建洪;邢怡桥;赵刚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激光房水细胞仪(LFCM)定量分析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及PDTC对房水闪光的影响.方法:青紫蓝家兔20只随机等分成2组,在视网膜上制造裂孔后,向第1组所有家兔的右眼(A1组)及第2组所有家兔的左眼(A2组)玻璃体腔注射PDTC 0.1 mL,向第2组所有家兔的右眼(B1)玻璃体腔注射BSS 0.1 mL.1h后向实验眼A1组注射BSS 0.1mL,向实验眼A2组及实验眼B1组玻璃体腔注射5 000U IL-1 β.分别于术前及第二次注射后4,24h,1,2及4wk进行临床观察及LFCM检查.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在术后4,24h1,.2及4wk进行.结果:在术后24h~2wk PDTC能够明显抑制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虽然在术后2wk时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炎症反应已完全消退,但应用LFCM发现实验眼B1组炎症反应仍比另2组明显.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表明IL-1 β能够活化NF-κ B,PDTC能够抑制其活化而没有明显视网膜毒性作用.结论:在玻璃体腔注射IL-1 β诱导的PVR动物模型中有炎症反应的参与,PDTC可以明显抑制此炎症反应.LFCM提供了一种新的,灵敏的,客观和非侵入式的方法对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焦剑;刘武;莫宾;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运用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联合人羊膜行自体移植的方法,观察植片修复兔眼角膜上皮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制成右眼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兔眼模型,其中12只兔行角膜缘上皮细胞培养联合羊膜自体移植,另外8只兔只进行单纯羊膜移植.术后每周对眼表情况进行评分,术后1mo眼角膜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移植了含有自体角膜上皮细胞的兔眼,术后早期都形成了角膜上皮化并明显抑制了新生血管的再生,HE染色和电镜观察表明培养并移植的角膜上皮与正常的角膜上皮无明显差异;而只接受羊膜移植的兔眼,术后又出现角膜混浊和明显的新生血管,表明角膜表面被结膜上皮覆盖.结论:该方法术后早期可以恢复角膜上皮化,重建正常眼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羊膜移植.
作者:刘肖艺;刘庆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的临床疗效及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44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MMC.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做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术后随访6~18mo.术前平均眼压(34.64±8.37)mmHg(1mmHg=0.133kPa),术后(13.63±3.64)mmHg.随访期间眼压21mmHg者44眼,其中4眼(9%)加用1种抗青光眼药物,40眼(91%)不用抗青光眼药物.其中2眼在术后的2wk后即出现结膜下组织的瘢痕化而进行了第2次手术,手术后1眼眼压<21mmHg,另1眼经用5g/L噻吗心安后眼压<21mmHg.术后35眼无任何眼内反应;4眼有轻微房水闪光,2d内消失;5眼有少量前房积血,4~7d消失,其中1眼为术后1d打喷嚏后出现.术后44眼均形成显著弥散的滤过泡;后1次随访时,有39眼有功能性滤过泡;5眼于术后的1~3mo时功能性滤过泡消失.在术后3mo和6mo时用UBM检查除4眼巩膜湖为一狭长缝隙外,40眼均为明显的巩膜湖,巩膜湖大长度为1.56~3.2mm;滤过泡处的结膜下组织可见明显的低于其它部分的弱回声区,有的可见到比较明显的结膜下空腔.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MMC可有效降低眼压,术后并发症少,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青光眼手术.
作者:张欣;梁春玲;徐彦;郭素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6例,行玻璃体切除.PVRC1者10眼,C2者14眼,C3者32眼,伴周边部裂孔7眼,白孔11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或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剥膜,气液交换使视网膜复位,眼内填充200mL/LC3F845眼,白孔者眼内硅油填充.并发周边部裂孔病例后行巩膜外环扎裂孔冷凝.术后给予抗炎降眼压处理.气泡变小裂孔愈合不佳,裂孔周围氪黄激光封闭或再次补充气体.注气者俯卧位14d以上.所有患者随访3~12mo.结果: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53例,周边裂孔闭合7例.术后视力提高46眼(82.1%),黄斑裂孔术后视力无变化10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肖云;高晓唯;蔡雪虹;赵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单眼视(monovision)作为矫正老视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用接触镜将一眼矫正为看远,而另1眼矫正为看近,因此使用单眼视方法会人为的造成双眼屈光参差并对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讨论了使用单眼视方法对视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瑞卿;赵海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改变近用老视镜的光学中心所产生的三棱镜效应,消除老视患者近距离阅读和工作的肌性视疲劳.方法:对戴用近用眼镜后仍有视疲劳症状的患者,进一步检查屈光情况、隐斜度、融合力,确定为肌性视疲劳.通过移动老视镜的光学中心的方法,产生三棱镜效应,按外隐斜度数的1/2~1/3给予三棱镜度,平均加在左右2眼.结果:本组病例在试戴相应的老视镜后,能持久近距离阅读,视疲劳症状消失.结论:对配验老视镜后仍有视力疲劳症状的患者,进一步检查屈光、隐斜、融合力,对有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通过改变老视镜的光学中心,产生三棱镜效应,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肌性视疲劳.
作者:吉冬昉;王小平;白文爱;丁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可对组织结构的所有信息进行重建,具有灰阶特征,可显示解剖细节,是目前具临床使用价值的新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应用于对各种眼内疾病,包括眼内肿瘤、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睫状体疾患等的诊断.通过先进的三维超声技术,还可以精确的测量出眼内肿瘤体积的大小,以指导治疗.
作者:周晓冬;宋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除系统切除半脱位透明晶状体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手术技术要点、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4例(15眼)半脱位透明晶状体(>18°,<360°或2/4~3/4象限)行晶状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并发症较少,提示手术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对晶状体脱离范围(2/4~3/4)象限的患者行脱位晶状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并适当行前部玻璃体切割具有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喻磊;王从毅;杨琳;孙利;吴利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眼碱性化学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MMPs的发展、结构、功能及在眼碱性化学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春霞;颜世龙;梁丹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