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宪巍;何伟
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的遗传性疾病.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及相关突变已经被确定.本文将从基因功能、突变位点、可能的致病原因等方面对各类型角膜营养不良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文萍;刘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掌握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方法,挽救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过程,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视野变化、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等.结果:32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例中,通过控制全身疾病,局部激素治疗,扩张血管药物促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大部分病例视力有所提高,视盘水肿减轻,视野不同程度扩大,患眼OCT示:盘周神经纤维层变薄.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确诊断,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盘缺血状态,扩大视野、提高视敏度.
作者:任毓玲;雷功祖;张文亚;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利用改良的PBL教学方式(SEC3模式,即系统专业课(传统PBL教学).实验室培训-临床实践-回顾性检讨-临床工作),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适应性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专业学位研究生31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眼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Ⅱ组采用改良的PBL模式进行为期1mo的教学,同时参与临床工作.两组研究生带教教师相同.3mo后,利用问卷、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临床常见住院病种的掌握程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眼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方面,Ⅱ组显示出了比Ⅰ组显著的优势.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模式是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发展,比传统PBL模式具有更好的知识系统性与接受性.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PBL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不仅仅适用于本科阶段临床教学,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尤其对于眼科等本科阶段为考查科目的学科优势明显.
作者:石栋;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中的发病已屡见报道[1-3],但双眼视训练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双眼训练过程中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俊;陈小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高血压病对眼部有一系列影响,除直接导致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外,还是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aemicoptic neumpathy,ION)等其他眼部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危险性,而且与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有关.全面认识血压对眼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诊治与高血压相关的眼部疾病.本文对高血压病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展开讨论.
作者:高颖;韦企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作者:杨问学;张学辉;李军;唐颖;常庆;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并总结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技术及5.5mm无缝线遂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计植入5.5mmPMMA人工晶状体采用无缝线隧道切口的白内障患者529例(568眼),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患者51例(51眼).前者核硬度为Ⅰ和Ⅱ级者248眼,Ⅲ级296眼,Ⅳ级24眼.后者核硬者为Ⅰ和Ⅱ级者30眼,Ⅲ级21眼,颞侧位超声乳化碎核,能量设定为50%~70%,有效超声时间10~88(平均46)s.结果:术后第1d视力≥0.5者分别为75%和76%.术后1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87%和84%,平均散光分别为0.25±0.38D和0.58±0.6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无需缝线,96%的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虹膜色素脱失.结论: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5.5mm无缝线隧道切口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折叠术人工晶状体一样,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对不宜在原位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故值得推广.
作者:夏旭光;尹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Müller细胞,在实验室建立Muller细胞株.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Muller细胞胞体狭长,胞浆丰富,经过3~5次传代后逐渐变得胞体宽大,出现微丝和突起.免疫组化显示,95%以上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是培养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永东;许迅;顾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能否支持兔角膜细胞的生长.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接种到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10d时可形成2~3层的复层结构.基质细胞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后可向材料深层迁徙.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可支持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作者:林旭初;惠延年;孟浩;张永杰;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随机点立体图与图形立体图检测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评估偏差仅限于周边立体视或无立体视范围,还是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的整个立体视谱.方法:对4~25岁双眼视正常组76例及共同性斜视组89例,采用TNO及Randot立体图于40cm处检查近距离立体视,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结果:双眼视正常组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斜视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9.27,P<0.01),且差异存在于整个立体视谱.结论:随机点及图形立体图检查结果的不一致反应了两类方法的机制不同,图形立体图检查混杂了单眼信息导致的假阳性结果,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无立体视可能并非大脑皮质立体视觉真正丧失.
作者:范丽英;张芳;候立杰;徐肃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作者:赵林;孙洪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鼠在航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染毒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分3组,每组6~10只,其中一组用7.5mg、一组用15mg的四氧化二氮溶液进行ip染毒,一组为正常对照,每组均在晚上固定的时间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波幅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氧化二氮染毒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潜伏期稍延长,波幅值在剂量低时稍升高,剂量高时则降低,而且它们的变异多加大,其影响与染毒剂量有关,剂量大者,其变异更明显.但是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闫洪欣;罗灵;赵军;黄宏春;高福林;李建中;李志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于2006-05-25骑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树枝戳伤左眼,致头、眼部疼痛,上睑流血.
作者:李强;曹东;杨兴旺;高雪辉;李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作者:夏旭光;彭辉灿;杨杰;尹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视神经瘤的三分之一.随着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提高了.神经影像技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临床所见的病例诊断甚是可疑,许多病例并未做活组织检查,只是通过神经影像学支持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治疗的目的是确保一定的视力,控制肿瘤的局部增长,减少死亡率.对视力轻微下降或无视力障碍以及视力保持稳定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次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对进行性和早期的病例可以维持视力.外科切除术和活组织检查的致盲率比较高,适用于向外生长到硬脑膜的肿瘤.
作者:周欢粉;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B.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 vs 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蒋燕铌;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本文报道了两例在植入时出现镊子夹痕的AcrySof Re-STOR IOL患者.病例1进行了IOL置换,电镜扫描结果显示AcrySof ReSTOR IOL衍射结构保持良好.病例2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和波前相差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们的结论是AcrySof ReSTOR IOL光学区上的镊子夹痕不会导致视力下降.
作者:叶向彧;曹景;陶津华;王于蓝;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调查东南沿海地区战士LASIK术后眼外伤的原因、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伤情及伤后视力,分析视力恢复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致伤原因及致伤物的天系.方法:收集2000-01/2006-12门诊战士人数7179例,其中LASIK术后眼外伤患者22例(22眼),18~21岁,男19例(19眼),女3例(3 眼),均为单眼受伤.详细记录LASIK术后发生眼部外伤后的致伤原凶、致伤物、来诊时间,伤情、视力受损情况,总结视力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来诊时间、致伤物及致伤原因的关系.结果:(1)致伤因素:体育运动中受伤:3眼,占13.7%;训练受伤5眼,占22.7%;劳动致伤9眼,占40.9%;其它:5眼,占22.7%,以训练受伤和劳动敛伤常见占63.6%.其中锐器致伤明显重于钝器伤.(2)伤后来诊时间:受伤后3d内来诊常见,占77.3%.(3)LASIK术后时间:LASIK术后6mo以内16眼,占72.7%;7~12mo 4眼,占18.2%;12mo以上2眼,占9.1%.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而且术后6mo以内受伤者出现角膜瓣移位或错位常见,伤情明显重于术后6mo以上的患者.(4)受伤原因与伤情:角膜瓣移位或错位16眼,占72.7%,仅角膜上皮剥脱4眼,占18.2%.同时伴有角膜瓣下异物、瞳孔散大、前房积血、暂时性的眼压升高,留下不可逆性的外伤性瞳孔散大等12眼,占54.5%.劳动或训练中受伤的视力明显低于其它原因致伤的视力,伤情也明显重于其它原因致伤者.(5)伤情与预后:训练受伤和劳动致伤常见,伤情重,预后差.结论:军人LASIK术后眼外伤的主要原凶为训练和劳动中受伤,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眼部症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多见,眼部受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提示:LASIK术后病情稳定后再入伍,LASIK术后战士更要特别注意眼睛防护.
作者:陈梅珠;陈锦华;陈国苍;盛天金;张春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大麻素在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中的降眼压的机制,为大麻素的眼部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原代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的AEA作用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梁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动蛋白微丝束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SABC法)对a-tubulin(微管蛋白)染色,结果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并统计学检验.结果:经AEA作用后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变圆,细胞立体感增强;肌动蛋白微丝纤维变稀疏,断裂,排列紊乱.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微管蛋白的含量减少,其下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麻素可改变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骨架,引起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含量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小梁网房水引流阻力.
作者:孙松林;张德秀;郭波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单纯用典必殊滴眼液(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和典必殊滴眼液减量使用加普南普灵(普拉洛芬)滴眼液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以探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在白内障术后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从2007-01/2007-10将术中无并发症的220眼分为两组,每组110眼.试验组:典必殊滴眼液加普南普灵滴眼液合用2wk后普南普灵滴眼液单独使用2wk;对照组:典必殊滴眼液使用4wk.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并测量眼压,散瞳检查眼底以及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结果:两组的术后症状和体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水闪辉术后1wk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术后第2wk开始到4wk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闪光值低;在术后2wk和1mo时,对照组的眼压比术前有所增加,而试验组则轻微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mo时两组均行OCT检查,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s macular edema.CME)的发生率不同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并发症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应用激素加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液比单纯激素滴眼液抗炎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红言;朱思泉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