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evacizumab 联合 Ex-press 引流管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钟华;袁援生;赵灿;陈琴;杨骁;李娇;于焱

关键词:Ex-press植入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玻璃体腔注射, 贝伐单抗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 bevacizumab )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1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 P-200)植入术,其中6例6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尽量行全视网膜光凝。 Ex-press 植入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2~7d,16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术后平均眼压:1mo:13.05±2.46mmHg,3mo:13.80±1.88mmHg,6mo:14.30±1.38mmHg;12mo:14.60±1.43mmHg,术后1,3,6,12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且术后1,3,6,12mo眼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者4眼,无明显改变15眼,无视力下降眼,完全成功11眼(58%),部分成功5眼(26%),总手术成功率84%(16/19)。术后并发症:有2例术后早期短暂浅前房,散瞳1 wk后前房恢复正常,1例前房少量积血,无排斥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使新生血管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为下一步青光眼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是新的滤过性手术,该手术创伤小,不用切除虹膜,减少了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联合bevacizumab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 PD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B 组行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对两组的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欠矫及过矫发生率;比较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6mo,眼位正位率,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同时视:两组同时视功能均基本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6mo,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差异:4~12岁组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高于13~30岁组,两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退术;早期手术更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

    作者:郑树锋;王建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三氯乙酸/丙酮蛋白质提取法在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提取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在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提取中的效果,寻找适合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蛋白质提取方法。方法:采用裂解液溶解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样本,超声裂解离心后分别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和 ReadyPrep 2 D Cleanup Kit对晶状体蛋白样本进行提取、二维电泳,并对电泳后凝胶进行染色、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结果:在2-DE图谱上蛋白斑点的相对分子量在14~97.4kDa之间,等电点在5~9之间,其中高丰度蛋白相对分子量处于20~31 kDa范围内,低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量处于31~43 kDa范围内。经TCA/丙酮沉淀法处理的含有透明质酸钠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样本,二维电泳凝胶图谱背景较清晰,蛋白斑点较清楚,共检测到35~40个左右的蛋白斑点。结论:在人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研究中,TCA/丙酮法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为人晶状体组织蛋白质组学的质谱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二维电泳凝胶图谱。

    作者:储兆东;卢国华;谭英;刘毅;李朝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目的:测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行玻璃体切除术( PPV)患者玻璃体样品中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并探讨其对DR的影响。方法:将伊斯坦布尔Bilim大学眼科系的57例(57眼) DR患者和22例黄斑裂孔未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有79例患者行3切口,20 G PPV。 PPV手术眼内灌注前,用Vitrector抽吸0.5mL玻璃体样品并稀释。样品转至冷藏室,存放在-70℃。 IL-8和TNF-α的测量结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pg/mL为单位计算。结果: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IL-8水平[82.7891±74.08700(0.08-307.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805±3.77546(0.08-18.53)pg/mL](P<0.001)。同样,DR患者TNF-α水平[18.0007±13.90015(2.32-51.11)pg/mL]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7005±1.26949(0.1-5.17)pg/mL](P<0.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TNF-α和作为炎症和血管生成介体的IL-8水平在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明显高。

    作者:Rifat Rasier;Ozgur Artunay;Uzay Gormus;Erdal Yuzbasioglu;Alper Sengul;Amber Senel Kukner;Murat Oncel;Halil Bahcecioglu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11q2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与11q24.1染色体上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常近距离作业的中国大学生血液样本(254例),分为高度近视组(42例)、低中度近视组(61例)和无近视眼的对照组(151例),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位于11q24.1染色体4个单核苷酸rs577948,rs11218544,rs10892819,rs11218553的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利用卡方检验检测其与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大学生高度近视组一个单核苷酸SNP位点即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的变异与正常对照组和低中度近视组有显著差异(P=2.28×10-7)。结论:轻度近视和无近视的中国大学生遗传易感性和4个SNPs均无明显关联,且两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中高度近视人群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位点A→G变异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昕华;张晓宇;毕涵思;赵畅;李若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Bevacizumab 联合 Ex-press 引流管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 bevacizumab )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1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 P-200)植入术,其中6例6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尽量行全视网膜光凝。 Ex-press 植入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2~7d,16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术后平均眼压:1mo:13.05±2.46mmHg,3mo:13.80±1.88mmHg,6mo:14.30±1.38mmHg;12mo:14.60±1.43mmHg,术后1,3,6,12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且术后1,3,6,12mo眼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者4眼,无明显改变15眼,无视力下降眼,完全成功11眼(58%),部分成功5眼(26%),总手术成功率84%(16/19)。术后并发症:有2例术后早期短暂浅前房,散瞳1 wk后前房恢复正常,1例前房少量积血,无排斥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使新生血管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为下一步青光眼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是新的滤过性手术,该手术创伤小,不用切除虹膜,减少了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联合bevacizumab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作者:钟华;袁援生;赵灿;陈琴;杨骁;李娇;于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下泪点进针探通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上泪小点进针和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01/2013-01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62例286眼经保守治疗2 wk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33例149眼从上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B组129例137眼从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随访1 mo。结果:A组治愈率98.7%;B组治愈率93.4%;A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 B 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上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对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从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且减少泪小管撕裂、假道及泪道继发性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丽华;伍雪芬;姚卫兰;许福荣;罗燕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免疫相关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细胞亚群的含量,初步探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7例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中IgG,IgA,IgM,补体C3及C4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外周血 IgA, IgM 及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值与健康儿童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gG,补体C3及C4的含量低于健康儿童( P<0.05)。 CD4+T淋巴细胞值高于对照儿童(P<0.05)。结论:补体C3, C4及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周立军;王平;杨俊芳;唐晓荣;邓姿峰;张金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贵州省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

    目的:通过描述贵州地区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概况,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为例具体分析评价培训内容及效果。方法:统计该地区眼科规陪学员的专业能力、就业情况、存在问题等现状,提出贵州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障机制的对策及建议。结果:自2006/2011年该地区共计培训学员16名,顺利毕业仅1名。结论:该地区眼科规培学员临床能力大幅提高,但保障政策是学员放弃培训的主要原因。建议医学本科生尽早考研,缩短教育成本。

    作者:但婷婷;李海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兔视网膜倍频532 nm 激光损伤组织形态学研究

    目的:通过倍频532 nm激光照射青紫蓝兔眼底,观察不同时期视网膜光斑区域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健康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为A组16只(激光损伤组)和B组4只(正常对照组),使用倍频532 nm激光照射A组兔视网膜(光斑大小200μm,脉宽0.05s,光斑TsoⅢ),B组未行光凝。按激光光凝术后不同时相点:1d;1,2 wk;1 mo观察眼底照片的改变、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光斑直径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结果:(1)眼底照相:随时间推移,光斑由术后1d时的浓白色水肿外观变为术后1mo时的黑色素附着区域;(2)光镜观察:光凝后光斑区域主要损伤集中在视网膜外层,光感受器细胞坏死、凋亡,随时间推移,胶质细胞、色素细胞充填损伤区域,形成纤维增殖;(3)电镜观察:光凝后出现明显的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模糊、断裂甚至消失,明显的空泡样变,术后1 wk开始即出现细胞染色质集边等凋亡改变,后期胶原纤维增殖;(4)光斑大小:光斑大小从术后1d时的大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小,术后1 wk时光斑大小缩小15%,术后2 wk时光斑大小缩小20%,术后1 mo时光斑大小缩小21%。结论:倍频532 nm激光照射青紫蓝兔黄斑区,光斑反应术后1 d时为明显,至术后2 wk左右基本稳定。

    作者:郭锐;申龙树;王育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超高分辨率OCT角膜上皮厚度自动测量的重复性研究

    目的:研究基于自动分层算法的超高分辨率谱域 OCT ( UHR-OCT)用于角膜上皮厚度测量的重复性。方法:使用自行搭建的UHR-OCT系统采集18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3.2±0.9岁)左眼的图像,应用一种基于轴向梯度信息和短路径的分层算法对得到的SD-OCT图像进行边界探测获取角膜上皮厚度。结果:自动与手动的上皮分层的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配对t检验)。自动算法获取的6 mm范围平均上皮厚度为52.1±2.1μm,范围从50.3±1.8μm 到53.2±2.4μm,与手动分层之间的角膜上皮厚度差异为0.4±0.3μm。UHR-OCT自动算法重复测量上皮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和可重复性系数CoR分别为0.90±0.05,1.44±0.01μm。结论:对于超高分辨率OCT,自动分层方法在角膜上皮厚度测量中有着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作者:徐肃仲;叶欣杰;许哲;杨纯;沈梅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随访1a 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变化,分析屈光状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以2011-05被调查的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6~12岁的全体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为期1 a的调查,总计303名606眼。所有调查对象均检查年龄( age )、身高(height,H)、体质量(weight,W)、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 )、球镜屈光度( diopter of spherical , DS)、柱镜屈光度( diopter of cylinder , DC )、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SE)、眼轴长度( axial length ,AL)及角膜曲率( corneal curvature , K ),并分析整体屈光状态变化趋势及各相关因素与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入选调查对象606眼平均SE变化-0.45±0.60D,平均AL增长0.32±0.25mm,AL增长与SE度数变化呈正相关(r=0.409,P<0.01),其中有473眼向近视方向发展( SE的变化为负值),占总体的78.1%。 AL增长与W增长相关性分析发现, W增长在4~6 kg/年, AL增长慢(0.28±0.20mm,P=0.004);AL增长在6~8岁组快(0.39±0.24mm,P<0.01)。 H增长与DS,DC,SE及AL增长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2012年视力不良(UCVA<1.0)发生率(47.0%)比2011年(31.5%)明显增高;10岁以上组(52%)比10岁以下组高10%。结论: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中,屈光状态的进展主要以近视为主,儿童屈光状态进展与眼轴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作者:时慧;李艳红;栗莉;赵莼;吴岩;朱玮;巴俊;于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白内障术前应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的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应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结膜囊冲洗,术后眼内炎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50 g/L浓度聚维酮碘溶液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500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50 g/L聚维酮碘组和25 g/L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50 g/L聚维酮碘组眼部刺激症状较25 g/L聚维酮碘组明显,但角膜上皮脱失情况和眼内炎的发生两组无区别。结论: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0 g/L聚维酮碘溶液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作者:吴善君;周宏健;姚红艳;邬一楠;王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聚乳酸可降解泪道塞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自主开发研制出一种可降解泪道塞。方法:选择聚乳酸为原材料,经过加热塑形裁切得到泪道塞;采取摘除主泪腺、摘除第三眼睑、摘除Harder氏腺,得到兔干眼动物模型;观察植入泪道塞前后,泪液分泌试验、热原实验;观察泪道塞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时间。结果:泪道塞植入后,能明显改善兔干眼模型泪液分泌试验观察指标,无热原反应,组织相容性佳,完全降解时间约为2mo。结论: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聚乳酸材料制备的可降解泪道塞对兔无毒害作用,具有极好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成本低,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吴志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比较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过敏性结膜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吡嘧司特钾滴眼液,观察组32例采用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眼红、异物感等症状,结膜水肿、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9.38±0.71和9.41±0.56、10.21±1.03和10.68±0.9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分别为:1.22±0.61和4.25±0.84,1.21±0.60和5.78±1.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78.12%和3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可明显改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疗效。

    作者:杭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siliconeoilglaucoma,SOG)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患者114例118眼。术中保留晶状体78眼,摘除晶状体40眼;摘除晶状体眼中,植入人工晶状体27眼。硅油填充时间≤6mo者39眼,>6mo者79眼。随访时间16.2±4.9mo。术前排除原发性和继发性青光眼。硅油填充术后1mo后如果连续3次测量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同时排除炎症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的眼压升高者诊断为SOG。确诊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治疗约2wk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硅油取出术,如果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抗青光眼手术。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中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SOG的32眼,摘除晶状体16眼(50%),硅油填充时间>6mo27眼(84.4%),硅油乳化20眼(62.5%)。17眼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2wk内眼压恢复正常,15眼行硅油取出术,术后4眼眼压仍高,1眼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2眼行小梁切除术,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有无摘除晶状体(P=0.024),硅油填充时间是否超过6mo(P=0.014),有无发生硅油乳化(P=0.000)对是否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晶状体摘除、硅油填充时间超过6mo和硅油乳化是SOG的危险因素,首选抗青光眼药物保守治疗,如果无效需及时取出硅油。

    作者:陈小春;李维娜;李超;梁宗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两种人工晶状体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两种人工晶状体( Bigbag和U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6例9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1例55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B组25例40眼植入US人工晶状体。术后3 mo测量并比较两组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mo,两组的BCV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O.05)。 A组较B组术后前房深度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自觉眼前黑影飘动较术前明显增多的患者,A组(5眼,9.1%)少于B组(10眼,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2眼,3.6%)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较B组(3眼,7.5%)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Bigbag晶状体与US晶状体相比,在减少并发症、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贺婷;陶黎明;邢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JO 发表的论文被译为波兰语再次发表

    本刊讯《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IJO )于2012年第6期发表的由亚美尼亚作者 Marianne L.Shahsuvaryan 撰写的一篇题为: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ravitreal pharmacotherapy in retinal vein occlusion的综述论文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疗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普通治疗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 TA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经眼科常规检查,眼底荧光造影( FFA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确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共75例,患者被分成普通治疗组(血塞通、葛根素静点2 wk+山莨蓉碱、地塞米松球后注射1 wk+出院后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12wk)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血栓通、葛通素静点2 wk+抗生素滴眼液滴眼3 d+玻璃腔注射TA+出院后口服活血化瘀药物12 wk )。普通治疗组31例,玻璃体腔注射TA组44例,两组在术前年龄,病程,眼压,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 CM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4,12wk眼压,BCVA,CMT,的改变。结果:普通治疗组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在治疗后12 wk均改善中心视网膜厚度,玻璃体腔注射TA组较普通治疗组效果显著。4,12 wk 均能改善视力,组间无显著差别。玻璃体腔注射TA组术后4 wk眼压升高(>5 mmHg ),组间显著差异,12 wk眼压回落,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普通治疗组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均能明显减轻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改善视力,但是术后眼压升高值得注意。

    作者:侯长军;刘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糜蛋白酶治疗Ⅲ级前房积血42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糜蛋白酶治疗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84例84眼,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并加用糜蛋白酶处理;对照组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两组前房积血吸收,治疗后视力恢复及前房积血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前房积血均吸收,大多数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房积血吸收时间7.45±0.35d较对照组10.24±0.56d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前房积血吸收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糜蛋白酶治疗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积血吸收快,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作者:张皇;孙会清;陈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眼术前术后除常规检查外后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确诊及测量黄斑裂孔形态。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空气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年龄、病程、术前佳矫正视力( BCVA )、黄斑裂孔直径、玻璃体腔填充气体种类与术后BCVA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 OCT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100%。其中术中使用空气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14眼,一期黄斑裂孔闭合11眼(79%);术中使用惰性气体(100 mL/L C3 F8)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9眼,一期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闭合率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4,P>0.05)。术后平均矫正视力0.23±0.12,与术前平均矫正视力0.11±0.0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5)。术后视力提高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术后视力不提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5)。术后BCVA与患者年龄(r=-0.415,P=0.256)、病程( r=0.193, P=0.498)、术前 BCVA ( r=0.152,P=0.673)无相关性。结论: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确切;黄斑裂孔直径是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术前视力、年龄、病程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无相关性。

    作者:刘敏;郭建莲;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