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误诊分析

黄玉琴;王炜;朱苏东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误诊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的确诊过程,找出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5-01/2010-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以往资料完整的15例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查找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VKH综合征患者15例的误诊率高达80%.常误诊为结膜炎、视盘血管炎、黄斑病变、后巩膜炎、青睫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角膜炎或笼统诊断为葡萄膜炎.本组15例患者中有5例10眼因未及时准确的治疗导致患者视力低于0.3.结论:误诊的原因主要与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对VKH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全身表现缺乏认识.可见,VKH综合征的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参皂甙Rg3对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和高糖条件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mmol/L和0.5mmol/L的人参皂甙Rg3,在24h,48h和72h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徙情况,用Matrigel检测细胞管腔形成的情况,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于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徙和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且人参皂甙Rg3具有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人参皂甙Rg3可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管腔形成,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曹亮;宋愈;吴莹;黄黎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浓度变化与眼表化学伤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眼表化学伤患者66例80眼,按Roper-Hall标准分度将眼表化学伤分为4度,其中Ⅰ和Ⅱ度35 例44眼,Ⅲ度22 例25眼、Ⅳ度9 例11眼,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泪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并以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结果:眼表化学伤组 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眼表化学伤患者中Ⅳ度组>Ⅲ度组>Ⅰ和Ⅱ度组(P<0.01);Ⅳ度组致盲率高于Ⅲ组和Ⅰ,Ⅱ组(P<0.05).结论:眼表化学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Roper-Hall标准分度增高而增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越高,致盲率则越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眼表化学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茂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部分调节性内斜儿童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方法:观察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术前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年龄组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前术后三级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3,P=0.000);手术年龄对术后三级视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39;P=0.034);术后P100波潜伏期较术前变短,振幅加大(P潜伏期=0.029;P波振幅=0.037).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年龄越早,术后出现高级视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鲁建安;杨薇;文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视觉通路受累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视觉通路受累程度和性质.方法:对3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5~12岁),疾病初显现的12d内视觉诱发电位(VEP)进行调查.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和水痘蜱传脑炎患者之间比较P100峰潜伏期及振幅.结果:两种形式脑炎患儿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对象组中,40%的患者表现出视觉皮层功能障碍(P100振幅降低),沿视觉通路(P100潜伏期延长)电导率温和放缓的迹象.结论:研究发现,视觉通路对病毒性脑炎有很强的耐受性.功能性视皮层对该疾病的抵抗力低.

    作者:Voitenkov Vladislav Borisovich;Komancev Vladimir Nikolaevich;Skripchenko Natalia Viktorovna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手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分析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

    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Ⅱ:20眼;Ⅲ:17眼;Ⅳ:30眼;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s=0.514,0.721,P均<0.05);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作者:栾国刚;谌金金;熊莎;章艳;朱丹;肖芬;严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葛根素治疗对患者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经验积累.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0-02/2012-12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降血糖和对症处理,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素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末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做对比.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期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能保护视网膜中央动脉功能,进而可起到延缓和改善病情的效果.

    作者:张益群;张丽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改良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对67例67眼内眦角或眼睑裂伤致下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置管保留时间,并发症及拔管后冲洗6mo以上情况追踪研究.结果:患者67例67眼全部成功置管,有62例吻合成功,3例拔管后泪道狭窄,2例拔管后冲洗不通,经泪道YAG激光处理后再通.结论:外伤致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环形泪道置管法,无论伤前有无溢泪,均能成功置管,且因置管保留在鼻腔内,可较长时间保留,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保证了在无牵拉的情况下泪小管断端的修复,减少了并发症,疗效良好.

    作者:黎雄豪;郑仲;习淑文;黎波;徐美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inked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XLRS)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手术治疗的出现严重并发症的XLRS患者,所有纳入研究的25例31眼患者术前OCT检查均存在黄斑区异常伴/不伴周边视网膜劈裂.我们根据患眼术前有无进行激光治疗将其分成A,B两组.A组15眼在术前已行视网膜激光治疗;B组16眼术前未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入组的全部31眼均行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除,气体或硅油填充.A组视术前光凝情况补/不补激光,B组均在注气或注油前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随访3a,分析术后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功能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对手术前后平均视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t检验.A,B两组手术前后平均视力组间变化值差异,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末次随访中,玻璃体积血者术后屈光间质透明,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提高者23眼,占所有病例74.2%;术后平均视力0.24±0.16,与治疗前平均视力(0.13±0.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54,P=0.000).A组平均视力由术前0.11±0.08提高至0.22±0.15(t=-4.391,P=0.000),B组由术前0.14±0.08提高到0.26±0.15(t=-4.488,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比较两组的平均视力提高值,两组间手术前后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4.055,P=0.069).随访期间有3眼出现并发症,1眼在术后3mo并发白内障,另2眼分别在术后10,12mo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眼发生于A组患者,2眼发生于B组患者,经再次手术,预后良好,且视网膜劈裂无明显进展.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用于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眼后段并发症,能有效阻止劈裂腔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改善和稳定视功能,恢复视网膜解剖结构.

    作者:赵晨;张琦;赵培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板层角膜刀制作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的临床评估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大K值呈正相关.

    作者:邓德勇;谢美娜;王泽;彭涛;于丹丹;彭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 -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香琼;李婧;易村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和重组牛bFGF滴眼液在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的疗效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外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眼外伤评分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美国眼外伤协会制定的眼外伤评分(OTS)标准,对眼外伤进行国际标准化分级,以对眼外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指导我们准确而快速地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统计251例252眼眼外伤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眼别、受伤时间、受伤类型、致伤物及并发症等),对眼外伤患者伤眼进行OTS评分(对就诊初视力、是否有眼球破裂、眼内炎、是否为穿孔伤、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是否合并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等进行评估),根据OTS评分数据表推算出终视力的概率;对比本组患者的终视力概率与OTS评分表的终视力概率.对不同级别眼外伤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计算出的终视力概率与由美国眼外伤协会提供的OTS评分表计算出的终视力(无光感、光感/手动、0.005~0.095,0.1~0.4,≥0.5)的概率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终视力与初视力呈明显正相关(r=0.772,P=0.000).OTS-1级的终视力是0.5者的例数为0,OTS-5级的终视力为无光感的例数也为0.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OTS评分可以很好地为眼科医生对伤情初判及快速制定出治疗方案提供较好的帮助.

    作者:刘引;秦波;刘身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视神经炎和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视乳头水肿的视野改变分析

    目的:比较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非动脉炎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和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PE)患者的视野变化特点,分析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3/2012-05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诊治的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缺损的类型、部位、平均缺损(MD)和模式缺损(PSD)情况,SPSS12.0统计软件包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IDON患者17例20眼,NAION患者21例26眼,PE患者11例22眼.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MD和P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表现复杂多样,但又各有特点,这与三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欣玲;李雪姣;冯莉;阎启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 2g/L氟康唑+0.05mL生理盐水)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结果:随访观察3~6mo,对照组复发率11%,试验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张婧;王万鹏;张文芳;鲁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泪囊炎与剖宫产的关系及治疗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作用.方法: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第1d发生2级以上角膜水肿的病例随机分为常规用药组与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每组45例.常规用药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复方托吡卡胺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交替滴眼.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服具有活血利水、明目退翳功效的中药活血利水明目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1wk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结果: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的临床治愈率与角膜水肿平均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均<0.05),总有效率与常规用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提前恢复患者视力.

    作者:李群英;曹兴伟;汪伟;李妍;冯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鼻泪道阻塞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38眼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患者,鼻内镜下鼻丘处制成骨孔,切开泪囊并充分翻转泪囊前后瓣,0.1g/L MMC棉球于泪囊吻合口保留48h后取出.结果:术后7d;3,6mo行鼻内镜检查并冲洗泪道.术后7d,治愈34眼,好转3眼,无效1眼,治疗好转率97.4%;术后3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愈好转率94.7%;术后6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疗好转率9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出血和眼眶内并发症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MMC治疗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仁政;胡静;冉俊;万方;陈琼;杨大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作者:唐胜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