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群;张丽敏
目的:评估高原藏区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mo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基本生活能力,同时精神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结论:白内障手术改善患者视功能,显著提高了高原藏区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庆华;吴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沧霞;郑艳霞;孙卧林;王庆金;张金秀;崔艳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华蟾素注射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二类新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乙肝病毒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临床治疗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眼科多有应用,尤其在角膜炎,翼状胬肉等疾病取得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讨眼科新的治疗途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今后眼科临床治疗及研究的方向.
作者:赵俊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葛根素治疗对患者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经验积累.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0-02/2012-12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降血糖和对症处理,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素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末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做对比.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期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能保护视网膜中央动脉功能,进而可起到延缓和改善病情的效果.
作者:张益群;张丽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发病率,分析干眼发病与儿童年龄、视觉显示终端使用及结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顺序统计眼科门诊儿童患者(7~13岁)128例,采用改良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患病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本组儿童总体干眼患病率为19.5%,其中7~10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15.6%;11~13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23.4%.7~10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1.55±0.61,11~13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2.15±0.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2.05±3.25s,11~13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0.05±2.97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使用视觉显示终端超过2h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43.3%,对照组为12.2%;近3mo曾患结膜炎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26.3%,对照组为8.3%;组间OSDI及B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当一部分儿童患者合并干眼,其发生与患儿年龄、过度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及罹患结膜炎相关.
作者:李文光;唐山山;李贵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 2g/L氟康唑+0.05mL生理盐水)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结果:随访观察3~6mo,对照组复发率11%,试验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张婧;王万鹏;张文芳;鲁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的确诊过程,找出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5-01/2010-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以往资料完整的15例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查找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VKH综合征患者15例的误诊率高达80%.常误诊为结膜炎、视盘血管炎、黄斑病变、后巩膜炎、青睫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角膜炎或笼统诊断为葡萄膜炎.本组15例患者中有5例10眼因未及时准确的治疗导致患者视力低于0.3.结论:误诊的原因主要与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对VKH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全身表现缺乏认识.可见,VKH综合征的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作者:黄玉琴;王炜;朱苏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 -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香琼;李婧;易村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流泪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病症状,近年来,眼科门诊因流泪的症状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地增多,流泪或泪溢的症状在临床表现上都是淌眼泪,泪溢是一种特殊病理状态下的流泪.很多眼科医师对于流泪和泪溢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而造成流泪的眼病又很多,我们主要综述了泪溢的病因、机制、治疗和预后及目前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勾明宝;赵全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作者:唐胜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和高糖条件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mmol/L和0.5mmol/L的人参皂甙Rg3,在24h,48h和72h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徙情况,用Matrigel检测细胞管腔形成的情况,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于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徙和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且人参皂甙Rg3具有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人参皂甙Rg3可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管腔形成,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曹亮;宋愈;吴莹;黄黎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激光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AMARIS准分子激光系统,对进行全激光TransPRK术的80例156眼近视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干眼等随访,观察分析.结果:随访1a,裸眼远视力≥1.0者47例92眼,占58.8%.裸眼远视力0.8者20例40眼,占25%;裸眼远视力0.6者13例24眼,占16.3%.接近或高于佳矫正视力(BCVA)者63例121眼,占78.8%.稍低于佳矫正视力(BCVA)1行或2行者17例34眼,占21.2%.术后干眼9例18眼,占11.3%.主诉有眩光,夜间视力差16例32眼,占20%.结论:准分子全激光TransPRK术是治疗近视、散光的安全、有效的理想表层手术方式之一.术后远视力及屈光度稳定,手术安全性好.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08/2012-10间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8例78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1wk;1,3,6mo观察眼表情况,记录眼表刺激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wk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d;1wk;1mo,角膜荧光素着色较术前明显增多,而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内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mo时降至术前水平(P>0.05)并保持至术后6mo.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李明;刘娟;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Bcl-2是从滤泡上B细胞内分离出来的一个原癌基因,与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近年来,其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实验中,尤其表现在眼科领域的视神经损伤的研究中,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命期限,不能促进细胞增殖.然而在其他一些实验中,Bcl-2的抗凋亡作用却不明显,对于某些基因突变所致的凋亡无阻止作用,针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作者:曾奎;马林昆;曹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常见的泪腺恶性上皮肿瘤,单纯手术切除疗效不满意,易复发,预后差.我们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泪腺ACC的临床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改进手术入路、采取手术前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特别还报告了青年泪腺ACC患者的治疗策略,并分析了原发于泪腺以外ACC的诊断与治疗,为眼科临床医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作者:刘琳;宋国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江丹;刘新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眶内壁、下壁骨折患者经结膜入路行眶壁骨折整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无明显下降;在31例复视患者中,术后12mo,3例存在向上方及颞侧极度转动时复视;23例眼球内陷患者中,术后3~12mo,15例患者双眼眼突度相差≤2.0mm,8例患者术眼低于健眼2.0mm以上;所有患者外观均无可见的手术瘢痕及外眦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入路简单,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面部没有瘢痕.
作者:李婷;王丽杰;曹业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