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沧霞;郑艳霞;孙卧林;王庆金;张金秀;崔艳琨
华蟾素注射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二类新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乙肝病毒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临床治疗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眼科多有应用,尤其在角膜炎,翼状胬肉等疾病取得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讨眼科新的治疗途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今后眼科临床治疗及研究的方向.
作者:赵俊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特点.方法:对457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42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3~7(平均4.51±1.14)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0±3.50岁.通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散瞳、高渗剂等治疗,42眼脉络膜脱离全部恢复.治疗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2.75d.结论: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与术前眼压控制不好、术后眼压过低、患者年龄偏大及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作者:胡淑琼;柏宴杰;祝利平;王金华;方家华;黄祥平;朱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38眼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患者,鼻内镜下鼻丘处制成骨孔,切开泪囊并充分翻转泪囊前后瓣,0.1g/L MMC棉球于泪囊吻合口保留48h后取出.结果:术后7d;3,6mo行鼻内镜检查并冲洗泪道.术后7d,治愈34眼,好转3眼,无效1眼,治疗好转率97.4%;术后3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愈好转率94.7%;术后6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疗好转率9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出血和眼眶内并发症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MMC治疗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仁政;胡静;冉俊;万方;陈琼;杨大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眼外伤后189眼的视觉诱发电位资料,探讨将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力评估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全部受检对象为志愿合作者,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其视力随机筛查、盲测并分组,以刺激模式空间频率、P100波幅和潜伏期作为检测指标,探索小空间频率,研究其与视力的对应关系,分析小空间频率条件下P100波幅和潜伏期与视力的关系,确定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评估视力的方法,比较受检眼的视力表筛查与视觉诱发电位评估结果.结果:小空间频率22′,11′,5′及3′所对应的视力分别为0.1~0.2,0.3~0.5,0.6~1.0及1.2~1.5,不同视力P100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100潜伏期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小空间频率及P100波幅对全部受检眼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随机评估,其结果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筛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对志愿合作者的视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周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立;谢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邱姣;周军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评估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mo的终视力效果,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度近视眼(≥-6.00D)且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6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术前分别IOL-Master、超声波生物测量仪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L)和角膜曲率(K),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按照两种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统一型号的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诊检查佳矫正视力、眼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均方根(RMS).结果:超声波检查法和IOL-Master检查得出的眼轴分别是29.81±1.53,29.63±1.81mm,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角膜曲率计和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3.22±1.67,44.27±1.39K,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6 ).术后3mo IOL-Master和A超患者平均绝对屈光误差≤±0.50D者分别占63.0%,31.2%,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1,P<0.05).IOL-Master组在夜视及夜视加周边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优于A超组.在瞳孔直径6.0mm条件下IOL-Master组4阶像差、4阶球差、总高阶像差波前像差均方根值低于A超测量组.结论:IOL-Master是一种高精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工具,可以适用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设计.
作者:张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 conjunctivitis,EKC)免疫反应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并发结膜伪膜或(和)角膜上皮下浸润的EKC患者206例359眼,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照组仅做常规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结膜伪膜及角膜上皮下浸润的治疗疗效,并监测眼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后结膜伪膜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角膜上皮下浸润治疗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KC患者免疫反应期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伪膜形成及角膜上皮下浸润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缩短病程、避免角膜云翳的产生.
作者:刘蕾;肖伟;陶军;徐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观测2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χ2=14.667,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郭丽花;李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 -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香琼;李婧;易村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07/10圆锥角膜患者31例55眼,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超声(55眼)、角膜内皮镜(45眼)和Pentacam(52眼)测量值分别为469.87±57.56,479.00±42.39,487.02±44.64μm,三者测量值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型超声与角膜内皮镜,r1=0.758,P<0.01;A型超声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r2=0.949,P<0.01;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角膜内皮镜,r3=0.685,P<0.01.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存在正相关,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厚度不仅与A超结果更接近,而且方法安全简便,全面反应角膜各点厚度,更适用于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厚度检查及科研研究.
作者:庞旭;彭秀军;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ɑ(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铁锈建立hRPE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设置空白组、铁锈组、抗PDGFR-ɑ抗体(1,10,50,100μg/mL)处理组,分别作用0,12,24,48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RPE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加入抗PDGFR-ɑ抗体后hRPE细胞增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下降,而50μg/mL抗PDGFR-ɑ抗体为抑制hRPE细胞增殖的佳浓度,其抑制率为42.44%.结论:抗PDGFR-ɑ抗体可以抑制hRPE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林林;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65眼经过玻璃体切除、剥膜、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mo~1a,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65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手术,32眼眼内填充硅油,8眼填充C3F8,25眼平衡盐液填充.术后视力手动者2眼,数指~0.05者18眼,>0.05~0.1者28眼,>0.1~0.3者12眼,>0.3者5眼,42眼视力提高.7眼视网膜裂孔,8眼有局限性纤维增生膜残留,5眼视网膜脱离,18眼眼压升高,12眼再发玻璃体出血,36眼术后补充光凝治疗1~3次.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硅油填充对于眼内出血有限制作用.
作者:彭超;王立;陈惠莉;沈小军;周琳;黄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和高糖条件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mmol/L和0.5mmol/L的人参皂甙Rg3,在24h,48h和72h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徙情况,用Matrigel检测细胞管腔形成的情况,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于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徙和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且人参皂甙Rg3具有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人参皂甙Rg3可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管腔形成,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曹亮;宋愈;吴莹;黄黎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EMTO 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纳入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中,42例83眼接受了VisuMax飞秒激光SMILE手术,47例94眼接受了非球面切削的FEMTO LASIK.通过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3mo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其不良事件.结果:术后3mo,平均安全性指数SMILE组为1.10±0.16,FEMTO LASIK组为1.09±0.16;平均有效性指数两组分别为1.10±0.16,1.08±0.12.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值在±1.0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82眼(98.8%)和91眼(96.8%);±0.5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73眼(88.0%)和78眼(83.0%).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23,0.08±0.25D.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近视同样安全有效、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董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江丹;刘新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