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仪器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研究

庞旭;彭秀军;樊郑军

关键词: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 角膜内皮镜,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 中央角膜厚度, 圆锥角膜
摘要: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07/10圆锥角膜患者31例55眼,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超声(55眼)、角膜内皮镜(45眼)和Pentacam(52眼)测量值分别为469.87±57.56,479.00±42.39,487.02±44.64μm,三者测量值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型超声与角膜内皮镜,r1=0.758,P<0.01;A型超声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r2=0.949,P<0.01;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角膜内皮镜,r3=0.685,P<0.01.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存在正相关,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厚度不仅与A超结果更接近,而且方法安全简便,全面反应角膜各点厚度,更适用于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厚度检查及科研研究.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作者: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正元芸生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正元芸生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非增生期DME患者共40例7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40眼,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0例36眼,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服正元芸生滴丸进行治疗.于治疗后3mo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黄斑水肿消退率分别为13眼(32.5%)和24眼(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正元芸生滴丸对非增生期DME消退及视力提高方面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关小康;王淑霞;高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几个阶段之间潜在的关联.方法:1型糖尿病视网膜不同程度病变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其血清唾液酸水平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血清唾液酸浓度(95.95±9.5 vs 45.05±19.91mmoL/L,P=0.0001).我们也观察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水平逐步上升,其浓度升高(P<0.05),但相关性较弱.血清唾液酸浓度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r=0.67,P=0.0001).结论: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与视网膜病变阶段有关.这对确定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帮助.但是,仍然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作者:Muhsin Eraslan;Ozlem Yenice;Haluk Kazokoglu;Dilek Goga(s) Yavuz;Eren Cerman;Hande Celiker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两种测量法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的终视力对比

    目的:通过评估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mo的终视力效果,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度近视眼(≥-6.00D)且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6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术前分别IOL-Master、超声波生物测量仪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L)和角膜曲率(K),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按照两种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统一型号的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诊检查佳矫正视力、眼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均方根(RMS).结果:超声波检查法和IOL-Master检查得出的眼轴分别是29.81±1.53,29.63±1.81mm,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角膜曲率计和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3.22±1.67,44.27±1.39K,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6 ).术后3mo IOL-Master和A超患者平均绝对屈光误差≤±0.50D者分别占63.0%,31.2%,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1,P<0.05).IOL-Master组在夜视及夜视加周边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优于A超组.在瞳孔直径6.0mm条件下IOL-Master组4阶像差、4阶球差、总高阶像差波前像差均方根值低于A超测量组.结论:IOL-Master是一种高精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工具,可以适用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设计.

    作者:张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西藏林芝地区白内障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目的:评估高原藏区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mo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基本生活能力,同时精神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结论:白内障手术改善患者视功能,显著提高了高原藏区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庆华;吴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观测2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χ2=14.667,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郭丽花;李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和重组牛bFGF滴眼液在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的疗效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葛根素治疗对患者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经验积累.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0-02/2012-12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降血糖和对症处理,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素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末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做对比.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期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能保护视网膜中央动脉功能,进而可起到延缓和改善病情的效果.

    作者:张益群;张丽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浓度变化与眼表化学伤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眼表化学伤患者66例80眼,按Roper-Hall标准分度将眼表化学伤分为4度,其中Ⅰ和Ⅱ度35 例44眼,Ⅲ度22 例25眼、Ⅳ度9 例11眼,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泪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并以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结果:眼表化学伤组 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眼表化学伤患者中Ⅳ度组>Ⅲ度组>Ⅰ和Ⅱ度组(P<0.01);Ⅳ度组致盲率高于Ⅲ组和Ⅰ,Ⅱ组(P<0.05).结论:眼表化学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Roper-Hall标准分度增高而增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越高,致盲率则越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眼表化学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茂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EMTO 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纳入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中,42例83眼接受了VisuMax飞秒激光SMILE手术,47例94眼接受了非球面切削的FEMTO LASIK.通过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3mo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其不良事件.结果:术后3mo,平均安全性指数SMILE组为1.10±0.16,FEMTO LASIK组为1.09±0.16;平均有效性指数两组分别为1.10±0.16,1.08±0.12.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值在±1.0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82眼(98.8%)和91眼(96.8%);±0.5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73眼(88.0%)和78眼(83.0%).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23,0.08±0.25D.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近视同样安全有效、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董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应用MIMICS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效果和临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10例单侧单纯性眶下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下睑结膜切口修复眶下壁骨折.首先应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眼眶的三维模型,然后将该3D模型在眶下壁上方平行切割,形成内含眶下壁缺损形态的2D模型,将该模型1 ∶1打印输出到纸张上,于术中消毒后作为模板.根据该模板塑型和修剪钛网,使个体化成型的钛网与眼眶缺损形态完全吻合,然后植入眶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d内复查眼眶三维CT,观察植入钛网的位置和形态,以此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果:CT复查表明,全部患者的预成型钛网均达到精确重建眶下壁骨折缺损的目的.9例患者复视和眼球内陷得以治愈,1例患者内陷治愈残留下转复视.结论: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可以精确修复眶下壁骨折,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明;王梦;柴广睿;刘璐;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沧霞;郑艳霞;孙卧林;王庆金;张金秀;崔艳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外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眼外伤评分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美国眼外伤协会制定的眼外伤评分(OTS)标准,对眼外伤进行国际标准化分级,以对眼外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指导我们准确而快速地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统计251例252眼眼外伤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眼别、受伤时间、受伤类型、致伤物及并发症等),对眼外伤患者伤眼进行OTS评分(对就诊初视力、是否有眼球破裂、眼内炎、是否为穿孔伤、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是否合并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等进行评估),根据OTS评分数据表推算出终视力的概率;对比本组患者的终视力概率与OTS评分表的终视力概率.对不同级别眼外伤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计算出的终视力概率与由美国眼外伤协会提供的OTS评分表计算出的终视力(无光感、光感/手动、0.005~0.095,0.1~0.4,≥0.5)的概率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终视力与初视力呈明显正相关(r=0.772,P=0.000).OTS-1级的终视力是0.5者的例数为0,OTS-5级的终视力为无光感的例数也为0.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OTS评分可以很好地为眼科医生对伤情初判及快速制定出治疗方案提供较好的帮助.

    作者:刘引;秦波;刘身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8-07/2012-07入住我院的100例11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卵磷脂络合碘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同时间临床愈合情况、治疗前后视力、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总眼数60眼,治疗有效眼数43眼,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总眼数58眼,治疗有效眼数51眼,总有效率为87.9%,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2,4wk及3mo恢复正常眼数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P<0.05);(4)经1a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眼数为6眼,复发率为10.0%;观察组复发率为0眼,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郑涂芳;覃银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表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08/2012-10间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8例78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1wk;1,3,6mo观察眼表情况,记录眼表刺激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wk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d;1wk;1mo,角膜荧光素着色较术前明显增多,而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内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mo时降至术前水平(P>0.05)并保持至术后6mo.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李明;刘娟;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角膜移植术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邱姣;周军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板层角膜刀制作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的临床评估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大K值呈正相关.

    作者:邓德勇;谢美娜;王泽;彭涛;于丹丹;彭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负压劈核联合间断能量释放在硬核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Ⅳ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超声能量25%~60%;超声时间58~105(平均85±20)s.术后第1d角膜Ⅰ级水肿者28眼,角膜Ⅱ级水肿者45眼,Ⅲ级水肿者9眼,无Ⅳ级水肿者.术后第1d视力0.1~0.25者16眼,0.3~0.5者34眼,术后视力﹥0.5者32眼.术后1wk,矫正视力0.3~0.6者11眼,矫正视力≥0.8者71眼.结论: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是无爆破模式的超声乳化仪对硬核型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有利于碎核,操作方便,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月利;张振义;杨春华;王磊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改良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对67例67眼内眦角或眼睑裂伤致下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置管保留时间,并发症及拔管后冲洗6mo以上情况追踪研究.结果:患者67例67眼全部成功置管,有62例吻合成功,3例拔管后泪道狭窄,2例拔管后冲洗不通,经泪道YAG激光处理后再通.结论:外伤致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环形泪道置管法,无论伤前有无溢泪,均能成功置管,且因置管保留在鼻腔内,可较长时间保留,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保证了在无牵拉的情况下泪小管断端的修复,减少了并发症,疗效良好.

    作者:黎雄豪;郑仲;习淑文;黎波;徐美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