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涂芳;覃银燕
目的:探讨全激光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AMARIS准分子激光系统,对进行全激光TransPRK术的80例156眼近视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干眼等随访,观察分析.结果:随访1a,裸眼远视力≥1.0者47例92眼,占58.8%.裸眼远视力0.8者20例40眼,占25%;裸眼远视力0.6者13例24眼,占16.3%.接近或高于佳矫正视力(BCVA)者63例121眼,占78.8%.稍低于佳矫正视力(BCVA)1行或2行者17例34眼,占21.2%.术后干眼9例18眼,占11.3%.主诉有眩光,夜间视力差16例32眼,占20%.结论:准分子全激光TransPRK术是治疗近视、散光的安全、有效的理想表层手术方式之一.术后远视力及屈光度稳定,手术安全性好.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大K值呈正相关.
作者:邓德勇;谢美娜;王泽;彭涛;于丹丹;彭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作者: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邱姣;周军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方法:观察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术前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年龄组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前术后三级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3,P=0.000);手术年龄对术后三级视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39;P=0.034);术后P100波潜伏期较术前变短,振幅加大(P潜伏期=0.029;P波振幅=0.037).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年龄越早,术后出现高级视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鲁建安;杨薇;文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眶内壁、下壁骨折患者经结膜入路行眶壁骨折整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无明显下降;在31例复视患者中,术后12mo,3例存在向上方及颞侧极度转动时复视;23例眼球内陷患者中,术后3~12mo,15例患者双眼眼突度相差≤2.0mm,8例患者术眼低于健眼2.0mm以上;所有患者外观均无可见的手术瘢痕及外眦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入路简单,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面部没有瘢痕.
作者:李婷;王丽杰;曹业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沧霞;郑艳霞;孙卧林;王庆金;张金秀;崔艳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EMTO 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纳入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中,42例83眼接受了VisuMax飞秒激光SMILE手术,47例94眼接受了非球面切削的FEMTO LASIK.通过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3mo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其不良事件.结果:术后3mo,平均安全性指数SMILE组为1.10±0.16,FEMTO LASIK组为1.09±0.16;平均有效性指数两组分别为1.10±0.16,1.08±0.12.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值在±1.0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82眼(98.8%)和91眼(96.8%);±0.5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73眼(88.0%)和78眼(83.0%).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23,0.08±0.25D.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近视同样安全有效、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董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长沙市中学生群体视力不良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共抽取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的16 843名中学生为视力筛查对象.采用灯光视力表箱检查视力,应用Epidata3.20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长沙市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1.44%,视力不良检出率女生(74.47%)高于男生(6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9,P<0.01).总体来说,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相同年龄段,女生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轻度视力不良、中度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8.64%,22.35%和40.44%,不同年龄段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护中学生视力是一项主要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家庭、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配合,采取综合性措施.
作者:王可为;谭红专;仇君;王曦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特点.方法:对457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42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3~7(平均4.51±1.14)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0±3.50岁.通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散瞳、高渗剂等治疗,42眼脉络膜脱离全部恢复.治疗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2.75d.结论: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与术前眼压控制不好、术后眼压过低、患者年龄偏大及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作者:胡淑琼;柏宴杰;祝利平;王金华;方家华;黄祥平;朱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非动脉炎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和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PE)患者的视野变化特点,分析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3/2012-05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诊治的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缺损的类型、部位、平均缺损(MD)和模式缺损(PSD)情况,SPSS12.0统计软件包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IDON患者17例20眼,NAION患者21例26眼,PE患者11例22眼.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MD和P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表现复杂多样,但又各有特点,这与三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欣玲;李雪姣;冯莉;阎启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并对相关因素如病程、血压、血糖水平、血脂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76例中,DR者53例,患病率为30.1%,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肌酐、尿素氮未成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郝胜利;崔洪臣;郭海龙;高志国;刘志恒;吴南莺;徐国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影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12/2012-12在本院住院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滴眼药水后、术眼准备后3个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将培养结果与年龄、性别、眼别、职业、滴眼天数、干预方法等因素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干预方法等因素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有显著性关联,职业、眼别、术前滴眼天数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影响不大.结论:影响结膜囊细菌培养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干预方法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影响至关重要,应引起重视.
作者:黄丽萍;吴伟;肖智谦;花南霞;吴梅坚;莫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共32例32眼(试验组),即小梁切除术联合硅胶片填充于巩膜层间;采用单纯小梁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1例21眼(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眼压降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追踪随访6~24mo.试验组术后平均眼压14.36±5.2mmHg(1mmHg=0.133kPa),眼压超过30mmHg者3眼(9.4%).术后随访时间内未发现与硅胶片填充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硅胶片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平均眼压23.36±9.3mmHg,眼压超过30mmHg者5眼(23.8%).结论: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经济、简便,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可以代替昂贵进口引流性植入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为多数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沈明海;房传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浓度变化与眼表化学伤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眼表化学伤患者66例80眼,按Roper-Hall标准分度将眼表化学伤分为4度,其中Ⅰ和Ⅱ度35 例44眼,Ⅲ度22 例25眼、Ⅳ度9 例11眼,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泪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并以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结果:眼表化学伤组 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眼表化学伤患者中Ⅳ度组>Ⅲ度组>Ⅰ和Ⅱ度组(P<0.01);Ⅳ度组致盲率高于Ⅲ组和Ⅰ,Ⅱ组(P<0.05).结论:眼表化学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Roper-Hall标准分度增高而增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越高,致盲率则越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眼表化学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茂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纤维化眼外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细胞Smad3,Smad4,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观察5μg/L TGF-β1刺激OF在不同时间点(0h;15,30min;1,2,4h)表达Smad3 mRNA,Smad4 mRNA,Smad7 mRNA的变化.结果: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3 mRNA的表达量已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10.71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25.07倍(P<0.01),持续近2h,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4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1.54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15.99倍(P<0.01),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 30min后,Smad7 mRNA的表达量明显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3.21倍,持续至4h为对照组的14.66倍(P<0.01).结论:TGF-β1可活化眼眶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诱导OF表达Smad3 mRNA和Smad4 mRNA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mad7 mRNA表达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TGF-β1/Smads这一纤维化相关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TAO眼外肌纤维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陆燕;丁颖;候培莉;孟虎;施宇华;黄振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Titmus立体视检查图、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和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三种立体视检查法进行儿童立体视检查的差异.方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对81例5~7岁正常视觉发育的儿童分别运用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颜氏立体图、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图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立体视与异常立体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2282,P=0.6329);金氏立体图检查法与其余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差异有显著性(χ2=58.1692,P<0.01).结论:颜氏随机点立体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相近,金氏立体图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评价立体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作者:亓昊慧;洪德健;朱菲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