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丁颖;候培莉;孟虎;施宇华;黄振平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38眼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患者,鼻内镜下鼻丘处制成骨孔,切开泪囊并充分翻转泪囊前后瓣,0.1g/L MMC棉球于泪囊吻合口保留48h后取出.结果:术后7d;3,6mo行鼻内镜检查并冲洗泪道.术后7d,治愈34眼,好转3眼,无效1眼,治疗好转率97.4%;术后3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愈好转率94.7%;术后6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疗好转率9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出血和眼眶内并发症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MMC治疗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仁政;胡静;冉俊;万方;陈琼;杨大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07/10圆锥角膜患者31例55眼,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超声(55眼)、角膜内皮镜(45眼)和Pentacam(52眼)测量值分别为469.87±57.56,479.00±42.39,487.02±44.64μm,三者测量值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型超声与角膜内皮镜,r1=0.758,P<0.01;A型超声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r2=0.949,P<0.01;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角膜内皮镜,r3=0.685,P<0.01.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存在正相关,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厚度不仅与A超结果更接近,而且方法安全简便,全面反应角膜各点厚度,更适用于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厚度检查及科研研究.
作者:庞旭;彭秀军;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几个阶段之间潜在的关联.方法:1型糖尿病视网膜不同程度病变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其血清唾液酸水平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血清唾液酸浓度(95.95±9.5 vs 45.05±19.91mmoL/L,P=0.0001).我们也观察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水平逐步上升,其浓度升高(P<0.05),但相关性较弱.血清唾液酸浓度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r=0.67,P=0.0001).结论: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与视网膜病变阶段有关.这对确定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帮助.但是,仍然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作者:Muhsin Eraslan;Ozlem Yenice;Haluk Kazokoglu;Dilek Goga(s) Yavuz;Eren Cerman;Hande Celiker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邱姣;周军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影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12/2012-12在本院住院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滴眼药水后、术眼准备后3个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将培养结果与年龄、性别、眼别、职业、滴眼天数、干预方法等因素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干预方法等因素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有显著性关联,职业、眼别、术前滴眼天数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影响不大.结论:影响结膜囊细菌培养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干预方法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影响至关重要,应引起重视.
作者:黄丽萍;吴伟;肖智谦;花南霞;吴梅坚;莫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大K值呈正相关.
作者:邓德勇;谢美娜;王泽;彭涛;于丹丹;彭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长沙市中学生群体视力不良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共抽取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的16 843名中学生为视力筛查对象.采用灯光视力表箱检查视力,应用Epidata3.20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长沙市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1.44%,视力不良检出率女生(74.47%)高于男生(6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9,P<0.01).总体来说,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相同年龄段,女生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轻度视力不良、中度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8.64%,22.35%和40.44%,不同年龄段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护中学生视力是一项主要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家庭、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配合,采取综合性措施.
作者:王可为;谭红专;仇君;王曦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作用.方法: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第1d发生2级以上角膜水肿的病例随机分为常规用药组与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每组45例.常规用药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复方托吡卡胺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交替滴眼.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服具有活血利水、明目退翳功效的中药活血利水明目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1wk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结果: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的临床治愈率与角膜水肿平均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均<0.05),总有效率与常规用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提前恢复患者视力.
作者:李群英;曹兴伟;汪伟;李妍;冯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眼外伤后189眼的视觉诱发电位资料,探讨将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力评估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全部受检对象为志愿合作者,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其视力随机筛查、盲测并分组,以刺激模式空间频率、P100波幅和潜伏期作为检测指标,探索小空间频率,研究其与视力的对应关系,分析小空间频率条件下P100波幅和潜伏期与视力的关系,确定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评估视力的方法,比较受检眼的视力表筛查与视觉诱发电位评估结果.结果:小空间频率22′,11′,5′及3′所对应的视力分别为0.1~0.2,0.3~0.5,0.6~1.0及1.2~1.5,不同视力P100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100潜伏期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小空间频率及P100波幅对全部受检眼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随机评估,其结果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筛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对志愿合作者的视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周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0g/L阿托品散瞳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1a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1a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5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0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56例;10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7例正位,3例过矫10△~20△;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8.7%.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刘琪;刘黎明;秦艳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观测2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χ2=14.667,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郭丽花;李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纤维化眼外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细胞Smad3,Smad4,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观察5μg/L TGF-β1刺激OF在不同时间点(0h;15,30min;1,2,4h)表达Smad3 mRNA,Smad4 mRNA,Smad7 mRNA的变化.结果: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3 mRNA的表达量已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10.71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25.07倍(P<0.01),持续近2h,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4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1.54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15.99倍(P<0.01),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 30min后,Smad7 mRNA的表达量明显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3.21倍,持续至4h为对照组的14.66倍(P<0.01).结论:TGF-β1可活化眼眶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诱导OF表达Smad3 mRNA和Smad4 mRNA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mad7 mRNA表达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TGF-β1/Smads这一纤维化相关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TAO眼外肌纤维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陆燕;丁颖;候培莉;孟虎;施宇华;黄振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LASEK角膜上皮瓣制作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9-08/2012-08在我院行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320例640眼,将患者按年龄分组,18~23岁、24~29岁、30~35岁、大于35岁4组(A,B,C,D),每组按是否配戴隐形眼镜超过3mo,分为2个亚组(I,II),统计每组的平均制瓣时间.结果:大部分患者于术后2~4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7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佳.术后6mo平均裸眼视力1.23±0.15.制瓣时间11~30(平均18±3.5)s,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同年龄段2个亚组(Ⅰ,Ⅱ)作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段男、女患者制瓣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是影响上皮瓣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
作者:魏芬;艾明;许鸣;肖秀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立;谢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评估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mo的终视力效果,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度近视眼(≥-6.00D)且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6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术前分别IOL-Master、超声波生物测量仪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L)和角膜曲率(K),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按照两种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统一型号的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诊检查佳矫正视力、眼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均方根(RMS).结果:超声波检查法和IOL-Master检查得出的眼轴分别是29.81±1.53,29.63±1.81mm,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角膜曲率计和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3.22±1.67,44.27±1.39K,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6 ).术后3mo IOL-Master和A超患者平均绝对屈光误差≤±0.50D者分别占63.0%,31.2%,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1,P<0.05).IOL-Master组在夜视及夜视加周边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优于A超组.在瞳孔直径6.0mm条件下IOL-Master组4阶像差、4阶球差、总高阶像差波前像差均方根值低于A超测量组.结论:IOL-Master是一种高精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工具,可以适用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设计.
作者:张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视觉通路受累程度和性质.方法:对3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5~12岁),疾病初显现的12d内视觉诱发电位(VEP)进行调查.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和水痘蜱传脑炎患者之间比较P100峰潜伏期及振幅.结果:两种形式脑炎患儿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对象组中,40%的患者表现出视觉皮层功能障碍(P100振幅降低),沿视觉通路(P100潜伏期延长)电导率温和放缓的迹象.结论:研究发现,视觉通路对病毒性脑炎有很强的耐受性.功能性视皮层对该疾病的抵抗力低.
作者:Voitenkov Vladislav Borisovich;Komancev Vladimir Nikolaevich;Skripchenko Natalia Viktorovna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Ⅳ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超声能量25%~60%;超声时间58~105(平均85±20)s.术后第1d角膜Ⅰ级水肿者28眼,角膜Ⅱ级水肿者45眼,Ⅲ级水肿者9眼,无Ⅳ级水肿者.术后第1d视力0.1~0.25者16眼,0.3~0.5者34眼,术后视力﹥0.5者32眼.术后1wk,矫正视力0.3~0.6者11眼,矫正视力≥0.8者71眼.结论: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是无爆破模式的超声乳化仪对硬核型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有利于碎核,操作方便,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月利;张振义;杨春华;王磊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2011/2012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采集2011-01-01/2012-12-3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6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将其送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总结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在68份送检角膜边缘溃疡中,检出50株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对纳他霉素、氟康唑、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6%,46%,54%,60%.结论: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真菌性角膜炎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性更高,对纳他霉素耐药率较低.
作者:陈金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江丹;刘新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