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调节性内斜视80例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刘琪;刘黎明;秦艳莉

关键词:内斜视, 弱视, 调节, 矫正
摘要: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0g/L阿托品散瞳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1a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1a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5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0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56例;10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7例正位,3例过矫10△~20△;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8.7%.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性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2011/2012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采集2011-01-01/2012-12-3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6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将其送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总结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在68份送检角膜边缘溃疡中,检出50株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对纳他霉素、氟康唑、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6%,46%,54%,60%.结论: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真菌性角膜炎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性更高,对纳他霉素耐药率较低.

    作者:陈金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立体视检查方法检测儿童近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Titmus立体视检查图、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和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三种立体视检查法进行儿童立体视检查的差异.方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对81例5~7岁正常视觉发育的儿童分别运用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颜氏立体图、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图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立体视与异常立体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2282,P=0.6329);金氏立体图检查法与其余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差异有显著性(χ2=58.1692,P<0.01).结论:颜氏随机点立体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相近,金氏立体图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评价立体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作者:亓昊慧;洪德健;朱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西藏林芝地区白内障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目的:评估高原藏区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mo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基本生活能力,同时精神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结论:白内障手术改善患者视功能,显著提高了高原藏区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庆华;吴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泪囊炎与剖宫产的关系及治疗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抗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过程的作用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ɑ(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铁锈建立hRPE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设置空白组、铁锈组、抗PDGFR-ɑ抗体(1,10,50,100μg/mL)处理组,分别作用0,12,24,48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RPE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加入抗PDGFR-ɑ抗体后hRPE细胞增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下降,而50μg/mL抗PDGFR-ɑ抗体为抑制hRPE细胞增殖的佳浓度,其抑制率为42.44%.结论:抗PDGFR-ɑ抗体可以抑制hRPE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林林;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全激光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AMARIS准分子激光系统,对进行全激光TransPRK术的80例156眼近视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干眼等随访,观察分析.结果:随访1a,裸眼远视力≥1.0者47例92眼,占58.8%.裸眼远视力0.8者20例40眼,占25%;裸眼远视力0.6者13例24眼,占16.3%.接近或高于佳矫正视力(BCVA)者63例121眼,占78.8%.稍低于佳矫正视力(BCVA)1行或2行者17例34眼,占21.2%.术后干眼9例18眼,占11.3%.主诉有眩光,夜间视力差16例32眼,占20%.结论:准分子全激光TransPRK术是治疗近视、散光的安全、有效的理想表层手术方式之一.术后远视力及屈光度稳定,手术安全性好.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立;谢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沧霞;郑艳霞;孙卧林;王庆金;张金秀;崔艳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

    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Ⅱ:20眼;Ⅲ:17眼;Ⅳ:30眼;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s=0.514,0.721,P均<0.05);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作者:栾国刚;谌金金;熊莎;章艳;朱丹;肖芬;严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观测2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χ2=14.667,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郭丽花;李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部分调节性内斜儿童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方法:观察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术前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年龄组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前术后三级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3,P=0.000);手术年龄对术后三级视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39;P=0.034);术后P100波潜伏期较术前变短,振幅加大(P潜伏期=0.029;P波振幅=0.037).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年龄越早,术后出现高级视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鲁建安;杨薇;文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鼻泪道阻塞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38眼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患者,鼻内镜下鼻丘处制成骨孔,切开泪囊并充分翻转泪囊前后瓣,0.1g/L MMC棉球于泪囊吻合口保留48h后取出.结果:术后7d;3,6mo行鼻内镜检查并冲洗泪道.术后7d,治愈34眼,好转3眼,无效1眼,治疗好转率97.4%;术后3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愈好转率94.7%;术后6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疗好转率9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出血和眼眶内并发症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MMC治疗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仁政;胡静;冉俊;万方;陈琼;杨大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icroRNAs与晶状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microRNAs是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肿瘤发生以及机体代谢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近年来基因调控研究的热点.许多microRNAs广泛表达于眼部多种组织,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可能与眼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功能调节、疾病发生等方面密切相关.研究microRNAs在晶状体发育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晶状体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陈阳;丁芝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作者:唐胜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的确诊过程,找出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5-01/2010-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以往资料完整的15例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查找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VKH综合征患者15例的误诊率高达80%.常误诊为结膜炎、视盘血管炎、黄斑病变、后巩膜炎、青睫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角膜炎或笼统诊断为葡萄膜炎.本组15例患者中有5例10眼因未及时准确的治疗导致患者视力低于0.3.结论:误诊的原因主要与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对VKH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全身表现缺乏认识.可见,VKH综合征的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作者:黄玉琴;王炜;朱苏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外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眼外伤评分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美国眼外伤协会制定的眼外伤评分(OTS)标准,对眼外伤进行国际标准化分级,以对眼外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指导我们准确而快速地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统计251例252眼眼外伤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眼别、受伤时间、受伤类型、致伤物及并发症等),对眼外伤患者伤眼进行OTS评分(对就诊初视力、是否有眼球破裂、眼内炎、是否为穿孔伤、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是否合并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等进行评估),根据OTS评分数据表推算出终视力的概率;对比本组患者的终视力概率与OTS评分表的终视力概率.对不同级别眼外伤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计算出的终视力概率与由美国眼外伤协会提供的OTS评分表计算出的终视力(无光感、光感/手动、0.005~0.095,0.1~0.4,≥0.5)的概率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终视力与初视力呈明显正相关(r=0.772,P=0.000).OTS-1级的终视力是0.5者的例数为0,OTS-5级的终视力为无光感的例数也为0.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OTS评分可以很好地为眼科医生对伤情初判及快速制定出治疗方案提供较好的帮助.

    作者:刘引;秦波;刘身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作者: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植入术后远期的临床表现.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3例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试验组)19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4例20眼.观察患者的术后远,中,近视力、立体视觉、不同距离下脱镜率.结果:裸眼近视力≥0.5者,试验组为17眼,占68%(17/25),对照组为6眼,占3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远视力≥0.5者,试验组为23眼,占92%(23/25),对照组为20眼,占100%(20/2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视力:40cm:试验组得分为54.64±10.80,对照组得分为47.05±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cm:试验组得分为50.36±10.32,对照组得分为46.50±8.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cm:试验组得分为43.44±8.08,对照组得分为42.05±6.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视觉:试验组6例双眼手术,6例立体视锐度均≤60″;对照组6例双眼手术,1例立体视锐度≤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如读书、看报时的戴镜率:试验组19例中有6例需要眼镜,对照组14例中有11例需要眼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在术后很长时间内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全程视力,为双眼手术者提供良好的立体视觉,减少术后患者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陶建军;邢茜;陆炯;顾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