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彭超;王立;陈惠莉;沈小军;周琳;黄欢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眼内光凝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65眼经过玻璃体切除、剥膜、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mo~1a,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65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手术,32眼眼内填充硅油,8眼填充C3F8,25眼平衡盐液填充.术后视力手动者2眼,数指~0.05者18眼,>0.05~0.1者28眼,>0.1~0.3者12眼,>0.3者5眼,42眼视力提高.7眼视网膜裂孔,8眼有局限性纤维增生膜残留,5眼视网膜脱离,18眼眼压升高,12眼再发玻璃体出血,36眼术后补充光凝治疗1~3次.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硅油填充对于眼内出血有限制作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抗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过程的作用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ɑ(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铁锈建立hRPE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设置空白组、铁锈组、抗PDGFR-ɑ抗体(1,10,50,100μg/mL)处理组,分别作用0,12,24,48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RPE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加入抗PDGFR-ɑ抗体后hRPE细胞增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下降,而50μg/mL抗PDGFR-ɑ抗体为抑制hRPE细胞增殖的佳浓度,其抑制率为42.44%.结论:抗PDGFR-ɑ抗体可以抑制hRPE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林林;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三种不同切削模式的疗效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三种不同模式:标准模式(standar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S-LASIK)、非球面切削模式 (aspheric ablation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A-LASIK)和组织节约模式(tissue-saving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T-LASIK)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2011-02/2012-10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并随访6mo以上的患者66例112眼.采用博士伦公司217z准分子激光机进行手术,Moria公司OUP90制作110μm角膜瓣.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厚度和暗光下的瞳孔直径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削模式,分为S-LASIK组(n=36)、A-LASIK组(n=40)和T-LASIK组(n=36).检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6mo患者夜间视力满意度、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K值、薄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及5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分析.观察分析各组手术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术后6mo夜间视力满意度调查,A-LASIK组优于T-LASIK组和S-LASIK组.术后6mo三组等值球镜在±0.5D以内占96.43%.术后三组高阶像差RMS (RMSh)、垂直彗差(C7)、球差(C12)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SIK,A-LASIK和T-LASIK组角膜实际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分别增加14.94±29.81,11.2±10.94,5.83±17.09μm;单位面积单位屈光度的切削厚度分别为0.85±0.27,0.72±0.08,0.59±0.09μm/(D·mm2) (P<0.05),T-LASIK和A-LASIK切削的角膜厚度较S-LASIK分别节约30.59%和15.29%.结论:S-LASIK,A-LASIK和T-LASIK均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彗差、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有增加,A-LASIK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其他两组的可能与相差的改变少有关.A-LASIK和T-LASIK较S-LASIK均可有效节省角膜.T-LASIK组在保证临床矫正效果的同时减少角膜切削量,尽可能减少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作者:巴俊;李艳红;吴岩;朱玮;金依华;于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西藏林芝地区白内障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目的:评估高原藏区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mo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基本生活能力,同时精神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结论:白内障手术改善患者视功能,显著提高了高原藏区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庆华;吴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植入术后远期的临床表现.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3例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试验组)19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4例20眼.观察患者的术后远,中,近视力、立体视觉、不同距离下脱镜率.结果:裸眼近视力≥0.5者,试验组为17眼,占68%(17/25),对照组为6眼,占3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远视力≥0.5者,试验组为23眼,占92%(23/25),对照组为20眼,占100%(20/2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视力:40cm:试验组得分为54.64±10.80,对照组得分为47.05±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cm:试验组得分为50.36±10.32,对照组得分为46.50±8.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cm:试验组得分为43.44±8.08,对照组得分为42.05±6.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视觉:试验组6例双眼手术,6例立体视锐度均≤60″;对照组6例双眼手术,1例立体视锐度≤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如读书、看报时的戴镜率:试验组19例中有6例需要眼镜,对照组14例中有11例需要眼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在术后很长时间内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全程视力,为双眼手术者提供良好的立体视觉,减少术后患者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陶建军;邢茜;陆炯;顾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

    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Ⅱ:20眼;Ⅲ:17眼;Ⅳ:30眼;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s=0.514,0.721,P均<0.05);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作者:栾国刚;谌金金;熊莎;章艳;朱丹;肖芬;严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作用.方法: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第1d发生2级以上角膜水肿的病例随机分为常规用药组与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每组45例.常规用药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复方托吡卡胺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交替滴眼.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服具有活血利水、明目退翳功效的中药活血利水明目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1wk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结果: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的临床治愈率与角膜水肿平均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均<0.05),总有效率与常规用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提前恢复患者视力.

    作者:李群英;曹兴伟;汪伟;李妍;冯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泪囊炎与剖宫产的关系及治疗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性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2011/2012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采集2011-01-01/2012-12-3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6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将其送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总结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在68份送检角膜边缘溃疡中,检出50株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对纳他霉素、氟康唑、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6%,46%,54%,60%.结论: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多,真菌性角膜炎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性更高,对纳他霉素耐药率较低.

    作者:陈金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目的:探讨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26例33眼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眼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视网膜脱离发生后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及时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3眼给予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6~48mo.结果:在常规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1眼(55%),眼球萎缩4眼(20%),视力提高者3眼(15%),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8%),视力提高者5眼(38%).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结论: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预后.

    作者:李盛国;邝国平;陈书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发病率,分析干眼发病与儿童年龄、视觉显示终端使用及结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顺序统计眼科门诊儿童患者(7~13岁)128例,采用改良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患病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本组儿童总体干眼患病率为19.5%,其中7~10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15.6%;11~13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23.4%.7~10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1.55±0.61,11~13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2.15±0.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2.05±3.25s,11~13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0.05±2.97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使用视觉显示终端超过2h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43.3%,对照组为12.2%;近3mo曾患结膜炎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26.3%,对照组为8.3%;组间OSDI及B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当一部分儿童患者合并干眼,其发生与患儿年龄、过度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及罹患结膜炎相关.

    作者:李文光;唐山山;李贵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特点.方法:对457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42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3~7(平均4.51±1.14)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0±3.50岁.通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散瞳、高渗剂等治疗,42眼脉络膜脱离全部恢复.治疗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2.75d.结论: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与术前眼压控制不好、术后眼压过低、患者年龄偏大及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作者:胡淑琼;柏宴杰;祝利平;王金华;方家华;黄祥平;朱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手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分析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硅胶片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评价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共32例32眼(试验组),即小梁切除术联合硅胶片填充于巩膜层间;采用单纯小梁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1例21眼(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眼压降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追踪随访6~24mo.试验组术后平均眼压14.36±5.2mmHg(1mmHg=0.133kPa),眼压超过30mmHg者3眼(9.4%).术后随访时间内未发现与硅胶片填充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硅胶片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平均眼压23.36±9.3mmHg,眼压超过30mmHg者5眼(23.8%).结论: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经济、简便,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可以代替昂贵进口引流性植入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为多数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沈明海;房传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作者: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成纤维细胞Smad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纤维化眼外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细胞Smad3,Smad4,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观察5μg/L TGF-β1刺激OF在不同时间点(0h;15,30min;1,2,4h)表达Smad3 mRNA,Smad4 mRNA,Smad7 mRNA的变化.结果: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3 mRNA的表达量已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10.71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25.07倍(P<0.01),持续近2h,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4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1.54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15.99倍(P<0.01),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 30min后,Smad7 mRNA的表达量明显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3.21倍,持续至4h为对照组的14.66倍(P<0.01).结论:TGF-β1可活化眼眶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诱导OF表达Smad3 mRNA和Smad4 mRNA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mad7 mRNA表达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TGF-β1/Smads这一纤维化相关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TAO眼外肌纤维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陆燕;丁颖;候培莉;孟虎;施宇华;黄振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氟化碳液体短期术后填塞治疗巨大视网膜裂孔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液体短期术后填塞治疗视网膜脱离伴巨大视网膜裂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从1998-01/2010-12在单一的医疗中心治疗患者的病历数据.比较应用和没有应用全氟化碳液体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治疗组22眼(21例),对照组14眼(14例)视网膜均附着.两组的终附着率分别为81.8%和42.9%(P<0.05).治疗组4眼(18.2%),对照组7眼(50%)发展为重症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持续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组73.3%,对照组26.7%患者的视力为6/12或更高(P<0.05).治疗组50.0%,对照组14.3%患者视力提升;治疗组22.7%,对照组57.1%患者视力下降(P=0.054).结论:视网膜脱离伴巨大视网膜裂孔使用全氟化碳液体作为短期术后填塞是安全的.全氟化碳液体在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方面有效.

    作者:Joseph Pikkel;Otzem Chassid;Adi Sharabi-Nov;Itzchak Beiran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DF-1和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AMD3100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的表达,以及不同剂量SDF-1拮抗剂3100对SDF-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拮抗剂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拮抗剂组、糖尿病组分别于成模后1wk玻璃体腔注射AMD3100和PBS.随后各组球后多次球后注射相应药物.实验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RT-PCR实验共饲养三组大鼠60只,各组均于1,3,5mo处死部分大鼠,各组提取标本,RT-PCR检测并HE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Western-Blot实验将18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组不同剂量AMD3100的拮抗剂组及糖尿病组共6组,饲养时间均为3mo.结果:RT-PCR检测1,3,5mo各同龄组中三组间大鼠视网膜SDF-1和VEGF 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均以糖尿病组表达高,拮抗剂组的表达低于糖尿病组.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SDF-1和VEGF mRNA的表达进一步增加,视网膜HE染色切片上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Western-Blot检测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拮抗剂AMD3100浓度的增大,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当继续增加浓度(玻璃体腔注射>10μg/μL),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和5组相比,P>0.05).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的进展,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里VEGF和SDF-1 mRNA的表达量增加.SDF-1受体拮抗剂 AMD3100可降低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这种拮抗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抑制作用有剂量依从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作者:游逸安;赖中燕;周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表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08/2012-10间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8例78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1wk;1,3,6mo观察眼表情况,记录眼表刺激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wk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d;1wk;1mo,角膜荧光素着色较术前明显增多,而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内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mo时降至术前水平(P>0.05)并保持至术后6mo.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李明;刘娟;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板层角膜刀制作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的临床评估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大K值呈正相关.

    作者:邓德勇;谢美娜;王泽;彭涛;于丹丹;彭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作者:唐胜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