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龙;刘二华;谭钢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青光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青光眼疑似患者51例51眼,使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所有患者中,21眼(41.2%)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0眼(58.8%)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其中7例出现仅有夜间高眼压且高者达54mmHg,白天自然缓解到正常范围.24h眼压平均值及高峰值与门诊眼压记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检查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患者.
作者:乔清华;唐桂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人工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中截囊不完全、撕囊不均、悬韧带和(或)后囊破裂、皮质残留、囊袋收缩、渗出膜及机化条带牵制、后发性白内障及外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植入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目前针对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可采用单纯人工晶状体复位、囊袋张力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取出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等.
作者:任建涛;黄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PAX 6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和黏附等活动,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发挥不同的功能.PAX 6基因的异常表达是许多先天性疾病的原因,尤其在眼睛、神经系统、鼻、胰腺和内分泌腺等组织器官的先天性疾病.我们介绍PAX 6基因的背景知识,并对其上下游基因和基因突变对眼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志清;黄悦;孙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大鼠慢性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EIOP)模型初级视皮质(primary visual cortex,PV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干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烙闭上巩膜静脉法,烙闭大鼠3支上巩膜静脉,制作大鼠慢性EIOP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给药组,空白组.连续灌胃8wk,并于8wk末处死大鼠,观察其对EIOP大鼠眼压、PVC的BDNF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本实验采用的烙闭上巩膜静脉的造模方法使大鼠眼压明显升高(P<0.01),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VC病理切片半定量分析表明,模型组BDNF总面积82438±2597.39(S/μm2)、平均光密度1155.9±123.14、积分光密度12915±673.28,与空白组(总面积132370±7588.47S/μm2,平均光密度5365±379.65,积分光密度35102±2648.5)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BDNF总面积与给药组(108980±9126.77S/μm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平均光密度(3220.4±413.67)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积分光密度(23821±3431.6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通过增强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而促进EIOP大鼠初级视皮质损伤的修复.
作者:李翔;郭红建;文晓霞;谢钊;谢学军;路雪婧;王毅;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 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黄艳君;刘斐;杨晓然;李远标;邵东平;李敏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07/2012-12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8例,采用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术中清除角膜表面溶解坏死组织,上穹隆环钻刻切全厚游离结膜瓣,覆盖角膜病变区域,10-0尼龙线间断缝合8~12针,线结埋于角膜基质,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原发病.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感染控制无复发,游离结膜瓣贴敷良好,缝线拆除后结膜瓣无松脱,眼表规则,泪膜涂布良好,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
作者:段虎成;晏世刚;陈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二次治疗的时机与探通进针的深度.方法:分析一次治疗失败的32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二次鼻泪管探通后的治疗效果,并对一次探通成功的115眼患儿的探针进针深度进行统计.结果:由于泪道探通的有效率与年龄有关,本研究三组患儿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间隔时间分组,1wk以内的11只患眼中,经二次治疗有效10眼,占91%;1~2wk的13只患眼中,有效12眼,占92%;2wk以上8只患眼中,有效6眼,占75%.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1~2wk二次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P<0.05).<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结论:间隔1~2wk再行二次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佳治疗时机.操作中,<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
作者:于佳;石磊;刘鹤南;李奇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本文旨在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眼科住院医师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启发.方法:以美国Doheny眼科中心(Doheny Eye Institute)的眼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为主,结合约翰霍普金斯的Wilmer 眼科中心(Wilmer Eye Institute)和Jules Stein眼科中心 (Jules Stein Eye Institute)的培训特点,介绍美国顶尖眼科中心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辅以对美国继续医学教育目的和要求的介绍.结果:美国有着完善和科学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其中八年院校教育后的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尤为值得关注.结论: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学习领先者的经验,是全面提高我国眼科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嵩;严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获得了满意的提高,但因人工晶状体缺乏调节力,术后视近或视远仍需配戴眼镜.多焦人工晶状体虽为患者提供了视近视远的视力,但也出现视觉质量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具有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深入,我们就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春荣;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4例就诊于我院的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结果:所选14例病例中常见的眼部表现为眼球突出(100%)、结膜及浅层巩膜充血扩张(93%).行CT或MRI检查的12例病例中,眼上静脉增粗者9例,海绵窦增宽或高信号者6例.4例行栓塞治疗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临床谱广泛多样,特征性眼部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栓塞治疗对改善眼部表现效果明显.
作者:沈剑琴;崔红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离体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酶后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取新鲜尸体猪眼130眼,随机均分A,B,C,D及对照组共5组,每组再分为2小组,每小组各13只.其中A和B组为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终浓度为200,800U/mL的HA 0.1mL;C和D组为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CA)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终浓度为10,50U/mL的CA 0.1mL;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磷酸缓冲盐(PBS)0.1mL.各组的眼球分别在37℃下水浴15min和30min后取出,经4%戊二醛和自配视网膜固定液固定,行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基底部扫描电镜检查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情况.结果:病理检查显示,大体标本和切片均见基底部玻璃体有部分液化、降解;扫描电镜显示,CA 50U/mL组和HA 800U/mL组均可见基底部玻璃体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减少;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B,C,D组)各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残余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体外使用HA和CA均可诱导猪眼基底部玻璃体脱离,但CA可能引起的眼内副作用更大.
作者:熊义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对抗青光眼术后五方位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试验组:选取小梁切除术后需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对照组:随机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6例40眼,由同一熟练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d;1,3,6mo拍摄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共五方位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并对图像自动分析.结果:在白内障手术中试验组五方位角膜内皮细胞均比对照组易受到损伤(P<0.01).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更加敏感,所以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很重要.
作者:李永华;张玉洁;聂冬丽;曹广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与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7/2012-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52例273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140例156眼行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112例117眼行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随访1wk~1mo.结果:改良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一次性探通成功152眼,术后随访有2眼再次阻塞;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一次性探通成功107眼,术后随访有8眼再次阻塞;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
作者:罗中伶;张立新;朱国平;刘辉昆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合并置管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特点及疗效.方法:利用泪道内窥镜系统实施激光泪道成形,并置入人工泪管手术,对49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mo,终治愈率为83.7%,有效率达100%.结论: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合并置管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皮肤无瘢痕,治愈率高.
作者:高峰;单秀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巩膜外环扎术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6例26眼行硅油填充术后早期(<15d)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巩膜外环扎及局部加压术.术后随访6~18mo,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视力及眼压情况.结果:患者26例26眼均存在下方视网膜脱离;22例22眼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4例4眼再次行硅油注入术;术后视力提高者22例22眼,视力不变者3例3眼,视力下降者1例1眼;环扎术后早期存在眼压升高现象,观察至3mo眼压恢复正常.结论:巩膜外环扎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瑞;栾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眼和对侧健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与正常人群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9/2012-09共26例26眼门诊就诊的单眼发病的CSC患者,分为CSC患眼组(A组)26眼,CSC对侧健眼组(B组)26眼,正常对照组(C组)26眼.采用海德堡频域OCT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距中心凹1和3mm处鼻颞上下四方位脉络膜厚度.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CSC患眼SFCT值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t=5.57,P<0.01).三组间比较,SFCT均值分别为(528.31±91.24)μm,(413.71±79.35)μm和(301.31±52.46)μm,A组较B组增厚,A组较C组明显增厚,B组较C组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侧健眼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提示脉络膜血管呈高灌注状态,可能是CSC发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喻小龙;刘二华;谭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作者:谢小华;张敏;谢芳;杜东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藏、汉族小学生干眼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2-05在甘肃省舟曲县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2个小学共2 812例,进行问卷调查、眼科常规检查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三项检查确定诊断,并将调查结果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受检者为2 548例,应答率为90.61%,干眼症患病率为11.89%(303/2 548),汉藏比例为1.99:1(1 697:851),藏族干眼症患病率为12.22%(104/851),汉族干眼症患病率为11.73%(199/1 697),藏、汉族患病率无显著差异(χ2=0.132,P>0.05),其中男女比例为1.08:1(1 324:1 224),男生患病率为13.22%,女生患病率为10.38%,男生高于女生(χ2 =6.202,P<0.05).结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小学生中藏、汉族患病率无显著差异,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常见的不良症状为分泌物增多,随年龄增大干眼症的患病率增加,年龄、倒睫、结膜炎、屈光不正是儿童干眼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田静;张文芳;鲁建华;杨乐欣;酒旭东;邓铂林;杜媛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周边部小面积重度碱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9例39眼角膜周边部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患者,行局部清创,切除病灶处前板层角膜及邻近板层巩膜、部分结膜,取健眼相对应处的前板层角巩膜及结膜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疼痛、畏光、流泪)、视力、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情况,健眼的视力、伤口恢复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mo,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全部愈合,患者主观症状恢复快,均未发生视力下降,无1例复发;健眼角巩膜缘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周边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手术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角膜碱烧伤的愈合时间,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健眼(供体眼)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罗彤;吴昊;霍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视神经的改变,以了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术后视神经、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观察硅油填充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0-06/2011-12确诊为PDR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的患者30例41眼为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全氟丙烷(C3F8)气体填充患者30例36眼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裂隙灯、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散瞳彩色眼底照相、视野检查等检查评价视网膜功能.结果:观察组30例41眼发现视神经色苍白15眼(37%),视神经色淡9眼(22%).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15眼(37%);对照组30例36眼术后3mo气体全部吸收,视神经色淡3眼(8%),未发现有视神经苍白及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与术后后随访时的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23眼(56%),视力下降8眼(20%),视力不变10眼(24%);对照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33眼(92%),视力下降3眼(8%),两组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7d,观察组平均眼压15.07±0.85mmHg,对照组17.84±1.86mmHg,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3wk后(随访时)随访眼压与术前的眼压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DR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共60例77眼,术后3mo时26例36眼的视野检查发现:这部分患者呈管状视野样改变.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硅油填充术后3mo,取出硅油后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了视神经颜色变淡或苍白,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白鞘,增殖样改变,导致患者术眼视力、视野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害,所以PDR行玻璃体切除后根据视网膜复位情况尽早释放硅油,以免造成视神经、视网膜的损害.
作者:赵全良;张春香;勾明宝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