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疗效观察

段虎成;晏世刚;陈瑞

关键词:角膜溃疡, 结膜瓣移植, 难治性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07/2012-12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8例,采用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术中清除角膜表面溶解坏死组织,上穹隆环钻刻切全厚游离结膜瓣,覆盖角膜病变区域,10-0尼龙线间断缝合8~12针,线结埋于角膜基质,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原发病.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感染控制无复发,游离结膜瓣贴敷良好,缝线拆除后结膜瓣无松脱,眼表规则,泪膜涂布良好,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8例45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和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患者45眼,术后视力0.05以上者从术前14眼(31.1%)提高到术后30眼(66.7%),其中22眼(73.3%)视力>0.1.术后并发症:高眼压、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目前治疗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手术技术,及时准确地处理术后并发症,才能有效地改善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

    作者:黄奕霞;李虹霓;黄梓材;李洪龙;张君敏;林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重度碱烧伤

    目的:探讨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周边部小面积重度碱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9例39眼角膜周边部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患者,行局部清创,切除病灶处前板层角膜及邻近板层巩膜、部分结膜,取健眼相对应处的前板层角巩膜及结膜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疼痛、畏光、流泪)、视力、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情况,健眼的视力、伤口恢复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mo,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全部愈合,患者主观症状恢复快,均未发生视力下降,无1例复发;健眼角巩膜缘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周边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手术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角膜碱烧伤的愈合时间,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健眼(供体眼)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罗彤;吴昊;霍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干预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12我院40例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5例20眼,女25例32眼,年龄31~78岁.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眼B超、角膜内皮镜等检查,术后1,2wk;1,2,3,6mo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眼底情况,围手术期观察患者的血糖、血压、全身情况、不良事件等结果.全部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依据患者患有的与糖尿病相关的全身合并症的诊断进行评分,每种合并症记1分,无合并症记0分.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割+全视网膜光凝,合并黄斑水肿及黄斑前膜者行黄斑內界膜剥离,合并白内障者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I期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术中情况眼内填充长效气体/硅油/曲安奈德;术中常规进行心电监护,出现明显血压波动者在麻醉医师监护下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Ⅰ型5例,双眼手术者12例(30%),左右眼各14例(35%).PDR Ⅳ期15眼(28.8%),Ⅴ期16眼(30.8%),Ⅵ期21眼(40.4%).术前视力低于0.02者38眼(73.1%),0.02~0.1者7眼(13.5%),0.1~0.3者5眼(9.6%),0.3以上者2眼(3.8%).术后随访视力低于0.02者17眼(32.7%),0.02~0.1者9眼(17.3%),0.1~0.3者14眼(26.9%),0.3以上者12眼(23.1%).1次手术治愈者47眼(90.4%),再次手术者5眼(9.6%);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再出血者5眼(9.6%),晚期玻璃体再出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者1眼(1.9%),感染性眼内炎者1眼(1.9%).本组患者在我院内科确诊患有合并症的患者为17例(42.5%),无合并症的23例(57.5%),评分为0分者23例(57.5%),1分者9例(22.5%),2分者4例(10%),3分者3例(7.5%),4分者1例(2.5%).术中实施控制性降血压者5眼(9.6%).全部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血压及全身情况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患者的治疗成本增加;稳定的血糖、血压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早期玻璃体再出血的发生率.玻璃体手术或联合手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残余视功能的关键.

    作者:姜世怀;乔岗;王科;曾晓红;李桂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生儿泪囊炎的二次治疗时机与探通进针深度的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二次治疗的时机与探通进针的深度.方法:分析一次治疗失败的32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二次鼻泪管探通后的治疗效果,并对一次探通成功的115眼患儿的探针进针深度进行统计.结果:由于泪道探通的有效率与年龄有关,本研究三组患儿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间隔时间分组,1wk以内的11只患眼中,经二次治疗有效10眼,占91%;1~2wk的13只患眼中,有效12眼,占92%;2wk以上8只患眼中,有效6眼,占75%.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1~2wk二次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P<0.05).<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结论:间隔1~2wk再行二次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佳治疗时机.操作中,<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

    作者:于佳;石磊;刘鹤南;李奇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泪道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合并置管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特点及疗效.方法:利用泪道内窥镜系统实施激光泪道成形,并置入人工泪管手术,对49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mo,终治愈率为83.7%,有效率达100%.结论: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合并置管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皮肤无瘢痕,治愈率高.

    作者:高峰;单秀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氩绿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氩绿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60例60眼.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治疗组)使用氩绿视网膜光凝治疗30例;B例(对照组)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30例;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6,12mo,随访内容为视力、FFA检查及眼底情况,对治疗6mo后视力恢复结果和黄斑水肿消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B组:显效2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A组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14例,给予氩绿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12例,未消退2例;B组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13例,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3例,未消退10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绿激光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有显著疗效,激光治疗组治疗后6mo病情稳定,效果好.

    作者:王淑娜;薛笑楠;吴晓琴;毛可珍;汪自文;余美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脉络膜血管瘤治疗的新进展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其病变多发生在眼底后极部,瘤体渗液及侵及黄斑区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造成视力损害.脉络膜血管瘤可分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前者并发症较少,而后者多表现为Sturge-weber症.目前对于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凝术、放射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学疗法等.我们旨在介绍各种疗法的现状及新进展,探索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苗理;胡竹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通过民航招飞体检的外隐斜人员外显斜视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眼科招飞体检中斜视淘汰情况,探索短期内斜视性质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8/2012年南航4 231名招飞上站合格学生外隐斜和外显斜与水平正位学生视力和屈光度分布,并加以分析.结果:外隐斜值大、双眼视力差异大、屈光参差大、视疲劳容易导致外隐斜或外显斜.结论:招飞体检中对于双眼视力差异>0.4,屈光参差>2.00D合并视疲劳症状的外隐斜学生应当检查三级视功能,从严把关.

    作者:蒙昌亮;曾晓明;徐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补肾活血中药对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初级视皮质BDNF损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大鼠慢性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EIOP)模型初级视皮质(primary visual cortex,PV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干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烙闭上巩膜静脉法,烙闭大鼠3支上巩膜静脉,制作大鼠慢性EIOP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给药组,空白组.连续灌胃8wk,并于8wk末处死大鼠,观察其对EIOP大鼠眼压、PVC的BDNF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本实验采用的烙闭上巩膜静脉的造模方法使大鼠眼压明显升高(P<0.01),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VC病理切片半定量分析表明,模型组BDNF总面积82438±2597.39(S/μm2)、平均光密度1155.9±123.14、积分光密度12915±673.28,与空白组(总面积132370±7588.47S/μm2,平均光密度5365±379.65,积分光密度35102±2648.5)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BDNF总面积与给药组(108980±9126.77S/μm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平均光密度(3220.4±413.67)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积分光密度(23821±3431.6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通过增强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而促进EIOP大鼠初级视皮质损伤的修复.

    作者:李翔;郭红建;文晓霞;谢钊;谢学军;路雪婧;王毅;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成都市767例干部体检眼科疾病构成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省成都市干部的眼部患病情况.方法:对 2012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的成都市高干人群,总计767例进行眼科初步体检,包括常规视力、裂隙灯、眼压及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有565例(73.7%)体检者患有眼病.其中检出白内障379例(49.4%),屈光不正209例(27.2%),黄斑病变28例(3.7%),青光眼 10例(1.3%),视网膜病变7例(0.9%),翼状胬肉5例(0.7%).本次体检新发现患眼病的有白内障52例,青光眼1例,翼状胬肉5例.结论:四川省成都市干部眼病检出率73.7%,主要是白内障、屈光不正、黄斑病变.通过体检新发现眼病58例,常规体检有助于早发现疾病,及时转诊到专科就诊.

    作者:甘露;唐莉;唐飞;王佑娟;霍朝魁;张莉;吴文文;刘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弱视儿童120例平均治疗22.15±6.20mo,痊愈81例,进步20例,无效19例,经单因素回归分析后有5个因素可以影响治疗效果,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影响弱视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大、家长缺乏弱视相关知识、教师指导性差及室内照明不足,OR值分别为3.601,3.366,2.690,2.563.结论: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大、家长缺乏弱视相关知识、教师指导性差及室内照明不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弱视治疗效果.

    作者:徐江姗;王宏伟;孟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获得了满意的提高,但因人工晶状体缺乏调节力,术后视近或视远仍需配戴眼镜.多焦人工晶状体虽为患者提供了视近视远的视力,但也出现视觉质量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具有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深入,我们就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春荣;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角膜基质细胞表达MMPs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2)与体外角膜基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关系.方法:体外兔角膜基质细胞原代、传代培养;脂质体介导人类TFPI-2真核表达载体pBos-Cite-neo/TFPI-2转染基质细胞,G418筛选阳性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三组角膜基质细胞(转染TFPI-2基因组K-TFPI-2、转染空载体组K-V、未转染组K-P)中TFPI-2 mRNA以及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明胶酶谱法分析比较转染前后三组角膜基质细胞表达MMPs的活性差异.结果:K-TFPI-2组角膜基质细胞TFPI-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较K-P和K-V组显著上调(mRNA:0.79±0.02 vs 0.51±0.03和0.48±0.02,P=0.000 和 P=0.000;蛋白质:24.5±0.8 vs 15.5±0.5 和 14.9±0.9,P=0.000 和P=0.000);与K-P和K-V组相比,K-TFPI-2组细胞表达MMP-1,2的活性下降(MMP-1:12.3±0.7 vs 16.7±1.2 和15.9±0.7,P=0.001和P=0.003; MMP-2:15.4±1.3 vs 18.2±1.1 和 17.8±1.1,P=0.027 和P=0.046).结论:TFPI-2表达可明显抑制角膜基质细胞表达MMPs的活性,为进一步开展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袁静;俞建雄;周炼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FVEP在脑瘫患儿视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在脑瘫患儿视功能检查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7例脑瘫患儿及210例正常儿童分别行FVEP检查,比较两组FVEP 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结果:脑瘫患儿组FVEP 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迟,振幅明显降低.结论:FVEP对脑瘫患儿视功能检查的早期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萍;徐莹;赖苏文;张利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药对青光眼患者视功能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对保护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01/2011-03)、EMbase(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2010年)、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包括7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青光眼在保护视神经、维持佳矫正视力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的效果更佳(P<0.01).但因纳入研究数量少,且方法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其证据强度较低,需要更多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研究以提高针刺疗效的证据强度.结论:研究显示,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青光眼,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青光眼方面能保护视功能、维持视力及总体疗效上起到明显的效果.但限于目前研究中医药保护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文献报道质量低、数目有限,仍然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优越性.

    作者:李文娟;彭清华;谭涵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型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评估.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10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行改良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前房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69例患者中51例(73.9%)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见提高的10例(14.5%).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46例(66.7%);术后出现浅前房的11例(15.9%).对照组36例患者中17例(47.2%)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见提高的12例(33.3%);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21例(58.3%),4例(11.1%)出现眼压失控,需行二次手术;术后出现浅前房的20例(55.6%).结论: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冬;王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长劈核钩在微创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钩长2.5mm劈核钩在2.2mm微切口下,应用改良预劈核方式进行白内障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扭动模式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47例320眼,根据术中碎核方式,分为改良预劈核组和常规乳化拦截劈核组.其中改良预劈核组省略水分离步骤,使用加长劈核钩从6:00位前囊膜下贴囊袋内壁探入囊袋与晶状体间隙,绕过晶状体赤道,待劈核钩前端至晶状体后极时向上用力与进入前房的超声乳化头在不使用超声的状态下挤切劈裂晶状体核为两半,转核、并反复多次劈核.对照组用常规拦截劈核法.术前记录包括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术中记录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平均累积能量符合参数(AECP)、前房BSS灌注量和手术并发症,观察术后1wk角膜水肿的情况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将两组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改良预劈核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实际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超声能量时间和前房BSS灌注量、1wk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拦截劈核组(P<0.05).结论:使用改良预劈核扭动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方法可提高手术超声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手术中前房灌流量,并进一步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

    作者:王平西;李丹怡;张新秀;李丹丹;贾会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DME的疗效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105眼DME患者随机分为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单纯曲安奈德组和单纯激光组各35例35眼,三组分别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和多波长激光光凝的不同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进行6mo的随访,根据患者视力、眼压、裂隙灯、FFA和OCT等检查结果进行疗效判定.激光组中,显效12例(34.3%),有效14例(40.0%),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曲安奈德组中,显效15例(42.9%),有效18例(51.4%),无效2例(5.7%),总有效率94.3%.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中,显效23例(65.7%),有效12例(34.3%),没有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经统计学处理,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的有效率高于曲安奈德组和激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和曲安奈德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激光组(P<0.01,P<0.01),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和曲安奈德组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DME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作者:张丽伟;宿可欣;马娟;邱红;魏秀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应用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CSC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眼和对侧健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与正常人群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9/2012-09共26例26眼门诊就诊的单眼发病的CSC患者,分为CSC患眼组(A组)26眼,CSC对侧健眼组(B组)26眼,正常对照组(C组)26眼.采用海德堡频域OCT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距中心凹1和3mm处鼻颞上下四方位脉络膜厚度.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CSC患眼SFCT值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t=5.57,P<0.01).三组间比较,SFCT均值分别为(528.31±91.24)μm,(413.71±79.35)μm和(301.31±52.46)μm,A组较B组增厚,A组较C组明显增厚,B组较C组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侧健眼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提示脉络膜血管呈高灌注状态,可能是CSC发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喻小龙;刘二华;谭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Menicon-Z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种因素对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后患者适应性及主观评价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患者采用Menicon-Z RGPCL配适,分析年龄、性别、球镜度、散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基础泪液量及生活地域对配戴镜片后适应期的影响.患者戴镜1mo后主观评价其舒适性及视力稳定性.结果:配戴RGPCL后平均适应期为6.41±4.64d,各项因素中年龄对配戴适应期的影响有显著意义(F=4.07,P=0.025) ;配戴RGPCL 1mo后引起患者不适主要原因是异物感为0.62±0.71和干涩感为0.64±0.63.结论:配戴Menicon-Z RGPCL患者均能在1wk左右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适应镜片.影响患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配戴RGPCL后的舒适度,给予患者详细的戴镜指导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是能否解决其不适症状、持久配戴RGPCL的重要手段.

    作者:韦伟;赵艳;张长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