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芬;田妮;卢艳华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 T2 DM )的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96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为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在干细胞移植前分别给予0.2,0.1mg/mL 丝裂霉素 C 棉片覆盖。比较3组患者的愈合和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均得到显著改善( P<0.05);高浓度组上皮愈合时间显著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浓度组治愈率高于高浓度组,复发率低于高浓度组。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于翼状胬肉疗效确切,联合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但对于合并T2 DM患者应当降低丝裂霉素C浓度。
作者:姚雅丹;谢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用于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 G灌注管在距离末端5 mm处剪断,制成抽吸头,用于连接一次性输血器和23 G穿刺套管。将输血器的莫菲氏管及以上部分剪除,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积液盒,利用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的两切口主动抽吸清除眼内硅油。结果:患者132例手术中仅有13例(9.8%)需要缝合穿刺口,手术时间为7~28(平均15.1±6.2)min。术后早期107例(81.1%)患者眼压低于11mmHg,并有2例出现周边脉络膜隆起,术后1 wk 眼压基本恢复正常,但有2例(1.5%)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大部分患者硅油清除干净,仅有4例(3.0%)有少许硅油残留。结论:利用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行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硅油取出术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海军;汪枫桦;易敬林;罗洁;孙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金因舒)在治疗干眼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87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2眼与45眼。对照组采用硫酸软骨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金因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症状评分、BUT,SIt,FL)变化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显著低于观察组(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BUT,SIt 及F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42.16±1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15.24±7.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观察组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金因舒治疗干眼症疗效显著,其治疗干眼效果优于硫酸软骨素。
作者:帕尔扎提·吐尔地;王艳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11-01/2014-02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中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视力水平: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7 vs 0.27±0.04,0.52±0.08 vs 0.38±0.06,0.72±0.14 vs 0.54±0.08);眼压: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3.22 vs 22.32±5.34,18.64±5.08 vs 26.67±6.22,17.18±3.76 vs 22.42±4.32)mmH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后12mo,观察组上方视野、下方视野、颞侧视野、鼻侧视野等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1±10.52 vs 78.64±8.24,88.38±12.12 vs 72.37±8.82,73.21±8.46 vs 60.25±7.23,75.35±8.13 vs 62.63±7.29)μm。结论: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助于促进视力水平的恢复、控制眼压、改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作者:姜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tis,ARP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4-01以来临床确诊为ARPE 的36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8.3%),男女比例为1:0.71。发病年龄17~60(平均40.92±7.13)岁。其中32例为单眼发病。 BCVA 0.3~1.0,平均0.50±0.26。所有患者均行BCVA(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 FFA表现为3种类型:I型为多个“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Ⅱ型为I型病灶可见荧光渗漏;Ⅲ型病灶伴CNV形成。 OCT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I型多个RPE(色素上皮)层反射断续、增殖病灶。Ⅱ型色素上皮脱离伴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Ⅲ型前2型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结果:眼底彩照表现为:所有40只患眼黄斑区或其附近均可见多个不连续的、暗灰色斑点伴周围淡晕环。 FFA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Ⅱ型、Ⅲ型与I型间比较BCVA平均值下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同型间不同形态的病例及Ⅱ、Ⅲ型间 BCVA 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OCT 主要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 I与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ARPE眼底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多个不连续暗灰色病灶,视力损害程度与有无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破坏及病灶位置有关。 FFA及OCT可表现为3种类型,典型的FFA表现为“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是诊断的依据。 O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各层的组织形态,对AR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作者:姚雪;李志;汪瑞娟;梅军;王林丽;黄先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广大读者、作者,特别是审稿人的宝贵支持下,2014年《国际眼科杂志》中文版的编辑出版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承蒙下列专家、学者认真负责地审阅稿件,特向您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排名以审稿数量多少为序)。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三维预成型钛网在单纯性眶壁骨折修复中的精确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7例单纯性眶壁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如下:内下壁联合骨折26例(55%),单纯眶内壁骨折12例(26%),单纯眶下壁骨折9例(19%)。对于眶下壁骨折,采用标准的经下睑结膜入路;而对于眶内壁骨折和内下壁联合骨折,则采用经泪阜、经下睑结膜联合入路,同时暂时切断下斜肌将两切口沟通。所有患者均充分暴露骨折边缘并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后,根据术前CT测量的骨折缺损范围,选择对应型号的AO三维预成型钛网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和弯制后植入眶内,使用两颗钛钉将钛网固定于眶下缘。通过术后复查眼眶三维CT来评价植入钛网的精确性,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来评价预成型钛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术后CT表明,所有患者的眼眶骨折在植入三维预成型钛网后均得到比较精确的解剖修复。所有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0例(87%)患者眼球内陷得以矫正,25例(86%)患者复视消失。结论:AO三维预成型钛网在解剖上可比较精确地修复眶壁骨折;在临床上,可以显著改善眼球内陷和复视。
作者:陈明;柴广睿;王梦;刘璐;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效果。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例69眼,年龄9~15岁,等效球镜≧-6.00D,球镜度数≧-5.50D,夜间戴四区五弧设计的OK镜,目标降度( TP )=5.00 D。戴OK镜至少1 mo后,残余度数稳定后予框架眼镜矫正。随访观察2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健康状况。结果:(1)裸眼视力的变化:矫正前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夜;1wk;1,3mo 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矫正1夜;1wk;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后视力趋于稳定;(2)屈光度的变化:矫正前的屈光度为-6.82±0.71D,联合矫正1a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矫正2a 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的变化: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 为26.19±0.54mm,1a 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矫正前增长0.19±0.28mm (P<0.05);(4)轻度角膜点染发生率较高:经停戴、清洁镜片及使用保护角膜眼药水均能改善。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1a,近视未进展;联合矫正2a,近视仅有轻度进展。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罗铭;马胜生;李红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依据视觉质量分析仪KR-1 W测量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角膜球差,指导相对个性化的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使其术后全眼球差接近于0.1μm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73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术前1d利用视觉功能分析仪KR-1W测量6.0mm瞳孔直径的角膜球面像差,为使患者术后总球差接近于0.1μm,分别对术前角膜球差小于0.15μm 患者植入Sofport Advanced Optic IOL(AO组,9例16眼),0.25~0.3μm者植入AcrySof IQ IOL ( IQ组,45例57眼),大于0.35μm者植入Tecnis ZA9003 IOL( Tecnis组,19例27眼)。患者均行2.75 mm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术后3mo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6.0mm瞳孔直径时的全眼及内眼(主要是IOL)球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6.0mm 瞳孔直径时的全眼球差为0.084 ± 0.032μm;Tecnis 组:0.091 ± 0.021μm;AO 组:0.0814±0.013μm;IQ组:0.093±0.042μm。所有患者术后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2,P=0.061);所有患者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值为0.013±0.04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37,P=0.091)。术后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7,P=0.421;F=1.423,P=0.097)。结论:根据视觉质量分析仪KR-1 W给定的角膜球差植入合适的非球面IOL,术后均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目标球差,提示视觉质量分析仪KR-1 W可为个性化植入非球面IOL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王晓莉;李倩;唐晓蕾;吕迎春;郭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50岁以上的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 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与AM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就补体因子H在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夏锦涛;张文芳;杨义;李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患者,分为两组:双硅胶管组13例13眼行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术,传统组12例12眼行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双硅胶管组:治愈12例12眼,好转1例1眼,治愈率92.3%,有效率100%。传统吻合组:治愈11例11眼,有效1例1眼,治愈率91.7%,有效率1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效果与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当,但更微创、无面部瘢痕,可减少患者痛苦,满足患者美容的需求。
作者:范惠雅;许忠;陈晓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鉴别及分类存在于iPad智能平板电脑的由苹果公司应用商店提供的适用于眼科临床实践的眼科相关应用程序。方法:于2013-01/2013-08,搜索由苹果应用商店提供的眼科相关的应用程序。符合条件的应用程序经过鉴别并下载于iPad平板电脑上,并根据应用程序的原始内容和我们的使用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我们还描述了iPad平板电脑中自带的即时视频通话( FaceTime ?)和自动存储技术( iCloud?)的使用方法。我们同时也搜索了包括微软公司的Window Phone和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中的眼科相关性应用程序。结果:通过关键词“ophthalmology”和“eye”分别搜索到111个和452个符合条件的眼科相关性应用程序。 iPad平板电脑在眼科实践中的应用可以被分为5个方面。根据我们的应用实践,我们在后也总结了iPad平板电脑在眼科应用中的优缺点。尽管如此,在另外两个操作平台中的眼科相关应用程序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结论:iPad平板电脑所安装的自带和第三方应用程序能够在检查、远程医学、信息参考、疾病教育和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便利。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iPad平板电脑在专业领域特别是眼科检查方面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作者:张钊填;魏雁涛;蒋欣桐;杨渊喆;邱梭;张少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番禺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探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在我国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2010-01/2011-12185例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结果:发现ROP者14例。其中,ROP Ⅲ区I期者7例,Ⅲ区Ⅱ期者3例,Ⅲ区Ⅲ期者2例,Ⅱ区Ⅲ期者2例,未发现Ⅳ期及V期病变。结论:我国番禺地区ROP的发病率为7.5%。数字化间接双目检眼镜可用于基层医院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胡燕芬;田妮;卢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多项客观指标综合评估脑瘫患儿视觉功能,探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例86眼眼部有视觉障碍脑瘫患儿进行眼追随实验、视动性眼震、屈光、眼底、斜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及头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客观指标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性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发生特点和可能机制。结果:(1)43例86眼合并视觉障碍患儿中,25例50眼(58.1%)脑瘫患儿发现屈光不正;24例48眼(55.8%)患儿存在斜视;12例24眼(27.9%)患儿伴有眼球震颤;19例38眼(44.2%)眼底视神经萎缩或者发育异常;35例70眼(81.4%)患儿VEP表现为异常;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视觉障碍发生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脑瘫患儿中内斜视发生者为16例32眼(37.2%),外斜视发生者为6例12眼(14.0%),垂直斜视发生者为2例4眼(4.7%)。痉挛性脑瘫中斜视多见,发生者为13例26眼(30.2%),并都表现为内斜视,而肌张力低下型及其他型脑瘫容易并发外斜视;(3)在患屈光不正的脑瘫患儿中,远视为23例46眼(53.5%),近视为8例16眼(18.6%),散光为16例32眼(37.2%),屈光参差为14例28眼(32.6%);(4)脑瘫患儿VEP多表现为增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较差;其中痉挛性脑瘫VEP异常发生率高;(5)枕叶皮层受损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伴发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PVL与枕叶皮层组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损害脑瘫患儿无眼球震颤发生。结论: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各类型脑瘫患儿视觉障碍发生率有差别并有着不同临床特点;客观综合指标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视觉功能评估准确可靠。
作者:王平;张惠佳;覃容;唐景;罗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利用OCT加强深度扫描模式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脉络膜厚度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临床确诊的CSC患者65例65眼和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50例50眼。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CT-EDI)分别测量65例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其中65例患者中有40例自愈,14例行光动力学(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11例行氩激光(laser photocoagulation,LP)治疗,分别测量3mo后的SFCT,与前次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C患者65例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组的SFCT测量结果分别为436.23±89.50,389.45±101.03,329.36±95.87μm。患眼和对侧眼SFC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08,P=0.013)。患眼的SFCT与对侧眼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 P=0.021)。 PDT治疗后SFCT显著性降低( P=0.032), LP治疗后和自愈者SFCT水平较前降低,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P=0.057 , 0.076)。结论:OCT-EDI是观察CSC脉络膜形态的有效方法,CSC患者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作者:杭荟;王秀英;刘庆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性,并分析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的相关性。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一年级500多名学生进行近视眼筛查,选取正视眼的汉族学生55名和哈萨克族学生51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角膜中央厚度(哈:0.52±0.03mm,汉:0.54±0.03mm )、前房深度(哈:2.97±0.31mm,汉:3.14±0.25mm)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哈萨克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结论: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生物学测量指标中,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是有差异的。两个民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K1,K2)无相关性。
作者:浏梦;王雁;高云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配戴不合适眼镜所致大学生视疲劳的探讨,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24例大学生视疲劳患者进行验光试镜,核对原眼镜度数;用Topcon-CL100电脑焦度计核对原眼镜镜心距(眼镜光学中心间距离);用近视力表近用视标检查辐辏和调节近点,并检查视功能。结果:所有124例248眼均有屈光不正,77%球镜和69%的柱镜有误差(≧±0.50D),镜心距与瞳孔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7,P<0.01),87%的镜心距较瞳距大2 mm以上,戴不合适眼镜为主因引起视疲劳占62%。结论:戴不合适眼镜是引起大学生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配戴眼镜可有效防治视疲劳。
作者:王莉;杨扬;刘文兰;闫瑾;李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机制,并对比青光安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对抗瘢痕化作用的优劣。方法:将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中药混悬液作用于滤过手术后D、E、F、G、H组,通过与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和C组丝裂霉素C组进行比较,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中药混悬液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结果:C组、E组和H组术前基础眼压与术后第2d;1,2,4 wk的眼压比较,现眼压较其他组回升缓慢,第28 d时仍然是小值,与其余A、B、D、F、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纤维面积密度比较: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H组、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青光安有效组份2、青光安混悬液和丝裂霉素C可通过增加MMP-7的表达和抑制弹性纤维、TIMP-1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与青光安混悬液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二者效果持平,青光安中药组略优于青光安有效组份2组。
作者:李苑碧;彭清华;黄学思;陈晓柳;谭涵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病理变化及VEGF表达变化,初步评价双丹明目胶囊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方法:将双丹明目胶囊作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通过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电镜下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影响,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结果:经双丹明目胶囊治疗2 mo后,双丹明目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结构稍欠清晰,部分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除正常组外各组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以模型对照组为明显,且双丹明目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VEGF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减轻视网膜各层结构水肿、坏死情况,改善超微结构改变,可以抑制DR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
作者:秦裕辉;李文娟;张熙;戴宗顺;陈晓柳;周亚莎;凌艳君;郑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患者出现干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方法:对我院61例122眼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CRF组),与61例健康人员(对照组)两组人员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 FL),比较分析两组人员各项检查结果,分析CRF患者发生干眼的相关因素。结果:CRF组患者的泪液分泌试验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正常人群(P<0.05)。 CRF组泪液分泌减少( SIt<10mm/5min)的比例为49.2%(60/122)高于对照组10.0%(12/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9,P<0.05)。 CRF泪膜不稳定(BUT≤10s)的比例为75.4%(92/122),高于对照组27.0%(33/12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 P<0.05)。角膜荧光染色(FL)阳性率为37.7%(46/122),高于对照组10.7%(13/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34,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临床上应注意对CRF患者干眼的治疗。
作者:郑建华;赖世佳;孙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