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AO三维预成型钛网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研究

陈明;柴广睿;王梦;刘璐;李鹤明;张鹤

关键词:眼眶骨折, 眼球内陷, 预成型钛网, CT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预成型钛网在单纯性眶壁骨折修复中的精确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7例单纯性眶壁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如下:内下壁联合骨折26例(55%),单纯眶内壁骨折12例(26%),单纯眶下壁骨折9例(19%)。对于眶下壁骨折,采用标准的经下睑结膜入路;而对于眶内壁骨折和内下壁联合骨折,则采用经泪阜、经下睑结膜联合入路,同时暂时切断下斜肌将两切口沟通。所有患者均充分暴露骨折边缘并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后,根据术前CT测量的骨折缺损范围,选择对应型号的AO三维预成型钛网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和弯制后植入眶内,使用两颗钛钉将钛网固定于眶下缘。通过术后复查眼眶三维CT来评价植入钛网的精确性,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来评价预成型钛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术后CT表明,所有患者的眼眶骨折在植入三维预成型钛网后均得到比较精确的解剖修复。所有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0例(87%)患者眼球内陷得以矫正,25例(86%)患者复视消失。结论:AO三维预成型钛网在解剖上可比较精确地修复眶壁骨折;在临床上,可以显著改善眼球内陷和复视。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对开角型青光眼视觉功能、眼压、眼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治疗方案对开角型青光眼视觉功能、眼压、眼血流的影响。方法:将2012-01/2014-05期间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9眼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噻吗心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功能、眼压、眼血流情况。结果:治疗后1,2,3,4wk,观察组患眼白天平均眼压、夜间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水平(0.27±0.03,0.36±0.06,0.44±0.06,0.63±0.13)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4.41±1.73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4.18±0.67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0.58±0.07)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能够更为有效降低眼压,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视力水平。

    作者:赵艳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数字化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系统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番禺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探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在我国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2010-01/2011-12185例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结果:发现ROP者14例。其中,ROP Ⅲ区I期者7例,Ⅲ区Ⅱ期者3例,Ⅲ区Ⅲ期者2例,Ⅱ区Ⅲ期者2例,未发现Ⅳ期及V期病变。结论:我国番禺地区ROP的发病率为7.5%。数字化间接双目检眼镜可用于基层医院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胡燕芬;田妮;卢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飞秒激光联合LASlK术后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手术后术眼在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01/2012-02于沈阳市第四医院眼科接受femto-LASIK术( A组)或LASIK术( B组)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各80例80眼,近视度数在-1.50~-10.00D,散光度≤-6.0D,矫正视力≧1.0的患者,跟踪随访6mo,常规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裂隙灯检查、术后有无并发症、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术前术后行明环境下和暗环境下CS检查,比较两组明暗环境下CS的变化。结果:研究对象160例中,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 femto-LASIK术组( A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CS均高于标准LASIK术组( B组)。其中A组术后1 mo明视CS、术后3 mo暗视CS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 mo时均较术前提高;B组术后3 mo明视CS达术前水平,暗视CS术后6 mo时仍没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femto-LASIK术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在提高术后明暗环境下CS比标准LASIK术更有优势。

    作者:周晶;皇甫晓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综合评估

    目的:采用多项客观指标综合评估脑瘫患儿视觉功能,探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例86眼眼部有视觉障碍脑瘫患儿进行眼追随实验、视动性眼震、屈光、眼底、斜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及头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客观指标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性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发生特点和可能机制。结果:(1)43例86眼合并视觉障碍患儿中,25例50眼(58.1%)脑瘫患儿发现屈光不正;24例48眼(55.8%)患儿存在斜视;12例24眼(27.9%)患儿伴有眼球震颤;19例38眼(44.2%)眼底视神经萎缩或者发育异常;35例70眼(81.4%)患儿VEP表现为异常;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视觉障碍发生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脑瘫患儿中内斜视发生者为16例32眼(37.2%),外斜视发生者为6例12眼(14.0%),垂直斜视发生者为2例4眼(4.7%)。痉挛性脑瘫中斜视多见,发生者为13例26眼(30.2%),并都表现为内斜视,而肌张力低下型及其他型脑瘫容易并发外斜视;(3)在患屈光不正的脑瘫患儿中,远视为23例46眼(53.5%),近视为8例16眼(18.6%),散光为16例32眼(37.2%),屈光参差为14例28眼(32.6%);(4)脑瘫患儿VEP多表现为增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较差;其中痉挛性脑瘫VEP异常发生率高;(5)枕叶皮层受损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伴发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PVL与枕叶皮层组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损害脑瘫患儿无眼球震颤发生。结论: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各类型脑瘫患儿视觉障碍发生率有差别并有着不同临床特点;客观综合指标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视觉功能评估准确可靠。

    作者:王平;张惠佳;覃容;唐景;罗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病理性近视常并发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劈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黄斑劈裂病程中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时可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牵引因素和视网膜自身因素影响导致的黄斑结构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视功能。关于黄斑劈裂的治疗在手术方面仍有争议。本综述着重就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做一总结和讨论。

    作者:何玉萍;夏慧娟;樊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波士顿▏型人工角膜临床研究进展

    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是目前被眼科医生接受的一款人工角膜。我们将首先对目前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的适应证、植入例数、术后随访期内佳矫正视力和解剖保留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作归纳,然后逐一介绍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影响术后视力的几个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后增殖膜、青光眼、术后感染的新研究进展及处理方法。

    作者:陈家祺;翟嘉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在急性期眼表烧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在急性期不同程度眼表烧伤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03/2012-03不同程度化学性或热烧伤患者28例28眼,其中13例角膜Ⅱ或Ⅲ度烧伤伴部分角膜缘Ⅳ度烧伤患者行新鲜羊膜遮盖术,15例全角膜Ⅲ度以上烧伤且全周角膜缘坏死不伴有严重眼睑缺损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24 mo。术后主要观察视力、羊膜植片情况、角膜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者20眼(71%),不变者5眼(18%),降低者3眼(11%)。羊膜移植片情况:28眼患者术后羊膜成活23眼,成活率达82%。角膜恢复情况:28眼中角膜终恢复透明4眼,角膜云翳8眼,角膜斑翳10眼,角膜白斑4眼,2眼术后角膜表面进行性溶解,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羊膜脱落后暴露的角膜很快上皮化,但部分患者再次出现上皮缺损,经再次重复手术后稳定。结论:新鲜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是治疗急性期眼表热烧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林;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在合并T2 DM的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 T2 DM )的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96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为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在干细胞移植前分别给予0.2,0.1mg/mL 丝裂霉素 C 棉片覆盖。比较3组患者的愈合和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均得到显著改善( P<0.05);高浓度组上皮愈合时间显著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浓度组治愈率高于高浓度组,复发率低于高浓度组。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于翼状胬肉疗效确切,联合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但对于合并T2 DM患者应当降低丝裂霉素C浓度。

    作者:姚雅丹;谢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临床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分析本组60例82眼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本组60例82眼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佳矫正视力明显得到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的前房深度为2.0±0.3mm,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为4.4±1.0mm,患者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眼压在术后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房角宽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以后出现5眼角膜轻度水肿,3眼瞳孔散大,1眼虹膜萎缩,无1例患者出现视网膜脱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前房深度与房角宽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作者:王涛;黄加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

    目的::探讨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患者,分为两组:双硅胶管组13例13眼行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术,传统组12例12眼行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双硅胶管组:治愈12例12眼,好转1例1眼,治愈率92.3%,有效率100%。传统吻合组:治愈11例11眼,有效1例1眼,治愈率91.7%,有效率1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效果与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当,但更微创、无面部瘢痕,可减少患者痛苦,满足患者美容的需求。

    作者:范惠雅;许忠;陈晓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1-01/2014-04收治的早期RVO患者82例117眼,对照组41例59眼,应用蚓激酶治疗;观察组41例58眼,应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效果、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视网膜循环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35/41),高于对照组68.3%(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14.6%(6/41),低于对照组31.7%(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4.8~5.0为53.7%(22/41),高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4.3~4.7为31.7%(13/41),低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为8.15±1.30s,低于对照组9.70±1.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较好,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锡钢;吴萍;童颖;栗印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台盼蓝与吲哚青绿在成熟期和过熟期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台盼蓝与吲哚青绿在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进行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urvilineal capsulorrhexis, CCC)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122例122眼,随机分为3组,台盼蓝染色组( A组)46例46眼,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40例40眼,对照组(C组)36例36眼。染色组在手术中分别使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0.2mL注入前房,进行CCC。术中观察及对比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观察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并与对照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台盼蓝染色组(A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晶状体后囊破裂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前房炎症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对缺乏红色反光的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进行晶状体囊膜染色后再行CCC,目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两者效果相当。手术中可以使连续环形撕囊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双;付汛安;梅仲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疆地区1854例住院患者致盲病因分析

    目的::对我院1854例住院盲目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致盲眼病的治疗效果,探讨防盲治盲的策略和方向。方法:选取2010-09/2013-08在我院眼科住院患者5473例,其中盲目患者共计1854例,占住院患者的33.88%,按照国际WHO制定的佳矫正视力<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者为盲,并排除小于3岁不能配合视力检查的患儿为纳入标准,对盲目患者的年龄和致盲病因进行分析,统计各年龄段的主要致盲眼病,记录各盲目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视力;并计算出各致盲眼病的脱盲率,对各致盲眼病经过治疗后未脱盲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盲目患者中,右眼盲728例,左眼盲767例,双眼盲359例,共计盲眼2213眼,盲目患者年龄以60~80岁居多,致盲眼病的前3位依次为: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在2213眼盲眼中,进行治疗者有2172眼,其中1762眼(81.12%)脱盲,410眼(18.88%)未脱盲,在所有未脱盲眼病中,前3位依次为:糖尿病视网膜病、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结论:近年来,致盲眼病的病因构成已发生了变化,但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及青光眼仍是致盲眼病的高发病因,虽然白内障的脱盲成功率较高,由于其致盲率较高,所以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治疗是今后防盲治盲的重点。

    作者:王天佐;杨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荷载Zebularine的聚合物胶束复合体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黏附的影响

    目的::研究荷载 Zebularine ( Zeb )的聚合物胶束复合体( MePEG-PCL)纳米颗粒( NPs)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活性、黏附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胎儿晶状体组织HLE B-3永生细胞,分为6个组,分别给予游离Zeb 50μmol/L ( ZebF1组)、100μmol/L ( ZebF2组)、荷载 Zeb 的 MePEG-PCL NPs 50μmol/L (ZebNP1组)、100μmol/L(ZebNP2组)、MePEG-PCL空载颗粒( NPs组)、空白培养基( C 组),分别采用 MTT 比色法、改良MTT 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黏附性,采用 DNA ladder法研究细胞凋亡。结果:MTT比色法显示:游离Zeb和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对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强( P<0.05),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在给药12 h时细胞活性无差异,而给药24,48,96 h后载体组细胞活性降低( P<0.05)。改良MTT比色法显示:所有Zeb给药组细胞黏附率均降低,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黏附率降低( P<0.05)。 DNA ladder显示:给药后96h C组、NPs组,ZebF1组未出现DNA碎片表达, ZebF2, ZebNP1, ZebNP2组出现DNA碎片表达,其表达强度依次为 ZebNP2> ZebNP1>ZebF2( P<0.05)。结论: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可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LECs活性、黏附性,造成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优于同剂量的游离药物。

    作者:刘思伟;王群;康前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对策。方法:采用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细胞库中取出冻存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复苏法,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常规培养。创伤划痕试验:待细胞融合度达到80%时在单层细胞表面划出一条无细胞的刮除带,空白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bevacizumab处理组加入 bevacizumab 浓度为1 mg/mL 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时段(0,24,48,72h)观察并测量划痕宽度。结果:人Tenon囊成纤维传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核较大,胞浆丰富,生长时呈漩涡状排列走形,增殖能力强,符合成纤维细胞的一般形态。冻存和复苏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点维持不变。细胞划痕试验显示:0h时,两组细胞划痕初始宽度相等;24 h 时两组细胞迁移距离基本一致;48 h 时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72 h时空白对照组划痕基本愈合, 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较48 h无明显变化,且细胞死亡数目较多。结论:利用细胞复苏法可成功培养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传代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研究奠定细胞学基础。成纤维细胞本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外源性bevacizumab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作用时间过长时,会造成细胞的过多死亡。抗新生血管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静;谢安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应用AO三维预成型钛网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三维预成型钛网在单纯性眶壁骨折修复中的精确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7例单纯性眶壁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如下:内下壁联合骨折26例(55%),单纯眶内壁骨折12例(26%),单纯眶下壁骨折9例(19%)。对于眶下壁骨折,采用标准的经下睑结膜入路;而对于眶内壁骨折和内下壁联合骨折,则采用经泪阜、经下睑结膜联合入路,同时暂时切断下斜肌将两切口沟通。所有患者均充分暴露骨折边缘并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后,根据术前CT测量的骨折缺损范围,选择对应型号的AO三维预成型钛网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和弯制后植入眶内,使用两颗钛钉将钛网固定于眶下缘。通过术后复查眼眶三维CT来评价植入钛网的精确性,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来评价预成型钛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术后CT表明,所有患者的眼眶骨折在植入三维预成型钛网后均得到比较精确的解剖修复。所有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0例(87%)患者眼球内陷得以矫正,25例(86%)患者复视消失。结论:AO三维预成型钛网在解剖上可比较精确地修复眶壁骨折;在临床上,可以显著改善眼球内陷和复视。

    作者:陈明;柴广睿;王梦;刘璐;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压氧在视神经萎缩中的应用及对血流参数的影响

    目的::研究及观察高压氧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参数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本院收治的5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视神经萎缩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光敏度、视野缺损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的视力、视野光敏度、视野缺损均好于对照组,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EDV及PSV均高于对照组, PI及RI则低于对照组,统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同时高压氧对患者眼部血流参数的影响也更为积极,是临床上值得采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补体因子H基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50岁以上的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 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与AM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就补体因子H在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夏锦涛;张文芳;杨义;李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工晶状体屈光指数对白内障术后眩光的影响

    目的::通过眼内散射光的检查,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指数对白内障术后眩光值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08/2014-03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佳矫正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为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随机分为3组;选用Tecnis ZCB00(屈光指数1.47)组22例22眼;选用Hoya PY60 AD (屈光指数1.52)组24例24眼;选用Alcon SN60WF(屈光指数1.55)组31例31眼;测量患者术后的BCVA、瞳孔直径、散光度数等数据,C-QUANT测量散射光值。结果:各组的年龄、眼轴、BCVA、瞳孔大小、散光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ecnis组散射光值1.04±0.15;Hoya组散射光值1.19±0.14;IQ组散射光值1.14±0.18;眼内散射光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52,P=0.007<0.05),BCVA与散射光值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133,P=0.124>0.05)。结论:选用高屈光指数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散射光值会更高。

    作者:郑雨薇;赵江月;马立威;陈双叶;于紫燕;李楸晗;王静;陆璐;张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疼痛性大泡性角膜病变

    目的::观察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疼痛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疼痛性大泡性角膜病( PBK )患者156例156眼(均为单眼),行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2~3mo,观察患者术眼疼痛症状、角膜上皮水泡、异物感、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疼痛症状全部消失,角膜上皮不再出现水泡130例(83.3%);患者剧烈眼疼消失,但偶有异物感等不适,角膜上皮偶有小水泡24例(15.4%);术后2wk内角膜基质发生溶解,再行结膜瓣覆盖后治愈2例(1.3%)。结论: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术能解除98.7%的PBK患者的痛苦且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提倡。

    作者:朱江;刘慧峰;朱斌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