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小切口法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王洪亮

关键词:改良手法, 小切口, 白内障, 软核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6-05在本院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软核白内障患者80例10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传统组(传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眼压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9%,5/54)显著低于传统组(2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癌钙调蛋白在炎症反应促视神经再生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癌钙调蛋白(oncomodulin,OM)作为钙结合蛋白的一种,逐渐为我们熟知.近年来有研究证实,OM源于活化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体内先天免疫系统和神经元之间一种有效的生长促进信号,通过炎症反应诱导的OM是受损视神经轴突再生的关键.OM的促视神经轴突再生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OM作用机制和炎症诱导下OM与视神经再生关系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马林昆;曹霞;罗生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切削中心对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切削中心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近视眼患者视力、屈光度数、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择期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80例160眼分为两组,其中36例72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isual axis corneal reflex point,VACRP)为切削中心(VACRP组),44例88眼以瞳孔中心(pupil center,PC)为切削中心(PC组).术前及术后1mo复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数及角膜像差[全角膜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HOA)、球面像差(Z4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测定切削中心偏移量.结果:两组术后1mo UCVA ≥1.0的几率、BCVA、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RP组散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均小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CRP组1mo totHOA、totZ40、totZ3-1、totZ31、froHOA、froZ3-1、froZ31、froZ40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切削中心均可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以VACRP为切削中心在减小切削中心偏移量、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上更具优势.

    作者:刘彦为;宋伟;许幸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前后眼部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在D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02/2014-02在安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收治的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的DR(Ⅲ~Ⅳ期)住院病例60例120眼,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HC)55例110眼.使用PHILIPS HD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正常人55例110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120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s),记录收缩期血流峰速(PSV).视网膜光凝术前和术后第1、7d,1、3、6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闪光视网膜电流图及视力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峰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峰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3、6m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0.05、>0.05、>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流图a波振幅(aA)和b波振幅(bA)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aA和bA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流图a波峰值时间(aT)和b波峰值时间(b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aT和b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mo,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或保持不变,49例98眼患者视力提高1~3行不等,有效率82%;11例22眼视力保持不变.结论: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从长期临床效果上可显著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改善和稳定病情,保护视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能够无创、可重复性、动态实时观察DR患者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临床上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高宇飞;刘向玲;李松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A特点及与ICGA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的特点,并比较其与ICGA的差异,来探讨OCTA可否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PDT治疗.方法:2015-11/2016-03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确诊为CSC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入选病例均行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及OCTA.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仪器(Spectralis HRA + OCT;Heidelberg Engineering, Heidelberg)获得FFA及ICGA图像;采用RTVue XR Avanti 仪器(OptovueInc, Fremont),选择6mm×6mm视网膜血流OCT成像模式,获得OCTA图像.仪器自带软件(software ReVue,version 2017.100.0.1;OptovueInc)自动将视网膜和脉络膜进行分层,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同时比较CSC患者OCTA与ICGA图像特点,测量ICGA高灌注区大直径、面积及OCTA高血流信号区大直径、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OCTA与ICGA大直径及面积之间的异同.结果:入组30眼CSC患者,有27眼在OCTA中可见明确的高血流信号影,即粗颗粒区;有21眼高血流信号影内可见低血流信号影;有7眼高血流信号影外可见低血流信号晕.OCTA上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基本上与ICGA图像中高灌注相对应;ICGA中有22眼高灌注内存在低反射影,其中21眼与OCTA中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内低血流信号影相对应;ICGA中有9眼高灌注外存在低反射晕,其中有7眼与OCTA相对应;共有14眼患者ICGA晚期可见渗漏点,所有的渗漏点在OCTA上均未见相应的血流信号变化.ICGA高灌注区的大直径1.589±0.295mm,面积0.705±0.131mm2;OCTA高血流信号影大直径1.576±0.293mm,面积0.745±0.138mm2.经配对t检验,ICGA高灌注区的大直径与OCTA高血流信号影大直径及两者面积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SC患者中,OCTA可以清晰显示与ICGA高灌注所对应处的高血流信号影,能部分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指导PDT治疗.

    作者:莫宾;周海英;焦璇;刘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临床弱视治疗和依从性对疗效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索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依从性对治疗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1-01以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弱视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弱视患儿共78 例129 眼,其中男31例53 眼,女47例76眼,初始就诊年龄3~12岁,进行以准确验光、合理配镜和优势眼恰当遮盖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并对家长和患儿进行依从性培训.治疗时间为12~36mo,随访3a,观察终疗效,比较依从性好、一般、差3个等级患儿的阶段性疗效差别.结果:在治疗36mo时,痊愈106眼,基本痊愈21眼,总治愈率98.4%,提高2眼(1.6%),无效0 眼,总有效率100%.治疗6mo时,总治愈率为69.0%,三种不同依从性患儿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比较P<0.001,两两比较P<0.017).治疗12mo时,总治愈率为89.1%,依从性一般的患儿治愈率与依从性好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弱视患儿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治疗进程的重要因素,对家长和患儿的依从性培训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作者:蒋依琳;高洪瑞;郭倩;卢萌;徐晓燕;厉昱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海南省1~9岁儿童沙眼快速评估

    目的:调查海南省1~9岁儿童沙眼患病情况,确定海南省沙眼高发流行和非流行区,为沙眼的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既往的相关文献、眼科专家访谈及实地摸底调查等方法确定调查地点.于2013年由海南省防盲办公室组织调查队在东方市、五指山市、乐东县、白沙县、保亭县、临高县、昌江县7个调查市县抽取小学生共计356名进行了沙眼快速评估工作,其中男192人,女164人,平均年龄7 (1~9)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眼简化分级系统,对以上小学生进行沙眼快速评估调查.结果:在受检的356名小学生中,未发现有活动性沙眼的患者.结论:海南省1~9岁儿童的沙眼患病率<5%,活动性沙眼在海南省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郑海生;何宏;劳伟;蒙标;邢健强;钟兴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宋殊琪;王磊峰;董玉萍;姚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视网膜改变

    目的:评价患有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CA)的眼底表现,以明确ICA和可辨别的视网膜改变的关系.方法:共分析了46位已经在神经外科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和眼部检查图像.所有的患者接受了包括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G)在内的眼科检查.此外,玻璃膜疣、黄斑变性、棉绒斑、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征、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动-静脉循环时间都进行了分析.ICA患者(组1)的检查结果和22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未患病眼(组2)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02岁(组1)和60.68岁(组2)(P=0.70).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两组中相似.两组中均未发现患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两组之间玻璃膜疣、黄斑变性、棉绒斑、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动脉变细和动-静脉交叉征的情况无显著差异.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也未发现显著差异.结论:我们未发现有任何证据证明ICA患者FAG检查和眼底有特殊改变.

    作者:Sung Il Kang;Kyung Tae Kang;El Kim;Chang Young Lee;Yu Cheol Kim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疗效

    目的:评价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选取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进行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A组),并将结果与既往采用药物治疗的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B组)的病程时间、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疼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愈率为91%,B组治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5,P>0.05);A组平均治愈天数为8±2.22d,B组为12±1.8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5);A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B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A组治疗平均缓解疼痛天数为5±1.23d,B组为10±1.3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P<0.05).结论: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能明显缩短眼部带状疱疹的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疼痛,对眼部带状疱疹的治愈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徐柒华;朱建刚;陈梅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OCTA在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观察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DR患眼分为两组,其中非增殖组(NPDR组)19例30眼和增殖组(PDR组)11例17眼.取年龄相匹配的27例46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包括表层视网膜层、深层视网膜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果: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4963±0.0840、0.4798±0.0801、0.5290±0.0528;其中NPDR组分别为0.5064±0.0843、0.4983±0.0766、0.5345±0.0529,而PDR组分别为0.4786±0.0830、0.4473±0.0778、0.5192±0.052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919±0.0704、0.6301±0.0527、0.5691±0.0169.对照组分别和NPDR组、PDR组、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黄斑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PDR组和PDR组之间黄斑血流密度在深层视网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在表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268).结论: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存在缺血现象.OCTA可以量化黄斑血流变化的情况,为早期监测糖尿病的进展、发现DR提供有效手段.

    作者:向湘;马红婕;唐仕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应用OCT对衣霉素诱导视网膜损伤大鼠模型的检测评估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评价衣霉素损伤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形态改变.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组分别应用微量注射器行大鼠眼球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均为0.3μL,对照组给予9g/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浓度0.5mg/kg衣霉素、高剂量组给予浓度1.5mg/kg衣霉素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造模后每天散瞳观察眼底,第1、7、14d 通过OCT、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视网膜电图及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下视网膜各层形态学变化.结果:OCT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形态及结构有损伤作用,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眼底照相结果提示在衣霉素注射2wk后,随着衣霉素浓度的变化,视网膜周边及黄斑区颜色逐渐苍白,视盘区水肿,高剂量组出现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神经萎缩;荧光素造影结果提示:衣霉素注射玻璃体腔2wk后,视网膜血管功能损伤,逐渐出现周边至中央部血管造影剂渗漏;电生理表明,衣霉素诱导的视网膜电图紊乱,a波、b波逐渐地振幅降低,甚至变平,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各层的损伤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与OCT结果相一致.结论:衣霉素可以通过诱导视网膜损伤模拟视网膜疾病模型,OCT可以动态观察视网膜的损伤改变,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于评价视网膜损伤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张博仪;张亚琼;车慧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研究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9/2016-09就诊实施TICL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90例178眼,对比术前和术后3、 9mo的UCVA、BCVA、屈光度、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数、眼压和拱高值.结果:患者术后3、 9mo UCVA和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屈光度(-0.52±0.23D)和散光值(-0.39±0.23D)与术后9mo的屈光度(-0.54±0.16D)和散光值(-0.33±0.56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訾世莉;杨安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PDR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作用.方法:将2016-06/12于我科确诊为PDR伴有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的62例64眼41~59岁患者纳入研究,于PPV术前3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0.50mg(0.05mL),无明显并发症后行标准23G微创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等,对术前及术后1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种抗VEGF药物预处理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及术后玻璃体二次出血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二者均可提高PPV术后视力,减低术后黄斑厚度.结论: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二者效果相似,预处理联合PPV可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作者:尹妮;赵帅;朱红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乳手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31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TR及 IOL 植入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使用Image-ProPlus v6.0软件测定IOL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其中2眼人工晶状体偏位大于2mm并逐渐加重,于术后3mo行Ⅱ期手术将偏位大方向CTR缝合固定于巩膜后恢复正位.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CT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稳定,便于手术操作,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基本正位,减少手术并发症.如术后晶状体偏位加重可Ⅱ期行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作者:孙良南;李柏军;朱远飞;刘欣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醋甲唑胺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醋甲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refractory uveitic macular edema,RUM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观察研究.收集2015-01/2016-06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口服醋甲唑胺的RUME患者15例20眼.观察基线、用药2、4、8wk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结果:基线、用药2、4、8wk后CMT分别为445.95±154.10、338.83±138.34、251.50±40.20、244.90±35.68μm,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CMT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67,P<0.05).基线、用药2、4、8wk后BCVA(LogMAR)分别为0.40±0.17、0.28±0.21、0.19±0.20、0.18±0.21.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08,P<0.05).累计用药700、1400mg时无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出现;累计用药2800mg时,共5例(33%)患者出现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停药1wk,1、3mo后分别有3例(20%)、5例(33%)、8例(53%)复发.结论:口服醋甲唑胺4wk即可有效改善RUME患者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累计用药超过1400mg时,需警惕并发症发生;停药1wk后即有患者水肿复发,3mo后超过一半患者水肿复发,故停药后3mo内应密切随访.

    作者:姜允彬;朱鸿;陈钰虹;王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成人型Coats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8岁以上成年型Coats病的临床特点及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5-01/2016-06期间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成人型Coats病患者6例6眼.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ETDRS)检查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患眼平均BCVA为51.17±15.15个字母;CRT为221~673(平均303.30±107.87)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mg/mL康柏西普0.05mL(含康柏西普0.5mg),1wk后给予532nm激光光凝病变视网膜组织,平均随访时间7.33±1.26mo.仔细阅读FFA检查图像,分析成人型Coats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的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wk,1、3mo及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1mo平均BCVA提高的字母数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显著提高3眼(50%),提高2眼(40%),稳定1眼(10%);治疗后患眼视网膜下液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随访期间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成人型Coats病视网膜血管异常扩张范围局限,进展缓慢,治疗预后好,抗VEGF联合激光治疗能够提高患眼视力,减少视网膜积液,安全性好.

    作者:蒋莉;李劲;彭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海南省8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病原学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01/2016-1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病例81例81眼的基本资料.分析致病真菌种群分布特点、患者年龄分布特点、患病季节分布构成比以及疾病危险因素.回顾分析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式,计算角膜溃疡坏死组织的真菌培养及鉴定、真菌涂片结果阳性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结果:选取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1例81眼,其中男54眼,女27眼,年龄中位数51岁.角膜外伤是常见的危险因素.≥50岁患病人数45眼(55%),占比大;其次为>30~<50岁年龄段人群组28眼(35%);≤30岁人群组8眼(10%),占比小.第一季度是全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高发时段,患病人数占36%.81份真菌培养样本阳性例数71眼,阳性率88%.80份角膜坏死物涂片样本,阳性样本共41眼,阳性率51%.真菌涂片阳性检出率低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30, P<0.01).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34眼(48%),不产孢子菌11眼(15%).治疗上均采用了多种抗真菌药物治疗,23眼(28%)联合角膜清创+结膜瓣遮盖术治疗;9眼(11%)联合角膜移植术;7眼(9%)联合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中国海南省本岛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是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高发季节为1~3mo.患者多有角膜外伤史.抗真菌药物及手术治疗是目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与真菌涂片相比较,真菌培养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何宏;刘红山;陈晓莲;吴娇婵;钟兴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联合Cionni张力环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ionni 改良张力环(MCTR)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11例11眼,90°≤脱位<120° 4眼,120°≤脱位<180° 5眼,180°≤脱位<270° 2眼.应用接触式LenSx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操作平台完成前囊膜切开、晶状体预劈核、切口制作.部分患者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囊袋拉钩稳定囊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MCTR植入及巩膜层间缝合固定,晶状体囊袋内植入IOL.分析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前囊口、IOL和MCTR位置及眼压情况.结果:随访2mo.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双钩MCTR 4眼,单钩7眼.术后术眼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5者3眼,0.1~<0.3者3眼,<0.1者1眼.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OL位置居中,MCTR固定钩稳定地位于虹膜与晶状体囊膜间.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结膜下出血、前囊切开不完全、皮质残留、继发性青光眼和后囊膜混浊.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可以提高撕囊成功率,降低核乳化吸除难度,联合MCTR植入是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的理想术式选择.

    作者:陈佳惠;景清荷;缪爱珠;杨晋;蒋永祥;卢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改良小切口法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6-05在本院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软核白内障患者80例10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传统组(传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眼压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9%,5/54)显著低于传统组(2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王洪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9在我院诊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56例56眼,分别行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各28例28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mo,观察视力、眼压、黄斑裂孔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时间、黄斑裂孔愈合率等方面两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64).术后第1d,27G+组低眼压(眼压<10mmHg)发生率小于25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术后1wk,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0.92).结论: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有效.在维持眼压及减小手术切口创伤方面,27G+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作者:刘三梅;李冬锋;李杰;钟捷;周采虹;徐晓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