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蒋沁;曹国凡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 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 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作者: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研究选取17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进行有氧运动(慢跑),运动前后依次记录脉络膜厚度(ChT),眼压(IOP)及平均动脉压数值(MAP).结果:1)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ChT及IOP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中,试验组运动后ChT及IOP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MA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对照组MAP升高幅度更为明显.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运动前后ChT变化量及IOP变化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及0.281.结论:有氧运动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能是运动后ChT及IOP降低,MAP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OA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运动后ChT,IOP及MAP与正常人存在不同反应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威;郭竞敏;赵寅;张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06眼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的情况分为研究组54例60眼(术中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和对照组40例46眼(术中未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wk内早期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术后3 mo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 mo眼压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 wk内,研究组早期浅前房及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用于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风险,对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百祥;韩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5-03因玻璃体积血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3例83眼,根据术中所见,其中有28眼玻璃体积血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术后随访9~36(平均22.4)mo.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为33.7%;术后佳矫正视力3.3~4.5,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24眼(86%),视力不变4眼(14%),无视力下降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黄斑水肿5眼,发生率18%;所有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复发玻璃体积血.结论:手术治疗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疗效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视力.
作者:杨安怀;胡焰山;李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100%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3/2016-03在钟祥市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确诊的120例120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全部患者术后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加压包扎患眼,次日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6次/d,2滴/次;对照组加用聚乙烯醇滴眼液,6次/d,2滴/次;试验组加用100%浓度的自体血清滴眼液滴眼,6次/d,2滴/次.两组滴眼液每周递减2次,均治疗3 wk.术后3 mo进行手术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的一般情况、眼部症状体征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体征评分、角膜上皮和/或基质缺损面积及修复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 mo的复发率是6.7%;试验组是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后辅助应用100%浓度的自体血清滴眼治疗胬肉术后创面的愈合、眼表的重建,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于静;向其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01/2016-05的31例3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TA,以帮助辨识是否有玻璃体脱出以及玻璃体所在位置.13例13眼被证实后囊膜完整,无玻璃体脱入前房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被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6~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Ⅱ期角膜穿通伤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8例前房内注入TA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在TA辅助下,明显改善了术中玻璃体皮质的辨识度,均彻底切除了前房的玻璃体.术后随访28例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大于4.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持续1 wk以上的高眼压及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瞳孔位置居中.结论: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使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安全,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更容易,同时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尹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5-10在我院眼科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4例408眼,均给予角膜塑形镜矫正,随访检查患者配戴后1、3、6、12 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结果: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裸眼视力为0.52±0.12、0.64±0.20、0.95±0.15、0.97±0.12;配戴后屈光度较配戴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屈光度为1.82±0.40、0.96±0.20、0.40±0.09、0.25±0.06D;患者配戴前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较配戴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90±0.21、8.20±0.22、8.24±0.23、8.30±0.26 mm;患者配戴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等无明显影响,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要求.
作者:张进;冯江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AR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受遗传、环境、饮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氧化应激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ARMD的发病明显相关.这篇综述概括总结了ARMD的病理学特点、氧化应激与视网膜的关系以及氧化应激在ARMD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霞;张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05/2014-05在我院接受巩膜外垫压术治疗RRD的215例21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所有纳入研究的患眼必须达到确诊RRD的标准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评级均在B级及以下.所有患眼术中均在双目检眼镜直视下行裂孔定位及巩膜外冷凝.随访至少2mo,术后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行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引流者107眼(49.8%),82眼(38.1%)在手术结束时向其玻璃体腔注入无菌空气.接受单次巩膜外垫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并随访2 mo以上无复发者196眼(91.2%),视网膜未能Ⅰ期复位者19眼(8.8%).与术前相比较,术后视力提高192眼(89.3%),视力不变14眼(6.5%),视力下降9眼(4.2%).没有因SRF引流和玻璃体腔注入无菌空气而产生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患眼共有11眼(5.1%).结论:巩膜外垫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准确的裂孔定位及裂孔与垫压嵴的关系是手术成功重要的因素.
作者:刘刚;雷春燕;郭林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中如何解释、评估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对应关系是一个难题.近年来,视动头部跟踪被用于啮齿类动物,这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能.行为学评估在动物视功能的连续性评估中有很大的优势,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针对目前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视动力测试的研究状况,对视动应答所研究的设备原理,革新及应用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实验研究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冯玉沛;罗向霞;王晗;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外加直流电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移行和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暴露于电场强度为100、200、400 mV/mm的直流电场中,未受电场暴露的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电场暴露前及暴露后的细胞图像,并计数细胞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电场暴露前及暴露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强度为400 mV/mm的电场暴露3 h后,HLE-B3细胞呈现朝向电场阴极一侧的定向移行.电场持续暴露后,HLE-B3细胞数逐渐减少,在电场作用6h和12h时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减少12.6%和1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400 mV/mm电场暴露24 h后,HLE-B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1.9)%、(23.9±2.6)%、(54±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HLE-B3细胞进入G2/M期的比例随电场强度增加逐渐上升,其中200 mV/mm和400mV/mm电场中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8±2.2)%和(15.6±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加直流电场可诱导HLE-B3细胞的定向移行,随电场作用时间的延长和电场强度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伴随细胞凋亡增加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
作者:韩静;刘珺;严宏;闫小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陕西省沙眼高发流行疑似区活动性沙眼流行情况进行基线评估,为沙眼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沙眼简化分级系统,于2013-10-12/2014-01-26由陕西省防盲办公室组织流调队在榆林佳县坑镇、延安延长、汉中南郑县及商洛市商州区4个沙眼高发流行疑似区,抽取年龄6~8岁小学生共计200人,进行沙眼快速评估调查.结果:受检小学生200人中,未检出活动性沙眼病例.结论:在调查区域,未发现活动性沙眼流行区;活动性沙眼在陕西省内不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马强;任百超;程育宏;何媛;贾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是以视神经细胞、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细胞等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一直以来都认为成熟哺乳动物视网膜细胞缺乏有效的自我修复及再生能力,因此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不可逆性,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促进视网膜再生方法,而干细胞以其独有的具有向目的细胞分化增殖,以取代变性、凋亡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为视网膜细胞的再生、恢复视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创;徐国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体外分离与选择性培养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新报道的组织块培养结合胶原酶消化法因操作简便、经济,获得的内皮细胞纯度较高、活性良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受人眼球供体的限制,研究者通常会选用分离与人高度同源的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MVEC)进行体外实验.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从不同动物种属、添加因子、细胞纯化、体外鉴定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简要说明众多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为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杨敏;罗向霞;王晗;冯玉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在我院就诊的经外院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暴露性角膜炎患者14例19眼,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观察羊膜溶解时间、角膜透明度、角膜荧光染色、视力、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5 d出现羊膜溶解,7~14 d出现羊膜脱落.裂隙灯检查示11例16眼患者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透明,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角膜透明度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柯兰;杨燕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合成冰片对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作用的影响,并评估其眼部刺激性.方法:采用完整及去上皮离体角膜进行兔体外扩散实验,供给池中分别加入不含冰片和含合成冰片的地塞米松滴眼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接受池中不同时间点样品中地塞米松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测定完整角膜的角膜水化值.观察合成冰片点眼对角膜的刺激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成冰片使地塞米松在完整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增加2.4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冰片不能显著增加地塞米松在去上皮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化值及刺激性试验表明,合成冰片不会明显增加角膜水化值及白兔眨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冰片能够提高脂溶性药物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性,无明显角膜刺激性.
作者:杨洪滨;姜洁;张小宇;寻延滨;崔浩;郭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方法: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BRVO继发ME患者120例120眼分为3组,各40例40眼,A组:单纯行MLG;B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C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三组治疗后1mo根据复查FFA、OCT结果对效果不佳患者可重复注射药物.随访6mo,对比B组和C组重复注射率.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结果,统计各组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连续注射雷珠单抗2次者4眼,连续注射3次者7眼,重复注射率27.5%,C组均注射1次,B组重复注射率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均得到提高,CMT均较治疗前变薄,但B组和C组治疗后BCVA均高于A组,且CMT低于A组.另外,治疗后C组BCVA高于B组,CMT低于B组,但B组和C组BCVA和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随访结束,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B组与C组患者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ME疗效均佳,但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注射次数相对较少.
作者:白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两种胶原测定决定前膜类型.方法:对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依据眼底表现进行分类,包括玻璃体纸样黄斑反射膜(cellophane macular reflex membrane,CMRM)型和视网膜前黄斑纤维膜(preretinal macular fibrosis membrane,PMFM)型,并对手术获取的该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中Ⅵ型及Ⅰ、Ⅱ型胶原,比较眼底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结果:依据眼底表现将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分CMRM型共10例10眼,PMFM型共15例15眼;对手术获取的标本行免疫组化结果:Ⅵ型胶原纤维为主者16例16眼,Ⅰ、Ⅱ型胶原为主者9例9眼.结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类型应以病理特征为主.
作者:汪向利;马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通窍明目汤辅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6-01我院眼科中心收治的220例386眼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中药组、常规组各110例,两组均予以小梁切除术等常规方法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通窍明目汤连续治疗3个疗程(15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的视野平均光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缺损值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PSA、EDV测定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测定值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7.8%,常规组为6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通窍明目汤辅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利于改善血流循环、扩大视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崔庆霞;邱礼新;许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与玻璃体中MMP-2和TGF-β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获取玻璃体样本55份.依据角膜表面曲率大小及眼轴长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高度近视组(25例):SE>-6.00D,AL≥26.00mm和对照组或非高度近视组(30例):SE<-6.00D,AL<26.00mm.利用ELISA的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玻璃体MMP-2和TGF-β2浓度.结果:高度近视组玻璃体MMP-2浓度(96.87±55.9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7.24±41.81ng/mL,P<0.05),但与眼轴没有相关性(r=0.088,P=0.544).高度近视组(3729.08±1890.88pg/mL)与对照组(3926.00±1333.88pg/mL,P<0.05)TGF-β2浓度具有显著差异性,且TGF-β2浓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344,P=0.014).结论:人玻璃体中MMP-2和TGF-β2两种分子浓度在高度近视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2浓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
作者:赵婷婷;吴梦竹;靳婧;谢书浓;樊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