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霞;邱礼新;许宁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FS200在不同模式下切割猫角膜基质板层界面的光滑度.方法:新鲜的猫眼球2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A、B、C、D组),分别在不同的模式下进行飞秒激光角膜基质板层切割:A组为常规切割组:负压吸引环吸引、角膜完全压平,压平直径约为13 mm;B组不使用负压吸引环、角膜完全压平,压平直径约13 mm;C组负压吸引环吸引、角膜压平直径约为8 mm;D组不使用负压吸引环、角膜压平直径约为8 mm.采用5分制的评分标准,对切割后的猫角膜基质界面的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进行评分,以评估切割后的角膜基质界面的光滑度.结果:裂隙灯显微镜图片显示出四组角膜基质界面光滑度的结果,D组光滑,A组粗糙.30倍扫描电镜照片的评分结果显示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A组(P=0.007),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B组(P=0.007),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C组(P=0.016).100倍电镜照片评分结果显示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A组(P=0.01),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B组(P=0.016).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负压环吸引且压平面积小的模式-对角膜组织的压缩变形较小的切割状态下,飞秒激光辅助的猫角膜基质后板层切割界面的光滑度可得以部分改善.
作者:张涛;李绍伟;何景良;康艳伟;石帅;李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眼外伤受伤原因和分布情况,为眼外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09/2016-09清远市4家综合性医院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结果:眼外伤患者953例959眼中,男832眼,女127眼,年龄4~67(平均34.6±10.3)岁;多发年龄段在20~50岁;左眼和右眼单眼受伤比例为0.92:1;学历分布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主,占66.3%;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31.9%和37.9%;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通伤为主,占51.2%;致伤原因以钝器伤为主,占31.9%,其次为车祸伤及高速异物伤和锐器伤;眼外伤患者治疗方式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并发症以并发外伤性白内障为主,占31.8%;经过积极治疗后,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改善.结论:高发人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眼外伤,在眼外伤手术后要高度注意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刘佳;龙崇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9/2015-05在我院就诊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连续治疗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连续治疗3 mo;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所用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每月按时复查,随访时间为6 mo.测量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渗漏面积.结果:LogMAR视力: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术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CMT降低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较为明显.FFA:经χ2检验,渗漏减轻程度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血管渗漏,有效减轻黄斑水肿,缩短病程,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CEC安全、有效的方法.多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使CEC患者提高的视力得到稳定.
作者:张丽;孟凡毅;朱珂珂;马建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体外分离与选择性培养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新报道的组织块培养结合胶原酶消化法因操作简便、经济,获得的内皮细胞纯度较高、活性良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受人眼球供体的限制,研究者通常会选用分离与人高度同源的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MVEC)进行体外实验.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从不同动物种属、添加因子、细胞纯化、体外鉴定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简要说明众多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为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杨敏;罗向霞;王晗;冯玉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iR-146表达与眼球衰老的相关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发生过程中miR-146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鼠龄为2~24mo的小鼠RPE,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PE中miR-146 a/b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来自于ARMD患者眼球中miR-146 a及IL-6 mRNA的表达水平.在ARPE-19细胞系中检测miR-146 a过表达对IL-6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iR-146的表达在自然衰老的小鼠RPE中与年龄呈现正相关,而IL-6无变化.在ARMD患者中,miR-146 a mRNA表达水平下降,IL-6 mRNA表达水平上升.在人ARPE-19细胞中的实验表明,miR-146 a过表达抑制了由TNF-α所诱导的IL-6的表达.结论:在湿性ARMD中,miR-146a与IL-6 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与ARMD的发生呈相关性,暗示IL-6和miR46 a有可能作为生物分子标志物在未来的ARMD诊断中发挥作用.
作者:郝义;孙笑;刘玉秋;赵允;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黄斑厚度不对称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包括正常受试者50例100眼和单侧早期POAG的患者50例100眼,使用Humphrey视野计记录视野平均缺损(MD)和模式标准差(PSD)、Cirrus HD-OCT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黄斑厚度,并进行后极部不对称参数分析,后者主要为双眼RNFL厚度及黄斑厚度的比较、眼内上/下方RNFL厚度的比较,眼内上/下方黄斑厚度的比较,并计算所有OCT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除眼内上/下方视盘RNFL厚度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两组研究对象视盘RNFL厚度、黄斑厚度、双眼上方/下方/总体RNFL厚度或黄斑厚度的不对称性差异、眼内上/下方黄斑厚度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RNFL总体厚度的AUC值为0.827.视盘RNFL总体厚度差值的敏感性高,95%特异性的敏感度为67%.黄斑总体厚度平均值的AUC值为0.822.黄斑厚度差值的AUC值为0.777.结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不对称参数分析对早期POAG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断效能,且与RNFL厚度的诊断精度相似.然而,眼内不对称分析参数表现不佳,需要在其用于早期单侧青光眼诊断之前进一步细化.
作者:吴蓉;周紫霞;傅培;李金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在我院就诊的经外院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暴露性角膜炎患者14例19眼,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观察羊膜溶解时间、角膜透明度、角膜荧光染色、视力、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5 d出现羊膜溶解,7~14 d出现羊膜脱落.裂隙灯检查示11例16眼患者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透明,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角膜透明度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柯兰;杨燕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全身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明确DR早期监控的敏感临床指标.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糖尿病患者105例210眼,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4例48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81例162眼,其中NPDR组又分为三组,轻度30例60眼、中度26例52眼和重度25例50眼.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组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四项和凝血六项;观察糖尿病未正规治疗时间,DR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检测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l flowmeter,HRF)鼻、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量(retinal blood flow,RBF),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OS2幅值,OCT扫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对各组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HRF:NDR组,轻、中、重度NPDR三组RB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NPDR三组中,颞侧RBF均高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RBF均高于NDR组和轻、重度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DR组和NPDR组OS2幅值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NPDR组和中度NPDR组与轻度NPDR组、NDR组OS2幅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SFCT随着DR程度的进展逐渐变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未经过正规降糖治疗的时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与DR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s=0.722、0.791、0.864、0.473、0.611、0.735、0.591、0.554,P<0.05).糖尿病其他微血管并发症与DR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HRF、OPs和OCT的检测可以作为DR早期诊断较为敏感的指标,能客观、较早、准确地反映眼底微循环机能的变化.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凝血状态和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R的进展有正相关性.这些指标的监控,适时的健康教育,对DR在基层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懿;伊恩晖;李妮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AR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受遗传、环境、饮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氧化应激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ARMD的发病明显相关.这篇综述概括总结了ARMD的病理学特点、氧化应激与视网膜的关系以及氧化应激在ARMD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霞;张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 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 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作者: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SRK-Ⅱ法和SRK-T法在计算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影响的临床研究,为临床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术前选择IOL测量公式及预测合适的IOL屈光度数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04/2015-11本院收治的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160例200眼.男92例120眼,女68例80眼,平均年龄66.2±4.36岁.术前使用A型超声仪测量研究对象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根据长度划分成四组,短眼轴为A组,正常眼轴为B组,长眼轴为C组,超长眼轴为D组,然后分别用SRK-Ⅱ和SRK-T计算A、B、C和D组的预测术后IOL屈光度数,植入相应的IOL(美国AMO人工晶状体),术后1wk,1、3mo分别通过验光、检影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实际屈光度数.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结果:SRK-Ⅱ和SRK-T两种方法术后1 wk和术后1 mo、术后1 wk和术后3 mo的MA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和术后3 mo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RK-Ⅱ和SRK-T在A组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C和D组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近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B组和C组中,患者在术后1 mo和术后1 wk两个时间段均出现了近视漂移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88);D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远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后1 mo屈光状态基本稳定,为配镜提高依据;两种方法在A、B组中预测准确性接近,在C、D组预测IOL屈光度数误差对比中,SRK-Ⅱ高于SRK-T,SRK-T方法在计算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IOL优于SRK-Ⅱ.
作者:杨莉;李春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06眼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的情况分为研究组54例60眼(术中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和对照组40例46眼(术中未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wk内早期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术后3 mo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 mo眼压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 wk内,研究组早期浅前房及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用于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风险,对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百祥;韩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两种胶原测定决定前膜类型.方法:对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依据眼底表现进行分类,包括玻璃体纸样黄斑反射膜(cellophane macular reflex membrane,CMRM)型和视网膜前黄斑纤维膜(preretinal macular fibrosis membrane,PMFM)型,并对手术获取的该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中Ⅵ型及Ⅰ、Ⅱ型胶原,比较眼底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结果:依据眼底表现将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分CMRM型共10例10眼,PMFM型共15例15眼;对手术获取的标本行免疫组化结果:Ⅵ型胶原纤维为主者16例16眼,Ⅰ、Ⅱ型胶原为主者9例9眼.结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类型应以病理特征为主.
作者:汪向利;马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04/2015-10我院收治的73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分级和并发症,分析该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视力:术后1wk,1、2、6mo,1a平均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后1wk,1、2、6mo,1a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后1wk,1、2、6mo,1a前房深度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分级:术后1wk,1、2、6mo,1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青光眼安全有效,可增加前房深度,改善前房角开放程度,并能提高视力和降低眼压.
作者:何继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的病理生理学仍不太清楚.目前认为血液动力学改变是青光眼病理生理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可视化,并使用新颖的算法生成高分辨率图像、量化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密度和血流.本文对OCTA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使用OCTA诊断青光眼、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作者:黄薇;蒋沁;曹国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01/2016-05的31例3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TA,以帮助辨识是否有玻璃体脱出以及玻璃体所在位置.13例13眼被证实后囊膜完整,无玻璃体脱入前房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被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6~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Ⅱ期角膜穿通伤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8例前房内注入TA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在TA辅助下,明显改善了术中玻璃体皮质的辨识度,均彻底切除了前房的玻璃体.术后随访28例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大于4.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持续1 wk以上的高眼压及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瞳孔位置居中.结论: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使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安全,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更容易,同时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尹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研究选取17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进行有氧运动(慢跑),运动前后依次记录脉络膜厚度(ChT),眼压(IOP)及平均动脉压数值(MAP).结果:1)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ChT及IOP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中,试验组运动后ChT及IOP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MA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对照组MAP升高幅度更为明显.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运动前后ChT变化量及IOP变化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及0.281.结论:有氧运动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能是运动后ChT及IOP降低,MAP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OA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运动后ChT,IOP及MAP与正常人存在不同反应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威;郭竞敏;赵寅;张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是以视神经细胞、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细胞等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一直以来都认为成熟哺乳动物视网膜细胞缺乏有效的自我修复及再生能力,因此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不可逆性,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促进视网膜再生方法,而干细胞以其独有的具有向目的细胞分化增殖,以取代变性、凋亡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为视网膜细胞的再生、恢复视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创;徐国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3G TSV)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01/2015-06期间眼科收治的80例80眼黄斑裂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20 G玻璃体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23 G结膜无缝合玻璃体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视力变化、黄斑裂孔闭合及黄斑厚度、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mo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8%(39/40),对照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3).两组患者术后3、6、12 mo黄斑厚度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 G TSV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效果显著,并发症率低,有利于促进术后视力恢复和改善预后.
作者:蒋红文;骆晓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的视觉质量在术后数年内是否稳定,应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对LASIK术后远期视觉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从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中招募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从中选择曾行LASIK手术者35例70眼作为观察组,未行LASIK手术者70例140眼作为对照组,应用OQASⅡ比较近期观察组(LASIK术后2~4a)和远期观察组(LASIK术后5~11 a)的视觉质量,通过设立近期对照组(<22岁)和远期对照组(≥23岁)探讨年龄、用眼习惯等混杂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分别与近期观察组和远期观察组相比较.观察指标为客观散射指数(OSI)、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10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100%)、2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20%)和9%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9%).结果:在术后数年内,观察组的OSI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F cutoff、SR以及OV100%、OV20%和OV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视觉质量基本保持稳定,OSI有一定降低的趋势,而MTF cutoff、SR、OV100%、OV20%、OV9%有一定升高的趋势,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ASIK是矫正近视的常用手术方法,随术后时间延长,因手术一定程度降低的视觉质量有恢复的趋势,但在数年内不能完全恢复,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OQAS能够对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近视矫正术后视觉质量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改进.
作者:赵冠华;张磊;丁一峰;严伟明;陈涛;吴飞;张作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