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张丽;孟凡毅;朱珂珂;马建霞

关键词:雷珠单抗,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视网膜厚度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9/2015-05在我院就诊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连续治疗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连续治疗3 mo;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所用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每月按时复查,随访时间为6 mo.测量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渗漏面积.结果:LogMAR视力: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术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CMT降低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较为明显.FFA:经χ2检验,渗漏减轻程度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血管渗漏,有效减轻黄斑水肿,缩短病程,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CEC安全、有效的方法.多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使CEC患者提高的视力得到稳定.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SRK-Ⅱ法和SRK-T法在计算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中的应用

    目的:SRK-Ⅱ法和SRK-T法在计算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影响的临床研究,为临床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术前选择IOL测量公式及预测合适的IOL屈光度数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04/2015-11本院收治的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160例200眼.男92例120眼,女68例80眼,平均年龄66.2±4.36岁.术前使用A型超声仪测量研究对象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根据长度划分成四组,短眼轴为A组,正常眼轴为B组,长眼轴为C组,超长眼轴为D组,然后分别用SRK-Ⅱ和SRK-T计算A、B、C和D组的预测术后IOL屈光度数,植入相应的IOL(美国AMO人工晶状体),术后1wk,1、3mo分别通过验光、检影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实际屈光度数.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结果:SRK-Ⅱ和SRK-T两种方法术后1 wk和术后1 mo、术后1 wk和术后3 mo的MA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和术后3 mo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RK-Ⅱ和SRK-T在A组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C和D组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近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B组和C组中,患者在术后1 mo和术后1 wk两个时间段均出现了近视漂移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88);D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远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后1 mo屈光状态基本稳定,为配镜提高依据;两种方法在A、B组中预测准确性接近,在C、D组预测IOL屈光度数误差对比中,SRK-Ⅱ高于SRK-T,SRK-T方法在计算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IOL优于SRK-Ⅱ.

    作者:杨莉;李春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南非黑人角膜参数与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收集南非健康黑人的角膜直径(CD)、曲率(ACC)和角膜中央厚度(CCT)的数据并探讨其与屈光不正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的相关性,及三个角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0例受试者,包括305例男性和295例女性(平均年龄:28.15±13.1y,年龄范围:10~66y)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验光,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Oculus Keratograph 4检测CD和ACC,i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CCT.Nidek AR-310 A自动验光仪和主观验光检测屈光不正.Nidek US-500 A超检测AL,ACD和LT.结果:由于左右眼参数评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处只显示右眼的结果.角膜各项参数平均值如下:CD=11.77±0.32 mm(10.30-13.70 mm),ACC=7.88±0.29 mm(7.13~8.88 mm),CCT=493.05±33.2μm(412~590μm).CD与SE无相关性(r=0.05,P=0.24).CD与AL(r=0.58,P=0.00)、ACD(r=0.63,P=0.00)显著相关,但与LT(r=-0.40,P=0.00)呈负相关.ACC与SE(r=-0.03,P=0.48)无显著相关性.ACC与AL(r=0.40,P=0.00)呈正相关.ACC与ACD(r=0.04,P=0.56)、LT(r=-0.03,P=0.88)无显著相关性.CCT与角膜以外其他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角膜各项参数的相关性表明,CD与ACC(r=0.71,P=0.00)、CCT(r=-0.68,P=0.00)相关.结论:CD与AL、ACD、LT相关,ACC与AL相关.CCT与角膜以外其它参数无相关性,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在角膜各项参数中,CD与ACC、CCT相关.

    作者:Khathutshelo Percy Mashige;Olalekan Alabi Oduntan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DR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角膜神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目的:观察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角膜神经纤维(CNF)变化,以及两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40眼2型糖尿病患者,经散瞳眼底检查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和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另收集年龄匹配的80例80眼健康正常眼为对照,分为40例40眼只行OCT检查的RNFL对照组和40例40眼只行IVCM检查的CNF对照组.利用OCT观察视乳头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用IVCM观察角膜上皮下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角膜神经密度.结果:糖尿病组的视乳头上方、颞侧、鼻侧及平均RN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乳头下方RNFL糖尿病组比RNFL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糖尿病组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角膜神经密度均比CNF对照组减少(P<0.01).糖尿病组中,平均RNFL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角膜神经密度呈正相关(r=0.518,P<0.01;r=0.484,P=0.002),下方RNFL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角膜神经密度呈正相关(r=0.607,P<0.01;r=0.573,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同时存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角膜神经的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主要表现在下方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薄与角膜神经的减少呈正相关.

    作者:范围;熊祥伟;白莲;邹欢;袁容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研究选取17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进行有氧运动(慢跑),运动前后依次记录脉络膜厚度(ChT),眼压(IOP)及平均动脉压数值(MAP).结果:1)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ChT及IOP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中,试验组运动后ChT及IOP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MA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对照组MAP升高幅度更为明显.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运动前后ChT变化量及IOP变化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及0.281.结论:有氧运动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能是运动后ChT及IOP降低,MAP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OA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运动后ChT,IOP及MAP与正常人存在不同反应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威;郭竞敏;赵寅;张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远期视觉质量的观察

    目的: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的视觉质量在术后数年内是否稳定,应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对LASIK术后远期视觉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从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中招募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从中选择曾行LASIK手术者35例70眼作为观察组,未行LASIK手术者70例140眼作为对照组,应用OQASⅡ比较近期观察组(LASIK术后2~4a)和远期观察组(LASIK术后5~11 a)的视觉质量,通过设立近期对照组(<22岁)和远期对照组(≥23岁)探讨年龄、用眼习惯等混杂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分别与近期观察组和远期观察组相比较.观察指标为客观散射指数(OSI)、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10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100%)、2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20%)和9%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9%).结果:在术后数年内,观察组的OSI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F cutoff、SR以及OV100%、OV20%和OV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视觉质量基本保持稳定,OSI有一定降低的趋势,而MTF cutoff、SR、OV100%、OV20%、OV9%有一定升高的趋势,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ASIK是矫正近视的常用手术方法,随术后时间延长,因手术一定程度降低的视觉质量有恢复的趋势,但在数年内不能完全恢复,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OQAS能够对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近视矫正术后视觉质量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改进.

    作者:赵冠华;张磊;丁一峰;严伟明;陈涛;吴飞;张作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西安市雁塔区残疾人致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2015-01/12西安市雁塔区残疾人致盲和低视力原因.方法:对2015-01/12来我院鉴定的340例视力残疾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致盲和低视力原因.结果:共鉴定出340例视力残疾患者,病因依次为高度近视(24.7%)、青光眼(13.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8%)、黄斑病变(9.7%)、角膜病(5.3%).结论:西安市雁塔区视力残疾原因主要为高度近视、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为可避免盲.

    作者:杨圆圆;赵文军;张永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是一种眼前节急性非感染性的炎症反应.临床相对少见,但近年来,随着眼前节手术的发展,TASS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手术中进入前房的各种非感染性物质均可能导致TASS的发生.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少数可遗留永久性眼内组织损伤,以至于影响视力.现从TASS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病因、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其予以综述.

    作者:马钰;贺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陕西省活动性沙眼快速评估调查研究

    目的:对陕西省沙眼高发流行疑似区活动性沙眼流行情况进行基线评估,为沙眼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沙眼简化分级系统,于2013-10-12/2014-01-26由陕西省防盲办公室组织流调队在榆林佳县坑镇、延安延长、汉中南郑县及商洛市商州区4个沙眼高发流行疑似区,抽取年龄6~8岁小学生共计200人,进行沙眼快速评估调查.结果:受检小学生200人中,未检出活动性沙眼病例.结论:在调查区域,未发现活动性沙眼流行区;活动性沙眼在陕西省内不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马强;任百超;程育宏;何媛;贾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通窍明目汤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药通窍明目汤辅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6-01我院眼科中心收治的220例386眼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中药组、常规组各110例,两组均予以小梁切除术等常规方法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通窍明目汤连续治疗3个疗程(15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的视野平均光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缺损值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PSA、EDV测定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测定值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7.8%,常规组为6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通窍明目汤辅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利于改善血流循环、扩大视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崔庆霞;邱礼新;许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的损伤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细胞早期凋亡率、caspase-3和p53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在模拟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10只,饲养于海拔高度为1500 m的室内环境;实验组为60只,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饲养于模拟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中2、6、12、24、48、72h.各组大鼠处死后,每组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caspase-3和p53表达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模拟的高海拔缺氧条件可造成大鼠视网膜的组织损伤,且缺氧时间越长视网膜病理损伤越明显.caspase-3和p53的表达于2 h检测到,随着缺氧时间增加,两者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细胞早期凋亡率随缺氧时间逐渐上升,48 h升高明显.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模拟高海拔缺氧的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并通过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茜;张文芳;吉晓华;杨义;李玉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为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组,B组50例为验配角膜塑形镜组,C组50例为验配框架眼镜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后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结果:随访1a后各组屈光度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屈光度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后各组眼轴变化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后各组间眼轴变化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增长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两者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

    作者:任秋锦;岳辉;王平;刘仁建;吕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06眼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的情况分为研究组54例60眼(术中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和对照组40例46眼(术中未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wk内早期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术后3 mo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 mo眼压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 wk内,研究组早期浅前房及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用于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风险,对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百祥;韩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对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05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难治性青光眼并行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手术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患者18例18眼的资料.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2mo,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手术并发症以及滤过泡情况等.结果:治疗前平均眼压43.83±7.99mmHg,术后1d,1、2wk,1、6、12 mo时平均眼压分别为8.72±3.29、11.56±1.86、13.33±2.30、13.67±2.03、14.78±3.64、16.61±7.19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75、15.324、14.761、14.172、12.140、11.412,P均<0.01);术后12 mo时手术成功率为89%,18例患者中有3例视力提高,12例无明显改变,3例视力下降;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主要为前房出血及术后浅前房,晚期为滤过泡功能不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手术并发症少,对视力损伤小,且能稳定控制术后眼压.

    作者:伍志琴;聂尚武;王晓琴;王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01/2016-05的31例3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TA,以帮助辨识是否有玻璃体脱出以及玻璃体所在位置.13例13眼被证实后囊膜完整,无玻璃体脱入前房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被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6~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Ⅱ期角膜穿通伤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8例前房内注入TA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在TA辅助下,明显改善了术中玻璃体皮质的辨识度,均彻底切除了前房的玻璃体.术后随访28例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大于4.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持续1 wk以上的高眼压及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瞳孔位置居中.结论: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使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安全,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更容易,同时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尹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合成冰片对地塞米松角膜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合成冰片对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作用的影响,并评估其眼部刺激性.方法:采用完整及去上皮离体角膜进行兔体外扩散实验,供给池中分别加入不含冰片和含合成冰片的地塞米松滴眼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接受池中不同时间点样品中地塞米松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测定完整角膜的角膜水化值.观察合成冰片点眼对角膜的刺激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成冰片使地塞米松在完整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增加2.4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冰片不能显著增加地塞米松在去上皮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化值及刺激性试验表明,合成冰片不会明显增加角膜水化值及白兔眨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冰片能够提高脂溶性药物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性,无明显角膜刺激性.

    作者:杨洪滨;姜洁;张小宇;寻延滨;崔浩;郭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雷珠单抗联合577 nm激光黄斑格栅光凝治疗重度糖尿病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577 nm激光黄斑格栅光凝(MGP)治疗重度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53眼重度DME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0例28眼)和单纯注药组(18例25眼).所有病例均接受每月1次,连续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初始治疗),此后每月复查,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再次玻璃体腔注射(PRN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第3次注射后1 mo内给予577nm激光MGP治疗.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ETDRS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并比较初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注射次数及重复治疗率.结果:治疗后3、6、9、12 mo平均BCVA与基线相比,联合治疗组分别提高7.6±7.9、7.2±6.1、8.3±6.6、7.9±7.1,单纯注药组分别提高8.5±5.8、7.5±6.4、8.4±8.1、6.5±6.3;平均CMT与基线比较,联合治疗组分别降低131±162、108±131、115±129、126±157μm,单纯注药组分别降低129±117、96±117、104±135、101±112μm,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始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再注药0.87±1.35次,单纯注药组平均再注药2.96±2.07次,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714,P<0.01);联合治疗组中43%患者需进行重复注射,而单纯注药组患者重复注射率为84%,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385,P<0.01).结论:577 nm激光MGP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可有效改善DME,提高患者视力,与单纯雷珠单抗注射相比,可明显减少注射次数及重复治疗率.

    作者:杨敏;李燕龙;姜旭光;孟(王乐);韩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临床分类及胶原测定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两种胶原测定决定前膜类型.方法:对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依据眼底表现进行分类,包括玻璃体纸样黄斑反射膜(cellophane macular reflex membrane,CMRM)型和视网膜前黄斑纤维膜(preretinal macular fibrosis membrane,PMFM)型,并对手术获取的该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中Ⅵ型及Ⅰ、Ⅱ型胶原,比较眼底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结果:依据眼底表现将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分CMRM型共10例10眼,PMFM型共15例15眼;对手术获取的标本行免疫组化结果:Ⅵ型胶原纤维为主者16例16眼,Ⅰ、Ⅱ型胶原为主者9例9眼.结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类型应以病理特征为主.

    作者:汪向利;马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 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 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作者: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9/2015-05在我院就诊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连续治疗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连续治疗3 mo;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所用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每月按时复查,随访时间为6 mo.测量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渗漏面积.结果:LogMAR视力: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术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CMT降低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较为明显.FFA:经χ2检验,渗漏减轻程度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血管渗漏,有效减轻黄斑水肿,缩短病程,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CEC安全、有效的方法.多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使CEC患者提高的视力得到稳定.

    作者:张丽;孟凡毅;朱珂珂;马建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于2014-08/2016-01来我院就诊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80例19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85眼和对照组100例10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法进行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术前、术后3 mo每平方毫米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累积释放能量值(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等.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Ⅱ级核组和Ⅲ级核组CD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3.053,P=0.016、0.003).Ⅱ级核组的CDE降低率为29.37%,Ⅲ级核组的CDE降低率为22.69%,明显低于Ⅱ级核组的CDE降低率.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6,P=0.416);术后3mo,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4、6.043,P=0.038、<0.001).术后3 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P=0.011).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7.68±4.23)%明显低于对照组(10.36±4.08)%.结论:对于Ⅲ级核以下白内障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比传统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能够更有效减少术中CDE水平,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安全性高.

    作者:吴尚国;宋强;赵华平;卢林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