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柯兰;杨燕宁

关键词:羊膜移植, 暴露性角膜炎, 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在我院就诊的经外院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暴露性角膜炎患者14例19眼,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观察羊膜溶解时间、角膜透明度、角膜荧光染色、视力、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5 d出现羊膜溶解,7~14 d出现羊膜脱落.裂隙灯检查示11例16眼患者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透明,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角膜透明度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戴镜组和对照组各23例23眼,两组均实施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眼部疼痛程度及术后7d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7d两组患者眼部疼痛程度评分:戴镜组分别为0.44±0.26、0.26±0.14、0.12±0.08分,对照组分别为1.26±0.44、1.02±0.38、0.68±0.26分,两组同一时段的眼部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情况:戴镜组角膜上皮完全修复21眼(91%),对照组上皮完全修复14眼(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有效缓解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能加速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

    作者:李柏军;黎明;孙良南;刘身文;秦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清远市4家医院眼外伤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眼外伤受伤原因和分布情况,为眼外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09/2016-09清远市4家综合性医院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结果:眼外伤患者953例959眼中,男832眼,女127眼,年龄4~67(平均34.6±10.3)岁;多发年龄段在20~50岁;左眼和右眼单眼受伤比例为0.92:1;学历分布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主,占66.3%;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31.9%和37.9%;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通伤为主,占51.2%;致伤原因以钝器伤为主,占31.9%,其次为车祸伤及高速异物伤和锐器伤;眼外伤患者治疗方式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并发症以并发外伤性白内障为主,占31.8%;经过积极治疗后,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改善.结论:高发人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眼外伤,在眼外伤手术后要高度注意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刘佳;龙崇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5-10在我院眼科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4例408眼,均给予角膜塑形镜矫正,随访检查患者配戴后1、3、6、12 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结果: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裸眼视力为0.52±0.12、0.64±0.20、0.95±0.15、0.97±0.12;配戴后屈光度较配戴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屈光度为1.82±0.40、0.96±0.20、0.40±0.09、0.25±0.06D;患者配戴前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较配戴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90±0.21、8.20±0.22、8.24±0.23、8.30±0.26 mm;患者配戴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等无明显影响,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要求.

    作者:张进;冯江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 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 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作者: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视动反应检测在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中如何解释、评估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对应关系是一个难题.近年来,视动头部跟踪被用于啮齿类动物,这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能.行为学评估在动物视功能的连续性评估中有很大的优势,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针对目前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视动力测试的研究状况,对视动应答所研究的设备原理,革新及应用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实验研究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冯玉沛;罗向霞;王晗;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广州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干眼发生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广州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干眼症发生与视力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城乡结合部小学和初中,自制问卷调查学生3572名,同时现场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三项检查,采用SPSS19.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3572名7144眼对象中,视力不良总体人数为764名1447眼,按眼数计算总体视力不良率为20.25%,其中小学视力不良率为14.08%,初中视力不良率为29.51%,初中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小学(P<0.05);干眼症总体人数为424例848眼,总体干眼症发生率为11.87%,其中小学干眼症发生率为5.14%,初中干眼症发生率为21.96%,初中干眼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学(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每天做作业时间1~3h及>3h、眼与书本距离<30cm,躺着看书、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手机时间1~3h及>3h、干眼症和营养状况(肥胖和消瘦)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OR=3.862、1.164、1.210、1.212、1.315、1.319、3.040、1.110、1.057、1.141).结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其中干眼症是广州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祁晓红;黎敏莹;韦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AR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受遗传、环境、饮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氧化应激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ARMD的发病明显相关.这篇综述概括总结了ARMD的病理学特点、氧化应激与视网膜的关系以及氧化应激在ARMD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霞;张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南非黑人角膜参数与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收集南非健康黑人的角膜直径(CD)、曲率(ACC)和角膜中央厚度(CCT)的数据并探讨其与屈光不正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的相关性,及三个角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0例受试者,包括305例男性和295例女性(平均年龄:28.15±13.1y,年龄范围:10~66y)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验光,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Oculus Keratograph 4检测CD和ACC,i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CCT.Nidek AR-310 A自动验光仪和主观验光检测屈光不正.Nidek US-500 A超检测AL,ACD和LT.结果:由于左右眼参数评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处只显示右眼的结果.角膜各项参数平均值如下:CD=11.77±0.32 mm(10.30-13.70 mm),ACC=7.88±0.29 mm(7.13~8.88 mm),CCT=493.05±33.2μm(412~590μm).CD与SE无相关性(r=0.05,P=0.24).CD与AL(r=0.58,P=0.00)、ACD(r=0.63,P=0.00)显著相关,但与LT(r=-0.40,P=0.00)呈负相关.ACC与SE(r=-0.03,P=0.48)无显著相关性.ACC与AL(r=0.40,P=0.00)呈正相关.ACC与ACD(r=0.04,P=0.56)、LT(r=-0.03,P=0.88)无显著相关性.CCT与角膜以外其他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角膜各项参数的相关性表明,CD与ACC(r=0.71,P=0.00)、CCT(r=-0.68,P=0.00)相关.结论:CD与AL、ACD、LT相关,ACC与AL相关.CCT与角膜以外其它参数无相关性,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在角膜各项参数中,CD与ACC、CCT相关.

    作者:Khathutshelo Percy Mashige;Olalekan Alabi Oduntan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为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组,B组50例为验配角膜塑形镜组,C组50例为验配框架眼镜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后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结果:随访1a后各组屈光度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屈光度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后各组眼轴变化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后各组间眼轴变化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增长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两者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

    作者:任秋锦;岳辉;王平;刘仁建;吕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飞秒激光辅助的猫角膜基质板层切割界面光滑度的研究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FS200在不同模式下切割猫角膜基质板层界面的光滑度.方法:新鲜的猫眼球2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A、B、C、D组),分别在不同的模式下进行飞秒激光角膜基质板层切割:A组为常规切割组:负压吸引环吸引、角膜完全压平,压平直径约为13 mm;B组不使用负压吸引环、角膜完全压平,压平直径约13 mm;C组负压吸引环吸引、角膜压平直径约为8 mm;D组不使用负压吸引环、角膜压平直径约为8 mm.采用5分制的评分标准,对切割后的猫角膜基质界面的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进行评分,以评估切割后的角膜基质界面的光滑度.结果:裂隙灯显微镜图片显示出四组角膜基质界面光滑度的结果,D组光滑,A组粗糙.30倍扫描电镜照片的评分结果显示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A组(P=0.007),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B组(P=0.007),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C组(P=0.016).100倍电镜照片评分结果显示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A组(P=0.01),D组光滑度明显优于B组(P=0.016).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负压环吸引且压平面积小的模式-对角膜组织的压缩变形较小的切割状态下,飞秒激光辅助的猫角膜基质后板层切割界面的光滑度可得以部分改善.

    作者:张涛;李绍伟;何景良;康艳伟;石帅;李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压抑膜与传统遮盖治疗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的疗效

    目的:观察压抑膜与传统遮盖对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05-01/08-30在我院视光中心确诊并配合治疗的6~8岁30例双眼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屈光性弱视患儿,试验组患儿15例30眼采用Bangerter压抑膜压抑患儿相对好眼,使好眼视力压抑后比差眼视力差半行至一行,对照组患儿15例30眼的相对好眼定量遮盖.两组均每周2次来我院视光中心进行系统视功能康复训练,持续3 mo.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立体视、弱视眼的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 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ng facility,AF)、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 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双眼集合近点(convergence near points,NP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立体视、AMP、AF、PRA、N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使用压抑膜与传统遮盖治疗在双眼视功能的对比中,Bangerter压抑膜组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遮盖组,NRA与传统遮盖治疗无差异.

    作者:程子昂;谢祥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研究选取17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进行有氧运动(慢跑),运动前后依次记录脉络膜厚度(ChT),眼压(IOP)及平均动脉压数值(MAP).结果:1)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ChT及IOP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中,试验组运动后ChT及IOP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MA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对照组MAP升高幅度更为明显.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运动前后ChT变化量及IOP变化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及0.281.结论:有氧运动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能是运动后ChT及IOP降低,MAP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OA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运动后ChT,IOP及MAP与正常人存在不同反应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威;郭竞敏;赵寅;张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iR-146在湿性ARMD中抑制IL-6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miR-146表达与眼球衰老的相关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发生过程中miR-146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鼠龄为2~24mo的小鼠RPE,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PE中miR-146 a/b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来自于ARMD患者眼球中miR-146 a及IL-6 mRNA的表达水平.在ARPE-19细胞系中检测miR-146 a过表达对IL-6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iR-146的表达在自然衰老的小鼠RPE中与年龄呈现正相关,而IL-6无变化.在ARMD患者中,miR-146 a mRNA表达水平下降,IL-6 mRNA表达水平上升.在人ARPE-19细胞中的实验表明,miR-146 a过表达抑制了由TNF-α所诱导的IL-6的表达.结论:在湿性ARMD中,miR-146a与IL-6 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与ARMD的发生呈相关性,暗示IL-6和miR46 a有可能作为生物分子标志物在未来的ARMD诊断中发挥作用.

    作者:郝义;孙笑;刘玉秋;赵允;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芪明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01/2016-05确诊收治的94例Ⅰ~Ⅲ期NPDR患者,均为单眼,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47眼.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饮食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处理,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羟苯磺酸钙治疗,0.5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明颗粒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3 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野敏感度和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G)]变化,综合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敏感度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IGF-1、PEDG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较对照组(7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明颗粒联合西药治疗NPDR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功能和缓解病情进展,且安全性较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真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方法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方法: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BRVO继发ME患者120例120眼分为3组,各40例40眼,A组:单纯行MLG;B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C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0.5mg)1wk后给予MLG治疗.三组治疗后1mo根据复查FFA、OCT结果对效果不佳患者可重复注射药物.随访6mo,对比B组和C组重复注射率.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结果,统计各组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连续注射雷珠单抗2次者4眼,连续注射3次者7眼,重复注射率27.5%,C组均注射1次,B组重复注射率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均得到提高,CMT均较治疗前变薄,但B组和C组治疗后BCVA均高于A组,且CMT低于A组.另外,治疗后C组BCVA高于B组,CMT低于B组,但B组和C组BCVA和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随访结束,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B组与C组患者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ME疗效均佳,但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注射次数相对较少.

    作者:白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雷珠单抗对房水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浓度,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前后房水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方法:纳入21例21眼NVG患者以及20例2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NVG患者先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再行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术.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以及2~7d后行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术术前抽取NVG患者房水,同时在白内障手术时抽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用Multiplex微珠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房水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NVG组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前房水中IL-1β,IL-6,IL-8,MCP-1以及VEGF浓度明显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后,NVG患者房水中IL-6,IL-8,MCP-1以及VEGF浓度较注射雷珠单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G患者房水中检测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与患者年龄、术前眼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NVG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前房水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明显上调.NVG患者行雷珠单抗治疗后,房水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明显下调.

    作者:许畅;毛晓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合成冰片对地塞米松角膜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合成冰片对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作用的影响,并评估其眼部刺激性.方法:采用完整及去上皮离体角膜进行兔体外扩散实验,供给池中分别加入不含冰片和含合成冰片的地塞米松滴眼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接受池中不同时间点样品中地塞米松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测定完整角膜的角膜水化值.观察合成冰片点眼对角膜的刺激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成冰片使地塞米松在完整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增加2.4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冰片不能显著增加地塞米松在去上皮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化值及刺激性试验表明,合成冰片不会明显增加角膜水化值及白兔眨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冰片能够提高脂溶性药物地塞米松的角膜通透性,无明显角膜刺激性.

    作者:杨洪滨;姜洁;张小宇;寻延滨;崔浩;郭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锁边缝合联合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的疗效

    目的:探讨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和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40例14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68例68眼)行连续锁边缝合,B组患者(72例72眼)行连续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眼部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术后1、3d,1wk眼部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1.62±0.71、0.83±0.52、0.31±0.36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P<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分别为0.98±0.47、0.27±0.14、0.12±0.2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0,P<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8.56、7.03,P<0.05);术后1a时A组患者复发4眼,复发率为5.9%,B组患者复发4眼,复发率为5.6%,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a,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0眼,发生率为14.7%,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3眼,发生率为4.2%,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结论:采用连续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可以促进角膜创面的修复,极大地减轻患者的术后刺激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江;秦书艳;力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外加直流电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和增殖活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加直流电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移行和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暴露于电场强度为100、200、400 mV/mm的直流电场中,未受电场暴露的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电场暴露前及暴露后的细胞图像,并计数细胞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电场暴露前及暴露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强度为400 mV/mm的电场暴露3 h后,HLE-B3细胞呈现朝向电场阴极一侧的定向移行.电场持续暴露后,HLE-B3细胞数逐渐减少,在电场作用6h和12h时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减少12.6%和1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400 mV/mm电场暴露24 h后,HLE-B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1.9)%、(23.9±2.6)%、(54±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HLE-B3细胞进入G2/M期的比例随电场强度增加逐渐上升,其中200 mV/mm和400mV/mm电场中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8±2.2)%和(15.6±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加直流电场可诱导HLE-B3细胞的定向移行,随电场作用时间的延长和电场强度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伴随细胞凋亡增加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

    作者:韩静;刘珺;严宏;闫小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是一种眼前节急性非感染性的炎症反应.临床相对少见,但近年来,随着眼前节手术的发展,TASS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手术中进入前房的各种非感染性物质均可能导致TASS的发生.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少数可遗留永久性眼内组织损伤,以至于影响视力.现从TASS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病因、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其予以综述.

    作者:马钰;贺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