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干眼发生情况调查

祁晓红;黎敏莹;韦晓霞

关键词:干眼症, 视力不良, 中小学生, 城乡结合部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干眼症发生与视力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城乡结合部小学和初中,自制问卷调查学生3572名,同时现场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三项检查,采用SPSS19.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3572名7144眼对象中,视力不良总体人数为764名1447眼,按眼数计算总体视力不良率为20.25%,其中小学视力不良率为14.08%,初中视力不良率为29.51%,初中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小学(P<0.05);干眼症总体人数为424例848眼,总体干眼症发生率为11.87%,其中小学干眼症发生率为5.14%,初中干眼症发生率为21.96%,初中干眼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学(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每天做作业时间1~3h及>3h、眼与书本距离<30cm,躺着看书、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手机时间1~3h及>3h、干眼症和营养状况(肥胖和消瘦)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OR=3.862、1.164、1.210、1.212、1.315、1.319、3.040、1.110、1.057、1.141).结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其中干眼症是广州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视动反应检测在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中如何解释、评估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对应关系是一个难题.近年来,视动头部跟踪被用于啮齿类动物,这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死亡与视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能.行为学评估在动物视功能的连续性评估中有很大的优势,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针对目前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视动力测试的研究状况,对视动应答所研究的设备原理,革新及应用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病变实验研究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冯玉沛;罗向霞;王晗;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的病理生理学仍不太清楚.目前认为血液动力学改变是青光眼病理生理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可视化,并使用新颖的算法生成高分辨率图像、量化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密度和血流.本文对OCTA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使用OCTA诊断青光眼、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作者:黄薇;蒋沁;曹国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对应用于自适应光学的角膜像差重建算法的效能分析

    目的:分别使用构造正则方程、奇异值分解、Householder变换三种解法解决自适应光学中角膜像差重建中线性模型的小二乘解问题,比较重建精度、耗时以及可靠性,为应用于实时矫正眼球像差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重建优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使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获取20眼正常眼的角膜地形图前表面高度数据.数据范围为中央6 mm直径的瞳孔区,根据Pentacam提供的参数生成佳拟合球面(best fit sphere,BFS),二者之差即为模拟的角膜前表面的像差数据.数据采样率为100μm(仪器设置),编制采样程序对其分别使用100、300、500μm的分辨率进行采样,对每个波前像差数据矩阵计算梯度,求得x方向及y方向的一阶偏导,此即为波前像差的斜率数据(即为模拟夏克-哈特曼传感器采样).获得波前斜率数据后使用zernike多项式(分别使用1~130个模式项数)重建波前数据,对于上述三种采样率,都分别使用构造正则方程法、奇异值分解与Householder变换三种算法获得重建波面的模式系数.根据获得的模式系数获得重建波面,使用其与原始波面的差值的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考察重建精度,同时使用MATLAB函数tic、tio考察重建耗时,并计算线性模型的条件数、观察模式系数矩阵解的合理性以考察算法的可靠性.结果:重建精度:三种采样率时,Householder变换与奇异值分解的表现是一致的,而构造正则方程法则在分辨率为500μm时表现较差,主要为高阶(zernike模式数K>88)时RMS值明显的不稳定(表现为无规律的大幅度的波动).重建耗时:三种采样率时,随着阶数的增加,奇异值分解的耗时增加明显高于Householder变换与构造正则方程法,而另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得并不直观.算法可靠性:采样率越高,使用的zernike多项式的阶数越低,结果越可靠.同时构造正则方程法在采样率较低时相比较于另二者的计算稳定性明显较差.结论:Householder变换在精确以及高效两方面优于另两者,且当采样率较高时,三种解法的可靠性几乎相同.而当采样率较低时,Householder变换仍有相对较稳定的表现,此结果为应用于眼科医学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重建优算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及理论依据.

    作者:陈浙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iR-146在湿性ARMD中抑制IL-6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miR-146表达与眼球衰老的相关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发生过程中miR-146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鼠龄为2~24mo的小鼠RPE,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PE中miR-146 a/b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来自于ARMD患者眼球中miR-146 a及IL-6 mRNA的表达水平.在ARPE-19细胞系中检测miR-146 a过表达对IL-6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iR-146的表达在自然衰老的小鼠RPE中与年龄呈现正相关,而IL-6无变化.在ARMD患者中,miR-146 a mRNA表达水平下降,IL-6 mRNA表达水平上升.在人ARPE-19细胞中的实验表明,miR-146 a过表达抑制了由TNF-α所诱导的IL-6的表达.结论:在湿性ARMD中,miR-146a与IL-6 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与ARMD的发生呈相关性,暗示IL-6和miR46 a有可能作为生物分子标志物在未来的ARMD诊断中发挥作用.

    作者:郝义;孙笑;刘玉秋;赵允;王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外伤性白内障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01/2016-05的31例3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TA,以帮助辨识是否有玻璃体脱出以及玻璃体所在位置.13例13眼被证实后囊膜完整,无玻璃体脱入前房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18例18眼被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6~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Ⅱ期角膜穿通伤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8例前房内注入TA证实伴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在TA辅助下,明显改善了术中玻璃体皮质的辨识度,均彻底切除了前房的玻璃体.术后随访28例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大于4.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持续1 wk以上的高眼压及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瞳孔位置居中.结论:曲安奈德前房内注射使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安全,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处理更容易,同时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尹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5-10在我院眼科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4例408眼,均给予角膜塑形镜矫正,随访检查患者配戴后1、3、6、12 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结果: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裸眼视力为0.52±0.12、0.64±0.20、0.95±0.15、0.97±0.12;配戴后屈光度较配戴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屈光度为1.82±0.40、0.96±0.20、0.40±0.09、0.25±0.06D;患者配戴前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较配戴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90±0.21、8.20±0.22、8.24±0.23、8.30±0.26 mm;患者配戴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等无明显影响,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要求.

    作者:张进;冯江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戴镜组和对照组各23例23眼,两组均实施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眼部疼痛程度及术后7d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7d两组患者眼部疼痛程度评分:戴镜组分别为0.44±0.26、0.26±0.14、0.12±0.08分,对照组分别为1.26±0.44、1.02±0.38、0.68±0.26分,两组同一时段的眼部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情况:戴镜组角膜上皮完全修复21眼(91%),对照组上皮完全修复14眼(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有效缓解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能加速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

    作者:李柏军;黎明;孙良南;刘身文;秦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06眼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的情况分为研究组54例60眼(术中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和对照组40例46眼(术中未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wk内早期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术后3 mo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 mo眼压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 wk内,研究组早期浅前房及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用于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风险,对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百祥;韩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为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组,B组50例为验配角膜塑形镜组,C组50例为验配框架眼镜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后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结果:随访1a后各组屈光度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屈光度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后各组眼轴变化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后各组间眼轴变化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增长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两者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

    作者:任秋锦;岳辉;王平;刘仁建;吕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在我院就诊的经外院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暴露性角膜炎患者14例19眼,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观察羊膜溶解时间、角膜透明度、角膜荧光染色、视力、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5 d出现羊膜溶解,7~14 d出现羊膜脱落.裂隙灯检查示11例16眼患者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透明,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角膜透明度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暴露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柯兰;杨燕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雷珠单抗联合577 nm激光黄斑格栅光凝治疗重度糖尿病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577 nm激光黄斑格栅光凝(MGP)治疗重度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53眼重度DME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0例28眼)和单纯注药组(18例25眼).所有病例均接受每月1次,连续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初始治疗),此后每月复查,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再次玻璃体腔注射(PRN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第3次注射后1 mo内给予577nm激光MGP治疗.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ETDRS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并比较初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注射次数及重复治疗率.结果:治疗后3、6、9、12 mo平均BCVA与基线相比,联合治疗组分别提高7.6±7.9、7.2±6.1、8.3±6.6、7.9±7.1,单纯注药组分别提高8.5±5.8、7.5±6.4、8.4±8.1、6.5±6.3;平均CMT与基线比较,联合治疗组分别降低131±162、108±131、115±129、126±157μm,单纯注药组分别降低129±117、96±117、104±135、101±112μm,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始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再注药0.87±1.35次,单纯注药组平均再注药2.96±2.07次,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714,P<0.01);联合治疗组中43%患者需进行重复注射,而单纯注药组患者重复注射率为84%,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385,P<0.01).结论:577 nm激光MGP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可有效改善DME,提高患者视力,与单纯雷珠单抗注射相比,可明显减少注射次数及重复治疗率.

    作者:杨敏;李燕龙;姜旭光;孟(王乐);韩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手术疗效

    目的: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5-03因玻璃体积血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3例83眼,根据术中所见,其中有28眼玻璃体积血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术后随访9~36(平均22.4)mo.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为33.7%;术后佳矫正视力3.3~4.5,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24眼(86%),视力不变4眼(14%),无视力下降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黄斑水肿5眼,发生率18%;所有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复发玻璃体积血.结论:手术治疗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疗效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视力.

    作者:杨安怀;胡焰山;李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AR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受遗传、环境、饮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氧化应激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ARMD的发病明显相关.这篇综述概括总结了ARMD的病理学特点、氧化应激与视网膜的关系以及氧化应激在ARMD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霞;张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的损伤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细胞早期凋亡率、caspase-3和p53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在模拟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10只,饲养于海拔高度为1500 m的室内环境;实验组为60只,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饲养于模拟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中2、6、12、24、48、72h.各组大鼠处死后,每组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caspase-3和p53表达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模拟的高海拔缺氧条件可造成大鼠视网膜的组织损伤,且缺氧时间越长视网膜病理损伤越明显.caspase-3和p53的表达于2 h检测到,随着缺氧时间增加,两者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细胞早期凋亡率随缺氧时间逐渐上升,48 h升高明显.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模拟高海拔缺氧的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并通过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茜;张文芳;吉晓华;杨义;李玉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探讨塞来昔布在OIR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天龄SD乳鼠96只随机分为6组:Z组:正常组;O组:OIR组;A组:OIR+溶媒对照组;B组:OIR+塞来昔布5μg组;C组:OIR+塞来昔布20μg组;D组:OIR+塞来昔布80μg组.除Z组在正常环境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 d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及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于生后第17 d处死,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Z组、O组、A组、B组、C组、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44±0.18、30.60±5.36、28.05±4.68、19.58±4.58、10.13±1.93、7.58±2.68个;除O组与A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与剂量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组VEGF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率为10%,其余各组可见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O、A组阳性表达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0%、86%,表现为棕褐色颗粒或团块,均高于B、C、D组,且三组的阳性表达依次减低为68%、42%、30%.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

    作者:李鹏;任兵;高晓唯;蔡岩;鞠燕;伊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清远市4家医院眼外伤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眼外伤受伤原因和分布情况,为眼外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09/2016-09清远市4家综合性医院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结果:眼外伤患者953例959眼中,男832眼,女127眼,年龄4~67(平均34.6±10.3)岁;多发年龄段在20~50岁;左眼和右眼单眼受伤比例为0.92:1;学历分布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主,占66.3%;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31.9%和37.9%;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通伤为主,占51.2%;致伤原因以钝器伤为主,占31.9%,其次为车祸伤及高速异物伤和锐器伤;眼外伤患者治疗方式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并发症以并发外伤性白内障为主,占31.8%;经过积极治疗后,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改善.结论:高发人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眼外伤,在眼外伤手术后要高度注意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刘佳;龙崇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SRK-Ⅱ法和SRK-T法在计算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中的应用

    目的:SRK-Ⅱ法和SRK-T法在计算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影响的临床研究,为临床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术前选择IOL测量公式及预测合适的IOL屈光度数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04/2015-11本院收治的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160例200眼.男92例120眼,女68例80眼,平均年龄66.2±4.36岁.术前使用A型超声仪测量研究对象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根据长度划分成四组,短眼轴为A组,正常眼轴为B组,长眼轴为C组,超长眼轴为D组,然后分别用SRK-Ⅱ和SRK-T计算A、B、C和D组的预测术后IOL屈光度数,植入相应的IOL(美国AMO人工晶状体),术后1wk,1、3mo分别通过验光、检影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实际屈光度数.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结果:SRK-Ⅱ和SRK-T两种方法术后1 wk和术后1 mo、术后1 wk和术后3 mo的MA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和术后3 mo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RK-Ⅱ和SRK-T在A组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C和D组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近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B组和C组中,患者在术后1 mo和术后1 wk两个时间段均出现了近视漂移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88);D组患者术后1mo比术后1wk更趋于远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后1 mo屈光状态基本稳定,为配镜提高依据;两种方法在A、B组中预测准确性接近,在C、D组预测IOL屈光度数误差对比中,SRK-Ⅱ高于SRK-T,SRK-T方法在计算不同眼轴的白内障患者IOL优于SRK-Ⅱ.

    作者:杨莉;李春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临床分类及胶原测定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两种胶原测定决定前膜类型.方法:对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依据眼底表现进行分类,包括玻璃体纸样黄斑反射膜(cellophane macular reflex membrane,CMRM)型和视网膜前黄斑纤维膜(preretinal macular fibrosis membrane,PMFM)型,并对手术获取的该25例25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中Ⅵ型及Ⅰ、Ⅱ型胶原,比较眼底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结果:依据眼底表现将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分CMRM型共10例10眼,PMFM型共15例15眼;对手术获取的标本行免疫组化结果:Ⅵ型胶原纤维为主者16例16眼,Ⅰ、Ⅱ型胶原为主者9例9眼.结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类型应以病理特征为主.

    作者:汪向利;马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锁边缝合联合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的疗效

    目的:探讨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和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40例14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68例68眼)行连续锁边缝合,B组患者(72例72眼)行连续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眼部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术后1、3d,1wk眼部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1.62±0.71、0.83±0.52、0.31±0.36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P<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分别为0.98±0.47、0.27±0.14、0.12±0.2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0,P<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8.56、7.03,P<0.05);术后1a时A组患者复发4眼,复发率为5.9%,B组患者复发4眼,复发率为5.6%,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a,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0眼,发生率为14.7%,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3眼,发生率为4.2%,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结论:采用连续锁边缝合联合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可以促进角膜创面的修复,极大地减轻患者的术后刺激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江;秦书艳;力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于2014-08/2016-01来我院就诊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80例19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85眼和对照组100例10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法进行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术前、术后3 mo每平方毫米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累积释放能量值(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等.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Ⅱ级核组和Ⅲ级核组CD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3.053,P=0.016、0.003).Ⅱ级核组的CDE降低率为29.37%,Ⅲ级核组的CDE降低率为22.69%,明显低于Ⅱ级核组的CDE降低率.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6,P=0.416);术后3mo,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4、6.043,P=0.038、<0.001).术后3 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P=0.011).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7.68±4.23)%明显低于对照组(10.36±4.08)%.结论:对于Ⅲ级核以下白内障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比传统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能够更有效减少术中CDE水平,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安全性高.

    作者:吴尚国;宋强;赵华平;卢林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