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鹏飞;李翔;彭清华;陈向东
目的:比较SMILE和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02/2018-02在本院进行SMILE近视患者78例156眼,选取同期在本院行LASIK近视患者80例160眼,术后随访3mo,观察患者手术疗效、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CS)情况.结果:术后1、3mo,SMILE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率分别为(-14.48±2.67)%、(-13.54±2.90)%,低于LASIK的(-17.92±2.85)%、(-15.63±2.71)%,眼压变化率分别为(-27.08±3.64)%、(-24.41±3.28)%,均低于LASIK组的(-29.26±3.81)%、(-27.01±3.62)%(P<0.05),SMILE组患者总高阶像差、彗差均低于LASIK组(P<0.05);术后1mo明视下眩光CS空间频率为1.5、12.0及18.0时SMILE组(1.86±0.21、1.52±0.23、0.91±0.14)高于LASIK组(1.71±0.20、1.41±0.25、0.81±0.12)(P<0.05).结论:SMILE对患者高阶像差影响低于LASIK术,且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罗芳娴;杨翠;陆强;潘璟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VT)对PDR患者血清VEGF-A、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01本院收治的PDR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给予VT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VT手术情况、 并发症及VEGF-A、SDF-1、BCVA、CMT.结果:两组术后血清VEGF-A、SDF-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VT手术时间、电凝止血、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d,3mo BCVA、CMT明显低于术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VT可有效降低PDR患者血清VEGF-A、SDF-1水平,减少VT创伤及并发症,且可有效改善患者BCVA、CMT.
作者:罗文;明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血糖水平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7-02/2018-01我院就诊的97例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结果为正常的98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生化指标,然后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患者血生化常规中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越高,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越高.通过纳入多因素分析,血糖、血压、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眼底动脉硬化呈正相关.结论:血糖、总胆固醇、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患者眼底动脉硬化越严重,临床通过检测眼底动脉硬化水平有利于治疗监控、诊断病变.
作者:郝燕燕;邹晓静;张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03/2018-05收治的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mo,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CMT、黄斑中心体积(CMV)、BCVA、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wk,1、2、3mo,B组患者CMT、CMV、BCVA均明显优于A组(P<0.05).随访3mo,B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显著高于A组(65%vs 38%,P<0.05),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5%vs 0%)无明显差异(P=0.999).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在改善视力,降低CMT和CMV,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陈蓓;陈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阿柏西普100μL(加药浓度分别为400、200、100pg/mL)大鼠永生化视网膜Müller细胞24、48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blot法检测AKT、STAT3蛋白表达.结果: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P<0.05).处理48h后,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Müller细胞的侵袭穿透指数逐渐降低(P<0.05).转染48h后,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阿柏西普可抑制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STAT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与侵袭性,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雷琦峰;蔡维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嗪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03/2017-03我院治疗的NPDR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DR常规治疗)、 常规剂量组(DR常规治疗+川芎嗪120mg)、高剂量组(DR常规治疗+川芎嗪240mg).比较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治疗前,阻力指数(RI)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和眼动脉PSV、EDV、RI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70%、77%,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7).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3%、27%(P>0.05).结论:治疗NPDR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川芎嗪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且增加川芎嗪使用量可提高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建议使用240mg川芎嗪治疗DR.
作者:雍智谋;李春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的止血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13-01/2014-03于我院因PDR进行治疗的400例80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4~14d注射曲安奈德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u-PA、t-P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AI-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中剥膜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DR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常伴随有出血和各类并发症,曲安奈德可通过对患者玻璃体腔内多项凝血因子水平进行调节,从而直接发挥止血作用,减少出血量,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韩彦辉;吕永斌;袁丹;于广委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共聚焦显微镜联合角膜刮片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56例56眼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角膜刮片检查,包括涂片后显微镜下检查和真菌培养,并进行药物或联合手术治疗,统计诊断的阳性率和治疗预后.结果:入院时共聚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1%,角膜刮片病原学检测诊断阳性率为54%,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刮片联合诊断阳性率为95%.治疗后,单纯药物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44眼(79%),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感染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者12眼(21%).结论:共聚焦显微镜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重复性好等特点,联合角膜刮片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更好地指导治疗.
作者:蓝倩倩;陈琦;陈丽妃;沈朝兰;黄慧;曾思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10/2018-01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120例120眼,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予以单纯泪道探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OSDI总分及眼部不适频率评分、眼部不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不良环境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血清hs-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表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汪锐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B超在不同性质眼后段异物大小测量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在我院被诊断为眼后段异物的患者13例13眼.异物在取出后用直尺测量实际大小,并同术前B超所测数值进行比较,同时计算相关系数(B超测量值/实际大小).为了排除手术操作损伤异物对真实大小测量的影响,选定长度为5mm的不同材质物体(分别为金属、玻璃和木质)放入直径约20~30mm的水囊中模拟眼内异物,同样进行以上的测量,测量重复4次.结果:选取13眼内异物均经玻璃体手术完整取出,其中金属磁性异物12眼,玻璃异物1眼.12个金属异物术前B超所测长轴和实际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65±1.30和2.45±0.94mm,所有测量值均大于实际值(P=0.016).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1.49.体外实验中,金属、玻璃和木质三种不同性质异物B超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6.76±0.15、6.55±0.04和6.02±0.07mm,相关系数分别为1.35、1.31和1.20.结论:B超用于眼后段异物测量时,其所测量值会大于真实大小,尤其是对于金属和玻璃异物.因此在术中制作异物取出切口时需要进行考虑.
作者:杜红俊;吴桐;惠延年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高血糖造成的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致盲.DR致盲的主要原因包括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视网膜激光光凝是目前临床上治疗DR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蛋白质变性,组织凝固、破坏并结痂.使耗氧低的瘢痕组织代替耗氧高的视锥、视杆细胞,减少组织耗氧,改善中周部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但激光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视野缺损等并发症,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激光治疗的益处和风险,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激光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露露;孙艳红;韦企平;廖良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6/2018-01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15例830眼.根据不同降糖用药、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胰岛素用量分别进行分组,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等指标.分析不同用药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空腹血糖、HbA1c、空腹C肽的变化以及胰岛素用量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用药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不同(P<0.05),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胰岛素用量切点值为37.5U/d.胰岛素用量>37.5U/d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较多,且胰岛素用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不同降糖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不同,使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苏娇;黄娜娜;于婷婷;孙英;唐与晓;陈述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01/2015-07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诊断为双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4眼,其中双眼双侧胬肉8例16眼,一眼双侧胬肉一眼鼻侧胬肉11例11眼(仅纳入双侧胬肉眼作为研究对象),单眼双侧胬肉27例27眼,均采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而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术后1、7d,1mo,1a复查,复查时完成视力、裂隙灯等检查,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完成1a随访患者共44例52眼,失访2例2眼.术后1a复发3例3眼(6%),鼻侧翼状胬肉复发2眼,颞侧翼状胬肉复发1眼.未见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同时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刘仓仓;徐春丽;何君;陈媛媛;曹芃;蔡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联合气液交换下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治疗效果及术后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86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3眼.对照组单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水肿,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陈荟郦;陈水生;黄文婕;凌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组织重建、扩增细胞间隙、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等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粘附分子CD44是HA的细胞表面受体,是一类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参与细胞-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CD44是细胞表面重要的透明质酸受体,是与HA结合的主要部位.本文就HA与CD44结合及其分子基础;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HA/CD44在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和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明山;莫亚;古佩;何沐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08/2018-03我院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大瞳孔且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28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及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7d的矫正视力、瞳孔直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术前和术后3mo的视觉质量调查.结果:术后7d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且术后无复视、眩光等视觉不良反应.术前瞳孔直径5.9±0.25mm,术后7d为4.1±0.13mm(P<0.05).术后3mo视觉质量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术中并发症:有5例5眼缝合出现虹膜分层撕脱,1例1眼成形瞳孔旁出现小裂孔,3例3眼虹膜根部少量渗血,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前房炎症反应常见,抗炎治疗后炎症吸收.长期观察未见瞳孔区线结松动、脱落.结论: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明显消除因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由大瞳孔引起的复视、眩光等视觉障碍.
作者:张祎草;李松涛;常新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参数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01/2017-12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自愿参加研究的近视患者313例626眼,使用OCT对其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AL)以及等效球镜(SE)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薄,黄斑区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厚,三组间的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黄斑中心及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除黄斑中心外,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0.05).结论:近视患者的黄斑参数与AL、SE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意;周利晓;严凯;马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胸腺肽是一种在多种组织结构中广泛分布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分为三种亚型:胸腺肽 α、胸腺肽 β、胸腺肽 γ.其中胸腺肽 β 家族中以胸腺肽 β4(Tβ4)在正常人体中的分布为广泛.已有大量研究证实,Tβ4具有抗炎、抗凋亡、促增殖等作用.而眼表疾病大多与眼表上皮的损伤及炎症有关,因此促进损伤修复、愈合及抗炎成为治疗眼表疾病的关键.本文将主要介绍Tβ4的分布、结构、合成及其在眼表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菁华;李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6/2017-06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的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12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颅神经受累部位分为动眼神经麻痹组(Ⅲ组,66例)、外展神经麻痹组(Ⅵ 组,41例)、复合神经麻痹组(Ⅲ+Ⅵ组,1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糖尿病眼肌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高血压情况与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相关,其中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a,合并DR,HbA1c>7%是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DR及HbA1c水平相关.
作者:李何欢;郭美玲;殷育茜;吴爽;姜霄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影响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12/2017-10于我院就诊的初发RRD患者296例29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以及BCVA,并对可能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复位成功272眼(91.9%).围术期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有裂孔数、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C1级PVR.随访6mo时,BCVA≥0.4者196眼(66.2%),BCVA<0.4者100眼(33.8%).病程长短、术前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是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RRD疗效确切,术后复位率较高,对于RRD患者需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蒋艳华;谢怀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