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倩倩;陈琦;陈丽妃;沈朝兰;黄慧;曾思明
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角膜缘干细胞及球结膜上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E-5蛋白鉴别角膜缘干细胞.搜集两组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加入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并设立对照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缘干细胞AE-5染色呈阴性,而球结膜上皮细胞为阳性.加入角膜缘干细球结膜上皮细胞和对照组培养液的血管内皮细胞MTT值分别为2.097±0.079,1.981±0.034和1.990±0.044.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9.169,P=0.000).加入角膜缘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5和P=0.00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的特征.本研究从功能学角度为角膜缘干细胞理论提供更多的依据.
作者:牛晓光;徐曼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非角膜地形图引导圆锥角膜患者行光折变角膜切除术(PRK)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的视力、屈光度和临床疗效.方法:术后1mo,3mo,6mo and 12mo对34例患者未矫正视力(UDVA)和矫正距离视力(CDVA),平、陡角膜测量读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共3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3.3±4.0岁.UDVA和CDVA显著提高,且术后1a恢复平稳.通过超过1a的定期随访,T检验显示术前术后值有显著不同(P<0.05)包括视力,球面和柱面变化.Fourier术后图像分析显示轴向位移垂直于术前轴.结论:非角膜地形图引导PRK联合CXL对于治疗圆锥角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能够提高UDVA,CDVA和屈光状态.术后3mo达到稳定状态,与非角膜地形图引导PRK相比,地形图引导的唯一优势可能是通过Fourier术后分析,在某些患者中,球镜和柱镜轴位漂移.
作者:Suzan Amana Rattan;Seif Alshamarti;Khalil M Al-Salem;Mahir kadhim Mutashar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08/2018-03我院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大瞳孔且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28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及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7d的矫正视力、瞳孔直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术前和术后3mo的视觉质量调查.结果:术后7d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且术后无复视、眩光等视觉不良反应.术前瞳孔直径5.9±0.25mm,术后7d为4.1±0.13mm(P<0.05).术后3mo视觉质量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术中并发症:有5例5眼缝合出现虹膜分层撕脱,1例1眼成形瞳孔旁出现小裂孔,3例3眼虹膜根部少量渗血,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前房炎症反应常见,抗炎治疗后炎症吸收.长期观察未见瞳孔区线结松动、脱落.结论: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明显消除因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由大瞳孔引起的复视、眩光等视觉障碍.
作者:张祎草;李松涛;常新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行激光断线后的眼压变化,及其与激光断线时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根据其术后眼压情况(21mmHg为激光断线的目标眼压)行激光断线.根据术后至激光断线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2wk组、2~4wk组、>4wk组.随访观察激光断线前后的眼压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激光断线前眼压无差异(P=0.999),激光断线即刻和激光断线后12wk,三组间眼压有差异(P<0.05).激光断线2~4wk组中,74% 患者可达到目标眼压.目标眼压达标率与激光断线时间点呈负相关(Ptrend=0.069).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2~4wk行激光断线是一种降低眼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红梅;胡郑君;严吕霞;徐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B超在不同性质眼后段异物大小测量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在我院被诊断为眼后段异物的患者13例13眼.异物在取出后用直尺测量实际大小,并同术前B超所测数值进行比较,同时计算相关系数(B超测量值/实际大小).为了排除手术操作损伤异物对真实大小测量的影响,选定长度为5mm的不同材质物体(分别为金属、玻璃和木质)放入直径约20~30mm的水囊中模拟眼内异物,同样进行以上的测量,测量重复4次.结果:选取13眼内异物均经玻璃体手术完整取出,其中金属磁性异物12眼,玻璃异物1眼.12个金属异物术前B超所测长轴和实际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65±1.30和2.45±0.94mm,所有测量值均大于实际值(P=0.016).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1.49.体外实验中,金属、玻璃和木质三种不同性质异物B超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6.76±0.15、6.55±0.04和6.02±0.07mm,相关系数分别为1.35、1.31和1.20.结论:B超用于眼后段异物测量时,其所测量值会大于真实大小,尤其是对于金属和玻璃异物.因此在术中制作异物取出切口时需要进行考虑.
作者:杜红俊;吴桐;惠延年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6/2017-06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的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12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颅神经受累部位分为动眼神经麻痹组(Ⅲ组,66例)、外展神经麻痹组(Ⅵ 组,41例)、复合神经麻痹组(Ⅲ+Ⅵ组,1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糖尿病眼肌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高血压情况与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相关,其中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a,合并DR,HbA1c>7%是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DR及HbA1c水平相关.
作者:李何欢;郭美玲;殷育茜;吴爽;姜霄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01/2015-07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诊断为双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4眼,其中双眼双侧胬肉8例16眼,一眼双侧胬肉一眼鼻侧胬肉11例11眼(仅纳入双侧胬肉眼作为研究对象),单眼双侧胬肉27例27眼,均采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而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术后1、7d,1mo,1a复查,复查时完成视力、裂隙灯等检查,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完成1a随访患者共44例52眼,失访2例2眼.术后1a复发3例3眼(6%),鼻侧翼状胬肉复发2眼,颞侧翼状胬肉复发1眼.未见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同时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刘仓仓;徐春丽;何君;陈媛媛;曹芃;蔡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是一种累及肾脏、耳、眼的基底膜结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00.其眼部异常的报道较少见,但对疾病的诊断却有重要的价值,眼部异常相关病理机制分析将为我们揭开眼部异常发生的真正原因,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叶婷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影响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12/2017-10于我院就诊的初发RRD患者296例29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以及BCVA,并对可能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复位成功272眼(91.9%).围术期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有裂孔数、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C1级PVR.随访6mo时,BCVA≥0.4者196眼(66.2%),BCVA<0.4者100眼(33.8%).病程长短、术前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是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RRD疗效确切,术后复位率较高,对于RRD患者需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蒋艳华;谢怀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病理改变的研究,可以实现利用眼底血管改变诊断疾病,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的部分常见病理学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常见疾病,希望可以将部分疾病与眼底血管改变对应起来,以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作者:蒋鹏飞;李翔;彭清华;陈向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组织重建、扩增细胞间隙、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等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粘附分子CD44是HA的细胞表面受体,是一类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参与细胞-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CD44是细胞表面重要的透明质酸受体,是与HA结合的主要部位.本文就HA与CD44结合及其分子基础;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HA/CD44在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和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明山;莫亚;古佩;何沐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结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对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01/2018-01收治的72例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23G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巩膜扣带术,观察两组术前、硅油取出3mo后眼压及视力变化、复位成功、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眼压及BCVA均无差异(P>0.05),硅油取出后3mo,两组眼压及BCVA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一次手术解剖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7%、8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25%(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31%(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可显著改善患者眼压及视力,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惠嫔;蓝芹燕;陈学敏;虞林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椭圆体带完整性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临床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106眼纳入研究.术前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变化,比较不同BCVA分段手术前后患眼椭圆体带的完整性,同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前和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分别为0.80(0.50,1.70)、0.51(0.28,1.30)、0.50(0.09,0.60)、0.30(0.22,0.90)、0.30(0.22,0.70),有差异(P<0.001);术前和术后6mo不同BCVA分段患眼椭圆体带完整性,均有差异(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mo时BCVA与术前BCVA和椭圆体带完整性具有相关性(P<0.05);和性别、年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完整性和术前视力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艳萍;王文婷;莫爱红;李静;徐惠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PDR患者视力、眼压、CMT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02/2017-02我院收治的PDR患者90例98眼根据自愿原则分为:A组(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晶状体切除术,45例50眼),B组(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45例48眼).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手术前后眼压、CM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B组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视力提高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CMT均有显著降低,两组CMT无差异(P>0.05);B组INV、囊膜混浊、角膜水肿、瞳孔挟持、硬性渗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PDR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降低CMT,且并发症风险较低.
作者:李玉红;马凌葵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10/2018-01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120例120眼,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予以单纯泪道探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OSDI总分及眼部不适频率评分、眼部不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不良环境眼部不适发生频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血清hs-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填充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表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汪锐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细胞自噬在缺氧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达炎性因子IL-1β 和IL-6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系随机分为缺氧组、3-甲基腺嘌呤(3-MA)+缺氧组、氯喹(CQ)+缺氧组和对照组.培养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及p62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缺氧组IL-1β 和IL-6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LC3B-Ⅱ/Ⅰ和Beclin-1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缺氧组中LC3B-Ⅱ/Ⅰ的相对蛋白表达量低于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p62相对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结论:缺氧使RPE细胞LC3B-Ⅱ/Ⅰ、Beclin-1表达增强,p62表达减弱,并促进细胞分泌IL-1β 和IL-6,自噬抑制剂3-MA和CQ能够减少RPE细胞表达IL-1β 和IL-6.
作者:罗永锋;李蓉;王强;姚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联合气液交换下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治疗效果及术后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86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3眼.对照组单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水肿,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陈荟郦;陈水生;黄文婕;凌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角膜疾病.HSV的感染有两种形式: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其中,复发性HSV感染的相关机制和干预方式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焦点.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HSK的复发免疫机制及治疗,分析了新研究发现的各种抗HSV复发的药物,希望能尽早开发出新型的干预方式,开发出具有较强疗效和较小毒性的化合物,使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婉彤;张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血糖水平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7-02/2018-01我院就诊的97例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结果为正常的98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生化指标,然后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患者血生化常规中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越高,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越高.通过纳入多因素分析,血糖、血压、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眼底动脉硬化呈正相关.结论:血糖、总胆固醇、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患者眼底动脉硬化越严重,临床通过检测眼底动脉硬化水平有利于治疗监控、诊断病变.
作者:郝燕燕;邹晓静;张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不同程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60例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轻、中、重度三组,各组按矫正视力再分为弱视眼与对侧眼亚组.所有患者双眼均接受散瞳后波前像差检测.分析组内和组间双眼间波前像差差异.结果:轻、中、重度弱视各组内弱视眼与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矫正视力均有差异(P<0.01).轻度弱视患者中,弱视眼仅四阶像差RMS值高于对侧眼(P<0.01);中、重度弱视组内弱视眼仅总像差RMS值高于对侧眼(均P<0.01).三组间仅双眼间三阶像差RMS差值有差异(P<0.01),中度与轻度、重度组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散瞳状态下,双眼间波前像差在轻度弱视表现为弱视眼四阶像差RMS值高于对侧眼,在中、重度弱视表现为弱视眼的总像差RMS值高于对侧眼;双眼间波前像差RMS差值在屈光参差性弱视表现为中度弱视的三阶像差RMS差值低于轻度、重度弱视.
作者:甘露;蓝方方;赵武校;李志超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