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明媚
目的:观察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09/2015-10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双行睫患者8例13眼,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术后随访3mo~5a,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术后48h,所有患者伤口已愈合,不影响活动.术后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双行睫均完全矫正,睑缘无畸形和手术瘢痕形成,睑缘灰线切口处愈合平整;眼睑前缘不受手术干扰,未发现眼睑内外翻及倒睫;睑缘后唇锐利平整,保持角度与眼球表面接触,无内外翻及导泪异常,无残存睫毛,无刺激症状,角膜表面浸润恢复.结论: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符合眼睑生理功能与外观要求,且手术操作简便.
作者:熊蕾;刘子瑶;韩娼婧;姚亮;范雅稚;熊全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组织重建、扩增细胞间隙、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等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粘附分子CD44是HA的细胞表面受体,是一类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参与细胞-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CD44是细胞表面重要的透明质酸受体,是与HA结合的主要部位.本文就HA与CD44结合及其分子基础;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HA/CD44在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HA/CD44在神经胶质细胞和视交叉神经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明山;莫亚;古佩;何沐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作者:黄超;赵永;王梅;喻亚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08/2018-03我院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大瞳孔且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28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及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7d的矫正视力、瞳孔直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术前和术后3mo的视觉质量调查.结果:术后7d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且术后无复视、眩光等视觉不良反应.术前瞳孔直径5.9±0.25mm,术后7d为4.1±0.13mm(P<0.05).术后3mo视觉质量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术中并发症:有5例5眼缝合出现虹膜分层撕脱,1例1眼成形瞳孔旁出现小裂孔,3例3眼虹膜根部少量渗血,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前房炎症反应常见,抗炎治疗后炎症吸收.长期观察未见瞳孔区线结松动、脱落.结论:四环单结瞳孔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明显消除因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由大瞳孔引起的复视、眩光等视觉障碍.
作者:张祎草;李松涛;常新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椭圆体带完整性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临床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106眼纳入研究.术前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变化,比较不同BCVA分段手术前后患眼椭圆体带的完整性,同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前和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分别为0.80(0.50,1.70)、0.51(0.28,1.30)、0.50(0.09,0.60)、0.30(0.22,0.90)、0.30(0.22,0.70),有差异(P<0.001);术前和术后6mo不同BCVA分段患眼椭圆体带完整性,均有差异(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mo时BCVA与术前BCVA和椭圆体带完整性具有相关性(P<0.05);和性别、年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完整性和术前视力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艳萍;王文婷;莫爱红;李静;徐惠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01/2015-07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诊断为双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4眼,其中双眼双侧胬肉8例16眼,一眼双侧胬肉一眼鼻侧胬肉11例11眼(仅纳入双侧胬肉眼作为研究对象),单眼双侧胬肉27例27眼,均采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而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术后1、7d,1mo,1a复查,复查时完成视力、裂隙灯等检查,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完成1a随访患者共44例52眼,失访2例2眼.术后1a复发3例3眼(6%),鼻侧翼状胬肉复发2眼,颞侧翼状胬肉复发1眼.未见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同时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刘仓仓;徐春丽;何君;陈媛媛;曹芃;蔡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作者:陈小虎;代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PDR患者视力、眼压、CMT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02/2017-02我院收治的PDR患者90例98眼根据自愿原则分为:A组(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晶状体切除术,45例50眼),B组(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45例48眼).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手术前后眼压、CM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B组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视力提高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CMT均有显著降低,两组CMT无差异(P>0.05);B组INV、囊膜混浊、角膜水肿、瞳孔挟持、硬性渗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PDR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降低CMT,且并发症风险较低.
作者:李玉红;马凌葵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高血糖造成的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致盲.DR致盲的主要原因包括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视网膜激光光凝是目前临床上治疗DR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蛋白质变性,组织凝固、破坏并结痂.使耗氧低的瘢痕组织代替耗氧高的视锥、视杆细胞,减少组织耗氧,改善中周部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但激光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视野缺损等并发症,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激光治疗的益处和风险,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激光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露露;孙艳红;韦企平;廖良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结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对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01/2018-01收治的72例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23G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巩膜扣带术,观察两组术前、硅油取出3mo后眼压及视力变化、复位成功、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眼压及BCVA均无差异(P>0.05),硅油取出后3mo,两组眼压及BCVA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一次手术解剖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7%、8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25%(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31%(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可显著改善患者眼压及视力,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惠嫔;蓝芹燕;陈学敏;虞林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6/2017-06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的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12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颅神经受累部位分为动眼神经麻痹组(Ⅲ组,66例)、外展神经麻痹组(Ⅵ 组,41例)、复合神经麻痹组(Ⅲ+Ⅵ组,1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糖尿病眼肌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高血压情况与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相关,其中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a,合并DR,HbA1c>7%是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眼肌麻痹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DR及HbA1c水平相关.
作者:李何欢;郭美玲;殷育茜;吴爽;姜霄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细胞自噬在缺氧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达炎性因子IL-1β 和IL-6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系随机分为缺氧组、3-甲基腺嘌呤(3-MA)+缺氧组、氯喹(CQ)+缺氧组和对照组.培养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及p62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缺氧组IL-1β 和IL-6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LC3B-Ⅱ/Ⅰ和Beclin-1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缺氧组中LC3B-Ⅱ/Ⅰ的相对蛋白表达量低于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p62相对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结论:缺氧使RPE细胞LC3B-Ⅱ/Ⅰ、Beclin-1表达增强,p62表达减弱,并促进细胞分泌IL-1β 和IL-6,自噬抑制剂3-MA和CQ能够减少RPE细胞表达IL-1β 和IL-6.
作者:罗永锋;李蓉;王强;姚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03/2018-05收治的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mo,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CMT、黄斑中心体积(CMV)、BCVA、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wk,1、2、3mo,B组患者CMT、CMV、BCVA均明显优于A组(P<0.05).随访3mo,B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显著高于A组(65%vs 38%,P<0.05),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5%vs 0%)无明显差异(P=0.999).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在改善视力,降低CMT和CMV,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陈蓓;陈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联合气液交换下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治疗效果及术后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86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3眼.对照组单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水肿,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陈荟郦;陈水生;黄文婕;凌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是一种罕见的眼部疾病,是一组以角膜内皮、前房角和虹膜的结构及增生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角膜水肿、继发性青光眼、虹膜萎缩、瞳孔异常等.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多单眼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症状多样,且致盲率高.该疾病诊断困难,且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回顾有关ICES的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文献,以期对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韩双羽;何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6/2018-01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15例830眼.根据不同降糖用药、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胰岛素用量分别进行分组,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等指标.分析不同用药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空腹血糖、HbA1c、空腹C肽的变化以及胰岛素用量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用药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不同(P<0.05),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胰岛素用量切点值为37.5U/d.胰岛素用量>37.5U/d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较多,且胰岛素用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不同降糖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不同,使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苏娇;黄娜娜;于婷婷;孙英;唐与晓;陈述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影响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12/2017-10于我院就诊的初发RRD患者296例29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以及BCVA,并对可能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复位成功272眼(91.9%).围术期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有裂孔数、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C1级PVR.随访6mo时,BCVA≥0.4者196眼(66.2%),BCVA<0.4者100眼(33.8%).病程长短、术前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是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RRD疗效确切,术后复位率较高,对于RRD患者需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蒋艳华;谢怀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7我院收治的行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27例54眼的临床资料,术后1、12mo通过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拱高,并分析角膜白到白距离(WTW)、ICL长度、ICL度数、等效球镜度对拱高变化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ICL植入术后12mo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mo(509.47±163.82μm vs 582.45±173.18μm,t=2.099,P<0.05).ICL长度、ICL度数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均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P<0.05);ICL长度、术前WTW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拱高变化量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高度近视行ICL植入术后12mo内拱高呈降低趋势,ICL长度及术前WTW对拱高变化量存在显著影响,ICL长度、ICL度数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对拱高存在显著影响.
作者:曲海燕;张浩润;邵文鹏;傅翠娜;付桐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甘肃省和政县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10/2016-02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自愿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95例纳入本研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mo采用参考美国国立研究所开发的QOL问卷修订后制成的眼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本研究终回收有效问卷193份(99.0%).将量表各维度总分的1/2作为此维度的正常生活质量水平,本组患者在身体运动功能、独立性/生活自理功能、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精神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均低于正常水平,且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术前(均P<0.001).视力损伤时间和双眼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显著.结论:手术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视力损伤时间和双眼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陶然;孙悦;詹磊磊;高磊;许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行激光断线后的眼压变化,及其与激光断线时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根据其术后眼压情况(21mmHg为激光断线的目标眼压)行激光断线.根据术后至激光断线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2wk组、2~4wk组、>4wk组.随访观察激光断线前后的眼压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激光断线前眼压无差异(P=0.999),激光断线即刻和激光断线后12wk,三组间眼压有差异(P<0.05).激光断线2~4wk组中,74% 患者可达到目标眼压.目标眼压达标率与激光断线时间点呈负相关(Ptrend=0.069).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2~4wk行激光断线是一种降低眼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红梅;胡郑君;严吕霞;徐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