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刘子瑶;韩娼婧;姚亮;范雅稚;熊全臣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椭圆体带完整性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临床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106眼纳入研究.术前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变化,比较不同BCVA分段手术前后患眼椭圆体带的完整性,同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前和术后1wk,1、3、6mo患眼BCVA分别为0.80(0.50,1.70)、0.51(0.28,1.30)、0.50(0.09,0.60)、0.30(0.22,0.90)、0.30(0.22,0.70),有差异(P<0.001);术前和术后6mo不同BCVA分段患眼椭圆体带完整性,均有差异(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mo时BCVA与术前BCVA和椭圆体带完整性具有相关性(P<0.05);和性别、年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完整性和术前视力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艳萍;王文婷;莫爱红;李静;徐惠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09/2015-10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双行睫患者8例13眼,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术后随访3mo~5a,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术后48h,所有患者伤口已愈合,不影响活动.术后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双行睫均完全矫正,睑缘无畸形和手术瘢痕形成,睑缘灰线切口处愈合平整;眼睑前缘不受手术干扰,未发现眼睑内外翻及倒睫;睑缘后唇锐利平整,保持角度与眼球表面接触,无内外翻及导泪异常,无残存睫毛,无刺激症状,角膜表面浸润恢复.结论: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符合眼睑生理功能与外观要求,且手术操作简便.
作者:熊蕾;刘子瑶;韩娼婧;姚亮;范雅稚;熊全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SMILE和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02/2018-02在本院进行SMILE近视患者78例156眼,选取同期在本院行LASIK近视患者80例160眼,术后随访3mo,观察患者手术疗效、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CS)情况.结果:术后1、3mo,SMILE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率分别为(-14.48±2.67)%、(-13.54±2.90)%,低于LASIK的(-17.92±2.85)%、(-15.63±2.71)%,眼压变化率分别为(-27.08±3.64)%、(-24.41±3.28)%,均低于LASIK组的(-29.26±3.81)%、(-27.01±3.62)%(P<0.05),SMILE组患者总高阶像差、彗差均低于LASIK组(P<0.05);术后1mo明视下眩光CS空间频率为1.5、12.0及18.0时SMILE组(1.86±0.21、1.52±0.23、0.91±0.14)高于LASIK组(1.71±0.20、1.41±0.25、0.81±0.12)(P<0.05).结论:SMILE对患者高阶像差影响低于LASIK术,且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罗芳娴;杨翠;陆强;潘璟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角膜缘干细胞及球结膜上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E-5蛋白鉴别角膜缘干细胞.搜集两组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加入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并设立对照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缘干细胞AE-5染色呈阴性,而球结膜上皮细胞为阳性.加入角膜缘干细球结膜上皮细胞和对照组培养液的血管内皮细胞MTT值分别为2.097±0.079,1.981±0.034和1.990±0.044.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9.169,P=0.000).加入角膜缘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5和P=0.00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的特征.本研究从功能学角度为角膜缘干细胞理论提供更多的依据.
作者:牛晓光;徐曼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功率532激光治疗与单纯532激光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我科2017-06/2018-03临床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48例48眼,其中A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功率532激光治疗;B组单纯行532激光正常功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mo时的BCVA、CMT.结果:A组治疗前、治疗后1、2、3mo时BCVA为0.84±0.02、0.49±0.04、0.29±0.04、0.26±0.04;B组为0.85±0.04、0.58±0.01、0.53±0.01、0.53±0.02.A组治疗前、治疗后1、2、3mo时CMT分别为527.5±17.59、371±17.36、298.5±32.87、257.75±17.30μm;B组为535±16.36、425±24.44、420.25±17.70、427.75±17.89μm.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BCVA和CMT均小于B组(P<0.05).通过不同时间点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可知CMT与BCVA数值缓慢下降,以A组治疗后3mo下降为明显(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RVO合并黄斑水肿均有效,视力提高、ME减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联合小功率激光治疗与单纯行532激光组相比,联合组在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方面效果更佳.
作者:陈丹娜;许丽疆;吴建妹;王水平;张曾晟;吴谦;陈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影响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12/2017-10于我院就诊的初发RRD患者296例29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以及BCVA,并对可能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复位成功272眼(91.9%).围术期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有裂孔数、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C1级PVR.随访6mo时,BCVA≥0.4者196眼(66.2%),BCVA<0.4者100眼(33.8%).病程长短、术前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是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RRD疗效确切,术后复位率较高,对于RRD患者需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蒋艳华;谢怀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非角膜地形图引导圆锥角膜患者行光折变角膜切除术(PRK)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的视力、屈光度和临床疗效.方法:术后1mo,3mo,6mo and 12mo对34例患者未矫正视力(UDVA)和矫正距离视力(CDVA),平、陡角膜测量读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共3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3.3±4.0岁.UDVA和CDVA显著提高,且术后1a恢复平稳.通过超过1a的定期随访,T检验显示术前术后值有显著不同(P<0.05)包括视力,球面和柱面变化.Fourier术后图像分析显示轴向位移垂直于术前轴.结论:非角膜地形图引导PRK联合CXL对于治疗圆锥角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能够提高UDVA,CDVA和屈光状态.术后3mo达到稳定状态,与非角膜地形图引导PRK相比,地形图引导的唯一优势可能是通过Fourier术后分析,在某些患者中,球镜和柱镜轴位漂移.
作者:Suzan Amana Rattan;Seif Alshamarti;Khalil M Al-Salem;Mahir kadhim Mutashar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脂联素(APN)对高糖培养条件下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甘露醇对照组(含20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培养)、高糖组(含25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和高糖+APN组(含25mmol/L D-葡萄糖+10μg/mL APN的培养基培养).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Matrigel)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空白对照组与甘露醇对照组细胞增殖率(100.00%±0.00%vs 99.09% ±0.46%)、迁移数(121.60±6.02个vs 119.60±9.39个)及管腔形成数(12.11±0.84个vs 12.22±0.96个)均无差异(P>0.05).高糖组细胞增殖率(71.42%±2.29%)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细胞迁移数(144.20±9.65个)和管腔形成数(16.00±2.90个)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P<0.05).高糖+APN组细胞增殖率(90.87%±1.6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明显高于高糖组;细胞迁移数(73.00±6.04个)和管腔形成数(7.89±0.38个)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及高糖组(P<0.05).结论:APN可以促进高糖条件下RF/6A细胞存活及增殖,抑制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提示APN对高糖导致的RF/6A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抑制病理刺激条件下的血管生成.
作者:李蓉;姚国敏;王小娣;姚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胸腺肽是一种在多种组织结构中广泛分布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分为三种亚型:胸腺肽 α、胸腺肽 β、胸腺肽 γ.其中胸腺肽 β 家族中以胸腺肽 β4(Tβ4)在正常人体中的分布为广泛.已有大量研究证实,Tβ4具有抗炎、抗凋亡、促增殖等作用.而眼表疾病大多与眼表上皮的损伤及炎症有关,因此促进损伤修复、愈合及抗炎成为治疗眼表疾病的关键.本文将主要介绍Tβ4的分布、结构、合成及其在眼表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菁华;李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行激光断线后的眼压变化,及其与激光断线时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根据其术后眼压情况(21mmHg为激光断线的目标眼压)行激光断线.根据术后至激光断线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2wk组、2~4wk组、>4wk组.随访观察激光断线前后的眼压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激光断线前眼压无差异(P=0.999),激光断线即刻和激光断线后12wk,三组间眼压有差异(P<0.05).激光断线2~4wk组中,74% 患者可达到目标眼压.目标眼压达标率与激光断线时间点呈负相关(Ptrend=0.069).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使用5-氟尿嘧啶术后2~4wk行激光断线是一种降低眼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红梅;胡郑君;严吕霞;徐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高血糖造成的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致盲.DR致盲的主要原因包括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视网膜激光光凝是目前临床上治疗DR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蛋白质变性,组织凝固、破坏并结痂.使耗氧低的瘢痕组织代替耗氧高的视锥、视杆细胞,减少组织耗氧,改善中周部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但激光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视野缺损等并发症,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激光治疗的益处和风险,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激光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露露;孙艳红;韦企平;廖良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6/2018-01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15例830眼.根据不同降糖用药、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胰岛素用量分别进行分组,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等指标.分析不同用药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空腹血糖、HbA1c、空腹C肽的变化以及胰岛素用量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用药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同,不同视网膜病变组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不同(P<0.05),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胰岛素用量切点值为37.5U/d.胰岛素用量>37.5U/d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较多,且胰岛素用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不同降糖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不同,使用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苏娇;黄娜娜;于婷婷;孙英;唐与晓;陈述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曲安奈德球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40例43眼,治疗前记录BCVA、IOP和OCT检查.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曲安奈德治疗,B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d,1、4、8、12、24wk记录BCVA、IOP和CMT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与治疗前(0.83±0.03)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8wk时达到佳视力(0.23±0.04);治疗后CMT与治疗前(612.4±47.6μm)有差异(P<0.05);24wk内平均注射次数2.7次.B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与治疗前(0.79±0.09)有差异(P<0.05),治疗4wk时达到佳视力(0.25±0.06).治疗后CMT与治疗前(597.8±62.4μm)有差异(P<0.05),24wk内平均注射次数3.6次.两组患者第一针与第二针治疗间隔时间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无差异(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曲安奈德球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见效快,但疗效更持久,且可降低打针频率.
作者:李军;祝莹;张立军;于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03/2018-05收治的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mo,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CMT、黄斑中心体积(CMV)、BCVA、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wk,1、2、3mo,B组患者CMT、CMV、BCVA均明显优于A组(P<0.05).随访3mo,B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显著高于A组(65%vs 38%,P<0.05),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5%vs 0%)无明显差异(P=0.999).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在改善视力,降低CMT和CMV,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陈蓓;陈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作者:黄超;赵永;王梅;喻亚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细胞自噬在缺氧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达炎性因子IL-1β 和IL-6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系随机分为缺氧组、3-甲基腺嘌呤(3-MA)+缺氧组、氯喹(CQ)+缺氧组和对照组.培养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及p62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缺氧组IL-1β 和IL-6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LC3B-Ⅱ/Ⅰ和Beclin-1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缺氧组中LC3B-Ⅱ/Ⅰ的相对蛋白表达量低于CQ+缺氧组(均P<0.01).缺氧组细胞中p62相对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MA+缺氧组和CQ+缺氧组(均P<0.01).结论:缺氧使RPE细胞LC3B-Ⅱ/Ⅰ、Beclin-1表达增强,p62表达减弱,并促进细胞分泌IL-1β 和IL-6,自噬抑制剂3-MA和CQ能够减少RPE细胞表达IL-1β 和IL-6.
作者:罗永锋;李蓉;王强;姚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作者:陈小虎;代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病理改变的研究,可以实现利用眼底血管改变诊断疾病,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的部分常见病理学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常见疾病,希望可以将部分疾病与眼底血管改变对应起来,以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作者:蒋鹏飞;李翔;彭清华;陈向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参数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01/2017-12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自愿参加研究的近视患者313例626眼,使用OCT对其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AL)以及等效球镜(SE)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薄,黄斑区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厚,三组间的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黄斑中心及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除黄斑中心外,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0.05).结论:近视患者的黄斑参数与AL、SE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意;周利晓;严凯;马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01/2015-07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诊断为双侧翼状胬肉患者46例54眼,其中双眼双侧胬肉8例16眼,一眼双侧胬肉一眼鼻侧胬肉11例11眼(仅纳入双侧胬肉眼作为研究对象),单眼双侧胬肉27例27眼,均采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而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术后1、7d,1mo,1a复查,复查时完成视力、裂隙灯等检查,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完成1a随访患者共44例52眼,失访2例2眼.术后1a复发3例3眼(6%),鼻侧翼状胬肉复发2眼,颞侧翼状胬肉复发1眼.未见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鼻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眼上方LCAT,同时颞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对侧眼下方LCAT治疗双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刘仓仓;徐春丽;何君;陈媛媛;曹芃;蔡岩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