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卢志贺;郑书琪;张继霞
目的 研究绒毛组织细胞培养及其染色体制备的简易方法.方法 弃用传统绒毛组织培养前处理方法中用胰酶或胶原酶消化绒毛组织的步骤,直接提取78例含有被剪得更碎的、经培养液悬浮的、适当自然下沉后的较小绒毛组织块的上层培养液作绒毛组织细胞培养,采用具有防污染功能的含透气孔瓶盖的培养瓶,每例接种3瓶,每瓶含培养液3 mL;并在消化法绒毛染色体制备中,吸弃混杂于含有贴壁细胞的洗脱液中的自然下沉的底层组织块后,再按常规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结果 78例绒毛组织中的75例同时含有5个以上可分析的染色体核型、20个以上可计数的染色体核型,成功率为96.16%;有68例在2~3周内收获,占90.67%;在3例失败的标本中,2例染色体分裂相差、达不到报告要求,1例无细胞生长.所有标本无细菌污染发生.结论 绒毛组织细胞培养及其染色体制备的简易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试剂费用、减少操作污染、不降低实验成功率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尤其是在产前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翁炳焕;杨红卫;毛愉婵;舒静;沈敏;张雪琴;郭庆云;马裕;沈国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例1 男,汉族,8岁.4岁时因经常跌跤在我院拟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8岁时于外院进行基因检测,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同时怀疑核型为47,XXY,到我院检查染色体.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患儿核型为47,XXY(图1),其父母身体健康,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潘梅;张小琼;胡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在妊娠早、中期血浆中胎源性RASSF1A基因的水平,探讨其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孕妇325名,分别在其孕7~12周、13~18周及19~24周采外周血,提取游离DNA,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酶切消化法联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超甲基化RA SSF1A基因的含量,同时监测孕妇血压、尿蛋白值及临床表现,将终发展为子痫前期的孕妇列入子痫前期组,从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30名列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孕妇血浆中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子痫前期临床分类、分型与该基因浓度的关系.结果 (1)325名孕妇中26例发展为子痫前期患者,在妊娠13~18周子痫前期组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平均含量为141.62拷贝数/mL,正常妊娠组为98.90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19~24周子痫前期组RASSF1A基因含量为对照组的2.03倍.(2)在妊娠13~24周,重度子痫前期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浓度均高于轻度子痫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相比,在妊娠19~24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RASSF1A基因的浓度升高(P<0.05).结论 孕妇血浆中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浓度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妊娠中期,对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健;杨晶;武晓红;穆雅琴;李拴明;崔克;王喜英;赵富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陕西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特征,为该地区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陕西地区55例苯丙氨酸浓度大于2.0 mg/dL的PKU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测序技术对其PAH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55例患儿110个PAH等位基因中共检出98个突变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89.10%(98/110);第7外显子为高频突变区域,包含9种突变,相对突变频率为33.67%00(33/98),其次为第12外显子(14.29%)和第3外显子(12.24%);共检出PAH基因突变38种,p.R243Q为突变热点,占总突变的24.49%(24/98),3种突变p.A47E、p.I65S和p.A259T国内未见报道,p.C334X经PAHdb和HGMD数据库比对查新,为未报道过的PAH基因新突变.结论 初步得到了陕西地区的PAH基因突变图谱,发现1例新突变,为本地区PKU基因诊断、产前诊断积累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强荣;余伍忠;蔡娜;王晓斌;秦翠云;张利平;马晓萍;王林;施选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明确1例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染色体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首先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该例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然后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 CGH)技术对该例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精确定位.结果 该患几常规核型分析为46,XY.array CGH结果为del(5) (p15.2p15.33)区段存在14.21 Mb缺失;dup(5) (q35.3)区段存在3.67 Mb重复.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同时伴有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及脚趾畸形等.患儿父母亲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 5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导致患儿出现多发畸形;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array CGH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作者:薛慧琴;孙夏瑜;卢洪涌;周岩;郭跃贞;朱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 男,2岁.因“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落后”于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查体:患儿有先天愚儿面容.头型短小,面圆而扁平,眼裂上斜,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孔上翘,吐舌,腭弓高,耳位低.双手通贯掌,手指短小,小指只有1条褶纹,脚躅指与其余四指分离较远,有脚底褶纹.心、肺无杂音,脑CT正常,体格发育较差,反应迟钝等指标都较同龄儿童落后.
作者:赵鼎;杨建丽;郭振欣;李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我院2007年至2011年5599例因先天畸形等原因来我院做染色体核型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分析核型.结果 共发现异常核型1027例(18.34%),涉及异常核型111种.其中常染色体异常719例,性染色体异常306例,另有2例48,XXY,+21;染色体数目异常757例,结构异常228例,兼有两者异常的42例.21三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及46,XY女性/46,XX男性的异常例数分别为638、156、86例,分别占染色体异常的62.12%、15.19%、8.37%.结论 染色体核型检测对于指导临床干预、改善染色体异常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其早年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金华盛;王秀敏;董关萍;黄轲;傅君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羊水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及染色体结构异常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MLPA技术对286份羊水样本进行检测,并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对比,对于检测到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进行验证.结果 在286份羊水中,共检测到10例21-三体,2例18三体,1例13三体,1例嵌合21-三体,1例X单体,1例X染色体短臂大片段缺失,1例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三体,1例18号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大片段缺失.所有MLPA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一致.对于检测到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均应用aCGH技术验证,检测结果符合率100%.结论 MLPA可快速检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以及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大片段缺失与重复,为临床产前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菁菁;胡平;罗春玉;季修庆;周静;刘安;马定远;许争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 男,27岁,农民,结婚2年,未避孕,未育,既往无慢性病史.体格检查:身高168 cm,体重60kg,喉结发育不明显,阴毛胡须正常,无男性乳房女性化,双侧睾丸体积均为8 mL,质地正常,阴茎长8 cm,周径8 cm.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1.6mL,pH7.0,3次检查精子浓度均为0,离心沉淀未见精子.
作者:李琳琳;侯毅;朱玉琢;胡祝明;刘睿智;于晓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 男,30岁.其妻(孕2产0,)第1胎孕早期自然流产,第2胎孕25-周常规产前检查彩超提示:胎儿发育异常,唇裂合并腭裂;Dandy-Walk畸形?双足内翻,胎儿持续右脐静脉,胎儿各径小于孕周.夫妻表型及智力正常,无有毒有害等环境物质接触史.
作者:郑来萍;傅文婷;许玲;钟银环;王游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与月经异常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及G显带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3例月经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93例患者中检出22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3.66%.数目异常12例、占12.90%,包括45,X及其嵌合体各6例;结构异常7例、占7.52%,包括X缺失3例、X等臂2例、易位2例;9号染色体倒位1例、占1.08%;46,XY假两性2例、占2.16%.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为月经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欧珊;唐斌;杜娟;蒙达华;陈少科;耿国兴;李东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先证者(Ⅳ1) 男,7岁.生后健康、1岁半会走路.自3岁起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行走较同龄儿缓慢,易跌跤,上肢上举费力;起坐困难,需要用特殊姿势来完成.逐渐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小腿增粗变硬,行走时向两侧上下摆动,现已不能行走,以坐轮椅和卧床为主.查体:中度营养不良,反应迟钝.心率110次/分,律规整,双肺呼吸音粗.除头面部骨骼肌轻度萎缩,其它部位呈重度萎缩,大关节挛缩畸形,腓肠肌明显增粗、肥大、质硬、触痛.四肢肌张力降低,双侧对称.肌力Ⅰ-Ⅱ级,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查血清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正常,转氨酶(GOT)43 U/L(正常值0~37 U/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作者:艾大萍;张成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基因和白细胞介素4受体(interleukin-4 receptor,IL-4R)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NaPshot方法对400例哮喘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的IL4基因启动子区rs2243250、rs2243283和IL-4R基因rs1805012、rs1801275、rs1805010共5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哮喘组rs1805012位点TC基因型频率为8.8%,低于对照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8,P=0.039),哮喘组TC+ CC基因型频率为9.0%,低于对照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2,P=0.019);哮喘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4.6%,低于对照组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9,P=0.039).其余rs2243250、rs2243283、rs1801275和rs1805010这4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哮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单倍型频率在哮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R基因rs1805012位点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存在相关性,其TC+ CC基因型可能是哮喘病的保护因子.但是IL-4的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无相关关系.
作者:梁文华;周兆山;吉中强;王燕青;薛卫林;张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筛选稀有血型抗原K、Ytb的多重PCR体系,了解这两种血型抗原在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针对血型抗原K、Ytb的编码基因KEL和ACHE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构建可同时检测K、Ytb血型抗原的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对362份新疆维吾尔族随机献血者样本进行相应抗原筛选,并对筛选到的稀有样本进行杂合性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可同时检测低频血型抗原K、Ytb的多重PCR体系,362份维吾尔族样本中共检出9例K+k+,41例Yt(a+b+),4例Yt(a-b+).结论 建立的检测K、Ytb血型抗原的多重PCR体系简便有效.通过筛选所获得的维吾尔族稀有血型数据,可为临床输注配合性血液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谢莉;贺云蕾;库热西江;叶璐夷;朱自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提高孕中、晚期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收集近3年来在我中心进行产前诊断、孕24~36+5周的孕妇羊水标本共221例.通过调整细胞接种方法、培养方式、换液及传代时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1例孕中、晚期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全部获得成功,细胞培养成功率达100%,其中检出18三体3例,21三体2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26%;检出染色体多态性8例,检出率为3.62%.结论 改良的孕中、晚期羊水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岛多,培养成功率高,制备的染色体有效核型多,可满足临床上孕中、晚期孕妇产前诊断的需求.
作者:张志强;林少宾;谢英俊;吴坚柱;纪媛君;方群;陈宝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精子DNA损伤(sperm DNA fragmentation,SDF)在男性不育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本院生殖中心就诊的299例男性分为两组:原发性不育患者157例及正常生育对照组142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999年)对其进行常规精液参数(精子浓度、精子活动力和精子形态)测定,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试验检测其SDF水平,即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结果 原发性不育组和正常生育对照组的精子DFI分别为(17.1±9.3)%和(14.2±9.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男性的年龄、配偶年龄及精液常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DFI诊断男性不育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1,95%可信区间为0.814~0.907,诊断阈值为15.1%,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8.2%.根据精子DFI对男性不育的诊断阈值,将299例男性分为DFI≥15.1%(A组)120例和DFI< 15.1%(B组)179例,两组不育男性的百分率分别为79.2%和3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男性发生不育的优势比为7.2(95%可信区间为4.2~12.3).结论 高水平SDF可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精子DFI对男性不育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费前进;黄航;金建远;黄学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国湖北地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A1)基因rs927234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转归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招募湖北地区汉族35岁以上住院乙型重型肝炎(acute liver failure,ALF)17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292例、乙肝相关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325例、无症状乙肝携带者(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HC)238例.应用TaqMan 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检测rs9272346位点基因型,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等位基因型在ALF、LC、HCC组与AHC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0.314、0.264).在显性模型下,校正性别年龄因素后,GG+GA与AA基因型相比,与ALF(OR=1.08,95%CI:0.70~1.68)、LC(OR=1.11,95%CI:0.87~1.26)、HCC(OR=0.93,95%CI:0.65~1.33)患病风险无相关性.性别分层后显性模型下显示的女性患者中,GG+ GA基因型与AA基因型相比为进展为重型肝炎的保护因素(OR=0.30,95 %CI:0.1~0.87).结论 HLA-DQA1基因rs92723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不同转归无相关性,女性患者中G等位基因携带可能是进展为重型肝炎的保护因素.
作者:余金玲;姚津剑;里进;安会敏;陈曼;宋起龙;林菊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 男,汉族,31岁,身高178 cm,体重85 kg.结婚5年,妻子未怀孕.于201 2年3月来我院就诊.精液常规检查结果为重度少精.患者全血分析、生化、免疫、B超、心电图、影像等常规检查均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核型为:46,XY,der(4)(13qter→ 13q10∶∶4p14→4qter),der(6) (6pter→6q15∶∶ 8q21.2→8qter),der(8)(8pter→8q10∶∶ 14p10→ 14pter),der(13)(13pter→ 13p10∶∶ 8q10→8q21.2∶∶4p14→4pter),der(14)(6qter→ 6q15∶∶14q10←14qter),22pstk+ps+(图1).其妻及其父母不配合,未做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曹东华;邹朋书;马明;张金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ABO基因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905A>G突变对B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3例B亚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ABO亚型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结果 3例B亚型测序结果与B101序列比对第7外显子存在905A>G突变,导致多肽链D302G替换.结论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nt905A>G突变导致B抗原表达减弱.
作者:林凤秋;章旭;李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基因突变与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loglobulinemia,XLA)的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并疑诊XLA的患儿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资料.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PCR扩增BTK基因19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PCR产物直接正反向测序并与GenBank中BTK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确定有无BTK基因突变,及突变碱基和位置,以及相应的突变氨基酸及位点,对其中5例患儿的母亲DNA相应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确定是否为BTK基因突变携带者.结果 本组6例临床疑诊XLA的患儿均发现有BTK基因编码区突变,其中3例患儿突变发生在BTK基因酪氨酸激酶(the kinase domain,TK)功能区,2例在BTK基因血小板-白细胞C激酶底物同源区(pleckstrin homology,PH),1例在Src同源区2 (Src homology 2,SH2).突变类型在6例患儿中3例为错义突变[c.1105C>T(p.L369F),c.82C>T(p.R28C),c.1754T>C(p.V585A)];2例为无义突变[c.1834C>T(p.Q612X),c.37C>T(p.R13X)];1例为错义及移码复合突变[c.1802-1803TT>GC(p.F601C)及c.1803-1804insC (p.T602fsX603)];其中p.F601C、p.T602fsX603及p.V585A为未报道过的BTK基因新突变.在所检测的5例患儿母亲中有4例证实为BTK基因突变携带者,1例患儿母亲正常.结论 通过对6例临床拟诊XLA的患儿进行BTK基因突变检测,证实了患儿XLA的临床诊断,并发现3个新的BTK基因突变.及早进行基因诊断,规律地采用免疫球蛋白进行终身替代治疗可预防及治疗患儿感染、挽救患儿生命,并可发现携带者及进行遗传咨询.
作者:张晓敏;李虹;李强;高举;石晓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