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珊;唐斌;陈少科;杜娟;蒙达华;刘天盛;郑陈光
目的 探讨Illumina无创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孕妇2200人,孕周为12~30周,高龄妊娠、血清学高危和(或)超声提示胎儿异常等,抽取孕妇外周血,提取DNA,制备文库,应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对母血中游离DNA进行测序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阴性结果进行随访,对新生儿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00名孕妇的游离DNA检测结果为阳性31例,其中21三体14例,18三体4例,13三体5例,4号三体1例,45,X3例,47,XXX 4例;所有阳性结果均经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1三体、18三体、4号三体符合率100%,13三体有1例不符合,45,X有1例不符合,47,XXX有2例不符合,其中1例经核型证实来源于孕妇,孕妇本身为47,XXX;所有阴性结果均在随访时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出易位19例、倒位24例、多态20例.结论 Illumina无创测序技术适合用于胎儿非整倍体检测,对染色体易位、倒位、多态等不具有检出作用,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出率上还有待加深测序深度,提高检出率.
作者:余蕾;杨国珍;程明亮;程树强;孙朝琴;简单;王荔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Ⅰ型与神经发育相关的LIS1基因和TSNAX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Goldengate基因芯片检测385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以及475名正常对照LIS1基因(rs12938775、rs7216704、rs7212450、rs8081803、rs9893575)和TSNAX基因(rs12040246、rs1655290、rs16854521、rs17802224、rs7519365)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用Plink1.07软件进行单个位点及单倍型的关联分析.结果 单个位点的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均未见双相障碍Ⅰ型与LIS1和TSNAX基因的10个SNPs关联(P>0.05).将患者按有和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亚组后分析,也未见有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与两个基因的多态性关联(P>0.05).性别分层后比较,也未见LIS1和TSNAX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关联(P>0.05).未发现LIS1和TSNAX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发病年龄存在关联(P>0.05).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未发现LIS1和TSNAX基因与双相障碍Ⅰ型有关联性.
作者:李烜;关力杰;林鄞;张晓菲;邓文皓;杨振兴;马小红;老帼慧;叶碧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国人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presenilin 1,PSEN1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1个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中的17名成员(包括5例患者)、10例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0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的PSEN1的第1~13外显子进行测序.结果 该家系中的6位成员PSEN1第11外显子1133位点G→A突变(Gly378Glu),其中5位已发病,1位成员基因突变未达发病阶段.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家族中超过发病年龄的正常人均未发现同样的突变.结论 PSEN1基因突变可能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而该基因第11外显子的1133位点G→A突变(Gly378Glu)是中国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曹丽丽;邱小雪;郑锦凡;林鹏飞;王淑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男,30岁,因其妻反复流产就诊.患者结婚6年,其妻均于怀孕3个月内无诱因自然流产4次.夫妇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妻子各项检查正常.患者精液常规检查提示弱精.
作者:王晓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A,MEN2A)的临床特点及RET原癌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个MEN2A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家系调查和种系水平的RET基因检测.结果 基因检测该家系5位成员中3例存在RET基因p.C618R杂合错义突变,与临床完全相符.男1例,女2例.首次诊断年龄分别为21岁、26岁和36岁.甲状腺髓样癌大直径分别为2.2cm、2.5 cm和3.9 cm.36岁女患者首次手术仅接受了右侧甲状腺全切+右颈部淋巴结清扫术,4年后先、后接受了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左侧甲状腺全切+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21岁男患者接受了右侧甲状腺全切+右侧颈部改良淋巴结清扫术.2例患者分别随访146、26个月,降钙素仍均升高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左侧甲状腺占位.26岁女患者伴双侧甲状腺占位和降钙素升高,但拒绝治疗.结论 结合临床筛查和RET基因检测,有利于MEN2A的及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高远期治愈率.
作者:陈振光;戚晓平;费军;余秀华;赵燕;赵坚强;金杭阳;王金泉;应荣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随疾病发展肌肉受累的顺序及程度.方法 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amplification,MLPA)检测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对患者双侧大腿肌肉进行扫描并分析图像.结果 MLPA检测发现6例患者均携带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或重复突变.DMD患者肌肉受累的顺序依次为:臀大肌、大收肌、股四头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而半膜肌、半腱肌、缝匠肌、股薄肌选择性受累,程度依次减轻.结论 MRI检查可以客观地反映DMD患者骨骼肌受累的顺序、范围和程度,并且反映不同阶段受损骨骼肌的病理改变,可能成为检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突变性质无明显关联.
作者:陈维;冯善伟;冯慧宇;张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α)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PARα 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予PPARα激动剂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周期的改变;应用荧光分子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双乙酸盐法进行胶质瘤细胞内活性氧检测;Western印迹法检测AKT信号通路和PPARα下游功能蛋白的变化.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PPARα的表达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降低,增加其蛋白活性后细胞内活性氧积聚增多,并引起AKT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下降;U87胶质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生长阻滞在G1期且凋亡增加.结论 PPARα在胶质瘤中低表达;增强其蛋白活性可以造成细胞内活性氧积聚,并能影响AKT信号通路,抑制功能蛋白CyclinD1的表达,进而调控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史岩;栾文康;陶陶;王佳甲;钱进;董庆生;刘宁;尤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由于不同原因进行再次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安全性以及羊水细胞嵌合的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5304份羊膜腔穿刺中167份进行再次介入性穿刺的孕妇,分析再次穿刺指征、不同穿刺方法、胎儿染色体核型等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67份再次穿刺指征依次为:羊水细胞培养失败121份,羊水细胞核型嵌合23例、羊水穿刺失败21份,以及孕妇要求复查胎儿核型者2份.再次穿刺病例未出现流产.细胞培养成功率为100%.再次穿刺核型异常发生率为8.38%;嵌合者中2例16三体嵌合、1例20三体嵌合及1例8号三体嵌合,脐静脉穿刺核型正常.结论 再次介入性产前诊断并不增加孕妇流产的几率.对于羊水细胞嵌合者,脐静脉穿刺是较好的补救措施.某些常染色体三体嵌合型(如8、16及20号等),脐静脉穿刺胎儿核型可能正常,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三体嵌合的可能,遗传咨询需谨慎.
作者:吴怡;王彦林;程蔚蔚;于静波;刘春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临床诊断、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MLPA法检测DMD基因79个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突变,DNA测序以及STR毛细管电泳与连锁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及辅助诊断.结果 47例患儿中7例可见重复突变,31例可见缺失突变,其中7例为单个外显子缺失.23例MLPA检测阳性的患儿的母亲中有13例为携带者.产前诊断的13例胎儿中,3例为男性胎儿患者,2例为女性胎儿携带者.结论 MLPA能迅速、直接、准确地检测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重复突变.联合应用MLPA、基因测序以及连锁分析可以提高DMD/BMD基因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张媛媛;刘晓亮;何蓉;麻宏伟;赵彦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家系1 先证者(Ⅲ17),男,43岁.因“双上肢及右下肢进行性肌肉无力伴萎缩20余年,发现眼睑闭合无力1年”到我院就诊.20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上抬、取物无力,之后右上肢及肩部逐渐萎缩变细,40岁时累及左上肢及肩部,性质同前.42岁发现右侧臀部及大腿萎缩变细,走路、上楼梯费力.1年前发现闭眼无力,不能完全闭合,伴心慌、乏力、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半年前发现蹲下起立费劲.未曾治疗.目前生活尚可自理,但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动.
作者: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女,21岁,因习惯性流产就诊.共怀孕4次,人工流产1次,另两次均在孕两个多月时发生自然流产,后1次孕8个多月时B超发现无胎心、无胎动,患者口述剖宫产发现胎儿死亡且有唇腭裂.患者及其父母表型、智力均无明显异常.母亲无自然流产史.患者有一弟弟,其表型、智力无明显异常.
作者:祁莹;刘祖林;万雪;余丽梅;万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男,26岁.表型和智力正常.结婚3年未育,体格发育正常,检查无精子.患者于结婚前行单侧睾丸囊肿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检查示输精管通畅.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其中5个,患者核型为46,XY,t(9;21) (9qter→ cen;21 qter→ cen→9 pter)(图1).其父母染色体正常.患者未接触有毒有害物质,AZF基因未见缺失.精液检查离心后涂片,染色镜检,未发现精子细胞.
作者:张凤芹;丁红炜;高志红;侯素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两个21-羟化酶缺乏症(21-hydroxylase deficiency,21-OHD)家系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2例21-OHD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直接测序法对2个21-OHD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临床诊断为单纯男性化型;家系2先证者临床诊断为非经典型.两先证者均存在基础血清17-羟孕酮、睾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无失盐证据,CT均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治疗1年后均成功受孕.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存在CYP21A2基因IVS2-13 A>G和Ile172Asn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存在Ile172Asn杂合突变,其母亲和弟弟存在IVS2-13 A>G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存在CYP21A2基因Arg341Trp和Gln318X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姐姐和外甥存在Arg341Trp杂合突变,其母亲存在Gln318X杂合突变,其哥哥和侄女未发现突变位点.两家系成员中杂合突变携带者均无21-OHD的临床表现.结论 两例先证者均由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行CYP21A2基因筛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遗传咨询.
作者:郑瑞芝;赵志刚;汪艳芳;袁慧娟;王遂军;苏永;马跃华;虎子颍;田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1个生长发育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临床表现疑似Cockayne综合征家系的三姐妹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阐明基因突变位点,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全基因组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法DNA测序技术对该家系患者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并经Sanger法DNA测序证实,该家系中三姐妹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6(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rodent repair deficiency,complementation group 6,ERCC6)基因均存在两个错义突变:c.1595A>G(p.Asp532Gly)及c.1607T>G(p.Leu536Trp).其父母同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姐妹同时遗传了父源性的c.1607T>G突变及母源性的c.1595A>G.结论 该生长发育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综合征家系患者ERCC6基因存在c.1595A>G及c.1607>G双重杂合突变.
作者:陈丽媛;蔚珊珊;吴维青;耿茜;罗福薇;谢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PARP-1抑制剂PJ-3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多药耐药细胞株RPMI8226/R的作用,探讨PJ-34对DNA损伤修复和耐药性的影响以及与FA/BRCA途径的联系.方法 应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参与FA/BRCA途径对DNA损伤修复的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FA/BRCA途径中的关键蛋白FANCD2的表达;用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PJ-34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彗星实验检测PJ-34对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 PJ-34能够显著增加RPMI8226/R细胞对马法兰的敏感性,使马法兰的IC50值由20.43μmol/L降至7.8μmol/L;PJ-34能够抑制DNA损伤的修复,且与抑制FA/BRCA途径有关;PJ-34协同马法兰能促进对RPMI8226/R细胞的致凋亡作用.结论 PJ-34能够显著增强RPMI8226/R细胞对马法兰的敏感性,通过抑制FA/BRCA途径对DNA损伤的修复来逆转细胞的耐药性,因此,PJ-34可能在克服多发性骨髓瘤多药耐药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熊婷;魏恒;陈小琼;肖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女,33岁,已婚5年,因原发闭经就诊.患者系第1胎,足月顺产,表型及智力正常,父母属非近亲婚配,母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体检:身高172 cm,体重55.5 kg,营养中等.患者为原发性闭经,17岁时曾就医,因家境贫穷未进一步诊疗.患者第二性征发育差,乳房未发育,无腋毛、阴毛,外阴呈幼女型.无蹼颈及肘外翻,躯干及四肢无畸形.超声检查:子宫大小28 mm×10 mm×6 mm,宫壁回声均匀,子宫内膜显示不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双侧卵巢未探及.激素检查:用美国贝克曼DXI800仪器以及配套的原装试剂检测,结果:卵泡生成素:40.54 U/L(非绝经期参考值:1.79~22.51 U/L),黄体生成素:9.61 U/L(非绝经期参考值:1.20~103.03U/L),垂体泌乳素:0.48 nmol/L(非绝经期参考值:0.23~1.81 nmoI/L),雌二醇:70.50 pmol/L(非绝经期参考值:99.10~1589.11 pmol/L),孕酮:0.59 nmol/L(非绝经期参考值:0.98~81.41 nmol/L),睾酮:0.32 nmol/L(正常参考值:0.35~2.60 nmol/L).
作者:李朝晖;左娟;刘洁;朱瑾;张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男,36岁,已婚6年,未避孕,未育.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2.5 mL,pH 7.4,离心三次未见精子,诊断为无精子症.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常规G显带.镜下计数6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3~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5,X[13]/46,X,idic(Y) (p11)47](图1、2).常规C显带分析:idic (Y)两条等臂均深染(图3).Y染色体模式图见图4.
作者:岳发贵;姜雨婷;于洋;李德军;李琳琳;刘睿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筛查1个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家系中COL1A1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随诊家属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筛查COL1A1基因突变,基因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 PCR-HRM分析显示,先证者COL1A1基因第33~34外显子结果异常,Tm值为87.7℃,比正常对照的Tm值(87.9℃±0.06℃)低0.2℃,先证者与正常对照标准熔解曲线及差异熔解曲线均有明显差异.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COL1A1基因第33~34外显子c.2321delC,移码突变,导致此后第334位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UAA),即p.Pro774LeufsX334杂合突变.先证者之父、祖父基因测序均具有相同的突变位点.50名正常对照无此突变.该突变位点在人类胶原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家系图谱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及家系患者临床诊断均为Ⅰ型OI.结论 成骨不全COL1A1基因c.2321delC为新的突变位点.移码突变导致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Ⅰ型胶原合成量减少,临床表型较轻.
作者:白雪;李克秋;任秀智;何晓波;王毅;官士珍;景亚青;李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分开抚养双生子研究设计思路巧妙,被喻为“大自然的迷人实验(fascinating experiment of nature)”,是不可多得的遗传流行病学资源.但是限于研究样本获取的艰难性,开展数量有限,这也使得目前仅存的分开抚养双生子研究显得尤为珍贵.如何更为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是这一研究方向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分开抚养双生子研究产生的背景、基本设计思路、目前国外经典的分开抚养双生子研究实例以及对于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启示进行介绍.
作者:高文静;李立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女,41岁,丈夫46岁.孕2产1.于2000年生育一正常儿.现孕19周,因高龄来我院做孕中期羊水细胞产前诊断.夫妇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9周在B超引导下进行羊水穿刺,抽取羊水24mL,分3瓶接种于无菌斜颈培养瓶中,在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7天,观察换液,镜下羊水细胞贴壁生长旺盛,有多个克隆.第8天时,加秋水仙素25 μg/mL,4h后收获细胞,常规制片,G显带,共计数60个细胞,分析6个中期分裂相.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X,t(5;19) (p12;p12)(图1).夫妇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孕中期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孕妇于孕28周时在外院检查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t(5;19)(p12;p12).孕妇及家属决定继续妊娠.
作者:辜敏;秦玲珍;王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