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安冉;徐严明
目的 分析2013年全国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室间质评调查的结果,为提高胎儿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向全国500家产前筛查实验室发放5个批号的质控细胞图片.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的实验室根据图片判断染色体是否异常、是何种类型的异常核型,并按照规定格式上报结果.组织者将参评实验室回报的核型结果直接与标准核型结果进行对照,作出对实验室检测水平的评价.结果 有143家实验室回报了核型结果,组织者将各参评实验室回报的结果与标准核型结果47,XX,+18、46,X,i(X) (q10)、46,XY,i(21)(q10)或46,XY,+21,der(21;21)(q10;q10)、46,XY和47,XY,+21进行对照及综合判断.每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7.9%、97.2%、95.8%、100.0%和97.9%,总体正确率为97.7%;错误率分别为2.1%、2.8%、4.2%、0和2.1%,总体错误率为2.3%.结论 本次调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部分批号存在着一定的误诊率,需要定期开展室间质量评价,以提高实验室染色体病产前诊断的水平.
作者:王薇;陈园园;陈希;钟堃;何法霖;张妍;包黎明;邹琳;王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确定1名中国人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基因分型技术和基于测序的分型方法(sequencing-based typing,SBT)对1名中华骨髓库辽宁分库志愿捐献者的HLA基因进行分型,通过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与相近等位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 PCR-SSOP结果显示,该个体HLA-B基因座反应格局出现异常;测序结果表明其B基因座第3外显子序列与所有已知HLA-B等位基因序列均不一致,与序列相近的等位基因B*37:04:01在所检测的第2和3外显子中的差异只是在第3外显子发生了nt 618 G>A 1个核苷酸替代,导致相应的第206位密码子由GCG>GCA,但第206位编码的丙氨酸并未改变.结论 该基因为HLA-B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专用术语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37:04:02 (GU391034).
作者:李晓丰;章旭;张坤莲;林凤秋;李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女,32岁.因婚后多年一直未孕前来就诊.平素体健,妇科检查未见异常.夫妻双方家庭无遗传病史,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t(6;8) (6pter→ 6p10∷ 8q10→ 8qter;8pter→ 8p10∷ 6q10→6qter)(图1a).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例2 女,22岁,怀孕2次,均在怀孕50~60天自然流产.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夫妇双方体健.
作者:丛学文;涂向东;张晓;郑惠心;林娟;连晓惠;钟福春;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 男,31岁,婚后妻子怀孕2次,第1次于孕50余天阴道流血,B超示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间隔1年余,第2次怀孕40余天自然流产.夫妇体健,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夫妇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37℃行细胞培养72 h,常规制片,G显带,显微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6,XY,t(11;12)(q13;q22)(1 1pter→1 1q13∷ 12q22→12qter;12pter→12q22∷11q13→11qter),见图1;其妻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见染色体异常.
作者:于丽霞;蓝信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 男性,28岁,临床诊断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者有典型的DS表型:智力低下,虽能写字和交流,生活也能自理,但因无纪律感无法参加社会劳动;眼距宽,低位耳,大舌头;身高162 cm,体重70 kg.父母生育该患者时年龄均为27岁,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患者为家中长子,另有2个表型正常的同胞弟妹.
作者:吴庆华;史惠蓉;刘宁;江淼;王艳华;赵振华;孔祥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测序检测CYP21A2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CYP21A2基因和相应假基因CYP21AP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设计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可扩增CYP21A2和CYP21A2P基因的同源性引物.选择4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和5名正常对照,比较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同源引物测序结果.结果 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均存在突变,分别为IVS2 13A/C>G、Arg356Trp和Arg149Pro,对照序列正常.同源引物扩增分析只能明确Arg149Pro突变,患者和正常对照均存在IVS2-13A/C>G和Arg356Trp突变.结论 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结合测序可简便可靠地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检测,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邹海强;刘雁;王伟民;张凤环;赵保健;梁军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糜蛋白酶(chymase,CMA1)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ta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g SNPs)与云南彝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303例高血压患者和312名对照个体进行4个tag SNPs(rs1956921、rs1800876、rs5244和rs1885108)位点的多态性检测.结果 (1) CMA1基因4个tag SNPs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组男性rs1956921C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P=0.009).(3)由rs1956921和rs5244构建的单倍型C-T在高血压组男性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P=0.009).结论 云南彝族人群中,rs1956921C等位基因以及由rs1956921和rs5244两个位点构建的单倍型C-T可能是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子.
作者:吴艳瑞;李茜;杨科;肖春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孕妇 24岁,G1P0,因孕21+6周时产前筛查21三体风险值1/27,特行羊水穿刺做产前诊断,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Y,i(X)(q10)(图1).孕妇于2013年4月15日被召回做进一步检查,B超显示孕28+4周时胎儿实际大小为25周.胎心143次/分,胎动可见,四腔心切面室间隔根部连续中断约0.45,三血管切面上腔静脉宽约0.35,主动脉宽约0.70,肺动脉未显示,主、肺动脉共管开口偏于左心室.胎盘附着左后壁,厚度2.86,胎盘成熟度Ⅰ级减,胎盘下缘达宫颈内口.脐带:动脉1、静脉1、彩色多谱勒血流图:胎儿颈部可见脐带W压迹及脐血流回波,频谱多普勒测胎儿脐动脉血流:PI 0.79、RI 0.53、S/D 2.13.超声提示:胎儿心脏发育异常,脐带绕颈两周,单脐动脉,胎儿大小与孕周不符.引产后发现该胎儿外生殖器为女性,有腭裂.
作者:魏淑彦;李天洁;杨会欣;封纪珍;狄素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先证者 男,31岁,结婚2年,婚后其妻怀孕2次,均在孕早期60天左右无明显诱因胚胎停止发育,经保胎治疗无效,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妇双方表型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中同类病史及遗传病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先证者夫妻及其母亲外周血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采用G显带染色技术,镜下计数并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2;4)(q24;q35);先证者妻子染色体核型为46,XX.先证者母亲有与患者相同的染色体异常,核型为46,XX,t(2;4)(q24;q35).
作者:卢静;赵海君;景丽;常文亮;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LR4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及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床选择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TOAST病因分型选择286例LAA型脑梗死患者及300名健康对照者,并将LAA组按照脑动脉狭窄支数、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否合并周围动脉狭窄(心血管、肾动脉、下肢动脉)、前/后循环动脉狭窄4种情况分为亚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检测TLR4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27914、rs1927911、rs2149356),并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rs1927911位点基因型频率、rs214935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LA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927914位点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3个位点多态在4种亚组中分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在LAA组,单倍型H2、H8显著低于对照组,单倍型H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中,TLR4基因多态性与LAA型脑梗死相关,其与AS病变的血管床选择性未发现相关性.
作者:徐翔;那娜;潘旭东;王琨;马爱军;王源;王丽;周润泽;赵国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 女,24岁.结婚3年,怀孕2次.第1次于孕1个多月时自然流产;第2次于孕4个月时胚胎停育.患者表型正常.有一姐一妹,均未婚.无家族史,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t(8;13;21)(8pter→8q11.2∷ 21q11.2→ 21qter;13pter→ 13q14∷8q11.2→8qter;21pter→21q1 1.2∷13q14→13qter).其夫核型正常.家系中其他成员未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刘秀英;刘晓光;来继红;陈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1例智力低下与精神发育异常的患儿及其双亲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 应用染色体G显带分析、亚端粒区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等技术分析该家系染色体及相关基因的异常.结果 染色体G显带检测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母亲核型为46,XX,add(12)(p13),父亲核型为46,XY.亚端粒区MLPA检测提示患儿2p25区ACP1基因拷贝数减少,12p13区SLC6A12、KDM5A基因拷贝数增加,父母MLPA未见异常.SNP-array显示患儿12p13.33-p12.3区15.142 Mb重复,造成SLC6A12等9个基因重复,2p25.3区3.194 Mb杂合性缺失,造成SNTG2等11个基因缺失.FISH分析提示患儿46,XX,ish,der(2),t(2;12) (p25;p13) mat,即2p25部分单体和12p13部分三体,患儿母亲46,XX,isht(2;12)(p25;p13),为染色体隐匿性平衡易位携带者.SNTG2、MYT1,基因缺失,SLC6A12基因重复可能与患儿精神发育异常、智力低下有关.结论 MLPA、FISH和SNP-Array等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从基因组水平诊断隐匿性染色体重排.
作者:涂向东;曾健;丛学文;严爱贞;林宇翔;张晓;丘丽萍;周游;兰风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中羊水嵌合体形成的机制,为临床正确解释和处理羊水嵌合体提供依据.方法 对因各种产前诊断指征就诊的6530名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取羊水做染色体检查.为嵌合体的患者穿刺脐血复查染色体,并结合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羊水嵌合体形成机制和处理方案.结果 羊水嵌合体检出63例,其中45例为假嵌合体,18例为真嵌合体.16例真嵌合体羊水结果与脐血结果一致,2例真嵌合体两者结果不一致.结论 正确判断羊水核型分析中的真假嵌合体及其风险,对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坚柱;林少宾;张志强;陈宝江;方群;陈健生;谢英俊;纪媛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2例常规细胞遗传学漏诊的嵌合型9三体进行诊断.方法 应用CytoScanTM HD基因芯片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的外周血基因组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2例患者的培养前后间期细胞进行9三体检测.结果 例1经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分析,显示9号染色体拷贝数嵌合性增加.FISH分析例1培养前9三体细胞占40%,培养后9三体细胞占15%;例2脐血细胞培养前9 三体细胞占35%,培养后9三体细胞占10%.结论 SNP-Array芯片可以检测常规细胞遗传学无法检测到的低水平的嵌合体,FISH结合已知的核型分析或芯片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嵌合型三体,产前诊断中经典细胞遗传学结合SNP-array或FISH可以鉴别真假嵌合体,可为产前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遗传咨询.
作者:罗玉琴;陈松长;李红阁;潘玲;沈敏;金帆;徐晨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包括控制性超促排卵、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辅助生殖技术在有效克服不孕夫妇的生育障碍的同时,也存在影响子代健康的风险.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引起子代表观遗传学发生改变,而DNA甲基化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生机制.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辅助生殖技术影响胚胎及子代基因组印记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其所带来的表观遗传风险作一简要探讨.
作者:胡晨霞;王丽雅;乐芳;金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OL1A1基因中一个新突变c.3208G>A导致Ⅰ型成骨不全的致病机理.方法 应用标准的方法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PCR扩增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域和内含子-外显子边界,应用ABI 3100/3130测序仪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从患者的EB病毒转化永生B细胞系中提取全RNA,用寡(dT) 18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或者用TA克隆质粒DNA测序.结果 在一个Ⅰ型成骨不全大家庭中检测到一种位于COL1A1基因上的新突变c.3208G>A,为剪接突变.结论 发现了COL1A1基因中的新的剪接突变c.3208G>A.
作者:宋银森;金湘东;孔京慧;赵鼎;郭振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选取先天性唇腭裂畸形患者22例(单纯性唇裂患者8例,单纯性腭裂患者4例,单纯性唇腭裂患者7例,唇腭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例),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发现异常.按照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ScanTM HD芯片的标准操作流程对患者外周血DNA分别进行CMA检测,并通过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结果 全部22例患者均存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每例患者基因组含有2~9个100 kb到1.8 Mb不等的CNVs.在5例患者中检出高度可疑的致病性CNVs,占22.7% (5/22).其中,单纯性腭裂患者可疑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50%(2/4),单纯性唇腭裂患者检出率为14.3%(1/7),唇腭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检出率为66.7%(2/3).可疑致病性CNVs涉及的染色体片段分别为:8p23.1;10q22.2-q22.3;18q12.3;20p12.1以及6q26.其中,10q22.2-q22.3区域中的MYST4基因,20p12.1区域中的MACROD2基因以及8p23.1区域中的SOX7基因是新发现的先天性唇腭裂可疑致病基因.结论 CMA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先天性唇腭裂遗传学病因的检出率,并且具有识别新的可疑致病基因的能力.对于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建议进一步行CMA技术分析.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结构异常的唇腭裂患者,其基因组发生不平衡变异的风险显著增高.
作者:雷婷缨;张颖;王洪涛;黎凡;崔颖秋;符芳;李茹;谢闺娥;张永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中9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频率及其生殖遗传效应.方法 对于因高龄、产前筛查高风险、不良孕产史等原因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查的高危孕妇通过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随访.结果 在2993份样本中,共检出9号染色体异常36例,发生率为1.20%(36/2993),其中核型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者34例,发生率为1.14%(34/2993),9号染色体臂内倒位inv(9)(q22q34)和衍生9号染色体der(9),t(3;9)(q23;p23)各1例,发生率为0.03%(1/2993).除1例47,XN,inv(9),+21和der(9)t(3;9)(q23;p23)选择引产外,其余34例inv(9)(p12q13)均继续妊娠.结论 在产前诊断中发现有inv(9) (p12q13)或其他9号染色体异常者,应告知孕妇潜在的风险,在孕期严密观察,并加强出生后的随访和遗传咨询,以减少生育畸形儿的风险.
作者:张丽芳;许平;曾艳;范佳鸣;钱飞燕;钱磊;罗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体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onosomal karyotype acute myeloid leukemia,MK-AM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3743例初发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将发现的153例MK-AML患者的年龄、性别、FAB分型、外周血象、白血病免疫分型和核型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3743例确诊的初发AML患者中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病例总计2056例,其中153例为MK-AML,占该组AML的4.1%(153/3743).男性病例多见(93例),中位年龄54岁.中位白细胞计数为4.4×109/L.其中同时符合复杂染色体核型诊断标准的病例为145例,占94.8%(145/153).1~22号染色单体都被检测到,所有单体中-7多,共59例,占38.56%(59/153).结论 MK-AML是AML患者中一类独特的细胞遗传学亚型,以7号染色体单体为多见,在中老年AML患者中多见.
作者:程枫;马晓霖;潘金兰;吴亚芳;张俊;薛永权;王琴荣;姚红;文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DRB1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析200对URSA夫妇(患者组)和200对无不良妊娠史夫妇(对照组)的DRB1基因型.结果 (1)患者组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0%vs.9.50%,7.00% vs.4.38%,均P<0.05),DRB1* 04及DRB1*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7.13% vs.10.75%,8.63% vs.14.38%,均P<0.05).(2)患者组中女性DRB1 *09(14.00%)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9.25%)(P=0.036),DRB1* 12(8.50%)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女性显著降低(14.00%)(P=0.014).(3)患者组中男性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15.00% vs.9.75%,9.25% vs.4.00%,均P<0.05),DRB1* 04及DRB1* 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男性显著降低(5.75% vs.12.25%,8.75% vs.14.75%,均P<0.05).结论 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DRB1*09及DRB1*13可能是URSA的易感基因,而DRB1* 04及DRB1* 12可能对URSA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是在患者组女性中,DRB1*13及DRB1* 04位点与URSA的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何淼;康冰;廖世秀;杨科;丁雪冰;吴东;郭谦楠;侯巧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