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赵海君;景丽;常文亮;王玉红
患者 女,25岁,因婚后3年不孕就诊.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有毒有害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妇科检查无异常.丈夫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家系调查:患者父母结婚30年,只育患者1女,其母有两次孕早期流产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夫妇及父母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t(6;8)(6pter→ 6q15∷8q24→8qter;8pter→8q24∷6q15→6qter),见图1.患者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母亲染色体核型与患者相同.
作者:王晓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儿 男,1岁,因“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17-羟孕酮(17-hydroxyprogesterone,17-OHP)升高9月余”就诊.出生后第三天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17-OHP为79 nmol/L(正常参考值<30 nmol/L),但患者无临床症状,未进行治疗.9月龄时来我院就诊,检测17-OHP为194 nmol/L,电解质及睾酮正常,家长未同意治疗.10月龄时复查17-OHP 244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0.08 pmol/L(正常参考值8 am:4.7~48.8 pmol/L),电解质、睾酮、皮质醇及醛固酮均正常.1岁时17-OHP为225nmol/L,仍未同意治疗.血压多次测量均正常.出生后无呕吐、腹泻、脱水、酸中毒等症状.精神、食欲、睡眠可,二便正常.
作者:罗静思;陈少科;顾学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生育过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儿的2个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PCR扩增先证者OCA1型疾病相关TYR基因的所有5个编码外显子和OCA2型疾病相关P基因的所有23个编码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在确定致病突变的基础上对家系成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两例OCA先证者均未检测到TYR基因的致病突变,但均携带P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因此确定2例均为OCA2型患者.P基因共检测到4种突变:c.406C>T、c.535A>G、c.808-2A>G和c.2180T>C,其中c.535A>G和c.808-2A>G为新突变.2个家系的第1次产前诊断均提示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家属选择终止妊娠.第2次产前基因诊断,2个家系中1例胎儿为P基因c.808-2A>G携带者,另1例为P基因野生型携带者.两名孕妇均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新生儿随访均正常.结论 应用基因检测可为眼皮肤白化病患者提供确切的临床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胡浩;王华;贾政军;谢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测序检测CYP21A2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CYP21A2基因和相应假基因CYP21AP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设计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可扩增CYP21A2和CYP21A2P基因的同源性引物.选择4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和5名正常对照,比较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同源引物测序结果.结果 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均存在突变,分别为IVS2 13A/C>G、Arg356Trp和Arg149Pro,对照序列正常.同源引物扩增分析只能明确Arg149Pro突变,患者和正常对照均存在IVS2-13A/C>G和Arg356Trp突变.结论 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结合测序可简便可靠地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检测,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邹海强;刘雁;王伟民;张凤环;赵保健;梁军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外周血非动员干细胞液培养获得红系有核细胞,以分析红系特异性表达的血型基因.方法 外周血经离心分离和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液体定向培养生成红系有核细胞.分别取不同培养期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和染色分析,并取培养+12 d的细胞进行Rh和ABO血型基因RNA转录分析.结果 从约50 mL外周血中分离到CD34+细胞(3.19±0.13)×104个(总回收率为67.3%±2.7%).经红系定向培养,大约+9d时细胞数爆增至平台期(7.57±0.78)×106个,扩增约237.1±15.5倍.在培养过程中,标志细胞干性的CD34抗原逐渐下降,红系特异性标志CD235a和CD240D逐渐上升.培养+12 d细胞提取的RNA,均能扩增出RHD/CE和ABO基因,DNA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型符合血清学表型.结论 建立了一种源于外周血非动员干细胞体外培养分析红系血型基因表达情况的方法,该技术可用于各种红系特异性表达基因的研究.
作者:许先国;刘瑛;应燕玲;洪小珍;马开荣;蓝小飞;陈舒;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家系1 先证者,男,27岁,结婚6年,妻2次妊娠均于60天左右胚胎停止发育.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办公室工作,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7个,先证者核型为46,XY,t(3;21) (3pter→3q21∷21q21→21qter;21pter→21q21∷3q21→3qter) mat,见图1a;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于凤娜;张丽萍;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中9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频率及其生殖遗传效应.方法 对于因高龄、产前筛查高风险、不良孕产史等原因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查的高危孕妇通过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随访.结果 在2993份样本中,共检出9号染色体异常36例,发生率为1.20%(36/2993),其中核型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者34例,发生率为1.14%(34/2993),9号染色体臂内倒位inv(9)(q22q34)和衍生9号染色体der(9),t(3;9)(q23;p23)各1例,发生率为0.03%(1/2993).除1例47,XN,inv(9),+21和der(9)t(3;9)(q23;p23)选择引产外,其余34例inv(9)(p12q13)均继续妊娠.结论 在产前诊断中发现有inv(9) (p12q13)或其他9号染色体异常者,应告知孕妇潜在的风险,在孕期严密观察,并加强出生后的随访和遗传咨询,以减少生育畸形儿的风险.
作者:张丽芳;许平;曾艳;范佳鸣;钱飞燕;钱磊;罗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男,28岁.因其妻顺产一女后连续4次自然流产而就诊.夫妻双方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8;18)(8qter→ 8p21∷18q11→18qter;18pter→8q11∷18p21→8pter)(图1).家系调查:例1祖父母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共生育4胎,例1父母婚后共妊娠6次,其中流产1次,死胎分娩1次,现有两儿两女.例1大姐婚后生育一女,表型及智力正常.例1妹妹已婚,足月分娩一死胎.另有一弟未婚,该家系3代中共发生自然流产5次,死胎2次,3例新生儿死亡、死因不详.家系中祖母及大姐拒绝染色体检查,例1父亲、妹妹、弟弟及女儿有与例1相同的异常染色体(图2).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张万兴;李玲;王欢;肖婕;罗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女,29岁,婚后曾孕50余天时B超提示胚胎停育后流产.患者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孕前及孕期无有毒有害药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丈夫精液分析未见异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育有一儿一女,无胚胎停育、自然流产史.其哥哥已婚,且已生育1名健康3岁女孩.
作者:孙东兰;米冬青;彭园园;张艳华;赵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男,23岁.结婚2年未育,农民.精液3次常规检查均提示无精子,2次睾丸穿刺术亦未找到精子,诊断为无精症.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位点AZFb有302 bp缺失.经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者核型为46,XY,t(8;14)(8pter→ 8p10∷14p1 0→ 14 pter;8qter→8q10∷14q10→14qter),见图1.家系调查:妻子及父母亲核型未见异常.患者为独生子,其母亲无不良孕产史.
作者:赵丽娟;孙东兰;彭园园;米冬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糜蛋白酶(chymase,CMA1)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ta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g SNPs)与云南彝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303例高血压患者和312名对照个体进行4个tag SNPs(rs1956921、rs1800876、rs5244和rs1885108)位点的多态性检测.结果 (1) CMA1基因4个tag SNPs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组男性rs1956921C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P=0.009).(3)由rs1956921和rs5244构建的单倍型C-T在高血压组男性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P=0.009).结论 云南彝族人群中,rs1956921C等位基因以及由rs1956921和rs5244两个位点构建的单倍型C-T可能是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子.
作者:吴艳瑞;李茜;杨科;肖春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临床特征及p53基因缺失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77例CLL患者进行p53基因缺失的检测,分析p53基因缺失对预后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部分预后参数的关系.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 (1)77例CLL中,10例(12.9%)检测出p53缺失,而20例对照中均不存在p53缺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例汉族CLL中4例检测出p53缺失,45例维吾尔族CLL中6例检测出p53缺失,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53基因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外周血(除血红蛋白以外)、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CD38表达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疾病后期及ZAP-70高表达有相关性(P<0.05).(2)20例患者接受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其中p53基因缺失者5例,部份缓解1例,无1例达完全缓解,总缓解率为20%;p53基因无缺失者15例,部份缓解11例,完全缓解4例,总缓解率为75%,二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9.0(8.0~136.0)个月,死亡11例(14.3%),其中死于CLL及其相关并发症者7例,其他原因者4例.死亡的7例患者均伴有p53基因缺失.伴有p53基因缺失组无进展生存期(18个月)明显短于无p53基因缺失者(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10%以上CLL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但维吾尔族和汉族CLL患者p53基因缺失率无差异,p53基因缺失与疾病后期及ZAP-70高表达有关,p53基因缺失者生存期较短,采用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总缓解率低于无缺失者,故应避免选择影响p53信号传导系统的药物.
作者:买买提力·依马木;古再丽努尔·吾甫尔;王晓敏;刘虹;李燕;肖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DRB1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析200对URSA夫妇(患者组)和200对无不良妊娠史夫妇(对照组)的DRB1基因型.结果 (1)患者组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0%vs.9.50%,7.00% vs.4.38%,均P<0.05),DRB1* 04及DRB1*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7.13% vs.10.75%,8.63% vs.14.38%,均P<0.05).(2)患者组中女性DRB1 *09(14.00%)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9.25%)(P=0.036),DRB1* 12(8.50%)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女性显著降低(14.00%)(P=0.014).(3)患者组中男性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15.00% vs.9.75%,9.25% vs.4.00%,均P<0.05),DRB1* 04及DRB1* 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男性显著降低(5.75% vs.12.25%,8.75% vs.14.75%,均P<0.05).结论 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DRB1*09及DRB1*13可能是URSA的易感基因,而DRB1* 04及DRB1* 12可能对URSA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是在患者组女性中,DRB1*13及DRB1* 04位点与URSA的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何淼;康冰;廖世秀;杨科;丁雪冰;吴东;郭谦楠;侯巧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3例散发的颅锁骨发育不良患者进行RUNX2基因编码区的扩增及测序,寻找RUNX2基因突变,为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RUNX2基因的7个编码外显子并测序;并对患者突变所在外显子的PCR产物经T-A克隆后再次测序.结果 例1的RUNX2第1外显子发生了1个80bp的c.227_306del杂合性缺失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并提前出现终止密码(p.Ala76GlyfsX58);例2的RUNX2第2外显子发生了1个c.471_472dupGG杂合重复突变,亦导致读码框改变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p.Ala158GlyfsX19);例3的R UNX2第17显子发生了1个c.1321dupT杂合重复突变,同样导致读码框改变和提前出现终止密码(p.Ser370PhefsX13).这三个移码突变经查询HGMD突变数据库及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结论 发现了3种新的导致颅锁骨发育不良的RUNX2基因突变,新的突变扩展了RUNX2基因的突变谱,可为这些家系提供准确可靠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作者:齐展;杨威;孟岩;刘雅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LR4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及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床选择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TOAST病因分型选择286例LAA型脑梗死患者及300名健康对照者,并将LAA组按照脑动脉狭窄支数、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否合并周围动脉狭窄(心血管、肾动脉、下肢动脉)、前/后循环动脉狭窄4种情况分为亚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检测TLR4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27914、rs1927911、rs2149356),并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rs1927911位点基因型频率、rs214935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LA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927914位点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3个位点多态在4种亚组中分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在LAA组,单倍型H2、H8显著低于对照组,单倍型H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中,TLR4基因多态性与LAA型脑梗死相关,其与AS病变的血管床选择性未发现相关性.
作者:徐翔;那娜;潘旭东;王琨;马爱军;王源;王丽;周润泽;赵国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孕妇 女,33岁,孕4产1,2次不明原因流产,已生育一名表型及智力正常女孩.此次妊娠18周时进行产前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1/55),在我院行羊水穿刺术抽取羊水20 mL进行产前诊断的羊水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t(15;20)(15pter→15q21.2∷ 20q13.3→20qter;20pter→20q13.3∷15q21.2→15qter),见图1,孕妇核型与胎儿相同.孕妇既往体健,表型及智力均正常.丈夫及女儿核型正常.
作者:周艳彬;张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脐血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 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孕中晚期胎儿超声筛查检出心脏异常者共268例,采集脐血样本,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45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6.8%.在45例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三体征32例(其中21三体和18三体各11例,13三体7例,易位型13三体1例,9三体嵌合1例,易位型22三体1例);9号染色体倒位4例;平衡易位3例;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和45,X性染色体异常各2例;大Y染色体和46,XN,der(4)(p+)各1例.相同的染色体异常可伴有不同的心脏畸形及心外畸形,同样的心脏畸形可存在不同的染色体异常.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中染色体畸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染色体检测结果应作为判断是否保留胎儿以及是否手术矫正的指征.
作者:蔡美英;徐两蒲;郭南;李英;安刚;林娜;林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G亚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G,LGMD 2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1例LGMD 2G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骨骼肌病理检查,PCR扩增患者TCAP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符合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骨骼肌病理可见镶边空泡肌纤维,基因检测发现LGMD 2G致病基因TCAP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00delC,c.166insG).结论 LGMD 2G的诊断需综合患者临床、病理分析,但终确诊需结合基因诊断.
作者:汪伟;郝莹;汪仁斌;金淼;焦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人类肢体的发育由多个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控制,各调控过程精确且复杂.近期研究较多的是转录因子P63及其信号通路.P63是P53家族成员,同P53和P73具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主要在外胚层和肢体发育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其DNA连接区区域和羧基末端与肢体的发育关系密切.P63编码基因的突变将产生异常的P63,导致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生改变,合成数量或结构异常的蛋白,从而引起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改变,终导致肢体畸形的发生.SHH-ZPA、FGFs-AER以及Lmx1B-Wnt7a-En1信号通路分别控制肢体沿3个轴线的生长.每条通路均包含许多信号分子,各信号分子相互拮抗或协同,共同维护肢体发育过程的稳定.相关研究可为预防和治疗肢体的先天畸形提供思路.
作者:马炜;田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OL1A1基因中一个新突变c.3208G>A导致Ⅰ型成骨不全的致病机理.方法 应用标准的方法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PCR扩增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域和内含子-外显子边界,应用ABI 3100/3130测序仪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从患者的EB病毒转化永生B细胞系中提取全RNA,用寡(dT) 18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或者用TA克隆质粒DNA测序.结果 在一个Ⅰ型成骨不全大家庭中检测到一种位于COL1A1基因上的新突变c.3208G>A,为剪接突变.结论 发现了COL1A1基因中的新的剪接突变c.3208G>A.
作者:宋银森;金湘东;孔京慧;赵鼎;郭振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