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孙东兰;彭园园;米冬青
目的 建立一种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测序检测CYP21A2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CYP21A2基因和相应假基因CYP21AP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设计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可扩增CYP21A2和CYP21A2P基因的同源性引物.选择4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和5名正常对照,比较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与同源引物测序结果.结果 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均存在突变,分别为IVS2 13A/C>G、Arg356Trp和Arg149Pro,对照序列正常.同源引物扩增分析只能明确Arg149Pro突变,患者和正常对照均存在IVS2-13A/C>G和Arg356Trp突变.结论 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结合测序可简便可靠地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检测,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邹海强;刘雁;王伟民;张凤环;赵保健;梁军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 女,34岁,已婚,表型及智力正常.结婚7年间胚胎停育流产7次,平均每次妊娠2月左右胚胎即停止发育.本次妊娠至38+4周,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单心房,单心室、二尖瓣闭锁,大动脉转位,肺动脉压力增高.非近亲结婚,孕期否认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遂进行脐静脉穿刺行胎儿染色体检查.考虑患者有多次不良妊娠史,同时对夫妇双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作者:李付广;郭晓燕;谭卫荷;汤素环;唐江;汤巧敏;张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家系1 先证者,男,27岁,结婚6年,妻2次妊娠均于60天左右胚胎停止发育.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办公室工作,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7个,先证者核型为46,XY,t(3;21) (3pter→3q21∷21q21→21qter;21pter→21q21∷3q21→3qter) mat,见图1a;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于凤娜;张丽萍;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针对线粒体糖尿病致病位点mtDNA 3243A→G异质性突变,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低成本,但相对准确、敏感的定量检测方法,为不同条件下选择佳检测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母系遗传性线粒体糖尿病伴耳聋家系(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 MIDD)共17人,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同时分别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LFP)、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突变阻滞形成系统(real time-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quantitative PCR,RT-ARMS-qPCR)和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mtDNA A3243G突变的异质水平;并以0~100%不同比例A3243G突变负荷的11个标准品为对照,3种方法同时分别检测,根据实际检测值与预期检测值的相关程度,对这三种检测方法做出可靠性比较分析.结果 PCR-RFLP、RT ARMS-qPCR和焦磷酸测序技术对A3243G定量标准品的检测结果中,PCR-RFLP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预期值之间呈直线相关,决定系数R2=0.828;RT-ARMS-qPCR检测11个标准对照的突变负荷结果与预期值之间呈直线相关,决定系数R2 =0.998;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结果与预期值之间呈直线相关,决定系数R2=0.997.定量检测A3243G异质水平结果PCR-RFLP介于10%~60%,RTARMS-qPCR为0到100%,焦磷酸测序技术为1%到95%;RT ARMS-qPCR和焦磷酸测序技术的检测结果均接近预期值;针对MIDD家系17位成员的检测中A3243G突变携带者有13例,非A3243G突变携带者有4份,这三种方法定性检测结果一致.RT-ARMS-qPCR和焦磷酸测序技术两种方法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P>0.05).结论 针对mtDNA 3243A→G异质性突变的定量检测方法,PCR-RFLP不适合定量检测,但可作为一种临床检测方法用于人群初步筛查.对于低异质水平的A3243G突变可用RT ARMS-qPCR和焦磷酸测序技术两种方法检测,但RT ARMS-qPCR相对于焦磷酸测序技术更简便、快速、可靠,成本低,是普通实验室和临床检测低异质负荷的佳选择方案.
作者:张小勤;陈琳;杨宇;郑超;颜景斌;路兆宁;吕建新;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孕妇 24岁,G1P0,因孕21+6周时产前筛查21三体风险值1/27,特行羊水穿刺做产前诊断,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Y,i(X)(q10)(图1).孕妇于2013年4月15日被召回做进一步检查,B超显示孕28+4周时胎儿实际大小为25周.胎心143次/分,胎动可见,四腔心切面室间隔根部连续中断约0.45,三血管切面上腔静脉宽约0.35,主动脉宽约0.70,肺动脉未显示,主、肺动脉共管开口偏于左心室.胎盘附着左后壁,厚度2.86,胎盘成熟度Ⅰ级减,胎盘下缘达宫颈内口.脐带:动脉1、静脉1、彩色多谱勒血流图:胎儿颈部可见脐带W压迹及脐血流回波,频谱多普勒测胎儿脐动脉血流:PI 0.79、RI 0.53、S/D 2.13.超声提示:胎儿心脏发育异常,脐带绕颈两周,单脐动脉,胎儿大小与孕周不符.引产后发现该胎儿外生殖器为女性,有腭裂.
作者:魏淑彦;李天洁;杨会欣;封纪珍;狄素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2例常规细胞遗传学漏诊的嵌合型9三体进行诊断.方法 应用CytoScanTM HD基因芯片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的外周血基因组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2例患者的培养前后间期细胞进行9三体检测.结果 例1经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分析,显示9号染色体拷贝数嵌合性增加.FISH分析例1培养前9三体细胞占40%,培养后9三体细胞占15%;例2脐血细胞培养前9 三体细胞占35%,培养后9三体细胞占10%.结论 SNP-Array芯片可以检测常规细胞遗传学无法检测到的低水平的嵌合体,FISH结合已知的核型分析或芯片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嵌合型三体,产前诊断中经典细胞遗传学结合SNP-array或FISH可以鉴别真假嵌合体,可为产前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遗传咨询.
作者:罗玉琴;陈松长;李红阁;潘玲;沈敏;金帆;徐晨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14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4,MMP-14)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7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463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MP-14水平,应用TaqMan探针法确定MMP-14基因rs1042704和rs2236307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和MMP-14基因多态性及其他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MMP-14基因rs1042704位点基因型(x2=0.593,P=0.441,1-β=0.195)和等位基因频率(x2=0.580,P=0.447,1-β=0.192)分布在两组间是否有差异尚不能做出可靠结论.MMP-14基因rs2236307位点CT基因型(CT vs.TT,OR=0.705,95%CI:0.536~0.927,P=0.012)、CC基因型(CC vs.TT,OR=0.606,95%CI:0.420~0.873,P=0.007)在脑梗死组中的分布频率偏低.MMP-14基因rs2236307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为37.46%,对照组为43.9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86,P=0.003).MMP-14血清水平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MMP-14 rs2236307TT基因型群体高于CT、CC基因型群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14rs2236307 CT+CC基因型是脑梗死的保护因子(校正OR值为0.710).结论 MMP-14基因rs2236307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保护因子.rs1042704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无明确关系,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彩;金笑平;朱敏;王凤;胡晓飞;王皖芬;李卫玲;朱峰;郑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HLA-DQB1基因测序分型时等位基因漏检和丢失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HLA测序分型的准确性.方法 对2000份HLA高分辨组织配型血样,采用AlleleSEQR HLA-DQB1测序分型试剂盒进行常规检测.对序列峰图“异常”及无完全匹配结果的样本,进一步采用PCR-rSSO流式磁珠法复检,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产物分子克隆和测序,进行单倍型序列分析.结果 在2000份经AlleleSEQR HLA-DQB1测序分型的样本中,共发现2例样本序列峰图“异常”.经PCR-rSSO流式磁珠法和自行设计的引物测序复检,确认其为杂合型样本.PCR产物分子克隆和单倍型序列分析证实,第1份样本为第2外显子PCR扩增丢失HLA-DQB1*02:02等位基因序列.第2份样本为第2外显子PCR扩增丢失HLA-DQB1*02:01:01等位基因序列,未发现新的碱基突变.结论 HLA-DQB1基因测序分型时,因DQB1基因存在优势扩增现象,可导致HLA-DQB1第2外显子等位基因的漏检和丢失.上述发现将为HLA精确分型提供借鉴.
作者:高素青;王大明;徐筠娉;邓志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确认常规HLA分型中检测到的17个罕见HLA等位基因,并推断其能关联的HLA单倍型.方法 采用双链直接测序和Luminex DNA杂交流式分型技术进行初次HLA分型和复核实验,采用单链测序进行罕见HLA等位基因确认实验.根据中国汉族人群HLA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资料,推断罕见HLA等位基因可能关联的HLA单倍型.结果 17个罕见HLA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准确,推断可能关联的单倍型有18个,其中A* 11:12和DRB1*13:19分别于独立个体中检测到2次.结论 17个罕见基因确认无误,可能关联单倍型有18种.本研究可以为临床骨髓移植、HLA配型提供参考,同时丰富了本地区HLA多态性的研究资料.
作者:朱传福;张毅;聂向民;乔文本;宋永红;刘艳;庄云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1例误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的核黄素反应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riboflavin responsive-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RR-MADD)患儿及父母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息儿的致病基因突变及误诊的原因.方法 分析1例误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并用肉碱治疗7年的RR-MADD患儿的临床表型和腓肠肌活检的电镜检查特点,对患儿及父母进行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及肉碱转运蛋白基因(SLC22A5)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患儿肌肉活检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脂质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ETFDH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250G>A和c.380T>C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父母分别为c.380T>C和c.250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患儿SLC22A5的基因测序未发现致病突变.患儿经基因确诊后同时补充肉碱与大剂量核黄素,病情得到改善.结论 ETFDH基因第3外显子c.250G>A突变(p.Ala84Thr)是我国南方人群中的1个突变热点,而c.380T>C突变(p.Leu127Pro)在我国人群中罕有报道.该误诊提示诊断性治疗效果不能替代基因检测.单纯补充肉碱治疗RR-MADD可控制病情达7年,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逯军;汲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脐血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 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孕中晚期胎儿超声筛查检出心脏异常者共268例,采集脐血样本,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45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6.8%.在45例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三体征32例(其中21三体和18三体各11例,13三体7例,易位型13三体1例,9三体嵌合1例,易位型22三体1例);9号染色体倒位4例;平衡易位3例;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和45,X性染色体异常各2例;大Y染色体和46,XN,der(4)(p+)各1例.相同的染色体异常可伴有不同的心脏畸形及心外畸形,同样的心脏畸形可存在不同的染色体异常.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中染色体畸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染色体检测结果应作为判断是否保留胎儿以及是否手术矫正的指征.
作者:蔡美英;徐两蒲;郭南;李英;安刚;林娜;林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 男,28岁,汉族,因婚后3年不育,曾服用过多种中药,均治疗无效,前来我院就诊.身高173 cm,体重130 kg,表型及智力正常,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均无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也无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家族史.患者精液检查显示无精子,睾丸活检显示生精阻滞,无腮腺炎患病史.有两妹一弟,1个妹妹和1个弟弟已婚并正常生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 (2)(2pter→2q21∷5p13→5pter),der(3) (5qter→ 5q13∷3p26→ 3qter),der (5) (3pter→ 3p26∷5p1 3→5q13∷ 2q31→ 2qter),der(12)(12pter→ 12q15∷ 2q21→2q31∷12q15→12qter),为1例涉及4条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携带者(图1).
作者:张香改;韩瑞钰;齐娜娜;宋潇潇;王淑红;刘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男,28岁.因其妻顺产一女后连续4次自然流产而就诊.夫妻双方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8;18)(8qter→ 8p21∷18q11→18qter;18pter→8q11∷18p21→8pter)(图1).家系调查:例1祖父母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共生育4胎,例1父母婚后共妊娠6次,其中流产1次,死胎分娩1次,现有两儿两女.例1大姐婚后生育一女,表型及智力正常.例1妹妹已婚,足月分娩一死胎.另有一弟未婚,该家系3代中共发生自然流产5次,死胎2次,3例新生儿死亡、死因不详.家系中祖母及大姐拒绝染色体检查,例1父亲、妹妹、弟弟及女儿有与例1相同的异常染色体(图2).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张万兴;李玲;王欢;肖婕;罗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产前诊断技术在高危孕妇中的应用,指导遗传咨询.方法 超声引导下羊膜腔穿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5097例,超声引导下胎儿脐静脉穿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1968例(其中124例为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呈现嵌合体、染色体结构异常或培养失败需取胎儿脐带血确定诊断),胎儿膀胱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3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76例(其中54例脐带血).结果 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23例,异常检出率4.65%.不良孕产史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13.29%).21三体综合征占总异常核型的26.01%.血清学筛查高危检出的异常核型中,因21三体高危诊断的异常核型54.54%(36/66)与21号染色体无关,因18三体高危诊断的异常核型63.63%(7/11)与18号染色体无关,涉及有15种异常核型.检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10例.结论 先天愚型是出生缺陷中发病率高的疾病;在产前近半数的染色体病与21号、18号、13号和X、Y染色体异常有关;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检出的是以21三体综合征为代表的一系列染色体异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诊断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健;郭文潮;王方娜;楚伟;李亚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儿 男,1岁,因“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17-羟孕酮(17-hydroxyprogesterone,17-OHP)升高9月余”就诊.出生后第三天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17-OHP为79 nmol/L(正常参考值<30 nmol/L),但患者无临床症状,未进行治疗.9月龄时来我院就诊,检测17-OHP为194 nmol/L,电解质及睾酮正常,家长未同意治疗.10月龄时复查17-OHP 244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0.08 pmol/L(正常参考值8 am:4.7~48.8 pmol/L),电解质、睾酮、皮质醇及醛固酮均正常.1岁时17-OHP为225nmol/L,仍未同意治疗.血压多次测量均正常.出生后无呕吐、腹泻、脱水、酸中毒等症状.精神、食欲、睡眠可,二便正常.
作者:罗静思;陈少科;顾学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临床特征及p53基因缺失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77例CLL患者进行p53基因缺失的检测,分析p53基因缺失对预后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部分预后参数的关系.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 (1)77例CLL中,10例(12.9%)检测出p53缺失,而20例对照中均不存在p53缺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例汉族CLL中4例检测出p53缺失,45例维吾尔族CLL中6例检测出p53缺失,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53基因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外周血(除血红蛋白以外)、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CD38表达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疾病后期及ZAP-70高表达有相关性(P<0.05).(2)20例患者接受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其中p53基因缺失者5例,部份缓解1例,无1例达完全缓解,总缓解率为20%;p53基因无缺失者15例,部份缓解11例,完全缓解4例,总缓解率为75%,二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9.0(8.0~136.0)个月,死亡11例(14.3%),其中死于CLL及其相关并发症者7例,其他原因者4例.死亡的7例患者均伴有p53基因缺失.伴有p53基因缺失组无进展生存期(18个月)明显短于无p53基因缺失者(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10%以上CLL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但维吾尔族和汉族CLL患者p53基因缺失率无差异,p53基因缺失与疾病后期及ZAP-70高表达有关,p53基因缺失者生存期较短,采用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总缓解率低于无缺失者,故应避免选择影响p53信号传导系统的药物.
作者:买买提力·依马木;古再丽努尔·吾甫尔;王晓敏;刘虹;李燕;肖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儿 男,2岁8月,以“2岁不会爬,不会独站,不会说话,身材矮小,反应迟钝”人院.患儿特点:(1)高危因素:羊水过少、剖宫产、上呼吸道感染,生后有黄疸史,母孕感染及用药史;(2)早期易惊,头后仰,3~4月会逗笑,6月竖头稳,18月会独坐;(3)运动及语言发育落后,现2岁翻身不灵活,不会爬,不会独站,不会说话,反应迟钝,生长发育迟缓;(4)听视觉粗试反应存在,四肢肌张力低,内收肌角180°,腘窝角180°,足背屈角30°,膝跟腱反射引出弱;(5)头颅MRI示侧脑室略大.临床诊断:精神发育迟滞.家系调查:父亲24岁,母亲28岁,否认近亲结婚和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家族史.
作者:李瑞;赵鼎;宋银森;许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人类肢体的发育由多个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控制,各调控过程精确且复杂.近期研究较多的是转录因子P63及其信号通路.P63是P53家族成员,同P53和P73具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主要在外胚层和肢体发育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其DNA连接区区域和羧基末端与肢体的发育关系密切.P63编码基因的突变将产生异常的P63,导致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生改变,合成数量或结构异常的蛋白,从而引起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改变,终导致肢体畸形的发生.SHH-ZPA、FGFs-AER以及Lmx1B-Wnt7a-En1信号通路分别控制肢体沿3个轴线的生长.每条通路均包含许多信号分子,各信号分子相互拮抗或协同,共同维护肢体发育过程的稳定.相关研究可为预防和治疗肢体的先天畸形提供思路.
作者:马炜;田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DRB1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析200对URSA夫妇(患者组)和200对无不良妊娠史夫妇(对照组)的DRB1基因型.结果 (1)患者组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0%vs.9.50%,7.00% vs.4.38%,均P<0.05),DRB1* 04及DRB1*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7.13% vs.10.75%,8.63% vs.14.38%,均P<0.05).(2)患者组中女性DRB1 *09(14.00%)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9.25%)(P=0.036),DRB1* 12(8.50%)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女性显著降低(14.00%)(P=0.014).(3)患者组中男性DRB1* 09及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15.00% vs.9.75%,9.25% vs.4.00%,均P<0.05),DRB1* 04及DRB1* 1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男性显著降低(5.75% vs.12.25%,8.75% vs.14.75%,均P<0.05).结论 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DRB1*09及DRB1*13可能是URSA的易感基因,而DRB1* 04及DRB1* 12可能对URSA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是在患者组女性中,DRB1*13及DRB1* 04位点与URSA的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何淼;康冰;廖世秀;杨科;丁雪冰;吴东;郭谦楠;侯巧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体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onosomal karyotype acute myeloid leukemia,MK-AM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3743例初发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将发现的153例MK-AML患者的年龄、性别、FAB分型、外周血象、白血病免疫分型和核型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3743例确诊的初发AML患者中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病例总计2056例,其中153例为MK-AML,占该组AML的4.1%(153/3743).男性病例多见(93例),中位年龄54岁.中位白细胞计数为4.4×109/L.其中同时符合复杂染色体核型诊断标准的病例为145例,占94.8%(145/153).1~22号染色单体都被检测到,所有单体中-7多,共59例,占38.56%(59/153).结论 MK-AML是AML患者中一类独特的细胞遗传学亚型,以7号染色体单体为多见,在中老年AML患者中多见.
作者:程枫;马晓霖;潘金兰;吴亚芳;张俊;薛永权;王琴荣;姚红;文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