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玉;彭振辉;阎呼玲;刘平;谭升顺;曹振平
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40~75岁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病程1~18月;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病程1~6个月.
作者:李全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报告1例硬皮病样皮肤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0岁.面颊及颈部皮肤硬韧1个半月.病理检查示:真皮浅中层胶原纤维间见散在或密集的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细胞核大而深染,呈长梭形及圆形,小血管腔内也见核大深染的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示:CD68(+),CD34,CK,SMA均阴性.诊断:皮肤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作者:夏建新;高洪文;吴珊;郭喜平;王平凡;卢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单次大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对成人水痘病程的影响.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除口服阿昔洛韦(ACV)外,单次肌肉注射IFNα-1b 300万u;对照组除口服ACV外,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记录患者水疱结痂时间和痊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在结痂时间和痊愈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早期应用单次大剂量IFNα-1b可缩短成人水痘病程.
作者:包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水平与不同类型银屑病的发生及其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用RT-PCR技术检测32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的表达,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bet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进行期GATA3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T-bet/GATA3参与了银屑病发病过程.
作者:陈晋广;李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口服西咪替丁联合5-氟尿嘧啶(5-Fu)湿敷预防尖锐湿疣(CA)复发的疗效.方法 106例CA患者,在所有疣体用二氧化碳激光一次性去除后,治疗组66例口服西咪替丁0.2 g 3次/d,连用3个月,创面愈合后配以2.5% 5-Fu注射液局部及周围2 cm范围湿敷,每周连用4天,停3天,连用4周;对照组40例采用2.5% 5-Fu注射液治疗,用法同治疗组,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7.58%,对照组为22.5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4,P<0.05).结论 口服西咪替丁联合5-氟尿嘧啶湿敷能明显降低CA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建华;乔少华;耿文军;付吉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TEN蛋白在尖锐湿疣、正常皮肤、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及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EGFR和PTEN蛋白在正常皮肤、尖锐湿疣、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中的分布.比较二者在三组标本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为强阳性,在正常皮肤多为中等阳性,且多分布在基底层和棘层下部.在BCC和SCC中,EGFR强阳性(χ2=37.07,P<0.01).PTEN蛋白主要分布在正常皮肤表皮层的棘层上方,在尖锐湿疣全层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呈中等阳性;在BCC和SCC中,PTEN蛋白减弱或缺失,角珠中PTEN蛋白多呈强阳性(χ2=59.191,P<0.01).结论 EGFR和PTEN蛋白在尖锐湿疣,BCC,SCC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其分布的范围和阳性的强度有所不同,检测EGFR和PTEN蛋白可以作为判断尖锐湿疣转归的一种方法.
作者:陈海霞;肖君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等联合阿昔洛韦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 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联合阿昔洛韦膏交替外用,第二组单独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外用,第三组单独应用阿昔洛韦膏外用,共30天.三组患者均同时口服病毒灵、多抗甲素.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1,2月末观察结果,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联合阿昔洛韦膏等治疗扁平疣经济、实用、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刘姝萍;邢红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补骨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口服克银丸、维生素E,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霜,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骨脂注射液,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PASI评分分别为12.12±2.61,2.87±0.92,对照组为13.00±2.54,5.67±1.01,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40.0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补骨脂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李红文;张江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喜树碱对HaCaT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喜树碱作用于HaCaT细胞24,48和72 h,用MTr法、光镜、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TRAP-ELISA法检测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喜树碱能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aCaT细胞增殖,作用24,48,72 h的大抑制率分别为85.1%,94.3%,98.6%;且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HaCaT细胞凋亡,将细胞阻止于S期,并使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在诱导凋亡和低于诱导凋亡的浓度下均可抑制细胞端粒酶活性.结论 喜树碱抗银屑病的机制与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有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林景荣;刘晓明;包永明;张振颖;安利佳;林熙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阴囊皮疹1周,阴茎皮疹2天.1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阴囊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皮疹,渐增多增大;2天前阴茎包皮出现类似皮疹.
作者:王远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以臀部、腰腿部关节疼痛8年就诊.患者于8年前开始左侧臀部、腰骶部疼痛,夜间或久坐后加重,翻身困难,活动后疼痛减轻,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2℃,用解热镇痛药治疗症状可缓解.
作者:隋连金;辛崇美;王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梅花针联合内外用药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用梅花针叩击患处,3天1次;同时用10%辣椒酊外搽患处及口服扶正女贞素片和步长脑心通胶囊.3个月为t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梅花针治疗外,其余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及疗程结束 后1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88.46%及84.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5%及62.32%.两者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梅花针联合内外用药治疗斑秃效果肯定,疗效显著而持久.
作者:林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报告1例泛发性连续性肢端皮炎.患者男,42岁.双手甲部脓疱、浑浊、增厚6年,全身反复红斑、脓疱3年,加重1月.组织病理检查示Kogoj微脓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诊断:泛发性连续性肢端皮炎.
作者:舒友廉;晋红中;王宝玺;渠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祛风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服用益气活血祛风中药,对照组30例服用疏散风热中药.均1剂/d,分早晚服用.服药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判效,停药2个月后随访.结果 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7例.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益气活血祛风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武彩霞;李娜;李旭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1999年1月~2005年12月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变迁情况.方法 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甲真菌病患者的真菌培养资料1237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 真菌培养阳性895例,阳性率72.4%.致病菌中,皮肤癣菌559株(61.1%),酵母菌287株(31.4%),霉菌69株(7.5%).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95.0%(531/559),酵母菌中念珠菌属占71.8%(206/287),霉菌中曲霉属占53.6%(37/69);混合感染20例占2.2%.结论 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中以皮肤癣菌为主,其中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但是占致病菌的比例下降;酵母菌属和念珠菌属的比例上升;霉菌中以曲霉属和镰刀菌属为主.甲真菌病混合感染的比例上升.
作者:胡志敏;江萍;董碧麟;徐续玲;曾志良;董玉洁;周小勇;孙曾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23例别嘌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别嘌醇致DHS潜伏期长,疹型多,以发疹型为主,常伴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均有发热,常见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血液学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肾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迁延,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作者:付涛;温海;黄欣;朱红梅;朱元杰;汪晓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早期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30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性活跃的中青年组,传播途径主要为非婚性行为.潜伏梅毒12例,临床无任何症状,均为配偶确诊梅毒后来院检查被发现.一期梅毒就诊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其与女性发病部位较隐匿,不易察觉有关.二期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多种皮肤病混淆.结论 普及对中青年人群的性病知识教育,是减少梅毒发生、传播的重要手段.早期梅毒表现复杂、多样,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减少梅毒漏诊、误诊的关键.
作者:李文政;石岩;普雄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大鼠瘙痒模型,观察瘙痒信号的外周传入部位.方法 大鼠颈背部皮内注射2% 5-羟色胺(5-HT)建立大鼠瘙痒模型.1周后,随机挑选4只大鼠行颈背部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用神经束路追踪术(TMB法)观察大鼠颈2~5(C2~C5)背根神经节(DRG)内HRP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 DRG中HRP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3 DRG中阳性细胞多见,C4中较少,C2,C5中缺乏.结论 大鼠颈背部中线区域的瘙痒信号主要通过C3 DRG传入脊髓.
作者:樊翌明;臧海涛;殷光甫;林传友;胡道松;茹立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全身皮肤瘙痒、结节、溃疡半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脐周皮肤剧痒,渐泛发全身,并出现蚕豆至鸽蛋大结节、溃疡及糜烂,有剧痛.病后精神、饮食差,二便如常,体重减轻约3 kg.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T 37.7℃,一般情况差.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光滑活动,无粘连及压痛,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作者:余德厚;何勤;蒋燕萍;汪宇;陆洪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建立体外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效学模型,探讨丹皮酚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丹皮酚对RBL-2H3肥大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ELISA法,明确体外RBL-2H3细胞活化分泌组胺及TNF-α动力学特征.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RBL-2H3肥大细胞分泌组胺及TNF-α的影响.结果 丹皮酚对RBL-2H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0.22 mg/mL.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分泌组胺的释放率在前30 min上升较快,30 min后上升进入平台期;TNF-α分泌的量在1h达高峰.丹皮酚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和TNF-α作用不弱于色甘酸钠0.1,0.5 mg/mL.丹皮酚浓度的对数与其对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和TNF-α的抑制率呈线性相关(P=0.000<0.01).结论 丹皮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RBL-2H3细胞分泌组胺和TNF-α.
作者:周国茂;周小勇;高进;沈琴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