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通量GLGI鉴定及分析白念珠菌LongSAGE标签

闫洁;周村建;郝飞

关键词:GLGI, LongSAGE, 白念珠菌
摘要:目的 鉴定并初步分析白念珠菌长片段基因表达序列分析(LongSAGE)标签.方法 建立了一种高通量鉴定LongSAGE标签的技术,应用该技术可批量扩增白念珠LongSAGE标签,使其由17bp扩增至相应的3'cDNA末端,扩增产物TA克隆后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GLGI).结果 30条多重匹配标签中28条得到稳定有效的扩增,40个无匹配标签中30条得到有效扩增,其中21条证实为新表达序列标签(EST),可能代表新的基因,9条和已知基因有一定同源性,可能是已知基因或其同一家族基因.结论 应用高通量GLGI技术成功鉴定了白念珠菌LongSAGE标签,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菌相转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UVB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UVB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8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3次/d,同时配合窄谱UVB照射,隔日1次.对照组47例仅用窄谱UVB照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10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61.7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UVB治疗玫瑰糠疹疗效高、疗程短,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延海;杨红;刘轶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甲真菌病153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53例甲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及真菌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3例甲真菌病患者病甲总数699个,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394个(占56.37%),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TDO)212个(占30.33%),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SWO)69个(占9.87%),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24个(占3.43%).共培养出致病真菌67株,皮肤癣菌51株(占76.12%),其中红色毛癣菌48株(占71.64%),念珠菌属14株(占20.90%),霉菌1株(占1.49%),混合感染1株(占1.49%).结论 兰州地区甲真菌病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为多见,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次之;其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多见.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尿素硬化疗法与刮除法治疗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和对比尿素硬化疗法和刮除法治疗化脓性肉芽肿(P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PG患者共98例,随机列入两组.治疗组52例,采用40%尿素溶液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刮除疗法.结果 一次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92.30%,复发率7.70%,对照组分别为78.26%和21.74%,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发症(色素异常、瘢痕形成或持久疼痛)的发生率治疗组9.62%,对照组30.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局部注射尿素治疗PG是一种效果优良、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的方法,优于刮除疗法,可以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常规使用.

    作者:郭正团;徐泉;李国威;李鹏;段怡涛;宋美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佳服药时间初探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治疗皮损发生无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荨麻疹的佳服药时间.方法 将21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114例患者予每天早上8点口服咪唑斯汀10 mg,B组103例患者予每晚8点口服咪唑斯汀10 mg,分别于服药7天、14天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B组口服咪唑斯汀治疗7天及14天与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口服咪唑斯汀治疗7天A组和B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09%和71.8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天A组和B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90.35%及78.6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皮损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每天早上8点口服咪唑斯汀10mg较每晚8点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周疗法较1周疗法的有效率明显高.

    作者:路永红;刘雅;蒋存火;李芳;曹桂兰;周群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毛囊性扁平苔藓1例

    患者女,55岁.胸、腰背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暗红色或肤色丘疹,伴瘙痒4月余.皮肤科情况:前胸部、双上肢内侧及腰背部可见散在的扁平丘疹,粟粒大小,暗红色,皮损表面光亮,未见明显鳞屑及Wickham纹,组织病理示:毛囊性扁平苔藓.

    作者:薛晓昉;耿松梅;霍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窄谱UVB不同初始剂量及递增剂量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窄谱UVB不同初始剂量及递增剂量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窄谱UVB光疗仪照射,初始剂量A组Ⅲ型、Ⅳ型、Ⅴ型皮肤分别为0.30 J/cm2,0.40 J/cm2,0.50 J/cm2;B组分别为0.45 J/cm2,0.55 J/cm2,0.65 J/cm2.递增剂量A组为0.10 J/cm2,B组为0.20 J/cm2.两组均每周照射3次.结果 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达到痊愈所照射次数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组疗效优于A组,建议选择近红斑量或小红斑量照射,使照射剂量在红斑反应和疗效之间达到平衡.

    作者:林兰英;张为;叶冬桂;朱希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目的 为统一支原体药敏检验试剂的实验药物浓度,规范报告方式,利于各实验室结果相互参照和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比较7家品牌试剂所配用的实验药物浓度、13家医院检验报告单.结果 7家试剂的11种实验药物中有4种浓度一致,另7种低和(或)高浓度不一致;加入药敏反应孔的样品量有50μL和100 μL两种,致使药物浓度相差更大.13家医院报告单都只报告支原体阳性与否及对实验药物敏感、中介度或耐药.结论 建议7种药物(低/高)浓度分别统一为:环丙沙星(1/4)mg/L,司帕沙星(1/4)mg/L,左氧氟沙星(1/4)mg/L,克拉霉素(2/8)mg/L,交沙霉素(2/8)mg/L,红霉素(2/8)mg/L,阿奇霉素(1/4)mg/L;试剂加样量统一为100 μL.规范报告方式,支原体和实验药物应附单位和浓度值.

    作者:翟文海;蔡三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以湿疹皮炎表现的梅毒6例

    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64岁,平均46.7岁;病程20天~3月.均已婚.3例有不洁性生活史.6例皮损表现均类似湿疹皮炎,伴有剧烈瘙痒,按皮炎湿疹或真菌感染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真菌制剂)均无效.确诊后予苄星青霉素治疗,瘙痒消失,皮损消退,全部治愈.

    作者:吕静;李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与母同患银屑病、与父同患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躯干、头部皮肤色素脱失斑30年,反复出现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16年.多家医院以银屑病予以口服迪银片等治疗好转.

    作者:孙宏伟;杨桂兰;杜华;沈敏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46岁.双小腿肿胀、结节伴疼痛5个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经CHOP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皮疹及全身症状未见好转,3个月后死亡.

    作者:夏建新;庞传超;唐铁梅;王劲风;张民夫;朱俊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Sweet综合征1例

    患者男,33岁.右腰痛伴发热1月,右腰背部皮疹半月,加重10天.查体见面部散在淡红色扁平斑块、双侧腰背部肿胀性暗红斑并表面大疱、糜烂.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皮损组织病理符合Sweet综合征.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Sweet综合征.

    作者:万川;汪盛;杨琳;王琳;王婷婷;薛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除疥止痒汤治疗疥疮175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凡具备以下②加其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均可入选:①皮损为针头大小微红的丘疹和水疱.②在指缝可见有针头大小灰白色或红色的小点;③夜间瘙痒剧烈;④在男性阴囊、阴茎可发现红褐色结节;⑤有明显的接触传染源.均为2003~2006年6月本中心门诊患者.

    作者:李德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假性阿洪病1例

    报告1例假性阿洪病.患儿男,4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指(趾)脱落,无汗,毛发稀疏,指甲发育不良,掌跖角化,痛觉缺失.

    作者:吴佳纹;喻标;肖生祥;李伯埙;王俊民;原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银屑病慢性汞中毒致肝肾衰竭死亡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回族.因反复皮疹16年,加重1周,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无尿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曾用迪银片、维胺酯、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皮疹反复发作.

    作者:张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hl/Th2平衡偏移的研究

    目的 观察辅助性T细胞亚群(Th)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 CCR5+和CD4+ CD30+细胞,以其各自百分比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作为反映Thl/Th2免疫应答强度的指标.结果 银屑病组CCR5+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MFI与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呈正相关;银屑病进行期CD30+细胞的百分比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体内Th细胞亚群应答模式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Th2向Th1细胞的漂移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陈晋广;刘玉峰;任小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肤血管瘤中NOS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增生的关系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它们在皮肤血管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增生期皮肤血管瘤标本中eNOS,iNOS和VEGF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42例血管瘤组织表达VEGF,32例表达iNOS,37例表达eNOS,血管畸形表达较弱或不表达eNOS,iNOS和VEGF;e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i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阳性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iNOS对VEGF的表达和在调节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VEGF和iNOS两者对血管瘤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雷水生;涂亚庭;朱晓琴;胡志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干扰素γ/Fas介导的HaCaT细胞凋亡及8种人参皂甙的作用

    目的 体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并研究人参皂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IFN-γ,Anti Fas Ab作用于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诱导细胞凋亡,并检测人参皂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50 ng/mL IFN-γ和25 ng/mL Anti Fas Ab共同作用可以诱导21.5%角质形成细胞HaCaT凋亡.8种人参皂甙中,Mx,CK和Re可逆转Anti Fas A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逆转率分别为18.4%,14.5%和9.6%.结论 IFN-γ和Anti Fas Ab共同作用可诱导HaCaT细胞凋亡.人参皂甙Mx,CK和Re对Anti Fas A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影;涂彩霞;郝大程;张蕴颖;杨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武汉市在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生群体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探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使医学生AIDS教育具有针对性.方法 对某大学医学院1~4年级临床、预防和护理三个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所调查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为87.30±12.59分;高年级平均得分为91.11±9.54分,低年级平均得分为83.76±11.33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0.05);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得分(P<0.05);中学时代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受过教育的学生(P<0.01);预防专业、护理专业学生知识得分均低于临床专业学生(P<0.05).结论 针对医学生不同性别、专业、文化背景加强医学生系统性、完整性的AIDS预防知识的教育是提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黄加权;王丹;劳立峰;彭肖潇;肖非;黄海燕;宁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腹部外科手术后带状疱疹4例

    1 临床资料 例1女,50岁,因急性阑尾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T11-12椎间隙穿刺)经右下腹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7天拆线,康复出院.

    作者:周世伟;谢洪;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肤淀粉样变病并结节型肺淀粉样变1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和肺淀粉样变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性皮肤并肺淀粉样变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病人皮肤主要表现为网状褐色斑、苔藓样变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见均质嗜伊红物质沉积于真皮乳头和网状层,刚果红染色阳性;肺部CT显示结节、纤维状条索、斑片状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节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淀粉样变.结论 混合型皮肤淀粉样变临床少见,并发临床罕见的结节型肺淀粉样变,诊断依靠病理活检,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抗炎、抗菌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楚瑞琦;尹文彬;王咏梅;张红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