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军;周小勇;段逸群
目的 观察包皮环切等防治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且均有包皮过长或包茎,随机分为治疗组(包皮环切等)和对照组(口服氟康唑)各56例.治疗后2,8,12周,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6).8周和12周时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包皮环切术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治复发.
作者:陈富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双手背、颜面肿胀、红斑瘙痒3天,无尿1天入院.患者10年前食植物油(菜籽油)多次出现手、面部红斑肿胀,予以地塞米松、西替利嗪治疗好转,后家中改食豆油后症状消失.
作者:张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81岁,无明显诱因躯干部位出现数个紫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半月后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血尿、黑便.皮肤科情况:胸腹部多发浸润性紫红色丘疹、结节,1 cm×1 cm~2 cm×3 cm,质韧似橡皮样,与表皮粘连,无压痛.见少许淤点、淤斑,结节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b型).
作者:蒋屏东;华海康;李明;杨莉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120例跖疣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78岁,平均32岁;病程1月~2年,平均7.8月;疣体单个至10余枚.
作者:李燎;颜丹;钟桂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报告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方法 取病损处皮屑、病发数根镜检,并置沙堡培养基(SDA)、改良KANE/FISCHER系统25℃,4~10天;马铃薯葡萄琼脂(PDA)小培养观察该菌株菌落生长、生理变化情况及观察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 镜检可见发内、外成串孢子菌丝,SDA培养10天时可见湿润、紫红色菌落,表面皱褶不规则;皮肤癣菌培养基培养7天时琼脂变红;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10天菌落边缘可见约3 mm水解晕;脲素酶4天时培养基未变色;PDA培养10天时小培养镜下可见菌丝分支畸形、粗短和不规则突起及大量厚壁孢子.结论 临床分离株为紫色毛癣菌,是此例婴儿黑点癣主要病原菌.
作者:陈晶;周立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梅毒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或HI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流行情况.方法 对确诊梅毒的患者进行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淋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及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470例入选病例中,合并感染256例,占54.5%,其中男107例(占男性病例的36.1%),女149例(占女性病例的85.6%),女性合并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01);在梅毒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或HIV感染病例中,HIV感染8例(1.7%),生殖器疱疹77例(16.4%),沙眼衣原体41例(18.7%),解脲脲原体86例(18.3%),人型支原体19例(4.0%),淋球菌34例(7.2%)及念珠菌52例(11.1%);其中合并一种病原体201例(42.8%),合并两种病原体47例(10%),合并三种及3种以上病原体8例(1.7%).结论 梅毒易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促进HIV感染;梅毒患者应全面进行其他性病实验室项目及HIV抗体检查.
作者:朱邦勇;李民;文春梅;赵秀梅;甘泉;覃善列;梁月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02例血管瘤患者为本院1998年3月~2006年3月门诊患者,均经本科医师检查或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男280例,女422例,年龄15天~68岁.
作者: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近年来黄褐斑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80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从描述的临床资料来分析,发现光线、情绪、内分泌、家族史等是与黄褐斑发病较相关的因素.结论 此次调查与以往黄褐斑危险因素调查的结论较一致,但发生率与以往调查有所不同.
作者:杨庆琪;赵广;徐应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硬肿病.患者男,52岁.颈、肩、背部皮肤肿胀、发硬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的炎细胞浸润,真皮明显增厚,胶原增粗,胶原间隙明显,阿新兰染色(+).诊断:硬肿病.予以口服降血糖药物和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中药,1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皮损好转.
作者:陈用军;周小勇;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阴囊红斑、痒反复发作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阴囊出疹,红色斑片状,有痒感.查真菌阳性,采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症状好转.
作者:张琼;王伟;郭竹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A,E(Cyclin A,E),P16INK4a(P16),P21WAF1(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Bowen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Bowen病皮损中Cyclin A,Cyclin E,P16,P21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A,P21,PCNA蛋白在所有的Bowen病标本中呈阳性表达,P16和Cyclin E蛋白在22例Bowen病标本中呈阳性表达;其中13例、6例和23例Bowen病标本分别呈现强而弥漫的P16、P21和PCNA蛋白表达.结论 Cyclin A,Cyclin E,P16,P21和PCNA蛋白在Bowen病皮损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增殖和分化有关.
作者:刘厚君;林能兴;吴艳;陈宏翔;刘志香;李家文;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本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50~70岁,平均62.5岁;病程1~5天.
作者:龙剑文;王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掌跖脓疱病方加减口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甙片口服,共治疗8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55.56%,有效率84.44%;对照组痊愈率40.62%,有效率71.88%.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及显效患者中,3个月内复发2例(5.27%),半年内复发4例(10.53%);对照组痊愈及显效患者中,3个月内复发3例(13.04%),半年内复发6例(26.08%).结论 中药内服配合NB-UVB治疗掌跖脓疱病是有效选择之一,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贾建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表达人壳三糖酶,并进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具有天然构象的人壳三糖酶.方法 从pUC19-Chit融合载体中扩增编码人壳三糖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以电穿孔法转化酵母GS115.用MD平板筛选重组子,G418筛选高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几丁质亲和层析法对表达上清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 构建了人壳三糖酶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PIC9K-Chit.SDS-PAGE显示人壳三糖酶分子量约为50 000 Da,表达量约为24 mg/L,纯度为97%.结论 人壳三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成功表达和具有天然构象的人壳三糖酶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真菌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者:刘斌;沈柱;陈凌;刘玉峰;菅金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Tri-Luma(R),曲酸和熊果苷外用对人体黑化模型的脱色效果.方法 使用日光模拟器在健康受试者后背部诱导色素斑形成,局部外用Tri-Luma(R)2次/周,曲酸和熊果苷2次/d,连用8周.各组分别设空白对照和基质对照.分光测色仪(chromameter)测色素斑部位L值.结果 Tri-Luma(R)处理组黑素在第4,6,8周时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较快的消退趋势;曲酸和熊果苷处理组黑素变化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氢醌复合制剂Tri-Luma(R)外用对人体黑化模型的脱色效果明确,可以作为脱色药物研究的阳性对照.熊果苷和曲酸在人体黑化模型上效果不肯定,作为阳性对照不够理想.
作者:仲少敏;赵俊郁;朱学骏;吴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以左侧面部蓝黑色斑27年,阵发性头痛10余天就诊.27年前患者出生后发现左侧面部出现蓝黑色斑,无症状,未诊治.
作者:刘永祥;陈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患者男,51岁,面部、四肢扁平丘疹5年,伴左额部斑块1年,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
作者:杨晓勇;王苏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男40例,女60例,年龄1~61岁,平均35.60岁,病程1月~6年.
作者:康红芬;肖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5例口服美能(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次,3次/d;地塞米松片,1.5 mg/次,3次/d;4天后,减量为2次/d;10天后减量为1次/d,20天后全部撤停.匹多莫德0.4 g/次,1次/d,空腹服.斑秃患处用梅花针叩刺,并同时外搽曲安缩松注射液综合治疗,共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效,并与对照组27例曲安缩松注射液1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局部注射,每周1次,4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8例,进步3例,无效0例,痊愈率(68.57%),有效率(91.43%)分别与对照组比较(37.04%,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斑秃,避免停药后再复发及局部头皮萎缩的副作用,疗效迅速显著.
作者:王斗训;肖小琴;陈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西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19例外出务工人员和155例健康对照血清中抗HSV-2 IgG抗体.结果 外出务工人员抗体检出率26.5%,对照组检出率17.4%,两组抗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不洁性行为等感染相关因素作性别分层分析,<25岁女性感染率高,达41.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不洁性行为是HSV-2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外出务工人员HSV-2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开展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活动势在必行.
作者:邱惠萍;姚水洪;石仁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