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朱宝;张量智;黄蓉娜;杨汝沛
在癫痫患者缓解期决定撤销抗癫痫药物的使用,需要仔细评估相关风险及收益。虽然停用抗癫痫药物能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但是过早地停用可能造成癫痫复发。尽管终的决定需要个体化,但也有一定的准则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该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并提供了一个临床实践框架以辅助癫痫的治疗。
作者:张双;唐兴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根治术中纵隔负压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经左胸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患者220例分为改良组102例和对照组118例,改良组在消化道重建后,吻合口下方留置纵隔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对照组未留置纵隔引流管。比较2组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及出现吻合口瘘后的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发生吻合口瘘5例,术后出现高热、气促、心悸等症状3例,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合并胸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1例行食管支架植入,死亡1例。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7例,术后均出现高热、气促、心悸等不适;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合并胸腔感染6例,切口感染3例,4例行食管支架植入,2例行二次手术廓清引流,死亡2例。2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胸腔感染、切口感染、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高体温、平均白细胞计数、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纵隔负压引流管不能减少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但可以明显减轻吻合口瘘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减少胸腔感染、切口感染、二次手术廓清及死亡,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付堂清;雷跃昌;金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高磷血症,同时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发生和进展的主要因素,并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密切相关。本文对高磷血症与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覃春美;欧三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产前诊断免疫项目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行产前诊断的88例孕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孕妇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行免疫检验,实验组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对比2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的C-肽、AFP、Ca199、Ca125与CEA指标的变异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免疫检验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贺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急性脑血管疾病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各个生活阶段,并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该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3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50%~70%遗留有严重后遗症。本文通过对文献综述,为IL-1的产生机理提供一个新的完整描述,本文还讨论了针对近文献中IL-1在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从而探讨可能限制急性脑血管病破坏性炎性的潜在方法。
作者:邓婷;唐兴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某患者,男,60岁,因“左腘窝包块反复疼痛7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6d”入院。7年前发现左腘窝1包块,偶感疼痛不适,自服“利风平”后疼痛可渐缓解;后包块渐增大,6 d前感左腘窝包块疼痛伴左下肢麻木,放射痛,行走受限,来院就诊。既往患“痛风”10余年,自服“利风平”治疗。
作者:郑江;赵平;汪学军;母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临床确诊椎动脉变异提供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椎动脉变异患者148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变异情况,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及其变异的诊断。结果:共发现椎动脉发育不良63例,椎动脉走行异常25例,椎动脉起源异常2例,椎动脉发生2种及以上变异类型36例,椎动脉部分缺失11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7例,椎动脉窗式变异性椎动脉变异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椎动脉的各种异常变异,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作者:朱炳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肝胆胰外科中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胆胰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肝胆胰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能够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赵汗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病例1:女,5岁。因发热伴腹痛5 d ,发现颈部肿物4 d入院。发热时体温高40℃,病程中伴随阵发性腹痛,偶有呕吐,呕出物为饮食物。入院当天腹泻3次,大便为黄稀水样便。患者曾在院外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查体:精神弱,反应欠佳,呼吸急促,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大者2 cm ×2 cm。腹部少许红色充血性皮疹,皮肤略黄染,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红,杨梅舌,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40次/min,全腹散在压痛,肝增大,四肢活动可,脉搏弱,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4 s,血压80/40 mmHg (1 mmHg =0.133 kPa )。辅助检查:血常规中 WBC 11.43×109/L, N0.84, PLT206×109/L;ALT194 U/L,AST 103 U/L,谷氨酰转移酶124 U/L;心肌酶正常;肌钙蛋白( TnI )0.12 ng/mL;CRP 165 mg/L;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 EF)57%,短轴缩短率( FS)29%,少量心包积液,双冠脉内径正常。诊断:川崎病合并心源性休克。入院后给予多巴胺、硝普钠以改善循环,使用磷酸肌酸钠以保护心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1 g/( kg·d),连用2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m2抗炎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皮肤黄染减轻,休克纠正,消化道症状缓解,精神状态好转。患者住院7d后体温正常,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后复查白细胞、CRP明显下降,肝功能较前好转,超声心动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前改善。患者住院12 d出院。恢复期出现指端及肛周脱皮。
作者:任悰;刘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科常见髋关节疾病。股骨头缺血坏死常与髋关节一过性骨髓水肿综合征混淆,容易发生漏诊、误诊,两者在诊断、治疗及预后上截然不同。通过从疾病病因、诊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髋关节一过性骨髓水肿综合征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思路。
作者:张焱;许林;朱明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风心病围手术期中皮肤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风心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2例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皮肤护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皮肤护理,观察2组患者皮肤损害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压红6例、水疱4例、破溃2例,对照组发生压红15例、水疱10例、破溃7例,2组比较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使用PDCA循环模式可对风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皮肤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玉莲;黄陈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腹高频超声检查在早期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异位妊娠的24例患者行经腹常规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但又不宜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下行经腹高频超声检查。结果:11例患者经腹高频超声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显示附件区包块内卵黄囊回声6例,显示附件区包块内胚芽回声、原始心管搏动5例,13例肥胖患者未能显示附件区异常回声。结论: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经腹高频超声检查可以做为经腹常规超声的有益补充。
作者:刘友员;陈虎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MRI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断及AO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及MRI医学影像检查,之后经外科手术证实为胫骨平台骨折。记录所有患者CT、MRI 诊断及 AO 分型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后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CT 符合率仅为73.13%,显著低于MRI符合率95.52%(P<0.05);两种方法C1型、C3型检出率差别较大(P<0.05),其他AO分型CT、MRI检出率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MRI检查胫骨平台骨折符合率略高于CT检查,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胫骨平台骨折特征,对疑似病例及时给予医学影像检查,尽快确诊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作者:曾小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T MR LAVA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及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前列腺癌及30例前列腺增生病例的MRI平扫、增强资料,并绘制SI-T曲线。评价癌灶与增生的曲线分布特点、癌灶大小与曲线的分布特点、癌灶平扫及增强的显示差别等内容。结果:癌灶及增生的SI-T曲线具有多样性。局限在包膜内较小的癌灶以快升缓降型为主,癌灶较大突破包膜以缓升平台型为主,增生以持续缓升型为主。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及增生的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俞琴;冉隆富;莫云海;韩林梅;袁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针刺疗法与自体疣包埋术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21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107例和包埋组106例。针刺组采用无菌三棱针沿疣体中央刺入达皮下脂肪层,用酒精棉球压迫止血;包埋组采用自体疣包埋植于上臂内侧,术后抗感染。结果:针刺组痊愈率为94.39%,复发率为5.61%;包埋组痊愈率为79.25%,复发率为20.75%。2组痊愈率、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针刺组显著高于包埋组(P <0.01)。结论:针刺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操作简便易行。
作者:潘龙;盛宏;王建华;朱学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引流在重症胰腺炎感染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小切口引流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30例患者手术成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的恢复也比较满意。结论:采用小切口引流术对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具有损伤小、易操作、效果好、见效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普通椎弓根钉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腰椎滑脱的患者60例,排除因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而需要减压手术的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椎旁小切口组)及对照组(后正中入路组),每组30例。2组中胸腰椎骨折、腰椎滑脱各15例。实验组采用C臂机定位下,经后方椎旁4个小切口(1~1.5 cm),置入普通椎弓根钉棒系统;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后正中入路。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周VAS评分、术后受伤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或复位成功率、ECOG功能分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2周VAS分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术后2个月2组患者VAS分数、椎体骨折患者受损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滑脱复位成功率、ECOG功能分级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小切口普通椎弓根钉棒植入技术在治疗不需要减压的椎体不稳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且不需要特殊的微创器械,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伟民;林志雄;张健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aCAS)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当前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病理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牟凌梅;罗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某,男,42岁,因咳嗽、气短就诊。患者30年前有右肺结核、胸膜炎病史,当时得知为右位心。本院胸部X线片显示:双侧胸廓对称,双肺纹理增多,左侧膈面明显抬高,心影向右侧移位。胸部CT 检查显示:左侧膈顶抬高,纵隔向右移位,腹腔部分脏器及脂肪疝入胸腔;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周围见片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左肺上叶见肺大泡影,双肺见散在的条索状密度增高影;纵隔及心脏向右偏移,前纵隔见结节状囊性密度增高影,大小约26 mm ×14 mm,边缘光整;2侧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或肿块;心影不大。
作者:马晓华;李萍;张启高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应用于子宫切除术中抑制牵拉反应、寒战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抑制牵拉反应,根据从静脉使用的辅助药物不同随机将病例分为布托啡诺咪达唑仑组(B组)和芬太尼咪达唑仑组(F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分次给药方式,术中出现牵拉反应时追加首次给药的1/2剂量。观察记录HR、SBP、DBP、SpO2、牵拉反应、寒战反应、镇静评分、术中循环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者均能有效抑制牵拉反应,相对B组而言,F组患者术中需反复追加药物(P<0.05)。 B组患者寒战程度明显轻于F组(P<0.05)。2组30 min内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术毕镇静评分B组高于F组(P<0.05)。 B组术中循环稳定性高于F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区别。结论: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在子宫切除术中抑制牵拉反应效果确切,术中患者循环稳定,追加用药次数少,不良反应少,并能有效预防寒战发生,总体而言优于芬太尼咪达唑仑。
作者:唐海斌;刘庆;郑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