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田;刘国海
患儿女,10岁,右臀部环状斑块8余年,曾多次误诊为股癣.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弥漫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结节,浸润的细胞有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组织细胞等.抗酸染色(-),PPD试验(3+).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作者:黄俊萍;刘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女,50岁.周身反复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年,右臀出现菜花状肿物1年.有银屑病病史30年,予UVA照射治疗70余次.手术切除右臀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和Bowen病.诊断:银屑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多发).
作者:王佳媚;张多文;宁舒鹏;王剑锋;郭建魁;哈小琴;杨桂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相美性.方法 同时采用皮肤点刺试验(SPT)和德国MEDIwlss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60例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过敏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分别为3.89% (140/3600)和7.42% (89/120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这两种检测方法不相关(P=0.207).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特应性皮炎过敏原不相关,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检测,并结合病史判断病情.
作者:邵依;李红文;张江安;金永梅;吴景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Paget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Stat3,p-Akt和cyclinD1在21例Paget病(包括乳房及乳房外)、15例汗管瘤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对这3种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get病中p-Stat3,p-Akt和cyclinD1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汗管瘤和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汗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Paget病与乳房外Paget病比较,p-Stat3,p-Akt和cyclinDl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p-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p-Akt与cyclinD1的表达及p-Stat3与p-Akt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9,0.776,0.516,P均<0.05).结论 Paget病中存在p-Stat3,p-Akt和cyclinD1的高表达,p-Stat3,p-Akt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及P13 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cyclinD1的过度表达,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
作者:但翠娟;陈永艳;袁伟;陈晓红;张更建;雷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CAM-1水平,将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术前分别与健康体检者,激光干预后sICAM-1及m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激光干预前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血清sICAM-1的水平(566.92±51.39)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8.01±38.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个月siCAM-1水平(418.40±55.89)μg/L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管瘤组织中mICAM-1显著高于干预后及正常皮肤组织,干预后1个月mICAM-1表达较干预前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CAM-1可能是先天性血管瘤分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个临床生物检测指标,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黄熙;宋宜慧;罗婧莹;杨凤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92岁.因左侧颞部圆锥状增生物10余年,基底部轻度红肿,有压痛就诊.患者10多年前因左侧颞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皮损,自觉瘙痒,反复搔抓.皮损缓慢增大增厚,突出皮面,逐渐呈圆锥状如羊角.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膝、臀部黄红色皮疹2个月.2个月前患者膝部出现数个米粒大小黄红色丘疹,渐累及臀部,并且增多增大,无破溃及融合,无明显痒痛感.近来饮食较油腻(喜食羊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口服降糖药控制中,空腹血糖13.29mmol/L.
作者:干慧慧;梅莉红;曾义斌;任伟民;王红枫;权哲;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34岁.左侧眶周、右侧口角出现红斑、糜烂、渗出3个月,全身可见散在的丘疹、色素沉着等湿疹样皮损.于门诊先后诊断为“湿疹”、“皮肤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发现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及心包积液、肝脾肿大等系统症状,承认有不洁性交史.血清抗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提示当出现不典型皮肤症状或常见皮肤病的异常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相应检查,以排除误诊、漏诊.
作者:谢恒;文翔;李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外用血CD4+ CD25+T细胞的百分率,FoxP3+分子表达,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结果 SLE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CD4+ 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3.57±1.45)%,(5.14±1.63)%,(6.03±1.96)%.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 CD25+ FoxP3+T细胞、CD4+CD25 - 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FoxP3+T细胞与疾病的活动指数(DAI)正相关(r=0.659,P<0.05);而CD4+CD25-FoxP3+T细胞与DAI无统计学相关性(r=0.184,P>0.05).活动期患者CD4+CD25+ IL-10+细胞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然而CD4+ CD25 - TGF-β+细胞在活动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减少,分泌的IL-10增加,TGF-β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自身免疫耐爱平衡被打破,出现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多;此外,T淋巴细胞激活增多,还可辅助B细胞产生更多相关抗体,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作者:赵宏丽;赵俊芳;李孟娟;丁素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例1女,头面部起疹伴痒4个月,加重伴起水疱、发热3d.例2男,全身起疹3个月,头面部起水疱伴发热3d.均诊断为Kaposi水痘样疹.2例患儿均予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痊愈.
作者:胡荣毅;冯永芳;雷小丽;郑亮;段逸群;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的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病理改变特征,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法 23例20甲营养不是患者,临床表现为获得性单纯性20甲损害,甲板表面有许多纵嵴,失去光泽不透明,似砂纸样外观,甲板增厚或变薄,真菌检查阴性.采用纵行甲活检手术方法获取甲组织标本,观察甲单位病理改变.结果 23例患者中病理改变符合甲银屑病4例,甲扁平苔藓3例,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16例.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发病人数占绝对优势(73.91%);病程<2年者占21.74%,2-10年者占69.57%,>10年者占8.70%.结论 甲单位病理检查能对20甲营养不良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其病因包括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以及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为下一步选择治疗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应川蓬;万慧颖;徐敏燕;宋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的社会学特征及其丙肝、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门诊的120位吸毒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抽取静脉血检测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结果 本调查发现都江堰地区的吸毒人群存在几个显著特点:①吸食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②低龄化吸毒现象较为突出:初次吸食毒品在18岁以下的占17.50% (21/120);③无业人员占74.17% (89/1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00% (90/120);④情感、婚姻问题成为吸毒主要诱因,未婚、离异及丧偶共占62.50%(75/120);⑤调查的吸毒人员女性梅毒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肝阳性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特点,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关注高危人群,进一步提高其对毒品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减少其对药物的依赖,并保持有效的控制体系;②倡导社会和家人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希望;③从小加强对毒品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作者:仰大贵;董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炎症皮肤疾病.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D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等方法发现染色体3p26-22,3q13-21,15q14-21,17q21-25和18q11-12区域存在AD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并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肖能鑫;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年7月-2011年5月诊治的5例皮肤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5例结节病患者皮损均累及面部,皮下结节型、红斑型、丘疹型、环状型和瘢痕型各1例,累及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较多,予强的松、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胶囊等免疫调节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皮肤结节病皮疹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常侵犯肺、淋巴结和皮肤,引起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钟华杰;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予异维A酸胶丸10mg,2次/d;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2g,3次/d.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2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7.72%,对照组为7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良好.
作者:胡凤鸣;丁世伟;戴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寻常痤疮24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98例,采用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A组81例,采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0.1%阿达帕林治疗;对照B组67例,单独使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均连用8周,分别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观察疗效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有效率93.88%,与对照A组(8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Ⅲ级痤疮的有效率93.02%,与对照A组(69.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5.10%,远低于2个对照组.单独外用阿达帕林疗效均欠佳,且复发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具有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儿男,4岁.右侧额部皮肤萎缩凹陷3个月,2个月后全身出现散发丘疹.腹部丘疹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胶原间散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诊断:线状硬皮病伴泛发型丘疹性环状肉芽肿.
作者:黄珊珊;陈健;吴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雌激素化白念珠菌感染组(EI组)、雌激素化非感染组(E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EI组采用皮下注射雌激素及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造模,E组仅皮下注射雌激素.念珠菌接种后第2,4,7,14天,3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真菌量的动态变化采用集落形成单位( CFU)计数.各组小鼠阴道组织中的念珠菌感染情况,COX-2和TSLP的表达分别采用PAS染色、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I组CFU自接种后第2天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之后下降.EI组CFU平均值(3.47±1.82)× 103/mL高于E,C组(E,C组无念珠菌生长,P<0.0l);第7天,EI组COX-2绿色荧光程度较强(0.252±0.020),明显高于E组(0.155±0.005)和C组(0.098±0.0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7天,EI组TSLP红色荧光强(0.391±0.011)明显高于E组(0.243±0.020)和C组(0.155±0.0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中,黏膜中COX-2,TSLP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念珠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嵘袆;张金娥;阿彩岭;杨艳平;吴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的取用模式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基因(TRGV,T cell receptor gamma variable,亦称Vγ,TCRGV)的表达情况.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中Vγ9的表达率为对照组皮肤的4.3倍,而对照组外周血PBMC中Vγ9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的2.7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0.0002).对照组皮肤Vγ11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的3.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银屑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PBMC中Vγ11的表达率、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Vγ1-8和Vγ10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9较正常人高表达,Vγ9+γδT细胞可能是银屑病患者真皮中有致病作用的γδT细胞的主要亚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11较正常人低表达.对这一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钧天;薛峰;李霞;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女,48岁.面部扁平丘疹、斑块5个月,加重伴肛周丘疹1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见30余个暗红色直径1.0 - 2.0cm的扁平丘疹.鼻周和下颏部丘疹融合成环状斑块,表面覆黄色脓痂,浸润.其间散在分布少许豆粒大小暗红色丘疹.肛周见一扁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上覆灰白色膜.TRUST 1∶32,TPPA 1∶1280.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连续3周.3周后皮疹大部分消退.
作者:孙健;李东宁;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