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病理诊断分析

应川蓬;万慧颖;徐敏燕;宋翔

关键词:20甲营养不良, 甲单位病理, 甲银屑病, 甲扁平苔藓, 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的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病理改变特征,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法 23例20甲营养不是患者,临床表现为获得性单纯性20甲损害,甲板表面有许多纵嵴,失去光泽不透明,似砂纸样外观,甲板增厚或变薄,真菌检查阴性.采用纵行甲活检手术方法获取甲组织标本,观察甲单位病理改变.结果 23例患者中病理改变符合甲银屑病4例,甲扁平苔藓3例,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16例.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发病人数占绝对优势(73.91%);病程<2年者占21.74%,2-10年者占69.57%,>10年者占8.70%.结论 甲单位病理检查能对20甲营养不良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其病因包括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以及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为下一步选择治疗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及疱液中Eotaxin-2的含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计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及疱液中Eotaxin-2的含量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BP患者的疱液及不同时期血清中Eotaxin-2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BP患者血清S1(治疗前),S2(稳定期)中Eotaxin-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血清中Eotaxin-2含量在S1,S2阶段与S3(消退期)相比也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P患者疱液中Eotaxin-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Eotaxin-2浓度与病情的活动密切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清中Eotaxin-2的水平采检测评估病情的变化.

    作者:郭坤;耿松梅;肖生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予异维A酸胶丸10mg,2次/d;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2g,3次/d.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2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7.72%,对照组为7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良好.

    作者:胡凤鸣;丁世伟;戴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梅毒血清IgM抗体与传染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传染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9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梅毒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使用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上述36例患者血清,比较不同分期,不同RPR滴度患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IgM的出现与RPR滴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在RPR滴度≥1∶8的梅毒患者中检出率明显升高,为82.35% (14/17),而潜伏梅毒IgM检出率20.00%(2/10)较二期梅毒69.23% (18/26)低.在血清抵抗的梅毒患者中,未发现lgM抗体阳性的病例.年龄、性别、是否治疗对IgM检出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出提示梅毒螺旋体的近期感染或复发;梅毒血清抵抗的患者基本没有传染性.

    作者:李军;王林娜;郑和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先后误诊为湿疹、皮肤结核的艾滋病1例

    患者男,34岁.左侧眶周、右侧口角出现红斑、糜烂、渗出3个月,全身可见散在的丘疹、色素沉着等湿疹样皮损.于门诊先后诊断为“湿疹”、“皮肤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发现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及心包积液、肝脾肿大等系统症状,承认有不洁性交史.血清抗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提示当出现不典型皮肤症状或常见皮肤病的异常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相应检查,以排除误诊、漏诊.

    作者:谢恒;文翔;李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取用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的取用模式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基因(TRGV,T cell receptor gamma variable,亦称Vγ,TCRGV)的表达情况.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中Vγ9的表达率为对照组皮肤的4.3倍,而对照组外周血PBMC中Vγ9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的2.7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0.0002).对照组皮肤Vγ11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的3.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银屑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PBMC中Vγ11的表达率、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Vγ1-8和Vγ10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9较正常人高表达,Vγ9+γδT细胞可能是银屑病患者真皮中有致病作用的γδT细胞的主要亚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11较正常人低表达.对这一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钧天;薛峰;李霞;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结节病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年7月-2011年5月诊治的5例皮肤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5例结节病患者皮损均累及面部,皮下结节型、红斑型、丘疹型、环状型和瘢痕型各1例,累及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较多,予强的松、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胶囊等免疫调节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皮肤结节病皮疹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常侵犯肺、淋巴结和皮肤,引起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钟华杰;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活血逐瘀汤联合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对照1组和2组分别仅口服活血逐瘀汤或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60.00%和46.67%,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起效快、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张贵田;刘国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缝扎法治疗包皮蒂状尖锐湿疣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41岁.包皮疣状带蒂新生物4个月余.既往再生障碍性贫血史1年.实验室检查:Pt28×109/L,Hb 90g/L.诊断:尖锐湿疣;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结扎疣体基底蒂状结构.21d后疣体完全脱落,25d后完全愈合.随访1年无复发.脱落疣体组织病理示: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增生及灶区轻度非典型增生,可见“挖空细胞”.免疫组化示:HPV6/11(+),HPV16/18(-).

    作者:李聪慧;冉玉平;王鹏;李二龙;庞宗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应性皮炎全基因组病学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炎症皮肤疾病.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D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等方法发现染色体3p26-22,3q13-21,15q14-21,17q21-25和18q11-12区域存在AD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并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肖能鑫;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门诊高危男性1206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检测

    目的 了解门诊高危人群男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情况及亚型分布,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1206例性病门诊高危男性人群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HPV阳性342例,阳性率为28.36%;其中低危型174例,占50.88%,常见亚型为HPV11,HPV6和HPV42;高危型168例,占49.12%,常见亚型为HPV16,HPV52,HPV58和HPV33.342例阳性患者,单一感染67.54%(231/342),二重感染21.05% (72/342),多重感染11.40%(39/342).结论 本地区高危男性人群亚临床和隐性感染率较高,以HPV11,6,16,52,58,33等亚型为主;感染者以单一亚型为主.

    作者:阮建波;林振仁;朱瑞清;郑文亮;邓天勤;邓向军;陈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原发性腹膜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77岁.躯干、四肢反复红斑、水疱1年余,加重10d,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发病4年后体检时发现腹膜后肿物,外科手术切除肿物后组织病理显示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示CD20(+),PAX-5(+),Bcl-6(灶+),MUM-1(+),Ki-67( 90%+).诊断:原发性腹膜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田珊;李文海;陈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外用血CD4+ CD25+T细胞的百分率,FoxP3+分子表达,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结果 SLE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CD4+ 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3.57±1.45)%,(5.14±1.63)%,(6.03±1.96)%.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 CD25+ FoxP3+T细胞、CD4+CD25 - 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FoxP3+T细胞与疾病的活动指数(DAI)正相关(r=0.659,P<0.05);而CD4+CD25-FoxP3+T细胞与DAI无统计学相关性(r=0.184,P>0.05).活动期患者CD4+CD25+ IL-10+细胞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然而CD4+ CD25 - TGF-β+细胞在活动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减少,分泌的IL-10增加,TGF-β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自身免疫耐爱平衡被打破,出现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多;此外,T淋巴细胞激活增多,还可辅助B细胞产生更多相关抗体,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作者:赵宏丽;赵俊芳;李孟娟;丁素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面部扁平湿疣1例

    患者女,48岁.面部扁平丘疹、斑块5个月,加重伴肛周丘疹1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见30余个暗红色直径1.0 - 2.0cm的扁平丘疹.鼻周和下颏部丘疹融合成环状斑块,表面覆黄色脓痂,浸润.其间散在分布少许豆粒大小暗红色丘疹.肛周见一扁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上覆灰白色膜.TRUST 1∶32,TPPA 1∶1280.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连续3周.3周后皮疹大部分消退.

    作者:孙健;李东宁;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的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病理改变特征,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法 23例20甲营养不是患者,临床表现为获得性单纯性20甲损害,甲板表面有许多纵嵴,失去光泽不透明,似砂纸样外观,甲板增厚或变薄,真菌检查阴性.采用纵行甲活检手术方法获取甲组织标本,观察甲单位病理改变.结果 23例患者中病理改变符合甲银屑病4例,甲扁平苔藓3例,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16例.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发病人数占绝对优势(73.91%);病程<2年者占21.74%,2-10年者占69.57%,>10年者占8.70%.结论 甲单位病理检查能对20甲营养不良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其病因包括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以及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为下一步选择治疗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应川蓬;万慧颖;徐敏燕;宋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激光干预前后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CAM-1水平,将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术前分别与健康体检者,激光干预后sICAM-1及m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激光干预前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血清sICAM-1的水平(566.92±51.39)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8.01±38.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个月siCAM-1水平(418.40±55.89)μg/L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管瘤组织中mICAM-1显著高于干预后及正常皮肤组织,干预后1个月mICAM-1表达较干预前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CAM-1可能是先天性血管瘤分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个临床生物检测指标,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黄熙;宋宜慧;罗婧莹;杨凤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寻常痤疮24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98例,采用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A组81例,采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0.1%阿达帕林治疗;对照B组67例,单独使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均连用8周,分别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观察疗效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有效率93.88%,与对照A组(8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Ⅲ级痤疮的有效率93.02%,与对照A组(69.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5.10%,远低于2个对照组.单独外用阿达帕林疗效均欠佳,且复发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具有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复方倍他米松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倍他米松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将82例掌跖角化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1mL稀释于2%利多卡因中穴位注射,每穴位1 mL,每2周1次,共2次;同时给予中药浸泡每日1剂,30min/次,2次/d,共4周.对照组外用卤米松乳膏和尿素霜2次/d,连用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5.71%,痊愈率59.52%,对照组分别为55.00%和17.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2.00%,对照组为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复方倍他米松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高、复发率低.

    作者:祝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2例

    例1于17岁发病,皮损首发于四肢,家族有类似患者;例2于8岁发病,皮损首发于两前臂.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可见类淀粉样物质沉积.

    作者:吴成;周晓鸿;李文华;樊应俊;李彩霞;冯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屑病伴发多发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女,50岁.周身反复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年,右臀出现菜花状肿物1年.有银屑病病史30年,予UVA照射治疗70余次.手术切除右臀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和Bowen病.诊断:银屑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多发).

    作者:王佳媚;张多文;宁舒鹏;王剑锋;郭建魁;哈小琴;杨桂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色素失禁症1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12个月.左臀、下肢及足背出现荨麻疹样红斑和水疱,伴色素沉着12个月.患儿出生后2周时,其四肢开始反复出现散在分布的黄豆至蚕豆大淡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条索状或片状,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质韧,不易破溃.

    作者:李燕;陈世义;刘玉洁;李珊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