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毒血清IgM抗体与传染性的关系

李军;王林娜;郑和义

关键词:梅毒, IgM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传染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9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梅毒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使用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上述36例患者血清,比较不同分期,不同RPR滴度患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IgM的出现与RPR滴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在RPR滴度≥1∶8的梅毒患者中检出率明显升高,为82.35% (14/17),而潜伏梅毒IgM检出率20.00%(2/10)较二期梅毒69.23% (18/26)低.在血清抵抗的梅毒患者中,未发现lgM抗体阳性的病例.年龄、性别、是否治疗对IgM检出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出提示梅毒螺旋体的近期感染或复发;梅毒血清抵抗的患者基本没有传染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都江堰地区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丙肝、梅毒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的社会学特征及其丙肝、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门诊的120位吸毒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抽取静脉血检测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结果 本调查发现都江堰地区的吸毒人群存在几个显著特点:①吸食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②低龄化吸毒现象较为突出:初次吸食毒品在18岁以下的占17.50% (21/120);③无业人员占74.17% (89/1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00% (90/120);④情感、婚姻问题成为吸毒主要诱因,未婚、离异及丧偶共占62.50%(75/120);⑤调查的吸毒人员女性梅毒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肝阳性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特点,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关注高危人群,进一步提高其对毒品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减少其对药物的依赖,并保持有效的控制体系;②倡导社会和家人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希望;③从小加强对毒品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作者:仰大贵;董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屑病伴发多发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女,50岁.周身反复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年,右臀出现菜花状肿物1年.有银屑病病史30年,予UVA照射治疗70余次.手术切除右臀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和Bowen病.诊断:银屑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多发).

    作者:王佳媚;张多文;宁舒鹏;王剑锋;郭建魁;哈小琴;杨桂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COX-2,TSLP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雌激素化白念珠菌感染组(EI组)、雌激素化非感染组(E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EI组采用皮下注射雌激素及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造模,E组仅皮下注射雌激素.念珠菌接种后第2,4,7,14天,3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真菌量的动态变化采用集落形成单位( CFU)计数.各组小鼠阴道组织中的念珠菌感染情况,COX-2和TSLP的表达分别采用PAS染色、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I组CFU自接种后第2天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之后下降.EI组CFU平均值(3.47±1.82)× 103/mL高于E,C组(E,C组无念珠菌生长,P<0.0l);第7天,EI组COX-2绿色荧光程度较强(0.252±0.020),明显高于E组(0.155±0.005)和C组(0.098±0.0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7天,EI组TSLP红色荧光强(0.391±0.011)明显高于E组(0.243±0.020)和C组(0.155±0.0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中,黏膜中COX-2,TSLP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念珠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嵘袆;张金娥;阿彩岭;杨艳平;吴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2例及其皮肤镜表现

    例1女,38岁,因面部皮疹30余年就诊.例2女,70岁,因鼻背皮疹5年,右面部皮疹1年伴糜烂3个月就诊.例1和例2鼻背上皮损均表现为浸润性斑块,皮肤镜检查符合基底细胞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硬斑病样型.例2右面部皮疹经病理证实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均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薇薇;陈见友;王云;庄贺婷;涂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过敏原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相美性.方法 同时采用皮肤点刺试验(SPT)和德国MEDIwlss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60例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过敏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分别为3.89% (140/3600)和7.42% (89/120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这两种检测方法不相关(P=0.207).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特应性皮炎过敏原不相关,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检测,并结合病史判断病情.

    作者:邵依;李红文;张江安;金永梅;吴景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婴幼儿Kaposi水痘样疹2例并文献复习

    例1女,头面部起疹伴痒4个月,加重伴起水疱、发热3d.例2男,全身起疹3个月,头面部起水疱伴发热3d.均诊断为Kaposi水痘样疹.2例患儿均予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痊愈.

    作者:胡荣毅;冯永芳;雷小丽;郑亮;段逸群;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汗腺汗孔瘤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1临床资料本科1998-2010年共诊治小汗腺汗孔瘤7例,临床分别拟诊为皮脂腺痣、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脂溢性角化和皮肤纤维瘤等,予手术切除后,切除物送病检均示:小汗腺汗孔孔瘤.7例临床全部误诊,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4~65岁,平均42.8岁,病程3~15年;皮损分布:发生于足部4例,面部2例,头皮1例;2例有外伤史,3例行激光治疗后复发.

    作者:陈尚周;吕君;王红莉;谢枝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2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 1.5mg/(kg.d)]、泼尼松组(2.5mg/kg)和观察组(不做处理),比较3组患儿的血管瘤体变化情况,并检测患儿服药前、后的心率、血糖、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结果 ①治疗8周后,普萘洛尔组、泼尼松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8%和37.50%,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疗效相当(P>0.05),但均优于观察组(P均<0.01)).②普蔡洛尔组在第1天服药后1h和3h心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服药前与服药后6h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天和第3天服药后1h心率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服药前与服药后3h和6h心率及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后1h,3h和6h心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4用后肝肾功能,血糖,T3,FT4,sTSH等检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生长,较泼尼松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雷水生;朱璐;张远红;黄美兴;唐晓丹;孙丹;刘光敏;朱晓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予异维A酸胶丸10mg,2次/d;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2g,3次/d.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2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7.72%,对照组为7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良好.

    作者:胡凤鸣;丁世伟;戴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应性皮炎全基因组病学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炎症皮肤疾病.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D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等方法发现染色体3p26-22,3q13-21,15q14-21,17q21-25和18q11-12区域存在AD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并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肖能鑫;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活血逐瘀汤联合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对照1组和2组分别仅口服活血逐瘀汤或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60.00%和46.67%,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活血逐瘀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起效快、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张贵田;刘国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缝扎法治疗包皮蒂状尖锐湿疣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41岁.包皮疣状带蒂新生物4个月余.既往再生障碍性贫血史1年.实验室检查:Pt28×109/L,Hb 90g/L.诊断:尖锐湿疣;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结扎疣体基底蒂状结构.21d后疣体完全脱落,25d后完全愈合.随访1年无复发.脱落疣体组织病理示: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增生及灶区轻度非典型增生,可见“挖空细胞”.免疫组化示:HPV6/11(+),HPV16/18(-).

    作者:李聪慧;冉玉平;王鹏;李二龙;庞宗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湖南郴州地区某医院甲真菌病305例临床病原菌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郴州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类、菌种构成,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 对305例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病甲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 305例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257例,阳性率84.26%,共分离出267株真菌,其中皮肤癣菌143株(53.56%),酵母菌106株(39.70%),霉菌18株(6.74%).143株皮肤癣菌中,亲人和亲动物性小孢子菌35株(24.48%).305例患者中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为常见.结论 湖南省郴州地区甲真菌病种类以DLSO型居多.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酵母菌次之,霉菌少.亲人和亲动物性小孢子菌分离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罗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结节性黄瘤伴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膝、臀部黄红色皮疹2个月.2个月前患者膝部出现数个米粒大小黄红色丘疹,渐累及臀部,并且增多增大,无破溃及融合,无明显痒痛感.近来饮食较油腻(喜食羊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口服降糖药控制中,空腹血糖13.29mmol/L.

    作者:干慧慧;梅莉红;曾义斌;任伟民;王红枫;权哲;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取用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的取用模式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基因(TRGV,T cell receptor gamma variable,亦称Vγ,TCRGV)的表达情况.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中Vγ9的表达率为对照组皮肤的4.3倍,而对照组外周血PBMC中Vγ9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的2.7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0.0002).对照组皮肤Vγ11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的3.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银屑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PBMC中Vγ11的表达率、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Vγ1-8和Vγ10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9较正常人高表达,Vγ9+γδT细胞可能是银屑病患者真皮中有致病作用的γδT细胞的主要亚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11较正常人低表达.对这一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钧天;薛峰;李霞;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麻风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目前的麻风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仍然是1981年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对于多菌型麻风实施1年疗程的治疗已经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新型活性很强的麻风病治疗药物的发现,麻风病的短程化疗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麻风病的耐药尽管还没有对现行麻风病药物治疗产生明显威胁,但加强相应的监测和新方案的开发十分必要.

    作者:王景权;陈家琨;沈建平;余美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结节病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年7月-2011年5月诊治的5例皮肤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5例结节病患者皮损均累及面部,皮下结节型、红斑型、丘疹型、环状型和瘢痕型各1例,累及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较多,予强的松、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胶囊等免疫调节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皮肤结节病皮疹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常侵犯肺、淋巴结和皮肤,引起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钟华杰;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泰安市某高校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多种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痤疮的患病情况,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痤疮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痤疮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泰安市某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1 416名,使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痤疮患病率为44.0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9.85%,女性为46.61%,两性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油性皮肤、痛经(女性)、睡眠时间少、喜食油炸或肥腻食物、阳性家族史、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等因素为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痤疮是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疾病,其发生受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预防与治疗应综合考虑.

    作者:李圣杰;张友灿;郑高美;张甲坤;张锦;田兆菊;陈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外用血CD4+ CD25+T细胞的百分率,FoxP3+分子表达,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结果 SLE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CD4+ 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3.57±1.45)%,(5.14±1.63)%,(6.03±1.96)%.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 CD25+ FoxP3+T细胞、CD4+CD25 - 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FoxP3+T细胞与疾病的活动指数(DAI)正相关(r=0.659,P<0.05);而CD4+CD25-FoxP3+T细胞与DAI无统计学相关性(r=0.184,P>0.05).活动期患者CD4+CD25+ IL-10+细胞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然而CD4+ CD25 - TGF-β+细胞在活动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减少,分泌的IL-10增加,TGF-β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自身免疫耐爱平衡被打破,出现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多;此外,T淋巴细胞激活增多,还可辅助B细胞产生更多相关抗体,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作者:赵宏丽;赵俊芳;李孟娟;丁素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aget病皮损中p-Stat3,p-Akt,cyclinD1蛋白表达及其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Paget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Stat3,p-Akt和cyclinD1在21例Paget病(包括乳房及乳房外)、15例汗管瘤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对这3种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get病中p-Stat3,p-Akt和cyclinD1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汗管瘤和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汗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Paget病与乳房外Paget病比较,p-Stat3,p-Akt和cyclinDl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p-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p-Akt与cyclinD1的表达及p-Stat3与p-Akt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9,0.776,0.516,P均<0.05).结论 Paget病中存在p-Stat3,p-Akt和cyclinD1的高表达,p-Stat3,p-Akt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及P13 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cyclinD1的过度表达,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

    作者:但翠娟;陈永艳;袁伟;陈晓红;张更建;雷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