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陈见友;王云;庄贺婷;涂平
患儿女,10岁,右臀部环状斑块8余年,曾多次误诊为股癣.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弥漫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结节,浸润的细胞有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组织细胞等.抗酸染色(-),PPD试验(3+).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作者:黄俊萍;刘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鉴定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突变,并对我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致病基因ADAR基因突变位点加以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DAR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并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家系中先证者ADAR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93位后缺失了两个碱基AG,造成编码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c.1493-1494delAG),家系中健康者及正常对照不存在此种突变.结论 c.1493-1494delAG突变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特异性突变.
作者:曹源;庞艳华;孙婷婷;路雪艳;姜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年7月-2011年5月诊治的5例皮肤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误诊情况、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5例结节病患者皮损均累及面部,皮下结节型、红斑型、丘疹型、环状型和瘢痕型各1例,累及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较多,予强的松、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胶囊等免疫调节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皮肤结节病皮疹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常侵犯肺、淋巴结和皮肤,引起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钟华杰;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41岁.包皮疣状带蒂新生物4个月余.既往再生障碍性贫血史1年.实验室检查:Pt28×109/L,Hb 90g/L.诊断:尖锐湿疣;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结扎疣体基底蒂状结构.21d后疣体完全脱落,25d后完全愈合.随访1年无复发.脱落疣体组织病理示: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增生及灶区轻度非典型增生,可见“挖空细胞”.免疫组化示:HPV6/11(+),HPV16/18(-).
作者:李聪慧;冉玉平;王鹏;李二龙;庞宗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女,50岁.周身反复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年,右臀出现菜花状肿物1年.有银屑病病史30年,予UVA照射治疗70余次.手术切除右臀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和Bowen病.诊断:银屑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多发).
作者:王佳媚;张多文;宁舒鹏;王剑锋;郭建魁;哈小琴;杨桂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肢端暗色角化性斑片反复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手腕、趾背出现暗色斑,局部轻度角化肥厚,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浸水后发门,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或消退.
作者:李玉良;陈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前的麻风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仍然是1981年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对于多菌型麻风实施1年疗程的治疗已经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新型活性很强的麻风病治疗药物的发现,麻风病的短程化疗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麻风病的耐药尽管还没有对现行麻风病药物治疗产生明显威胁,但加强相应的监测和新方案的开发十分必要.
作者:王景权;陈家琨;沈建平;余美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雌激素化白念珠菌感染组(EI组)、雌激素化非感染组(E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EI组采用皮下注射雌激素及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造模,E组仅皮下注射雌激素.念珠菌接种后第2,4,7,14天,3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真菌量的动态变化采用集落形成单位( CFU)计数.各组小鼠阴道组织中的念珠菌感染情况,COX-2和TSLP的表达分别采用PAS染色、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I组CFU自接种后第2天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之后下降.EI组CFU平均值(3.47±1.82)× 103/mL高于E,C组(E,C组无念珠菌生长,P<0.0l);第7天,EI组COX-2绿色荧光程度较强(0.252±0.020),明显高于E组(0.155±0.005)和C组(0.098±0.0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7天,EI组TSLP红色荧光强(0.391±0.011)明显高于E组(0.243±0.020)和C组(0.155±0.0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中,黏膜中COX-2,TSLP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念珠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嵘袆;张金娥;阿彩岭;杨艳平;吴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寻常痤疮24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98例,采用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A组81例,采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0.1%阿达帕林治疗;对照B组67例,单独使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均连用8周,分别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观察疗效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有效率93.88%,与对照A组(8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Ⅲ级痤疮的有效率93.02%,与对照A组(69.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5.10%,远低于2个对照组.单独外用阿达帕林疗效均欠佳,且复发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具有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2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 1.5mg/(kg.d)]、泼尼松组(2.5mg/kg)和观察组(不做处理),比较3组患儿的血管瘤体变化情况,并检测患儿服药前、后的心率、血糖、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结果 ①治疗8周后,普萘洛尔组、泼尼松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8%和37.50%,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疗效相当(P>0.05),但均优于观察组(P均<0.01)).②普蔡洛尔组在第1天服药后1h和3h心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服药前与服药后6h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天和第3天服药后1h心率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服药前与服药后3h和6h心率及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后1h,3h和6h心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4用后肝肾功能,血糖,T3,FT4,sTSH等检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生长,较泼尼松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雷水生;朱璐;张远红;黄美兴;唐晓丹;孙丹;刘光敏;朱晓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外用血CD4+ CD25+T细胞的百分率,FoxP3+分子表达,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结果 SLE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CD4+ 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3.57±1.45)%,(5.14±1.63)%,(6.03±1.96)%.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 CD25+ FoxP3+T细胞、CD4+CD25 - 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FoxP3+T细胞与疾病的活动指数(DAI)正相关(r=0.659,P<0.05);而CD4+CD25-FoxP3+T细胞与DAI无统计学相关性(r=0.184,P>0.05).活动期患者CD4+CD25+ IL-10+细胞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然而CD4+ CD25 - TGF-β+细胞在活动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减少,分泌的IL-10增加,TGF-β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自身免疫耐爱平衡被打破,出现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多;此外,T淋巴细胞激活增多,还可辅助B细胞产生更多相关抗体,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作者:赵宏丽;赵俊芳;李孟娟;丁素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儿男,4岁.右侧额部皮肤萎缩凹陷3个月,2个月后全身出现散发丘疹.腹部丘疹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胶原间散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诊断:线状硬皮病伴泛发型丘疹性环状肉芽肿.
作者:黄珊珊;陈健;吴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本科1998-2010年共诊治小汗腺汗孔瘤7例,临床分别拟诊为皮脂腺痣、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脂溢性角化和皮肤纤维瘤等,予手术切除后,切除物送病检均示:小汗腺汗孔孔瘤.7例临床全部误诊,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4~65岁,平均42.8岁,病程3~15年;皮损分布:发生于足部4例,面部2例,头皮1例;2例有外伤史,3例行激光治疗后复发.
作者:陈尚周;吕君;王红莉;谢枝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炎症皮肤疾病.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D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等方法发现染色体3p26-22,3q13-21,15q14-21,17q21-25和18q11-12区域存在AD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并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肖能鑫;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例1女,38岁,因面部皮疹30余年就诊.例2女,70岁,因鼻背皮疹5年,右面部皮疹1年伴糜烂3个月就诊.例1和例2鼻背上皮损均表现为浸润性斑块,皮肤镜检查符合基底细胞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硬斑病样型.例2右面部皮疹经病理证实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均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薇薇;陈见友;王云;庄贺婷;涂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Paget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Stat3,p-Akt和cyclinD1在21例Paget病(包括乳房及乳房外)、15例汗管瘤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对这3种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get病中p-Stat3,p-Akt和cyclinD1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汗管瘤和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汗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Paget病与乳房外Paget病比较,p-Stat3,p-Akt和cyclinDl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p-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p-Akt与cyclinD1的表达及p-Stat3与p-Akt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9,0.776,0.516,P均<0.05).结论 Paget病中存在p-Stat3,p-Akt和cyclinD1的高表达,p-Stat3,p-Akt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及P13 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cyclinD1的过度表达,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
作者:但翠娟;陈永艳;袁伟;陈晓红;张更建;雷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例1于17岁发病,皮损首发于四肢,家族有类似患者;例2于8岁发病,皮损首发于两前臂.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可见类淀粉样物质沉积.
作者:吴成;周晓鸿;李文华;樊应俊;李彩霞;冯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γδT细胞的取用模式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γδT细胞受体γ链V区基因(TRGV,T cell receptor gamma variable,亦称Vγ,TCRGV)的表达情况.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中Vγ9的表达率为对照组皮肤的4.3倍,而对照组外周血PBMC中Vγ9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的2.7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0.0002).对照组皮肤Vγ11的表达率为寻常性银屑病组皮损的3.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银屑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PBMC中Vγ11的表达率、皮肤及外周血PBMC中Vγ1-8和Vγ10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9较正常人高表达,Vγ9+γδT细胞可能是银屑病患者真皮中有致病作用的γδT细胞的主要亚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γδT细胞Vγ11较正常人低表达.对这一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钧天;薛峰;李霞;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34岁.左侧眶周、右侧口角出现红斑、糜烂、渗出3个月,全身可见散在的丘疹、色素沉着等湿疹样皮损.于门诊先后诊断为“湿疹”、“皮肤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发现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及心包积液、肝脾肿大等系统症状,承认有不洁性交史.血清抗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提示当出现不典型皮肤症状或常见皮肤病的异常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相应检查,以排除误诊、漏诊.
作者:谢恒;文翔;李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女,48岁.面部扁平丘疹、斑块5个月,加重伴肛周丘疹1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见30余个暗红色直径1.0 - 2.0cm的扁平丘疹.鼻周和下颏部丘疹融合成环状斑块,表面覆黄色脓痂,浸润.其间散在分布少许豆粒大小暗红色丘疹.肛周见一扁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上覆灰白色膜.TRUST 1∶32,TPPA 1∶1280.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连续3周.3周后皮疹大部分消退.
作者:孙健;李东宁;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