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称性肢端角化症1例

李玉良;陈俊

关键词:对称性, 肢端, 自然缓解, 自觉症状, 临床资料, 患者, 角化性, 季节性, 夏季, 手腕, 色斑, 皮损, 局部, 浸水, 化肥, 冬季, 斑片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肢端暗色角化性斑片反复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手腕、趾背出现暗色斑,局部轻度角化肥厚,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浸水后发门,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或消退.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寻常痤疮24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98例,采用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A组81例,采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0.1%阿达帕林治疗;对照B组67例,单独使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均连用8周,分别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观察疗效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有效率93.88%,与对照A组(8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Ⅲ级痤疮的有效率93.02%,与对照A组(69.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5.10%,远低于2个对照组.单独外用阿达帕林疗效均欠佳,且复发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具有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的20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病理改变特征,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法 23例20甲营养不是患者,临床表现为获得性单纯性20甲损害,甲板表面有许多纵嵴,失去光泽不透明,似砂纸样外观,甲板增厚或变薄,真菌检查阴性.采用纵行甲活检手术方法获取甲组织标本,观察甲单位病理改变.结果 23例患者中病理改变符合甲银屑病4例,甲扁平苔藓3例,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16例.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发病人数占绝对优势(73.91%);病程<2年者占21.74%,2-10年者占69.57%,>10年者占8.70%.结论 甲单位病理检查能对20甲营养不良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其病因包括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以及甲非特异性湿疹样变,为下一步选择治疗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应川蓬;万慧颖;徐敏燕;宋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门诊高危男性1206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检测

    目的 了解门诊高危人群男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情况及亚型分布,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1206例性病门诊高危男性人群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HPV阳性342例,阳性率为28.36%;其中低危型174例,占50.88%,常见亚型为HPV11,HPV6和HPV42;高危型168例,占49.12%,常见亚型为HPV16,HPV52,HPV58和HPV33.342例阳性患者,单一感染67.54%(231/342),二重感染21.05% (72/342),多重感染11.40%(39/342).结论 本地区高危男性人群亚临床和隐性感染率较高,以HPV11,6,16,52,58,33等亚型为主;感染者以单一亚型为主.

    作者:阮建波;林振仁;朱瑞清;郑文亮;邓天勤;邓向军;陈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过敏原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相美性.方法 同时采用皮肤点刺试验(SPT)和德国MEDIwlss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60例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过敏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分别为3.89% (140/3600)和7.42% (89/120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这两种检测方法不相关(P=0.207).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特应性皮炎过敏原不相关,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检测,并结合病史判断病情.

    作者:邵依;李红文;张江安;金永梅;吴景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原发性腹膜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77岁.躯干、四肢反复红斑、水疱1年余,加重10d,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发病4年后体检时发现腹膜后肿物,外科手术切除肿物后组织病理显示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示CD20(+),PAX-5(+),Bcl-6(灶+),MUM-1(+),Ki-67( 90%+).诊断:原发性腹膜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田珊;李文海;陈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激光干预前后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CAM-1水平,将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术前分别与健康体检者,激光干预后sICAM-1及m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激光干预前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血清sICAM-1的水平(566.92±51.39)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8.01±38.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个月siCAM-1水平(418.40±55.89)μg/L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管瘤组织中mICAM-1显著高于干预后及正常皮肤组织,干预后1个月mICAM-1表达较干预前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CAM-1可能是先天性血管瘤分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个临床生物检测指标,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黄熙;宋宜慧;罗婧莹;杨凤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对慢性湿疹辅助治疗作用的观察

    目的 评价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对慢性湿疹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在根据病情酌情给予系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病例自身对照(左右两侧皮损分别外用薇诺娜柔润保湿霜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和单用糠酸莫米松),比较两组在治疗1,2,3周后的EASI评分、痊愈率、有效率和皮肤生理功能[经皮水丢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WCSC)和油脂含量],以及停止治疗4,8周后EASI评分、复发率和皮肤生理功能.结果 ①纳入105例病例,97例完成3周治疗,停药4,8周后分别有88例和81例获得随访;②治疗1,2,3周后,两组EASI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前者痊愈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两组TEWL逐渐下降,WCSC和皮脂含量增加,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结束4,8周,治疗组EASI值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EWL,WCSC和皮脂含量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酌情采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薇诺娜柔润保湿霜联合糠酸莫米松在改善病情,减少复发方面优于单用糠酸莫米松,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对于慢性湿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李谦;孙东杰;何黎;张道军;王红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都江堰地区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丙肝、梅毒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的社会学特征及其丙肝、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门诊的120位吸毒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抽取静脉血检测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结果 本调查发现都江堰地区的吸毒人群存在几个显著特点:①吸食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②低龄化吸毒现象较为突出:初次吸食毒品在18岁以下的占17.50% (21/120);③无业人员占74.17% (89/1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00% (90/120);④情感、婚姻问题成为吸毒主要诱因,未婚、离异及丧偶共占62.50%(75/120);⑤调查的吸毒人员女性梅毒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肝阳性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都江堰地区吸毒人员特点,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关注高危人群,进一步提高其对毒品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减少其对药物的依赖,并保持有效的控制体系;②倡导社会和家人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希望;③从小加强对毒品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作者:仰大贵;董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应性皮炎全基因组病学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炎症皮肤疾病.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D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等方法发现染色体3p26-22,3q13-21,15q14-21,17q21-25和18q11-12区域存在AD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并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肖能鑫;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屑病伴发多发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女,50岁.周身反复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年,右臀出现菜花状肿物1年.有银屑病病史30年,予UVA照射治疗70余次.手术切除右臀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和Bowen病.诊断:银屑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多发).

    作者:王佳媚;张多文;宁舒鹏;王剑锋;郭建魁;哈小琴;杨桂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家系报告及ADAR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鉴定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突变,并对我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致病基因ADAR基因突变位点加以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DAR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并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家系中先证者ADAR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93位后缺失了两个碱基AG,造成编码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c.1493-1494delAG),家系中健康者及正常对照不存在此种突变.结论 c.1493-1494delAG突变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特异性突变.

    作者:曹源;庞艳华;孙婷婷;路雪艳;姜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予异维A酸胶丸10mg,2次/d;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2g,3次/d.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2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7.72%,对照组为7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疗效良好.

    作者:胡凤鸣;丁世伟;戴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及疱液中Eotaxin-2的含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计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及疱液中Eotaxin-2的含量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BP患者的疱液及不同时期血清中Eotaxin-2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BP患者血清S1(治疗前),S2(稳定期)中Eotaxin-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血清中Eotaxin-2含量在S1,S2阶段与S3(消退期)相比也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P患者疱液中Eotaxin-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Eotaxin-2浓度与病情的活动密切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清中Eotaxin-2的水平采检测评估病情的变化.

    作者:郭坤;耿松梅;肖生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光泽苔藓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特征

    目的 对光泽苔藓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特征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27例临床诊断为光泽苔藓的患者,每位患者挑选一处皮损先行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同时在该皮损附近正常皮肤处行CLSM检查,进行对照.结果 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皮损处CLSM图像可观察到真皮乳头部散在分布局限性炎细胞浸润灶,其主要由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下延的表皮突环抱浸润灶.结论 光泽苔藓的CLSM图像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马伟;雷冬春;徐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结节性黄瘤伴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膝、臀部黄红色皮疹2个月.2个月前患者膝部出现数个米粒大小黄红色丘疹,渐累及臀部,并且增多增大,无破溃及融合,无明显痒痛感.近来饮食较油腻(喜食羊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口服降糖药控制中,空腹血糖13.29mmol/L.

    作者:干慧慧;梅莉红;曾义斌;任伟民;王红枫;权哲;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2例

    例1于17岁发病,皮损首发于四肢,家族有类似患者;例2于8岁发病,皮损首发于两前臂.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可见类淀粉样物质沉积.

    作者:吴成;周晓鸿;李文华;樊应俊;李彩霞;冯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色素失禁症1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12个月.左臀、下肢及足背出现荨麻疹样红斑和水疱,伴色素沉着12个月.患儿出生后2周时,其四肢开始反复出现散在分布的黄豆至蚕豆大淡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条索状或片状,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质韧,不易破溃.

    作者:李燕;陈世义;刘玉洁;李珊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COX-2,TSLP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雌激素化白念珠菌感染组(EI组)、雌激素化非感染组(E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EI组采用皮下注射雌激素及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造模,E组仅皮下注射雌激素.念珠菌接种后第2,4,7,14天,3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真菌量的动态变化采用集落形成单位( CFU)计数.各组小鼠阴道组织中的念珠菌感染情况,COX-2和TSLP的表达分别采用PAS染色、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I组CFU自接种后第2天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之后下降.EI组CFU平均值(3.47±1.82)× 103/mL高于E,C组(E,C组无念珠菌生长,P<0.0l);第7天,EI组COX-2绿色荧光程度较强(0.252±0.020),明显高于E组(0.155±0.005)和C组(0.098±0.0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7天,EI组TSLP红色荧光强(0.391±0.011)明显高于E组(0.243±0.020)和C组(0.155±0.0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雌激素化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中,黏膜中COX-2,TSLP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念珠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嵘袆;张金娥;阿彩岭;杨艳平;吴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aget病皮损中p-Stat3,p-Akt,cyclinD1蛋白表达及其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Paget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Stat3,p-Akt和cyclinD1在21例Paget病(包括乳房及乳房外)、15例汗管瘤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对这3种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get病中p-Stat3,p-Akt和cyclinD1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汗管瘤和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汗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Paget病与乳房外Paget病比较,p-Stat3,p-Akt和cyclinDl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p-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p-Akt与cyclinD1的表达及p-Stat3与p-Akt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9,0.776,0.516,P均<0.05).结论 Paget病中存在p-Stat3,p-Akt和cyclinD1的高表达,p-Stat3,p-Akt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及P13 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cyclinD1的过度表达,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

    作者:但翠娟;陈永艳;袁伟;陈晓红;张更建;雷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巨大皮角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92岁.因左侧颞部圆锥状增生物10余年,基底部轻度红肿,有压痛就诊.患者10多年前因左侧颞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皮损,自觉瘙痒,反复搔抓.皮损缓慢增大增厚,突出皮面,逐渐呈圆锥状如羊角.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