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表现和转归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根据患者的预后分级情况,同时结合其年龄、体能状况、治疗依从性等进行综合评估,进而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对于MDS的诊治尤为重要.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的总有效率为40%~60%.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伴不良染色体核型时,可选择去甲基化治疗.血小板计数≥100×109/L与白细胞计数<3.0×109/L是预测去甲基化治疗MDS有较高反应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LA-DR1501阳性MDS患者的治疗选择尚有争议.TET2突变阳性、DNMT3A突变阳性及ASXL1突变阴性MDS患者对去甲基化治疗反应率较高.笔者主要从MDS预后分组、临床指标、基因突变等方面对MDS去甲基化治疗选择作一综述.
作者:卢润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对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并且产前检查发现夫妇ABO血型不合的O型血孕妇725例,以及其分娩胎儿中发生HDN的9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检测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采用HDN 3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检测新生儿HDN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分析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及其新生儿发生HDN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陕西汉中市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孕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 ①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1∶ 64,=1;64,=1∶128,=1∶256与≥1∶512,其分娩新生儿中HDN发生率分别为3.0%,10.2%,21.5%,36.8%和88.2%.随着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增加,HDN发生率呈增加趋势(x2=176.033,P=0.000).②HDN患儿黄疸及贫血严重程度,均与其O型血母亲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无相关性(r=-0.138,0.025;P>0.05).③孕次≥2次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阳性率为53.1%,显著高于初次妊娠的O型血孕妇(40.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45,P=0.001);而不同年龄、孕龄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850,0.111;P>0.05).结论 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血型抗体效价,对于预测HDN的发生率有一定价值,但无法预测HDN病情严重程度.对疑似母婴ABO血型不合、孕次≥2次的O型血孕妇,应加强产前监测,进行早诊断、早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胡江;方乐;陈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CL)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行HSCT的TCL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移植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13例,女性为4例;发病中位年龄为35.0岁(19~67岁);接受自体HSCT(auto-HSCT)治疗为14例,异基因HSCT(allo-HSCT)治疗为3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常规化疗而未行HSCT的18例TCL患者,纳入常规化疗组.分析移植组造血干细胞(HSC)采集、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等情况及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与无病生存(DFS)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疾病类型、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骨髓受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移植组患者造血功能重建均成功,恢复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1.0 d(8~15 d),恢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3.0 d(8~18 d).移植组患者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植活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557,P=0.020),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与粒细胞植入时间、CD34+细胞数与粒细胞植入时间、MNC计数与血小板植活时间差异无相关性(r=0.321,-0.312,0.256;P=0.210,0.224,0.321).③移植组3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患者均发生Ⅰ度急性GVHD,经治疗后均好转.④移植组和常规化疗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总有效率、OS率及DFS率分别为36个月(12~96个月)与17个月(2~61个月),70.6%(12/17)与38.9%(7/18),(69.4±9.9)%与(26.1±6.4)%,(61.9±9.1)%与(22.0±6.7)%.两组患者OS率、DF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308,6.157;P=0.007,0.013).结论 对于TCL患者,HSCT作为强化巩固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OS率.但对于化疗耐药或复发性、难治性TCL患者,需综合评估HSCT治疗的利弊.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HSCT治疗TCL的确切疗效,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黄嘉仪;王春燕;郑润辉;彭思达;覃鹏飞;黄振倩;林竞韧;汪涯雅;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以全血细胞数量减少,骨髓细胞数量减少及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为特征的疾病.目前,AA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系统异常.抗原提呈细胞(APC)则是适应性免疫的主要启动者,具有摄取、处理抗原并将其提呈给T淋巴细胞,并引起免疫应答或耐受的功能.APC的激活可能会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及功能异常,如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细胞极化、CD8+T淋巴细胞激活、造血负性调控因子分泌,进一步破坏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干/祖细胞,终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笔者拟就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C)、单核细胞、部分B淋巴细胞等APC与AA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李仲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体,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及调控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且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与急性白血病的病程进展、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现就Treg的分类,Treg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常用化疗药物对Treg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王冬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其细胞膜损伤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5~6月于河北省血液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标本为研究对象.于储存后第7,14,28及42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随机选取4个视野计算双凹圆盘状红细胞和棘状红细胞比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外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储存过程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MCV及细胞外FHb含量随着储存时间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如下: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双凹圆盘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棘状红细胞的数量却逐渐增多.②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14,28及42天时,其MCV呈逐渐增大趋势.第42天时,其MCV显著大于第7,14及28天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5).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MCV与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899,P<0.01).③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14,28及42天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外FHb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第42天时,其含量显著高于第7,14及28天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外FHb含量与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969,P<0.01).结论 随储存时间延长,大部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正常形态逐渐消失,MCV增大,细胞外FHb含量升高.这表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细胞膜随储存时间延长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作者:王素玲;何路军;韩卫;何天博;王艳彬;王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浆细胞恶性肿瘤,以溶骨性破坏、免疫缺陷、肾脏损害为特点.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应用为MM患者带来希望,但部分MM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硼替佐米耐药.笔者拟就MM概述、UPS的组成与蛋白酶体的结构、硼替佐米用于MM的疗效等方面,对MM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如核因子(NF)-κB信号转导途径、蛋白酶体β5亚基(PSMB5)、黏后蛋白1C末端亚单位(MUC1-C)、凋亡途径及热休克蛋白(HSP)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媛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分化、发育产生,对维持机体出凝血稳态极为重要.血小板生成调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微小RNA(mi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其通过对信号通路与转录因子调节,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近年关于miRNA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新的参与血小板生成调控的miRNA被不断发现.miRNA对血小板生成调控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机制亦被逐步阐明.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以miRNA为靶点的新药或新治疗方法,将会应用于临床血小板生成异常疾病的治疗,并使该病患者由此受益.笔者拟就miRNA与血小板生成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宪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抗原缺乏血型个体的FUT1和FUT2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方法 选择2005-2014年深圳血液中心检出的13例H抗原缺乏血型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红细胞抗原、抗体凝集试验,对研究对象血液样本进行ABO正、反定型,Lewis血型及H抗原的鉴定;其中A或B抗原弱表达的样本,采用吸收及放散试验方法进行进一步抗原特异性鉴定.采用唾液凝集抑制试验,检测研究对象唾液样本中的ABH抗原物质.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DNA直接测序及克隆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研究对象血液样本DNA的FUT1和FUT2基因序列.结果 13例H抗原缺失血型个体中有10例为H抗原缺乏-分泌型血型,2例为H抗原部分缺乏-分泌型血型,1例为H抗原缺乏-非分泌型血型.13例H抗原缺乏血型个体中FUT1基因型分布如下:3例为h547-552delAG/h547-552delAG,4例为h880-882delAG/h547-552delAG,2例为h880-882delTT/h880-882delTT,1例为h328G>A/h360-400delGGTATTCCGCATCACCCTGCCCGTGCTGGCCCC(共33个碱基),1例为h328G>A/h880-882delTT,1例为h35C> T/h328G> A;658C>T,1例h658C>T/h658C>T.13例H抗原缺乏血型个体样本的FUT2基因型分布如下:4例为正常野生型Se357 Se357,7例为Se357 se357,385,1例为Se357,716 Se357,716,1例为se357,385 se357,385.结论 FUT1和FUT2基因的点突变和碱基缺失是H抗原缺乏血型的分子基础.
作者:苏宇清;梁延连;喻琼;张印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MLL5蛋白作为三空腔结构蛋白质组(TrxG)蛋白家族的一员,在细胞分化、增殖及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LL5蛋白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部分血液系统肿瘤中均表现出MLL5基因表达下降.笔者拟就MLL5蛋白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滨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了解滨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山东滨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346 424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226 215例,女性为120 209例,年龄为18~55岁,平均为32.5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所有血液的采集均征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对献血者血液样品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HIV抗体初检及复检,对初次检测HIV抗体呈阳性者,再取同源血袋血液样品和原试管血液样品进行双孔复检,复检中任何一孔呈阳性反应,则视为HIV抗体呈阳性,其血液样品送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认实验.进一步对HIV抗体的确认阳性率及确认阳性者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滨州市2004-2013年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为6.35/10万,处于低流行趋势,但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组无偿献血者中,农民和无业者HIV感染率高于其他职业者;文化程度越低,HIV感染率越高;年龄≤35岁者HIV感染率高于年龄>35岁者;男性献血者HIV感染率高于女性献血者,本组无偿献血者按照上述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后,其HI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年来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各中心血站应加强对献血者HIV感染筛查,建立献血者HIV筛选电脑屏蔽系统,提高实验室HIV检测水平,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这对降低HIV输血感染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洪波;王静;孙春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出血性膀胱炎(HC)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早发型出血性膀胱炎(EOHC)主要与放、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的应用相关.随着美司钠的使用,EOHC的发生率显著减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与患者病毒感染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其治疗仍较困难.随着HSCT术的广泛开展,对HC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报道逐步增多,笔者拟就HSCT术后HC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邓兰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MM)生物学特性了解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案的多样化,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在2014年对MM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2015年,IMWG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对修订后的MM诊断标准进行解读和讨论.并对活动性MM重新进行了定义,即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比例≥10%和(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浆细胞瘤;同时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溶骨性骨损害;将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比例≥60%、受累血清游离轻链与未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值≥100、MRI检查发现局灶性病变部位>1处(每处检查的病灶直径≥5 mm)作为极高危无症状MM生物学标志物纳入MM诊断标准.
作者:朱婉秋;陈文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MIC)A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的25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SBT)对献血者MICA基因第2~4外显子进行序列测定,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与世界不同地区人群等位基因频率及遗传多态性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深圳市血液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于采血前与之签订相关伦理学文件.结果 本组献血者中检出MICA等位基因为21个,基因型为45种.MICA基因多态性以MICA* 00801等位基因频率高,占27.8%,其次为MICA* 010(19.8%),MICA* 00201(16.2%),MICA* 019(11.0%).MICA基因型以MICA* 00801-MICA* 010频率高,占10.0%.本组献血者基因分布与韩国、泰国、奥地利和摩洛哥人群比较结果显示,MICA* 045等位基因只存在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MICA等位基因分布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且有其自身分布特点.本研究获得的中国南方汉族人群较完整的MICA等位基因分布数据,将为人类学、MICA疾病相关性等研究提供遗传学参考数据.
作者:何柳媚;李玉珠;高素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又称为正向调节结构域锌指蛋白(Prdm)1,初因其调控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而得名.近年,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Blimp-1在机体内同时发挥着肿瘤抑制因子、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与自我稳态的作用,并参与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细胞的分化与免疫功能.本文就转录因子Blimp-1在各类免疫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进一步研究Blimp-1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作者:袁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抗CMV药物主要包括更昔洛韦及磷甲酸钠等,但抗CMV药物治疗容易导致病毒耐药及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致使HSCT后晚期的CMV感染比例增加.因此,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HSCT后CMV感染预防与治疗的新方法,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Ⅱ期及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均证实细胞免疫治疗对于HSCT后CMV感染疗效良好,且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较低,笔者拟就HSCT后CMV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童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恶性浆细胞病,病灶通常局限于骨髓内,在初诊或疾病进展过程中往往发生髓外浸润.MM髓外浸润一旦发生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MM髓外浸润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MM细胞归巢受阻、MM细胞侵袭力增强、新生血管形成增强、不依赖于骨髓基质的生长及增殖相关.黏附分子、趋化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深入研究可为MM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笔者拟就上述4个方面对MM髓外浸润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殷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微小RNA (miRNA)广泛参与生物体的发育、代谢及肿瘤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其中,miRNA-155与免疫调控的关系为密切.miRNA-155的表达水平不仅影响T细胞分化方向,还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影响机体自身免疫、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等重要免疫过程.笔者就T细胞亚群分化、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及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对miRNA-155在各类免疫过程中对T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进行总结.
作者:李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17间比例的协调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Treg与Th17均由初始CD4+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而来,这意味着初·始CD4+T淋巴细胞的分化方向影响机体免疫反应.近年来,Treg/Th17失衡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的文献报道日浙增多;与此同时,纠正失衡的Treg/Th17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向治疗策略及临床试验已成为相关研究焦点.笔者拟就Treg/Th17失衡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尤亚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动员获得高比例CD34+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4岁MM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连续接受4个疗程硼替佐米+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方案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后,在硼替佐米+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方案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基础上,同时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进行HSC动员,观察其动员效果,并结合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HSC采集物中CD34+细胞比例高达6.80%,单次外周血HSC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含量为3.17×108/kg,CD34+细胞含量为19.20义106/kg.患者移植后第10天粒细胞植入,移植后第12天血小板植入.结论 对于MM患者,在联合rhG-CSF化疗基础上,再联合rhTPO进行HSC动员,安全、高效.本研究高效动员外周血HSC仅为个案报告,是否可于MM患者中广泛推广、应用,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李猛;孟涛疆;管立勋;凌宇;王璐;靖彧;王书红;朱海燕;黄文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