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娟;高玉环
CD45分子广泛表达于各种造血细胞表面,在淋巴细胞发育、T细胞活化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分型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治疗方面,已有文献报道抗CD45单抗可有效清除淋巴细胞、抑制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同时作为载体与各种偶联物联合发挥靶向抗肿瘤作用.
作者:孙启鑫;朱志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深入研究肿瘤表观遗传学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具有抑制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地西他滨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笔者就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控制组蛋白乙酰化状态,重塑染色质表观遗传,分别抑制和促进基因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多种HDACI正在进行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及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耿传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分化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分化抑制因子在骨髓细胞增殖、分化及白血病发生方面均起到一定作用.笔者就分化抑制因子Id1,Id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李石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通过剪切vWF A2功能域内的Tyr1605-Met1606之间的肽键而实现的.ADAMTS13对vWF的水解是受多种因素调控或影响的,此种ADAMTS13依赖性vWF水解过程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生理或病理意义.
作者:张敬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很低.临床上对其认识仍有不足,易漏诊误诊此病.现就其在形态学、免疫和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因来源丰富、HLA相合程度要求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但由于单份脐带血(UCB)细胞有限,应用于成人移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应用于成人移植需从通过改良收集和冷冻复苏、体外扩增、双份UCB移植的方法,从而增加UCB造血干细胞数,弥补干细胞自身缺陷,添加辅助细胞提高干细胞植入效率.
作者:汪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硼替佐米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治疗效果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它不仅可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而且可以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因此,探讨硼替佐米预防和治疗GVHD的作用机理尤为重要.笔者就硼替佐米预防和治疗GVHD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系统评价WBC过滤时机对于血小板(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1年12月.纳入比较保存前与保存后过滤WBC的PLT输注效果的临床试验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相关研究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输注保存前过滤WBC的PLT相比,输注保存后过滤WBC的PLT的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值(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8,95%CI(-1.75,0.58),P=0.3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 (0.56,1.03),P=0.07].结论 WBC过滤时机对于PLT输注后24 h CCI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影响.
作者:张杰;陈雪;袁强;成岚;傅雪梅;李幼平;王乃红;王莉;周昌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血站对成分血液制品的报废,通常包括质量检验不合格报废,成分血液制品制备过程中报废,成品库成分血液制品因过期、血袋破损、出现絮状物、标签不清、医院退回等报废.成分血液制品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是指血液采集进入待检库后至合格血液制品入成品库之前的血液,由于重度脂肪血,采集量不足,离心过程中破袋、溶血、血浆颜色异常、黄疸、凝块等引起的血液报废.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本站采集的血液共计16 733份为研究对象.
作者:唐泽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所致.地中海贫血在遗传学改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笔者从地中海贫血异质性这一角度予以综述.
作者:张学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887年,Ehrlich(德国)建立血细胞染色法,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20世纪20年代,经May,Giemsa及Wright等对Ehrlich的血细胞染色法进行改良后,成功建立May-Grunwald和Wright血细胞染色法后,血细胞染色法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现代骨髓象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模式.1976年,法、美、英(French-American-British,FAB)协作组在推出对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性疾病及慢性B,T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诊断标准及修订标准时,对血细胞形态辨认和计数方法先后提出很多细化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恶性血液病诊断的准确性.2001年(第3版)和2008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颁布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对相关恶性血液疾病的诊断标准做出全面界定,成为国际统一的现行诊断标准.尽管2008年版以细胞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表型、细胞/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分类方法,取代FAB协作组对于恶性血液病诊断的分型标准,但外周血涂片的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依然是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的基础.
作者:肖志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髓外复发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治疗有别于非移植患者.认识该病髓外复发的临床特点有益于患者的早期诊治.笔者就其移植后髓外复发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后、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申昱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输血治疗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生命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安全输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如何保证输血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的原始输血记录是提供客观证明的依据,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输血申请单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往往被忽视.现通过对12 782份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申请单书写不规范原因,旨在规范输血申请单书写,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
作者:杨立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为进一步加强输血质量,提高临床血液使用的监督管理水平,确保血液安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与唐山企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09年开始建立成都市临床用血医院血液管理网络,打造互联互通的血液制品信息化管理机制.经过3年运行和完善,与联网的医院实现了血液使用全过程追溯,对血液的使用起到了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
作者:廖耘;何炯;武斐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通过和隶属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的BCMA,TACI和BLyS-R的结合,在调节外周成熟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中的异常表达,BLyS和其受体也被认为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
作者:黄晨;赵桂敏;姚影珍;吴小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血管生成素(Angs)家族是新近发现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家族,有4个成员Angl,Ang2,Ang3和Ang4.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在白血病肿瘤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白血病独立的预后因子.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白细胞介素(IL)-16是一个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由CD8+T细胞表达,与人类的多种疾病有关.研究表明,IL-16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笔者就IL-16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瑞娟;高玉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455,P=0.02);住院时间>20 d患者较<20 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较低(t=-3.623,P=0.042).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仍以Gˉ菌为主,对Gˉ菌及G+菌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临床对该类患者及早正确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可降低BSI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金凤波;夏瑞祥;金广霞;吴炜;刘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人体内维持氧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无论是在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缺氧的调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HIF-1不仅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也显示出重要意义;其与疾病的恶性程度、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都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胡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