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紧急输血的应对及临床处理措施的探讨

邹文;颜渊;刘晓丹

关键词:临床输血, 输血相关, 输血安全, 临床工作, 法律法规, 血型, 文献, 配血, 患者, 国内, 国家, 规程
摘要:紧急输血是指任何非常规情况下的输血.其中,也包括配血不相合或血型不相同的患者输血[1].紧急输血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为保证输血安全有效的进行,笔者总结本院10年来在临床输血中遇到的几种紧急输血情况,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综合国内外临床输血相关文献,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应对紧急输血的基本规程.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备受关注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MSC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维持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稳定,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活化的淋巴细胞,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作者:臧宇;曹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流式细胞术在小鼠造血干细胞分析分选中的应用

    造血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深入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以极低比例存在于小鼠骨髓中,这给其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常用的小鼠造血干细胞分选手段是流式细胞术.

    作者:田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是一种过继免疫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体外易于扩增,非MHC限制性,GVHD效应弱,副作用小及对多种肿瘤具有强大的杀伤活性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过继免疫治疗的焦点.但是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杀伤活性,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这一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现从CIK细胞的培养体系,CIK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改变CIK特异性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讨论影响CIK细胞活性的因素.

    作者:夏效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于NK细胞的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重要的外向性防御细胞,又是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细胞.探讨NK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免疫治疗的手段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详细阐述了NK细胞的历史背景及抗肿瘤机制,对基于NK细胞的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进行了综述.

    作者:尚佩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活跃性EB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是指以长期或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常见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但与IM时EBV感染宿主细胞B淋巴细胞不同,CAEBV时EBV感染的宿主细胞多为T细胞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并因细胞免疫功能异常,EBV感染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而在体内克隆性增殖和长期潜伏,此为CAEBV的关键发病环节.

    作者:陆晓茜;高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h17细胞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Th17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类新型T辅助细胞亚群,由初始T细胞分化而来,分泌IL-17家族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17,IL-17F,IL-17E和IL-21,IL-22,IL-23等.其中以IL-17A为重要,是Th17的标志性细胞因子.Th17细胞与其相关细胞因子被认为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在众多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器官、骨髓移植排斥中发挥着重要生物学作用.笔者对Th17细胞在人类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Th17细胞可塑性进行综述.

    作者:李护君;程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icro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及其进展

    microRNA(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抑制目的mRNA的翻译或是直接降解目的mRNA来实现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大量研究表明,miRNA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耐药等重要病理过程.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至今仍不可治愈.miRNA的发现使人们对MM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藏美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来源于单-B细胞克隆,其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位点是唯一的,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为独特型即肿瘤特异性抗原,使独特型淋巴瘤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独特型蛋白疫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已显示了其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良好疗效,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完成.另外新型疫苗如DNA疫苗、树突细胞疫苗和脂质体疫苗正在研究阶段.笔者对独特型疫苗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索拉非尼及其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血液肿瘤的复发和耐药一直是其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这一口服抗肿瘤新药,能够阻断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多种受体,已经在肾细胞癌和肝癌等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对索拉非尼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周柰岑;徐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击”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近几年,一个有趣的亚型——“双击”B细胞淋巴瘤(DHL)开始进入血液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的视线.其命名来源于染色体存在的两处易位,一处易位影响MYC/8q24基因的位点,另一处通常为t(14;18)(q32;q21),涉及BCL-2基因.2008年WHO新的淋巴瘤分类法将DHL归入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B-UNC),由于其特征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因此其类别为B-UNC/BL/DLBCL.

    作者:张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新认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13q14缺失的预后意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临床过程和预后具有很大异质性.根据免疫表型、分子学标志和细胞分子遗传学指标对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尤其重要.13q14缺失为CLL患者常见的预后良好的遗传学指标.近年来研究显示,该病患者中存在预后不同的亚群,部分患者病程呈侵袭性进展,预后较差.笔者就近年国内外对13q14缺失CLL患者的预后认识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李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作为克隆性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因其并发血栓和向白血病转化等原因导致死亡,使得患者的寿命缩短.近年来,JAK2V617F和MPLW515L/K等基因突变的发现使人们对于PMF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进一步应用到PMF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而高龄、既往血栓等因素也被确定为PMF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笔者就基因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紧急输血的应对及临床处理措施的探讨

    紧急输血是指任何非常规情况下的输血.其中,也包括配血不相合或血型不相同的患者输血[1].紧急输血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为保证输血安全有效的进行,笔者总结本院10年来在临床输血中遇到的几种紧急输血情况,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综合国内外临床输血相关文献,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应对紧急输血的基本规程.

    作者:邹文;颜渊;刘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体积大小正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其致病基因主要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P11.1-12上,可能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该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目前尚没有其他治疗措施的文献报道.

    作者:周芳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评价骨髓造血的研究进展

    转铁蛋白受体(TfR)在调节细胞铁摄取和维持机体铁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达于各阶段骨髓幼红细胞膜表面.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膜表面受体的酶切形式,其血清水平除受机体铁贮存影响外,还与骨髓红系造血旺盛程度明显相关.现就sTfR作为反映骨髓红系细胞造血旺盛程度参数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文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伴不典型t(15;17)易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伴不典型t(15;17)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9月收治2例的伴不典型t(15;17)易位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常规方法制备患者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例APL患者伴不典型t(15;17)易位核型,分别是46,XY,t(8;17;15)(q22;q21;q22)和45,X,-Y,t(11;17)(q23;q21).前者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诱导治疗4周后,骨髓形态学达到完全缓解(CR);后者PLZF-RARα融合基因,采用ATRA+ATO+柔红霉素(DNR)治疗6周后复查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仍占80%,于1个月后死于全身性出血,从开始接受治疗计算,总生存期仅为72 d.结论 伴不典型t(15;17)易位,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治疗敏感,预后良好,而伴t(11;17) (q23;q21)/PLZF-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不敏感,预后不良.

    作者:汤华;刘泽法;潘金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以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脾、淋巴结或骨髓中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临床表现.HLH可分为原发性/家族性HLH(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LH)和继发性 HLH(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sHLH),后者由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引起.

    作者:霍黎;李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即人类疱疹病毒Ⅳ型,属疱疹病毒γ亚科淋巴隐病毒属(lymphocryptovirus genu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健康人群中普遍易感,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性.EBV原发感染后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该病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1-3].

    作者:郭霞;高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是一种因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缺陷,导致淋巴细胞自身稳态和正常免疫耐受障碍的少见疾病[1],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淋巴结病、脾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笔者拟对ALP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程礼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组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化并伴有噬血细胞现象的综合征,本质系因无效免疫反应介导的严重高炎症因子反应.

    作者:杨雪;朱易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