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鑫;扶云碧;孟凡义
目的 探讨转基因JAK2介导的脐血干祖细胞长期扩增调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MGI-F2JAK2,内含有JAK2基因的功能催化区和两个与小分子靶向基因合成药物(AP20187)结合的位点蛋白(2xF36v,F2)组成.AP20187可与F36v特异结合引起JAK2二聚化而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该载体同时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用作检测细胞增殖的标记.应用MiniMACS免疫磁珠分选系统纯化分离脐血CD34+细胞,用含JAK2的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脐血CD34+细胞.转导后的CD34+细胞在SCF、FL、TPO、IL-6细胞因子的联合培养条件下,以不加或加入AP20187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定期检测CD34+细胞基因转移后GFP动态变化、细胞免疫标记、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裸鼠致瘤试验.结果 分选的CD34+细胞纯度为91%以上,基因转移率为49.3%±6.2%;实验组AP20187+SCF+FL+TPO+IL-6(ASFTI)与对照组SCF+FL+TPO+IL-6(SFTI)组均可获得CD34+细胞大量扩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扩增的CD34+细胞GFP阳性率由基线水平逐渐上升于第11周时达到95%以上,而对照组GFP阳性率逐渐下降到基线水平以下并逐渐消失.在培养6周左右,实验组CD34+CD38-、CD34+CD38+细胞亚群扩增倍数分别为(228.26±32.31)、(321.48±40.52),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ASFTI组转基因CD34+细胞于12周后仍可产生造血祖细胞集落(BFU-E、CFU-GM、CFU-Mix).扩增后CD34+细胞检测染色体核型正常,裸鼠实验无致瘤特性.结论 转染JAK2基因的人脐血CD34+细胞协同其他细胞因子可以体外长期扩增脐血干祖细胞,对今后开展干细胞治疗某些遗传性血液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声明;彭明婷;顾惜春;常乃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大多数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都可以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加以研究,现有研究表明,除了碱基重排以外的基因组改变也是这些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这些基因组改变不但在肿瘤的发展和分类中起重要作用,还与其对化疗的反应性和患者的生存率都有很大关系.本文就其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葛玲;苏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内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持续表达Bcr Abl融合基因为特征.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可使Bcr-Abl融合基因整合到细胞中持续表达,而形成CML模型.本文就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ML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杨东光;张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耐药相关蛋白,与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同属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本文对BCRP的发现、组织表达、结构特点、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多药耐药BCRP基因的表达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雪杰;王季石;方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被认为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特异性的指标,几乎所有的急性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IGH-PCR检测都是阳性.IGH基因重排阳性可以用于辅助诊断B-ALL.而且对IGH-PCR动态观测可反应化疗的效果,同时是重要的预后指标,并能用于指导实施个体化治疗和BMT治疗.本文就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罗忠光;钟璐;欧阳仁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已有明显改善.本文就小儿AML化疗方案的进展和治疗效果、预后因素和危险分度,以及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小儿AML的适应证进行综述.
作者:韩静;卢新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首次完全缓解持续时间(CCR1)相差显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亚型之间基因表达谱差异,寻找影响AML-M2a预后相关基因.方法 应用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3例CCR1 6个月内复发(A组)和3例CCR1 12个月以上(B组)的AML-M2a 患者初诊时骨髓单个细胞基因表达谱及其差异.结果 在检测的20173个基因中,筛选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共22个,其中在A组各例都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0个,同时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2个.结论 APP等22个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接受常规方案标准剂量化疗的AML-M2a首次完全缓解持续时间有关,可能成为早期诊断难治性AML的指标.
作者: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石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是影响移植后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率达10%~36%.对于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病例,过去仅能考虑再次移植,但疗效往往不理想,且许多病例根本无法再次移植.近年来,随着对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过继性免疫治疗已用于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病例的治疗.
作者:陈玲珍;陈嘉榆;巫进明;詹昱;曹履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天然免疫过程中,NK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MHC-Ⅰ)分子限制,即以不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为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在白血病治疗方面,NK细胞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就NK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NK细胞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张芳;马小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多次输血的患者时常发生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DSTRs),输血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可持续100多天.DHTR是指DSTR伴随临床及/或实验室溶血证据,且仅发生在某些血型系统亚型的患者中.已有报道溶血不仅是由于交叉配血错误而输入不相合供者红细胞引起,而且也可能是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引起.血清学调查结果不能单独、正确地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出现临床溶血症状,提示患者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次输血的镰状细胞病患者有患严重DHTR的报道,地中海贫血患者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患者,例如近报道的一例骨髓纤维化患者发生致命性的DHTR,非血红蛋白病患者发生这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增加.
作者:Darabi K;Dzik S;沈卓岚;徐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我国1986年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的年发病率为2.76/10万.在全国各年龄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和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由于逐渐攀升的发病率、较高的死亡率、昂贵的治疗费用,这类疾病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作者:秘营昌;王建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蛋白酶体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其通过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影响细胞内多个短周期蛋白的降解,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内、外均已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应.研究表明蛋白酶体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稳定P53等蛋白的表达等机制促进细胞的凋亡.
作者:孙启鑫;扶云碧;孟凡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甲氨蝶呤(MTX)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药物之一,不同亚型的儿童ALL白血病细胞内的MTX及其形成的多聚谷氨酸盐产物的蓄积浓度不同,并且其叶酸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高低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亚型之间预后的差异.临床上根据多聚谷氨酸盐产物的细胞蓄积浓度不同改变MTX的治疗剂量,从而达到提高儿童ALL的治愈率的目的.
作者:郭晔;竺晓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耐药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相继被发现,对这些基因在肿瘤耐药形成中的作用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就几种多药耐药及耐药相关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耐药形成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郑改焕;徐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累及AML1基因的染色体平衡易位已报道20余种,其中12种易位所致的融合基因已被确定.伴AML1易位的恶性血液病异质性很大:①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学亚型及免疫表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CMLBC);②部分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部分为治疗相关或有核辐射接触史,预后不良.
作者:戴海萍;薛永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环磷酰胺联合全身照射、大剂量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基本的两种预处理方案.两种方案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全身照射的剂量以12 Gy为宜.对于复发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通过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或依托伯甙、放射免疫治疗或以依托伯甙代替环磷酰胺,使用马利兰静脉制剂等来降低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
作者:张桂新;冯四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伊马替尼是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小.但是近的研究发现伊马替尼可能影响造血祖细胞的动员、增殖、分化,影响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和分化,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的效应.本文就伊马替尼对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曹军丽;黄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研究表明HOX基因与造血调控密切相关,其高度表达可诱导白血病的发生.本文将对HOXA、B两组基因在人类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艳艳;徐开林;潘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供者T淋巴细胞所拥有的强大的免疫作用已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它虽然具有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作用,但同时其介导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制约了HSCT的成功.非宿主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是个例外,这种记忆T细胞能够在避免GVHD的同时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产生,识别和攻击宿主白血病细胞以达到降低GVHD发生率和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之目的,对于HSCT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腾龙;谢彦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