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预后因素分析

王旭辉;李心远;李轶;应婷婷;仲骏;张文川;华续明;李世亭

关键词: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完全缓解, 预后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迟发性面瘫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随访我院同一个术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MVD治疗的41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者,研究面瘫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415例患者中20例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发病率4.8%.面瘫发生时间为术后5~14 d(平均10.7 d),持续时间为14~150 d(平均49.7 d);不论是否经过治疗,所有出现迟发性面瘫的患者均能够临床治愈.结论 MVD术后迟发性面瘫并不少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具有临床自愈性,预后佳.

    作者:李放;张黎;于炎冰;徐晓利;许骏;任鸿翔;刘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术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由于血管压迫情况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因此微血管减压治疗HFS的手术难度和手术疗效在不同患者中也明显不同.了解MVD的原则和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这里介绍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在采用MVD治疗HFS时的主要原则和手术技术.

    作者:李世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100例预后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PS)的儿童脑积水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预后相关因素及其治疗措施.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100例2006年至2010年接受VPS的儿童脑积水患者(3个月至15岁).术后3个月至5年进行初次随访,对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外科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头颅增大、头痛、步态不稳为术前三大主要症状,分流术后87.5%患者头痛改善,头颅缩小者35.2%.在前三年随访中全部患者(各种程度)的脑室缩小率超过80%,脑室增大者1%~2%.随访期内患者自评或监护人针对患者症状评价的改善率为35.2%~87.5%,平均69%.分流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44%,死亡率为3%.结论 分流手术的疗效需进行长期观察,CT或MRI显示脑室缩小是分流术后效果良好的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在评价分流手术终预后时不能忽略症状和体征的改善.

    作者:刘辉;贺晓生;陈伟;费舟;刘卫平;付洛安;章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胶质瘤细胞系A172、U251、U87和SHG-44中HER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A172、U251、U87和SHG-44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 和流式细胞术(FCM)于蛋白质水平检测HER2在四种人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出HER2在人胶质瘤细胞系A172中的表达量高,U251次之,U87和SHG-44表达量较低.FCM检测结果显示HER2在A172、U251、U87和SHG-44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6.5%、21.5%、3.3%和3.5%.结论 人胶质瘤细胞系A172和U251中HER2的表达量较高,这两种细胞系可作为良好的细胞模型来研究HER2分子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以HER2为靶点的生物治疗等.

    作者:张雷鸣;张剑宁;杨双武;董超;方丹东;李娟;陈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属于颅内脑外肿瘤,肿瘤与脑白质间存在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软脑膜和脑皮质.蛛网膜和软脑膜对水分子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但对大分子物质,如血管性水肿液的蛋白质有阻挡作用,同时脑皮质由紧密交织的细胞组成,具有阻挡血管源性水肿扩散的功能.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1],相关的因素很多,血脑屏障、微循环障碍、脑缺血与脑缺氧、脑内自由基增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变化、神经递质与神经肽类的变化、神经细胞钙超载等,均影响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谭兴实;王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Her-2与CD44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型(Her-2)及CD44在常见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髓母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共120例及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er-2、CD44的表达,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r-2的表达阳性率在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髓母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分别是 80.0%、73.3%、66.7%和33.3%.CD44的表达阳性率在上述四种肿瘤中分别为86.7%、80.0%、90.0%和73.3%.Her-2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CD44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0.0%.Her-2与CD44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两者均与肿瘤预后关系密切.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两者存在共表达现象.结论 Her-2在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髓母细胞瘤中高表达,而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相对低表达,CD44则普遍高表达.未发现两者在恶性脑肿瘤中表达具有相关性,但二者均与肿瘤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具有协同作用.因此Her-2与CD44有望成为脑肿瘤联合免疫治疗的联合靶位,在脑肿瘤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双武;董超;张雷鸣;杨双文;陈晓燕;方丹东;张剑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

    胆脂瘤是一种起源良性的肿瘤,由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外胚层的剩件残留下来发展而成[1].好发于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常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常因显微镜下存在死角,手术全切率较低.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neuroendoscope-assisted microneurosurgery, NEAM)克服了单纯显微神经外科的上述缺点,提高了手术全切率.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巴吐鲁呼;党木仁;杜郭佳;朱国华;游旭;汪永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对原发性典型三叉神经痛(CTN)和不典型三叉神经痛 (ATN)的治疗效果,并从病因学角度探讨产生不同术后效果的原因.方法 本文采用Barrow神经科学研究所面部疼痛评分标准,将1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疼痛水平分为Ⅰ~Ⅴ级.结果 MVD后早期,92.7%的CTN达Barrow I级;97.6%达Barrow ≥Ⅱ级;86.4%的ATN达Barrow Ⅰ级;95.5%达Barrow ≥Ⅱ级.平均随访5.2年,88.6%的CTN达Barrow ≥Ⅱ级;55.3%的ATN达Barrow ≥Ⅱ级.结论 术后早期二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202).ATN可能存在血管压迫以外的起病因素或因神经轴突受损严重,造成ATN术后远期效果差,疼痛复发率高(P<0.05).

    作者:杨岸超;张建国;张凯;孟凡刚;葛明;刘焕光;陈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全程减压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全程减压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1 86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50例,采用常规面神经出脑干区(REZ)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1 210例,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全程减压术.结果 A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582例(89.53%),无效68例(10.46%);术后并发症:面瘫24例(3.69%),耳鸣、听力下降31例(4.76%),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1 185例(98%),无效25例(2.07%);术后并发症:面瘫46例(3.80%),耳鸣、听力下降76例(6.28%),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与A组相比,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面肌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对面神经根全程充分减压,在未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心远;李世亭;应婷婷;王旭辉;冯保会;洪文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人羊膜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侧脑室移植对脑出血(ICH)大鼠脑水肿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AECs,用Hoechst33258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hAECs,将其移植入脑出血大鼠侧脑室中,测试大鼠28 d内的运动功能变化与脑水肿的动态变化,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移植hAECs沿大鼠侧脑室壁生长,细胞存活4 w以上.巢蛋白(nestin)与波形蛋白(vim)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表达,病灶周围小胶质细胞OX-42染色阳性细胞减少.移植组ICH大鼠脑含水量减少,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hAECs移植到ICH大鼠侧脑室可存活,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并减轻ICH大鼠脑水肿,改善运动功能.

    作者:陈海云;董万利;薛寿儒;惠国桢;郭礼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旭辉;李心远;李轶;应婷婷;仲骏;张文川;华续明;李世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后三叉神经的功能恢复.方法 本文研究了38例经磁共振三维层析血管成像术(MRTA)证实有神经血管接触的TN患者,在MVD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同时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REZ)直接记录诱发电位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头皮诱发电位和根部直接记录电位证实MVD后32例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MVD后TN的改善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MVD后电生理数值的迅速恢复和疼痛缓解均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

    作者:张晓华;葛建伟;毛青;邱永明;熊文浩;李善泉;罗其中;徐忠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CacyBP/SIP研究进展

    1996年,Filipek等从艾氏腹水瘤细胞中发现了一种30kDa的蛋白质,它可与钙周期素(calcyclin,又名S100A6)结合,故此命名为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lcylin binding protein, CacyBP)[1].2001年,Matsuzawa等[2]在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53诱导后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泛素化降解通路时发现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与人RING指状蛋白sina的同源基因(seven in absentia homolog 1, Siah-1) 结合,命名为SIP(Siah-1 interacting protein).

    作者:梁明;贺晓生;高伟;顼红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早期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200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伴脑疝患者36例,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镜下经颞中回、经岛叶清除血肿.

    作者:樊明新;黄福献;荣卫江;李华;阿里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胶质瘤中GLUT-1与GLUT-3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80例胶质瘤中GLUT-1和GLUT-3的表达情况.结果 GLUT-1蛋白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分别为0.09±0.02、0.20±0.02、0.41±0.09和0.63±0.07;GLUT-3蛋白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分别为0.10±0.02、0.23±0.07、0.62±0.05和0.88±0.06.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GLUT-1mRNA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分别为0.08±0.03、0.19±0.02、0.41±0.06和0.66±0.08;GLUT-3 mRNA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分别为0.17±0.01、0.36±0.09、0.64±0.09和0.89±0.11.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胶质瘤中GLUT-1和GLUT-3表达随病理级别增高而增加,提示GLUT-1和GLUT-3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阳;刘卫平;张玉奇;龙乾发;费舟;郑朝晖;杨扬;钟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异常肌反应变化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9.8%、93.8%、94.8%.术中监测AMR消失组和AMR显著变化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应婷婷;李世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颅神经疾病

    颅神经疾病主要包括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GN)、致残性位置性眩晕(disabling positional vertigo, DPV)、单侧致残性耳鸣等,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病情严重时甚至丧失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作者:于炎冰;张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重型脑外伤后早期颅骨成形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术对患者短期、长期神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重型颅脑外伤而进行去骨瓣减压术遗留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27例,在去骨瓣减压后早期进行颅骨成形术(5~8 w),另随机选取常规时间进行颅骨成型术病例27例(术后3~6个月),均采用计算机三维塑性钛网为修补材料.早期结果于术后12 d、1个月进行评估,包括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8个月采用生活质量主观评分及GOS评分评估长期预后.结果 颅骨成形术后12 d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早期组评价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尤以Barthel评分显著(P=0.009).早期组患者颅骨成形后1个月、18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亦优于常规组,颅骨缺损综合征及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并发症无差别;早期组长期预后评分高于常规组,各项并发症术后18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和修补材料,大面积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进行颅骨成形术是安全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张建斌;杜晓光;杨学会;纪延伟;董保忠;于如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耳鸣、眩晕的疗效.方法 10例耳鸣患者,5例眩晕患者,2例耳鸣伴眩晕的患者,均合并三叉神经痛(TN)或者面肌痉挛(HFS),以上患者均在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TN、HFS的同时行前庭蜗神经MVD治疗伴随的耳鸣或眩晕.3例单纯耳鸣患者以及1例单纯眩晕患者均接受乙状窦后入路单纯前庭蜗神经MVD,治疗耳鸣或眩晕.结果 术中均发现有动脉性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术后即刻疗效:15例耳鸣患者中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3例;8例眩晕患者中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疗效:15例耳鸣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8例眩晕患者中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5%.1例单纯耳鸣患者术后出现患侧听力丧失,随访期间未恢复.结论 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是顽固性耳鸣、致残性眩晕的病因之一;MVD针对有选择的耳鸣、眩晕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黎;于炎冰;袁越;许骏;徐晓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C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的疗效观察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和脑积水.早期除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腰穿释放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或CSF置换术,减轻CVS及其后遗症状[1].作者对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SAH患者行动态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根据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与SAH急性期的相关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的效果.

    作者:安红伟;卢昌均;程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