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慢性淋巴细胞自血病(CLL)是由于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逐步积累而浸润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它器官,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种恶性疾病.CLL通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无症状患者的预期寿命与一般人群差异不大,但应定期随访.瘤可宁是标准治疗药物,能延缓有症状患者的进展;瘤可宁治疗无效时常使用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其它制剂进行治疗;单克隆抗体也是治疗CLL的一种较有希望的药物;此外,同种移植能使部分CLL患者获得治愈.
作者:俞文娟;冯四洲;王建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中老年恶性疾病,常规化疗效果差.大剂量化疗后辅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较多.本文推荐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为预处理方案,未净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来源.对移植后维持治疗、二次移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亦予以简介.
作者:翟卫华;冯四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Kidd血型系统(JK,ISBT009)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血型抗原为尿素转运蛋白.JK(a-b-)表型为Kidd系统罕见的表型,其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但能够在2mol A尿素溶液中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溶解,此表型在研究尿素转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JK(a-b-)表型的分子机理、临床及其诊断等作一综述.
作者: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受自身遗传免疫及多种外界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多种遗传学改变并逐渐积累的过程.EBV是多种淋巴瘤的重要致瘤因素,因而其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一直是淋巴瘤病因发病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本文就EBV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功能以及它们在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齐慧;申建凯;张广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恶性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膜表面标记常异常表达,核型以异倍体为多.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仅可以分析细胞的膜表面标记,还可进行DNA含量测定,并进行参数分析.因而对疾病分型诊断和治疗评价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淋巴瘤患者流式细胞分析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说明该项技术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作者:殷杰;顾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自然杀伤T细胞(NKT)是具有NK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一类功能独特的免疫细胞群.因其可产生大量特异性的细胞因子,NKT细胞在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免疫稳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NKT细胞的特性、鉴别、体外扩增、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范华骅;陆华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血小板糖蛋白Ⅵ(GPⅥ)作为血小板胶原受体,主要参与血小板与胶原粘附后的信号转导和血小板活化过程,并终引起血小板聚集和促凝活性表达.GPⅥ的研究已受重视并有望成为抗栓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GPⅥ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余自强;阮长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本文综述了脐血造血干细胞(UCBSC)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不同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表型特征,增殖潜能强,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但存在T、NK前体细胞,可经细胞因子体外扩增产生免疫活性细胞.临床应用表明进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SCT)后,造血植入的成功率稍低于骨髓移植(BMT),尤其血小板恢复慢,故大部分用于儿童患者,但是尽管进行HLA配型1~3个位点不合的UCBSCT,造血植入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轻;UCBSC可经体外CD34+细胞扩增或免疫细胞的定向扩增,从而提高其造血植入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VL),均已试用于临床取得成功.这些研究提示UCBSCT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者:孙爱红;冯四洲;韩忠朝 刊期: 2003年第05期